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下学期要求老师们备课要一课一案,一生一案,这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有必要吗?
“一课一案”我还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每节课都要备课都要写教案,让老师在课前充分的做好准备,是一种对学生负责的表现;但是“一生一案”就有些过分了,校长是想让老师一个学生背一次课,写一次教案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完全是校长脑残的想法,更感觉是对老师的一种压榨行为!
有一些偏僻的学校,由于教育部门的管理缺失,很多学校成为了校长一个人的学校。他的很多决策完全的不科学,完全的不尊重老师的意见,一味的我行我素,这也是导致很多老师和校长关系不好最直接的原因。“一生一案”是指针对每一个学生老师都要制定一个教学计划,试想一下一个班几十个同学,老师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老师也有自己的家人和生活。
我们的乡镇学校,很多老师就与校长的关系不好,学生的教育校长从来不过问。天天重点完成上级给的任务,前几天非得给老师安排办理车辆ETC的指标,有车的老师必须办,没车的老师找亲戚朋友,学生家长也要办,每个老师三个指标,完不成任务的老师当场罚款。每次制定一项规定完全不征求老师们的意见,每次像做梦一样,睡觉前想起什么规定,第二天必须实施。完全就是一个我行我素的小丑。
“一生一案”看似因材施教的表现,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理念,但是毕竟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校长一味的这样,相信很难长久留得住老师的,优秀的老师会慢慢的流失掉,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希望校长能够正确的安排任务,科学合理的管理师生。
校长下学期要求老师们备课要一课一案,一生一案,这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有必要吗?
太有必要了!校长有这样的思路,这学校一定能火!一校之长超前的教育思路,超前的教育模式和要求,必将给他所领导的学校带来巨大的变化,或许能成为其它众多学校学习的榜样。
一课一案一生一案的要求真是太好了。一课一案,那是必然的。不然就不是教案了。尤其值得赞扬的是一生一案的要求。大家都知道,一个班有四五十个学生,他们出生在不同家庭,所受的启蒙教育肯定千差万别,因遗传基因的不同,其个性肯定不尽相同,甚至差別很大,太需要差异教育了。一生一案的要求真是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发挥到了极致,使人不得不佩服这位校长的天生管理才能。这一点儿还真是其他校长可望不可及的。
这要求下学期在这个学校实施起来,这个学校肯定会变得红红火火。
首先牛起来的是任课老师。要写出四五十个个性化教案,校长至少给他配十多个助手。他们首先得听任课老师介绍情况,其次得分別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最近与教材有关的思想新动向,再结合这些实际到电脑上查相关资料,最后写成教案交任课老师审阅。完了之后他们得立即着手下一课教案的编写。
要把这十多人花心血写成的教案贯彻到教学实际,这任课老师至少得十个以上课堂助教,这十几个人先得让任课教师介绍情况,再熟悉教材教案,找学生谈话,(这叫熟悉学生。)然后在十多个教室里凑合着讲课。(本应一人一室,可惜一下子没那么多房子和助教。)讲完之后就得赶紧熟悉下节课教材教案。
这原来的任课教师那个忙啊,还得检查备课助手们,又得检查教课助手们,最后还得座谈学生,写教后感汇报题纲之类。真是太忙了。
通过这么一番一群人不辞辛劳的忙活,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一定能空前提高,尤其是学生个性化发展水平,那肯定不是一般地牛。
这样的事情,想想都让人心情激动。只可惜不知贵校长联系电话,不然有空说不定真想去他那儿看看。
最后弱弱地问一句,不知局长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会不会对这位校长提供帮助。
我是天凉好个秋A,关注我,分享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诚邀朋友评论、批评指正。不胜感谢!
校长下学期要求老师们备课要一课一案,一生一案,这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有必要吗?
首先要明白教案是用来做什么的。教案是课前教师熟悉教材,针对班里实际情况,选择决定教学方法,进而组织教学用的。也就是教师自己的东西,这节课需不需要提前准备,是大略地准备就可以还是需要详细准备,完全是教师自己的事情。这个教师教学成绩好不好并不在于课备的多不多,怎么样,而在于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校长的任务应该是把握学校发展的大方向,制定长远和近期的发展方针,为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做好服务。自己的角色定位错了,学校想搞好无异于缘木求鱼!
校长下学期要求老师们备课要一课一案,一生一案,这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有必要吗?
