最近走过几个地方,许多农民说生活很苦很累。原因是什么?
我也是河南农村的出来的孩子,深知乡亲们的不容易。有幸今年麦收季节返回老家,这让我再一次体会到农民伯伯的心酸和不易。
一般情况下,我们这边都是在6月1号左右才开始收割麦子的。但是今年由于干旱原因,大面积的小麦很早就已经死掉了,所以今年的麦收时间比往年提前了整整一个星期。可想而知今年的小麦产量怎么样?据乡亲们介绍每亩地能够达到700斤已经算是非常高产了。我爷爷种了两亩小麦,由于年纪大了,小麦干旱的时候也没有灌溉,两亩地只买了1100元,除去花费、农药、种植、播种收割等成本,辛辛苦苦忙活了大半年基本上赚不了什么钱。
现在小麦都已经收割完毕了,又到了种植玉米、大豆、芝麻等秋季作物的时间了。可是河南连续几个月的干旱,这几天的温度又格外的炎热。田地里面的土壤硬邦邦的,根本没有办法播种,即便强行种下去,也只是浪费种子,根本长不出秧苗来。就这样有灌溉设备的乡亲们慢慢的开始了灌溉播种,像一些年纪大的人只能等着下雨播种。
听乡亲们说:秋季作物种植时期是非常有限的,过了这个时间再播种产量就不会太高了。于是我爷爷也买了一个小型的灌溉设备,用电动车的电源为动力开始加入了乡亲们的灌溉大军。顶着炎热的太阳,连续灌溉了四天才结束,并且还有一天是晚上进行灌溉的,因为灌溉的人家太多了,一口斤的水完全不够用,爷爷的灌溉机比较简陋,只能等到别人不用的时候晚上开始灌溉。真的太辛苦了!
灌溉完毕之后,爷爷便找人用拖拉机帮忙播种一下。现在已经种下去七天了,可是秧苗一直还没有出来,爷爷说天气太热了。虽然之前已经灌溉一遍了,但是已经完全晒干了,田地里又回归了之前干旱的状态了,要想不浪费种子,明天开始还得二次进行灌溉。
就这样日复一日为二亩地忙活着,如果天气一直不下雨,那就需要连二连三的进行灌溉。在我的老家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这种状态。如果秋季的产量不高,加上前期灌溉的费用,对于农民伯伯来说今年的秋季估计一分钱都赚不到。也希望有关部门多关注一下农民问题,他们真的太不容易了。
最近走过几个地方,许多农民说生活很苦很累。原因是什么?
一个国家要完成工业化,往往有两条路子。
一条是对外掠夺。
一条是对内“提取”!
这不是我说的,是温铁军教授说的。
前阵子母亲来电话,说家里的6亩土地打算种上果树,问我啥意见。
我说挺好的,你想种就种吧。
母亲觉得我在外面见多识广,对市场行情的判断肯定比她更准确,但实际上她自己的很多想法比我更周到。母亲只断断续续上过两年小学,认识几百个汉字,作为一名农村妇女,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她总是非常操心地去盘算,去尝试各种营生。生活给了她智慧和经验。而我,一路读到硕士、博士,是一个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
因为工作关系,这些年我接触过很多的农民,也包括果农。我当然知道种果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很大的风险。一是病虫害和自然风险。这个不必多说。二是市场风险。这些年农产品滞销的新闻每天都在上演,丰产不丰收的故事太普遍了。看到辛苦劳动的果实烂在地里,那种绝望,几乎每一个果农都经历过。然而,即便如此,我还是很积极地回应母亲的想法,大体有两方面原因。
作者的老家
一是种粮食确定不会赚钱,种果树还可以碰碰运气。我家位于华北平原的腹地,一马平川,沃野千里,农业耕作条件非常好。以往都是冬小麦和夏玉米两季轮作,小麦和玉米亩产都超过一千斤。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这里称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养育了众多的人口,当地人颇有小富即安的幸福感。然而,在工商业时代,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华北平原,经济明显落后了,在全国都失去了存在感(每年冬天的雾霾除外)。过去二十多年,城市的房价不知翻了多少倍,物价也涨了很多倍,但粮食的价格始终稳定在很低的水平。农民种粮食,扣除各种成本,每亩地的收益少得可怜。辛辛苦苦一年下来,还不如出去打一个月零工。最近这两年,国家为了压缩玉米产能,国有粮库大幅降低了玉米的收储价格。
2015年之前,玉米收储价格还是一块多钱一斤,2015年价格就掉到六七毛钱一斤了。农民种地几乎不挣钱。国家的意思是说玉米太多了,农民不要再种玉米了。可对于农民来说,不种玉米,还能种啥呢?对此,国家没有给明确的指示,而是要农民自己去评估市场供求状况,根据市场行情去调整。是呀,我们已经是市场经济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命苦不能怨政府,点背不能怪社会。然而,作为一个只有六七亩土地的小农户,怎么可能去评估全国市场的供需状况,做出科学的决策?再说了,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光热、植物生长期等条件的限制,当地适合种什么,都是被决定的,怎么可能随便更改。前些年有一家园林公司,流转了村里上千亩的土地,种上了绿化用的花卉和树苗。母亲觉得很可惜,那可都是很好的耕地!可是,种粮食又实在也挣不到钱,母亲这才想到种果树,不求有多少收入,但求心理上好过一些,好歹没有把土地给荒废掉。
