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争霸时,哪些名将站错了队?
三国争霸时,站错队的五大名将,一人痛揍曹操,一人狂扁刘备!
事实上,三国时期,虽然很多名将跟对了主公,得以扬名天下,但也有许多人站错了队,最终把自己搞得身败名裂,那么你知道三国有哪些人站错了队吗?
在本文看来,汉末三国时期,站错队的名将非常多,他们大多能力出众,但最终结局却非常悲惨!由于这些人实在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我们只以五个最出名的名将做例子!
一、周瑜
说起周瑜,大家的第一反应必定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句话,此话用来形容周瑜的飒爽英姿,再正确不过了!当年赤壁之战,整个东吴的人都被曹操给吓破了胆,纷纷建议孙权投降,只有鲁肃和周瑜站出来表示反对,表示要和曹操一决雌雄!而最终,也确实是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改变了天下局势,护住了东吴的安全!从此战来看,周瑜确实是当世名将,令众人钦佩!不过此事件及之后周瑜的发展遭遇,其实暗藏了许多隐情,最终导致了周瑜的早早离世!
赤壁之战中,大家都以为周瑜是主帅,然而事实却是,孙权不放心周瑜,还给周瑜派去了一个不对付的程普,而且程普的权力丝毫不亚于周瑜!赤壁之战结束后,周瑜准备趁机攻略荆州,结果孙权不给周瑜军队,导致周瑜打个南郡都花了一年,错失荆南四郡,倒是让刘备给摘了桃子,而孙权自己带着主力去攻打合肥,最终败北。此一战,也可以看到孙权和周瑜之间的矛盾,感觉孙权就是不想让周瑜再立大功!
周瑜击败曹仁,攻占南郡以后,想要讨伐刘备,消灭刘备集团,统一荆州,之后出兵进攻益州,这样的话东吴就能够全据长江以南,达到和曹操划江而治的目的。看起来这个计划对孙权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孙权却不支持周瑜!周瑜让孙权软禁刘备,孙权不答应,反而把妹妹嫁给了刘备,和刘备结亲。周瑜要以南郡为基地,进攻益州,结果孙权转头就把南郡借给了刘备,并解散了周瑜进攻南郡的团队,甚至连庞统这种大才都遭到了弃用,令人大为震惊!
明明周瑜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东吴考虑,为何孙权却屡屡和周瑜作对呢?为何孙权就是不愿意听从周瑜的建议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周瑜在之前的经历中,曾两次站错了队!
周瑜一开始和孙权家族的关系非常不错,他甚至还出兵帮助孙策攻略江东,可以算是孙家的铁杆盟友了。按照常理来说,以周瑜的才能、与孙策的关系来看,周瑜必定能够进入孙家的决策核心,但事实却是周瑜被排除在外了!因为在孙策攻略江东期间,周瑜带兵回去了,投奔了袁术,也就是说,当时的周瑜,更加看好袁术而不是孙策!这也是周瑜第一次站错了队!
这一次站错队,使得孙策明白,周瑜和他并非一条心,于是之后周瑜再次来投,孙策虽然高兴,但只是将周瑜当作普通将领使用,并没有让周瑜进入核心团队。孙策去世前,托孤的人选也是张昭,而不是周瑜!这里要注意,三国演义中,孙策临死前是托孤于张昭和周瑜的,但正史中,孙策其实只托孤给了张昭,并没有托孤给周瑜!不过在孙策去世以后,周瑜却带兵赴丧,抢夺了张昭的部分权利,令人大惊!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吴历》: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三国志·周瑜传》: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将兵赴丧”的这个举动,与谋反无异,这也是周瑜第二次站错队!这一次,他直接站在了孙权的对立面,因为在孙权看来,周瑜虽然没有明面上翻脸,但他带兵赴丧,抢夺张昭的权力,实际上已经表现出了不小的野心!如果孙权纵容周瑜的这种野心,到时候功高震主,孙权就很难再控制住周瑜了!所以说周瑜自赤壁之战后,军事作战一直不是非常顺利,且最终稀里糊涂地暴毙,围绕在他身边的团队也遭到了解散,这一切的背后,很可能都是孙权在暗中策动!