一课一案我坚决支持!一生一案我更是举双手赞成!下面是我的理由:
教案的作用就是上课的计划与方案,以课时为单位来备课,更具有可操作性,也更实用了。如果按知识单元或一大节内容备课,每个自然课时分别要完成什么任务,怎样去完成,这些都是含糊的,失去了备课的意义,让课堂变的更加随意而不严谨,所以一课一备确实好。只不过教师的精力有限,把时间花在学生身上,狠抓知识的落实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课一案,必须写简案,三言两语写出这节课目标,讲什么,做什么即可。留白的部分可以用来记录课堂上需要备忘的人和事,这样的一课一案其实就是上课的台账,不要求规范美观,只要求实用,是给自己看的。这样的一课一案我支持。
至于一生一案,我就更赞成了!好校长,体恤老师们不容易,在为老师们减负呢!你想想看,一生写一案,不就是一辈子只写一篇教案吗?你连这个都不高兴,那就太过分了。
有人说一生一案是为每一个学生写一个教案,我没听错吧?疯了吧!
校长下学期要求老师们备课要一课一案,一生一案,这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有必要吗?
呵呵呵,容许我先笑一笑。教书二十多年,我见过很多的校长,自己也曾做到过副校长这个职位,只是不是管教学这块,而是学生管理的副校长。所以,我想这个问题我有一定的发言权。
说实话,一课一案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作为教师,每节课都要有备课才能上课,这是起码的要求。所以,一课一案,也成为当前几乎所有学校的要求但说起一生一案。如果只是口头的要求,倒还好说,如果是硬性要求,我觉得您可以让这个校长自己先来试一下,看是否可行?
现在的教学都是班级授课制,按照某些地方上级教育部门的规定,小学最高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最高50人,高中最高55人的限额标准,一生一案,意味着每个学生的教学方式是不同的。因此,这种提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却基本不可能实现。
一生一案这种提法,还是过于理想化,如果是小班教学,一对一的教学,这种说法这种提法无可厚非。但在目前大班教学的前提下,只能说痴心妄想了,完全不切实际。正如很多人在回答中所说,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这就是一生一案的来源,即要求因材施教,但其忽略了每个教师的精力有限、实行的是大班教学这个基本情况。一般来说,像语数外这三科老师都是兼两个班的教学,即面对90-110个学生;其他学科也都是兼3-5个班,甚至有些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有些科目老师要教5-8个班,您想一想,这种一生一案的做法能否实行下去?
因此,您这个校长这样提,有三种可能:第一,没打算实施,就是一种口头造势,您也就这么一听罢了;第二,根本不懂现在的教育实情,是个没上过一线的门外汉;第三,为博上级领导的欢喜,投某些门外汉的领导之所好,为其加官进爵做准备。我觉得第一种可能性比较大。一课一案您得做好准备,一生一案,您就当做他没说。
欢迎持续关注历史学习之窗。这里有您需要的答案。
校长下学期要求老师们备课要一课一案,一生一案,这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有必要吗?
校长这么做无非是想提升教学质量,想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施教”。一课一案无可厚非,这是教师的工作要求,也是应该履行的责任,但一生一案没有必要。
“一生一案”是否有必要首先,教师备课的过程本就繁重,需要搜集各种材料,需要“背”,更需要“备”,否则难以应付多变的课堂,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如果班级有56个学生,难道要教师“备”56种教案?
其次,有的教师还有跨年级教学的情况,如果实行一生一案,想必教师们每天都在应付写教案的过程中,而没有心思真正将课“备好”。
再次,有些个别学校要求教案必须用手写,防止教师备课敷衍、应付了事。试想,手写每个孩子的详细教案,这让教师除了工作,没有任何做其它事情的时间,难道生活就只有工作吗?
那么,是否需要想一些办法达到一种平衡呢?
无需“一生一案”,也能达到认真备课的效果一是集体备课
很多学校都实行集体备课,由教研组长牵头,每周固定时间备下个星期要上的课程,由于教研组长一般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把握比较好,对于一些年轻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可以有效发挥年轻教师“新思想”“新主张”“新见闻”,丰富课程内容。在讨论中备课,不需要消耗太多的业余时间写教案,效果更理想。
二是教案内容“分类”
一生一案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真的不切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将每课的教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类。例如,我们班学生有三个层次,优秀、良好、较差,在教案中体现分别针对这三种学生的教学理念和实施过程,指出哪些是较差的学生可以熟练掌握的,哪些是其他类型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可能出现什么问题等等,有一段这样的分析就可以了,不必一生一案。
三是看课堂效果
无论教案准备得再好,课程备得再好,最终还是要看上课的效果。一个不用写教案就能赢得学生的好评,使学生喜欢上他的课程的教师,
远比那些认认真真备课,课堂上却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师要高明很多。
总之,教师备课“一课一案”足矣,不必要将所有的时间耗在教案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