二是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已经很低了,种什么已经无关紧要了。父母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按城里人的标准,他们早该退休了,可他们还是停不下,仍然想着趁身体还行,为自己攒点养老钱,减轻子女的负担。他们自己也知道,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不可能从农业上获得很高的收入。可他们当了大半辈子农民,没有其他就业技能,只会从土地上打主意。而今我和妹妹都已经各自成家立业,都不再是家里的经济负担。既然父母想种果树,索性就给他们种着玩玩吧,种多种少,收多收少,都关系不大了,权当是老有所乐,锻炼身体了。
二
这是我家乡的情况,典型的老人农业。这也是全国许多农村的一个缩影。农民老龄化、农地非粮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
在广大的山区、丘陵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耕地抛荒的现象非常严重。
南方种地的农民
在华北、华东的平原地区,由于耕作条件好,机械化程度高,土地基本没有被抛荒,然而许多土地也不再种植粮食,而是种上各种经济作物,甚至种上树木和花花草草,供游客观赏。
想起我的爷爷奶奶那辈人,打了粮食,总要存在家里的大缸里,满满几大缸的小麦,够吃一两年的。几个大缸放在房间,很占地方。但他们说,以前挨过饿,饿怕了,只有守着粮食才安心。
父母这辈的农民,已经不再在家里存粮食了。小麦收割后,直接在地头上就被收粮食的粮贩子拉走了。需要吃的面粉,也要花钱从市场上买。他们不会担心市场上买不到面粉。
然而这些年,看到大量的耕地被建成工厂,修成公路,或是种上花草树木,父母一辈人开始担心了,人们聚在一起闲聊,经常会提起一个问题,好好的土地都不种粮食了,将来人们吃啥?他们提出这个朴素的问题,完全是出自本能。然而,他们却永远也找不到答案。国家太大了,制度太复杂了,老百姓哪里会想明白。
现在城市里的年轻人,多数已经不会关心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了。个人的生存已经很艰难,哪有心思去思考国家大事。
像我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有志青年”,吃着地沟油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关心国家粮食安全,平时留心收集资料,心里也没个数。农业部每年公布的数字,粮食都是增产的,可是,这个数字究竟是真是假,有多少水分,谁能说得清呢?我发现不光是我这个小人物,接触到的很多农业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对粮食安全也是各有各的说法。
当然,也有不少人说,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本不用担心粮食问题。农民不种粮食,是因为粮食供过于求,价格低,当粮食紧缺的时候,价格就会上涨,就会刺激农民去种粮食。价格机制会自动调整供求关系,要相信市场的神奇力量。记得很多年前,一位我非常敬重的师长对我说,当粮食紧缺到一定程度,价格高到一定程度,城市市民的阳台上都会种满粮食。阳台上种粮食,我脑补了一下这个情景。好吧,我承认我的脑洞不够大。要等到阳台上都种满粮食,那粮食得多紧缺呀,粮食价格得多高呀。恐怕等不到阳台上的粮食成熟,社会早就已经崩溃了。
凋敝的东北农村
还有人说,中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自己生产粮食不划算,美国、巴西、阿根廷,地广人稀,大把的土地可以种粮食,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我们可以出口工业品,进口粮食,发挥比较优势。我承认,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确实不需要百分百自给自足,可是,我们是一个拥有将近14亿人口的大国,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养活中国这样规模的人口。再说了,粮食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战略产品,粮食的自给率关系到一个国家主权。粮食上被人掐脖子,会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有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有钱还怕买不到粮食?资本家会放着生意不做?前阵子美国对中国的芯片禁运,举国哗然。是的,有钱还真买不到粮食!或者,要粮食可以,要乖乖听话,当好小弟。
这些年,国内一些所谓的专家,把城市的高房价归咎于国家的耕地保护政策,认为国家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划定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耕地保护政策减少了建设用地的供应,导致了高地价,进而推高了房价。他们极力主张放弃耕地保护政策。高房价这个锅,背得真是冤枉。要知道高地价不是因为大城市缺少适合建设的土地,而是政府为了卖个好价钱,控制了建设用地指标。
幸运的是,我们国家的粮食自给率目前还维持在80%以上。如此,我们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更有底气。
三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也变得非常悬殊。对于这种差距,国家的政策要负很大的责任。
