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痛片的副作用是什么?
去痛片是一种复方解热镇痛药,主要成分包括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咖啡因和苯巴比妥 ,其中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为解热镇痛药,咖啡因为中枢兴奋剂,还能收缩脑血管,苯巴比妥为镇静催眠药,还能预防发热所致的惊厥,咖啡因和苯巴比妥可增强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的镇痛效果。去痛片主要适用于发热及轻、中度的疼痛。
氨基比林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损害,表现为消化不良、黏膜糜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等;肾损害,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及水钠潴留、高血钾等;大剂量使用可致肝损害,产生黄疸、肝炎等;还有多汗、皮疹、发热、口腔炎和咽喉痛等;严重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剥脱性皮炎、龟头糜烂等。
非那西丁可引起肾乳头坏死、间质性肾炎并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可能诱发肾盂癌和膀胱癌。非那西丁还易使血红蛋白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的携氧能力下降,引起紫绀反应。另外非那西丁还可以引起溶血和溶血性贫血,并对视网膜有一定毒性。长期服用非那西丁,还可造成对药物的依赖性。非那西丁还可以引起肝脏损害。
苯巴比妥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镇静,但随着疗程的持续,其镇静作用逐渐变得不明显;可能引起微妙的情感变化,出现认知和记忆的缺损;长期用药,偶见叶酸缺乏和低钙血症;罕见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骨软化;大剂量时可产生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和严重的呼吸抑制;用药者中约1~3%的人出现皮肤反应,多见者为各种皮疹,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和多形红斑(或Stevens-Johnson综合症),中毒性表皮坏死极为罕见;有报道用药者出现肝炎和肝功能紊乱;长时间使用可发生药物依赖,停药后易发生停药综合征。
咖啡因可引起头痛、激越、兴奋、耳鸣、肌肉震颤或抽搐、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
卫生部1982年已颁布淘汰氨基比林及非那西丁单方制剂,但去痛片等含有以上成分的复方解热镇痛药仍在使用,所以对这些复方制剂不可滥用。
去痛片的副作用是什么?
去痛片的副作用是什么?
去痛片会对泌尿生殖系统、肝、胃肠道、血液、皮肤、眼及身体其他系统产生副作用。
去痛片,正规称索米痛片,为复方制剂,主要成分为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咖啡因、苯巴比妥。索米痛片的副作用有:
1.泌尿生殖系统:氨基比林可引起龟头糜烂。长期使用非那西丁可引起肾乳头坏死、间质性肾炎、急性肾衰竭,甚至可能诱发肾盂癌和膀胱癌。
2.肝脏:非那西丁可引起肝功能损害。
3.胃肠道:氨基比林可引起呕吐、口腔炎。
4.血液:氨基比林可引起中性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非那西丁易使血红蛋白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导致发绀,还可引起溶血。
5.皮肤:氨基比林可引起皮疹、多汗、渗出性红斑、剥脱性皮炎。
6.眼:非那西丁对视网膜有一定毒性。
7.其他:氨基比林可引起发热。长期使用非那西丁可引起药物依赖性。其余参见“咖啡因”“苯巴比妥”的“不良反应”。
因此在服用去痛片时,需注意:①不宜长久使用,以免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且长期使用可引起依赖性,并导致耐受。用药超过1周要定期检查血象。②氨基比林在胃酸下与食物发生作用,可形成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特别是亚硝胺,因此有潜在的致癌性。③对各种创伤性剧痛和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④避免本药与其他非甾体消炎药,包括避免与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药合用。⑤根据控制症状的需要,在最短治疗时间内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可使不良反应降至最低。
本内容由中日友好医院 药剂科 副主任药师 李淑芳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