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以上的教师,工作量还应该和刚毕业的年轻老师们一样吗?

我是去年11月底退休的。我们学校安排的工作量就是老教师和刚毕业的老师们一样的。

校长曾经和我说:“您这个年纪本应该被照顾,怎奈学校缺人,没有办法!老同志,多担待一下吧!”

我以前一直做班主任,教语文。临退休前两年担任科任教学,每周16课时满工作量。此外还有两个小时的延时服务。因为正副班主任是自愿结合,我没有选择担任,因为我打算中午休息一下,否则身体真的承受不了。

去年11月,我校突发疫情,全校师生隔离在家或酒店,我临时接到领导布置的工作,担任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我二话没说,拿到语文书直接上网课,课下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这就是老教师的觉悟。11月24日,学生重返校园,我一直工作到离岗的最后一天。

11月30日是我在岗的最后一天,我上完课表的三节课,才悄然离去!

五十岁以上的教师,工作量还应该和刚毕业的年轻老师们一样吗?

这个因人而异吧!

说实话,在很多学校,50岁以上的老师工作量都很小了,很多都已经退居二线,这是为什么?

一个是精力不足,尤其是数理化这些学科,对老师的反应能力要求更高,老师需要常做题,还不一定能应对,所以过了50岁,一般就不想再去上课了。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称,50岁以上的老师,一般都晋升高级教师,拿着学校最高的工资,失去了进取心,虽然有正高级职称的存在,但是对于绝大多数老师而言,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高级已经是多数人的“天花板”了,当然还有一部分老师在这个年龄是中级教师,但是晋级高级无望,往往也失去了进取心。

刚参加工作的年纪教师,拿着最低的工资,干着最多的工作,往往也是一肚子怨言,如果他们干活少,或者和老教师一样多,老教师又不满意,这不是年轻教师的错。其实,年轻教师应该少上一些课,多一些学习的机会,更有利于成长。

解决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完善“绩效工资”改革,让多劳者,工作能力强的老师,多拿收入,可以减少职称工资的弊端,调动老师积极性,减少矛盾和抱怨。

五十岁以上的教师,工作量还应该和刚毕业的年轻老师们一样吗?

我认为多少还是有差异的。

因为五十多岁的老师和二三十岁的老师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岁数大的老师身体和精力和时间年轻人不能比,他们对教学的激情和进取心也不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并且学校在各个方面都大力培养年轻教师,评优评先都从年轻人选拔。

年轻人也不用嫉妒老教师,觉得他们职称高工作量少。老教师也都是从年轻时过来的,他们年轻时干的活比你们现在多的多,报酬少得多。虽然年龄大了,但是他们工作的态度有些年轻人还是真比不上,他们更认真更知道感恩。

谁都有老的时候,现在老教师就是年轻人以后的样子,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照顾一下老教师也许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人情味。

五十岁以上的教师,工作量还应该和刚毕业的年轻老师们一样吗?

五十岁以上的教师,工作量应不应该和刚毕业的年轻老师们一样,要看各地区,各校的具体情况,生源与师资来确定,应该还是有差别才对。如果按一份工作一份报酬的道理来说应该一样。可是,年龄大了的教师,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已经衰退,精力不旺盛,记忆力、思维能力、听力、视力都已经减退,教学效果肯定要差一些,承受繁重的工作量是很吃力的。

再说,年龄大了容颜也不怎么光鲜亮丽,缺少的青春活力,言谈举止,沒有了活泼可爱的魅力,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不怎么喜欢年龄大的老师上课。

学生不喜欢的老师去上课,上课就没有激情,也不怎么专心听讲课,课堂气氛不活跃,死气沉沉的。这样,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为了教学成绩,也考虑到年龄大点的老师的身体,教学的承受能力,许多学校的校长、学校领导,就给年龄大的教师安排轻松一点的学科教学,同时也比年轻一点的教师工作量要少一些。

如我们学校,历届校长,对老教师都格外关顾,不安排教学语文、数学,(教学能力强的老教师除外,仍然要安排上语文、数学,只是工作量减少,教学单科、单班。每周五、六节课)让他们教学美术、音乐、科学、体育等学科。这些学科作业量少,批改作业简单,又没有早、晚自习。

这样安排,年龄大的教师工作量就比中青年教师工作量少很多。可是,中青年教师就有意见,特别是青年教师意见大,不满意。他们说,年龄大的教师职称高,工资比他们多,反而工作做得少,觉得不合理,心里极为不平衡,认为他们吃亏了。

我认为,每一个人都会从年青走到老的,任何人都会年龄变大,总不会你永远年轻吧?除非你英年早逝,那就永远年轻。所以青年人比年龄大的人多做点工作也无可厚非。你懂得关顾别人,不斤斤计较,更会拓展你的人脉关系。人脉关系好,你的发展前途也会大一些。

正所谓“吃亏是福”,聪明的人往往从吃亏中获得不小的“福分”。如果你能平心静气地对待吃亏,表现了自己的肚量,关顾了别人,给了别人好处,你因此会取得别人感激之情,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多多付出,必然有回报。如果过于斤斤计较,你的人脉关系就会薄弱,你的事业、工作会得不到众人的支持,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你的前程得不到较好的发展。

为了教学效果,教育的发展,五十岁以上的教师,工作量不应该和刚毕业的年轻老师们一样,应该有差别。

五十岁以上的教师,工作量还应该和刚毕业的年轻老师们一样吗?