首先,在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上,为了支持工业的发展,农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当初为了加入WTO,为工业品打开国际市场,我们在农业上做出了较大的让步,承诺的农产品平均关税率仅为15%左右,远低于6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大豆关税在1999年就降至3%,2008年更下调至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美国土地既辽阔,又肥沃,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基础条件比我们好很多。更重要的是,美国大农场还享受政府高额的补贴,占到其收入的40%。正因为如此,美国生产的玉米、大豆运到中国的港口,比我们自己生产的还要便宜。没有关税壁垒的保护,国内的农产品受到严重的冲击。
在国外进口大豆的冲击下,我国国产大豆已经全军覆没。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粮食进口13062万吨,较2016年增加13.9%,其中大豆进口9553万吨,而同期国内生产的大豆不足1000万吨。
如今,玉米也岌岌可危。
2017年玉米的进口量为283万吨,看起来数量不多,但是,国产玉米主要是用作饲料,而同样可以作为饲料的玉米的替代品(酒糟、高梁、大麦、木薯等)的进口量很大,合计2000多万吨。正是这些进口的饲料,挤占了国产玉米的市场空间,导致国产玉米销售不出去,库存压力巨大,国家不得不通过压低价格的方式,压缩玉米产能。农民为此承担了代价。
有人说,我们在出口工业品上赚了大钱,自然要在农业上有所让步,国际贸易就是要相互让步,不能两头占便宜。站在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说,这句话没错,但是,国内不同群体的利益是不同的,有人是获利者,有人是利益受损者。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农民虽然人数众多,却是最弱势的群体。
其次,在区域发展政策上,为了支持沿海工业省份,内地农业省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谁都知道土地上种粮食的收益远远赶不上种房子和种工厂。可是,人总是要吃饭呀。总是要有人种粮食呀。为此,国家制定了粮食主产区、主销区政策。也就是说,主产区要多种粮食,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而主销区可以少种粮食,多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
农业大省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国家800个粮食生产大县,贡献了75%的粮食产量,却有100多个是国家级贫困县。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已经属于缺粮省份或者维持紧平衡,其中,海南、青海、福建、浙江、上海、北京等自足率只有12%-56%。只有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少数几个省份还属于粮食输出省份。正是靠这几个省份,我们才能在整体上维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
今年有幸在东北地区走了一圈,见识到了国家的大粮仓。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到处都是玉米、水稻。东北地广人稀,平均每户人家都有上百亩土地。即便如此,种地的收入仍然不足以支撑家庭的生计。东北的农村人口流失非常严重,看起来非常萧条。
东北的国营农场,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从开垦北大荒那时候起,几代农垦人就在东北的黑土地上默默奉献。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献了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
东北也不是没有条件建工厂,要知道改革开放前东北的工业化程度是全国最高的。在改革开放时代,东北作为新中国的长子,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使命。
借用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心安理得享受着一切,不知去感恩。
然而,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善待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这个制度就是有问题的,不可持续的。总是让老实人吃亏,老实人慢慢就不够用了。
而今,国营农场职工的子女已经不愿子承父业了。他们选择去南方的城市。
作为农民的孩子,我们都不愿意再当农民了。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此,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重大的战略调整。我们期待着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最近走过几个地方,许多农民说生活很苦很累。原因是什么?
