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作为解热镇痛类药品在国外是常用药,为什么在国内药房很少被推荐?

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抗炎药,按照化学结构分类,属于水杨酸类,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从而干扰致热、致炎、致痛物质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解热、抗炎、抗风湿和镇痛作用,同时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还可以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合酶,从而减少血栓素的生成,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普通感冒或流感所引起的发热,缓解头痛、牙痛、肌肉痛、痛经和神经痛等慢性钝痛,治疗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病,以及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动脉血栓事件。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预防动脉血栓的作用,目前在国内药房中仍然是常用药,有动脉血栓高危风险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但是作为解热镇痛抗炎药,目前临床上很少使用阿司匹林,这是因为一方面,阿司匹林不良反应较多,大剂量使用,安全性令人堪忧,比如大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可在局部刺激胃黏膜,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前列腺素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造成胃黏膜损伤,严重者可引起胃、十二脂肠溃疡,甚至出血、穿孔,此外,阿司匹林还可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功能,造成出血,以及引起“阿司匹林哮喘”,发生肾损伤,甚至引起水杨酸反应和瑞夷综合征等严重不良反应。

另一方面,阿司匹林是一个百年经典老药,随着时间的推移,临床上涌现出许多安全性更好,疗效更佳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当,甚至更强,而在安全性方面不良反应更少,耐受性更好,婴幼儿和孕妇也可以服用,目前已取代阿司匹林,成为临床上首选的解热药物,再如尼美舒利、塞来昔布、氯诺昔康等药物,与阿司匹林相比,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抗炎作用却是阿司匹林的十倍,甚至几十倍,目前已取代阿司匹林成为临床上主要的抗炎、抗风湿药物。

总之,阿司匹林过去常常作为解热镇痛抗炎药应用于临床,但是后来发现大剂量服用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耐受性不佳,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临床上出现了很多安全性和有效性俱佳的解热镇痛抗炎药,所以目前阿司匹林很少被推荐用于解热镇痛抗炎,国外也是同样的情况,因为无论怎样,用药安全都是最重要的,也是每一位医生和药师选择药物的初衷。

参考文献:

中国国家处方集(2010版)

阿司匹林作为解热镇痛类药品在国外是常用药,为什么在国内药房很少被推荐?

国内几乎每个药房都大量存在及销售着阿司匹林特别是拜阿司匹灵,但不是用于解热镇痛。阿司匹林诞生于1898年,距今有120年啦,是个非常老的药,上市最初用于感冒、牙痛、头痛等症状,起到清热镇痛的作用,阿司匹林之所以在清热镇痛方面较少被推荐个人认为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随着药品不断的研发针对这些疾病有了更多的药品可供选择,清热类的中成药,镇痛类的西药就更多啦,医生有了更多的用药选择,所以阿司匹林用的就少啦。

第二,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推广上取得极大成功,阿司匹林特别是拜阿司匹灵在心脑血管疾病抗凝上几乎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几乎每个病人都要吃,而且医生会建议终生服用,所以厂家几乎把推广都放在了心脑血管领域,没有推广清热镇痛的适应症所以在这些方面使用就变少啦。

所以国内几乎所有的药房都有阿司匹林,并且用量很大,但是并不是用于清热镇痛而是抗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