今天本校所有教师(领导除外,他们都是监考人员),都参加了一年一度的暑期测试。

即将退休的教师,无一例外。

既然研修,测试都没有差异,在工作量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若干年前,在新学期任课安排上,一名老教师,曾经同校长抵触过,因为,学校教师人数少时,工作量同其他教师一样,可又增加了几名教师之后,反而工作量也增加了……那时,这名教师已经是五十好几。

现在,更是无话可说,明年就要退休的教师,被安排了班主任——自然还要教授主科。

我越来越发现,工作量的多少不是因为年龄大小,而有差异,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可以天天悠哉悠哉,而老教师依然身居一线,没有人会为此同情,从而提出异议!

当然,年龄过了五十,应该在工作安排上,受到照顾,现实中也确有这种情况;甚至年龄不到五十,都能得到照顾;不过这样的老师要么是领导,要么同领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自然,很多学校会照顾年龄大了的教师,可那必须是县直以上学校!任教在乡镇农村学校,又不会处理同领导的关系,这只能是:今天天气哈哈哈……

五十岁以上的教师,工作量还应该和刚毕业的年轻老师们一样吗?

五十岁以上的教师,工作量还应该和刚毕业的年轻老师们一样吗?

谢谢推荐

这个提问似乎过于简单,简单似乎好回答,简单似乎又很难回答得清楚。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要看施教环境;还要看他们的工薪待遇。施教环境出现了年轻老师不能完全胜任施教任务,有可能五十岁以上的老师工作量会增大(这个也要取决于学校的管理理念);五十岁以上老师的工薪待遇如果高于了年轻老师的工薪待遇,五十岁以上老师的工作量高于年轻老师这也是很正常的(基于回报等于付出得出)。此提问简单到了一切都是变数时,这个问题也就不太好回答了。

如果说,我们完全排除一切其他因素,专门来讨论老师们的“工作量”,其实也是很困难的。什么是老师的工作量?老师教学工作量如何来确定?

对于一般人而言,他们都会把那些可以量化的东西拿来当着工作量了!比方说纯教学,带几个班的专门课程;比方说除了纯教学,还要管理一个班内事务;比方说除了纯教学还要负责某个领域的调研;比方说除了纯教学还要为培养具有学校特色师资力量等等等等。

其实,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这些经过量化了的工作量不是说你完成了,也就完成了了事的,它还需要一个考核评价,这个考核评价的结果就是你老师教学输入后,输出的“产品”。就像工人输出了体力干完了活有产品输出一样,而我们老师输出了脑力干完了活也应该是有产品输出的。这个“产品”就是学校里学生们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工人的产品量化比较简单,一个半成品或一件成品制造出来了且是合格指标即可;而老师的“产品”量化,除了学生成绩、活动、矛盾以及积极向上的态度可见量上,可以作一定规律的量化外,其内心的思想由于在学校的制度压力下,很难通过量化而得出来。“右”的东西很容易辨别,“左”的东西很容易被“极左”所障目,你能够量化得出来吗?当然,学生的思想也不容易给量化得出来!那么,德智体美劳中的“德”与“美”的量化就成了难上加难!

另外,我们也不难看出年轻老师与五十岁以上老师的工作量侧重点实际上产生了偏离了。因为在这个侧重点里面不仅存在有知识,也存在有经验。一般情况下,年轻老师刚从高校毕业,知识比较全面且记忆犹新,侧重点偏重于知识多一些;而五十岁以上老师,由于实践工作时间较长,知识面差不多越走越窄或越专业,而实践经验慢慢来进行了弥补,故侧重点则偏重于经验也就多一些。

这各自的偏离,也将会带来工作量量化与考核评价的指标的变化。这个过程应该比较复杂,再加上一些人为的其他因素加入就会变得更加复杂。故工作量就很难说得准谁该多或谁该少了?

即使勉强制定出来了,也会因实际状况的变化还会作出不断的调整。一调整也就有了忽多忽少的波动出现。

终上所述,五十岁以上教师的工作量,和刚毕业年轻老师们的工作量,一样不一样不是简单的通过提问与回答而得出的。在不同的学校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变化特征。这个环境要是放到企业里,它应该叫“企业文化”;把它放到学校里,有可能把它叫做“校风”。

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可以说:“一定要五十岁以上的教师的工作量应该比刚毕业的年轻老师们多;或者说刚毕业的老师的工作量一定要比五十岁以上老师的工作量多”。因此,也就得不出一个谁多谁少的准确答案出来。只能说年富力强的年轻老师,多分配一点费体力方面的活;而五十岁以上老师经历丰富,多分配一点伤神的活。来一个学校教学活动的动态平衡就好。你说呢?

个人观点,不到之处请指正。我是【昔日的港湾】职场领域创作者,不一样的视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1.12.19.于武汉。

汉口城市里的秋实至冬

  • 照片来自于手机自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