农民说很苦很累,这要一分为二看待这个问题。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活水平确切地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全国来说全面解决了农民的温暖问题,这确实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机和变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的物质生活质量、劳动获得价值的差距及社会产值分配的落差等等区别太大,造成的贫富落差现象令人心灰意冷,农民种田种地仅仅糊口而已,而社会不少的职业年薪几十万乃至几百万;甚至企业老板、演艺名星动辄几千万。目前有过6亿农民月收入仅1000元左右。勉强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开支,根本还未完全脱贫。这就是农民生活很苦很累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
最近走过几个地方,许多农民说生活很苦很累。原因是什么?
现在农村的农民,实打实的种地,根本就不行了!除去一切的成本和劳动费用,辛辛苦苦挣一年算下来根本就挣不了钱!一些物质一年一年又在上升,钱又不是好挣,心中感觉很无奈!
从当下农民内心来讲,吃穿虽不缺!主要是要为儿女们考虑一些问题!社会发展太快,年轻人的思想变化,跟父辈们都有一些差别!他们不愿住在农村,向往城市生活的条件和便利,这跟在农村生活的农民,增加了无形的压力!房,婚姻这是压在农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如果这两事不能解决,就意味着…………他(儿)今后日子,光棍!
儿女都想他未来的日子过好!做父母的要去为他奔波操劳,现在的农村年轻人,成家立业谁不是父母操心?所以说这跟农村的农民,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从他(她)们内心来讲,始终觉得苦和累!幸福不知在何时!
最近走过几个地方,许多农民说生活很苦很累。原因是什么?
现在农民为什么很苦?就在于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政策指引,但是却缺乏很好的制度措施和制度保障。
现在的农民为什么很累?就在于虽然我们已经国富但还没有民强,“先富带后富”成为一句空话,农民身上还继续背负承重的历史负担,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看不见希望。
现在中国有6亿多的人年均收入1.2万元,这中间除了少部分因企业解聘下岗、因无法就业陷入困境的城市居民外,绝大部分都应该是农村居民,相比较起近8亿年均收入3万多的人群来讲,他们的生活水平可想而知,他们的生存状态可想而知。
当然不可否定的是这些年以来国家和政府采取了很多优惠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减免农业税赋、三通工程、新农村建设、确权登记土地政策的长期稳定对农民开展帮扶济困。但是千根线万根线到了基层就要通过线鼻子成为一根线,层层把控拔鸡毛的做法和变相执行的措施,就使得很多的农村优惠政策并不能完全贯彻落实到农民自己的身上,这就说明了我们贯彻落实政策的制度措施是严重滞后的,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的。
当农民从农村也好城市也好的改革开放中得到的实惠十分有限达不到原来的期望值的时候,当他们以前对国家作出的无私贡献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会福利等方面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得不到相应回报的时候,当他们由于自己力量的弱小提出的诉求而得不到重视和解决的时候,他们也只有喊喊苦,叫叫累了。
最近走过几个地方,许多农民说生活很苦很累。原因是什么?
农民是最底层劳动工作者,过着最贫穷的生活,做着最苦的工作,拿着最低工资!他们日夜操劳,为的是养家糊口!所以拼命劳动,也是为了不能让父母,儿女饿死!如果饿死了!他们的良心会很是愧疚!就是为了话着,,,,,。现在外面城市里的人过的生活,缤纷多彩跟他们有关系吗?到城里打工,做最累,苦,脏,的活!可还是受尽百眼,有的人,还说农民不务正业,放着家里的田地不种,到城里打工?这些人纯属于胡说八道!在农村有饭吃,有衣穷,能养活得了父母儿女!谁想到城里来!不般无奈呀!粮食不值钱,种地还亏本,人活着有意吗?几十年的工业化,现在的倡盛!没有国家的资源,资金投入和全民支持!不会有伟大的工业化中国!是时侯仅馈中国农业农村了!中国农民穷,可看到日本农村农业确富!证明农业不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中国科技起来了!中国工业起来了,中国军事起来了!中国农业落后了!中国教育变差了。欢迎众友评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