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有成瘾性吗?
抑郁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情绪持续悲伤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没有追求、食欲缺乏、睡眠障碍、无精打采、全身乏力、躁动不安、动作迟缓、自卑自责、丧失价值感等,有些患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忧郁、焦虑和猜疑等是抑郁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通常暮重晚轻。抑郁症至今病因未明,抑郁情绪和症状经久不散,如果不进行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抑郁症最有效的方法,常用的的抗抑郁药主要分为5类,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帕罗西汀、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等,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去甲肾上腺素能及特异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米氮平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曲唑酮等,以及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氯米帕明、多塞平、丙米嗪等。抗抑郁药起效较慢,一般在用药后4-6周方可起效,因此,大多数抗抑郁药需要长期服用,控制抑郁症状,此外,长期使用抗抑郁药可以预防抑郁症的复发和再发。临床上使用的几乎所有的抗抑郁药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长期用药的患者脑内神经递质敏感性下降,非常容易成瘾,突然停药会使突触间隙神经递质浓度降低,神经信息传递受阻,从而导致失眠、激越、头晕、头痛、精神失常、焦虑、恶心等戒断症状,尤其帕罗西汀等半衰期较短的抗抑郁药最容易出现成瘾。
总之,抑郁症是一种心身科常见的心境障碍,药物治疗是其重要治疗手段,大多数抗抑郁药需要长期服用,长期服用可引起脑内神经递质敏感性下降,导致药物成瘾,突然停药可出现戒断症状,尤其是帕罗西汀等半衰期较短的抗抑郁药最易成瘾。
参考文献:
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06)
抗抑郁药有成瘾性吗?
首先大家应该知道什么叫成瘾?成瘾也叫依赖,是一种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个体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自我用药的结果导致了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临床上易导致成瘾性的精神活性物质有酒精、苯丙胺类药物、咖啡因、大麻、可卡因、致幻剂、吸入剂、尼古丁、阿片类(如海洛因、吗啡、冰毒、美沙酮、可待因、芬太尼、丁诺诺啡等)、镇静催眠药等。
医学上将依赖分为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躯体依赖也称生理依赖,它是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病理性适应状态,主要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戒断症状;心理依赖,又称精神依赖,它使吸食者产生一种愉快满足或欣快的感觉,驱使使用者为寻求这种感觉而反复使用药物,表现为所谓的渴求状态。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抗抑郁药物并没有成瘾性。基于疗效的保持,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是必要的。但那不属于成瘾。
抗抑郁药有成瘾性吗?
抑郁症确切的病因还无法确定,但是有一些因素已被证实和这个疾病有关。引发抑郁症可能的三大因素:1、神经生物因素(脑内神经传导物质不平衡,主要是血清素及正肾上腺素两种);2、遗传因素:如果父母是抑郁症,其子女患此病的机率是常人的2至10倍;3、社会心理因素:性格悲观、自卑、完美主义、依赖性人格特质以及外在环境压力事件。
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轻度和中度抑郁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都有效;重度抑郁症,合并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是比较有效的。目前新型抗抑郁药物疗效佳,副作用(嗜睡、便秘等)也少。抑郁症药物没有上瘾的问题,为预防复发,在症状消退后还需继续服药一段时间。
抗抑郁药有成瘾性吗?
这个要去正规医院寻找对应的专家,他们会给你合适的建议?会告诉你如何用药,怎么用,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给你几点建议:
一、千万别道听途说,这个一说,那个一说,一般人很难说到点子上的,别拖延,尽快去医院,听从专业医生的意见并执行。
二、别问心理咨询师什么我需要吃药吗?吃什么药比较好类似的问题,他们未必懂药物治疗的,再说他们也没有处方权。
三、正视问题,寻求帮助,别一个人硬扛,早期扛的住,越往后越辛苦,并且治疗的难度会加大。相信我,越早处理越好。
四、心情尽量放开,面对,接受,暗示自己: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它就和很多慢性病是一样,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抗抑郁药有成瘾性吗?
首先告诉你,现在新型的抗抑郁药是没有成瘾性的。但很多患者会说,为什么突然停药会身体不舒服,这是撤药反应,就是身体还没来得及调节,本应在药物调节下逐渐恢复正常分泌的神经递质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原有的症状复发或加重。而这并不是药物本身所造成的。这种撤药反应是非常正常的,属于身体上的暂时不适应,这点是区别成瘾反应关键。成瘾反应是心理层面对药物的渴求,这种成瘾行为会摆在所有行为之前,优先满足,否则会出现戒断反应,是心理上的。
抗抑郁药有成瘾性吗?
一般的抑郁药物按照医嘱使用,定期复查是不会成瘾的,这是正常的使用标准。但是如果是想要达到一定的非正常药物等到的效果大剂量的使用是有可能成瘾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