二、甘宁
甘宁最初投靠孙权时,表现得非常不错,俨然有统帅之风!当时的江东众人,对东吴还缺乏长远规划,而甘宁则提出了他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汉室已经不可复兴了,曹操必定会篡汉,孙权应该提前做好准备,拿下荆州,趁机图谋巴蜀,这样的话,孙权才能够和曹操抗衡!南下荆州、进图巴蜀,其实就和鲁肃献给孙权的榻上策不谋而合,可见甘宁这人绝非普通的武夫,而是一个富有战略眼光的统帅之才!
然而拥有如此才能的甘宁,最终的下场却比较惨,他最终直接沦落成了一个战场斗将,成为了一个在一线拼杀的猛将,而不是一个居中调度指挥的统帅,令人疑惑!甘宁明明有统帅之才,为何孙权只把他当一个斗将使用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甘宁站错队了,周瑜活着时,甘宁是站队周瑜的,而孙权根本不喜欢周瑜,当周瑜死后,他的团队都被解散了,连庞统这种大才都被弃用了,甘宁又怎么可能得到重用呢?
三、孟达
孟达和法正是好朋友,而法正是刘备的谋主,可见孟达绝非泛泛之辈。然而在增援关羽这个问题上,孟达却站错了队!当时刘备已经给了关羽假节的权力,意味着关羽可以统帅诸军,但孟达却拒绝了关羽的调令,使得关羽无法及时补充兵力,只能抽调荆州的守军,最终导致荆州被东吴偷袭占领!
《三国志》: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
关羽一死,孟达自知罪责难逃,于是叛出了蜀汉,投靠了曹魏。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孟达又经受不住诱惑,再次站错了队,选择了重投蜀汉,最终被司马懿剿灭!
可以说,孟达能和法正成为好朋友,必定是有一定的能力的,而且刘备让孟达驻守上庸三郡,也是出于对孟达能力的信任。但是孟达却辜负了众人,两次站错队,最终身败名裂,可惜可叹!
四、于禁
于禁以擅长治军闻名于曹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于禁都算是曹军中最厉害的将领,威严最甚,大家都服他。甚至于说,五子良将之首,原本都应该是于禁的!结果于禁在襄樊之战中,却站错了队,导致身败名裂!
襄樊之战,关羽将曹仁打得龟缩城池,不敢出战,于是曹操命曹植统兵救援,由于曹植喝醉了,于是曹操改任于禁统兵,这也是曹操第一次让一个外姓将领统帅大军,可见曹操对于禁的信任。不过于禁能力虽强,却囿于天降大雨,曹军缺少战船,最终被关羽打得大败!原本作为曹操最受信任的外姓将领,作为曹军中治军最严的名将,于禁应该宁死不降的,但是他却站错了队,选择了投降关羽,令众人大跌眼镜!
《三国志》: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也许在于禁看来,他并没有站错队,因为关羽太强了,但事实证明,于禁是站错了队的,因为不久以后,孙权就偷袭了荆州,抄了关羽的后路,并最终擒杀了关羽。而关羽一死,于禁自然就成为了东吴的俘虏,并最终被送还给了曹魏!回到曹魏后的于禁,遭到了众人的白眼,最终被曹丕羞辱而死,可怜可叹!
第五、高顺
这第五个站错队的名将,名字虽然不是非常响亮,但实力却非常强!因为他曾暴打刘备!
说起吕布,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骁勇,但事实上,高顺才是吕布阵营的第一猛将!当年吕布遇袭,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跑到高顺营中求救,可见他对高顺是多么的依赖!而高顺仅凭河内人的口音便迅速判断了敌军的明细,发动反击,成功击败敌军,更是体现了高顺出色的军事能力!
《后汉书》:布不知反者为谁,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诣都督高顺营,直排顺门入。顺问:“将军有所隐不?”布言“河内儿声”。顺言“此郝萌也”。顺即严兵入府,弓弩并射萌众;萌众乱走,天明还故营。萌将曹性反萌,与对战,萌刺伤性,性斫萌一臂。顺斫萌首,床舆性,送诣布。
除了极强的军事指挥能力,高顺的练兵能力也堪称一绝!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他为吕布练成了一支陷阵营,这支军队装备精良,军纪严明,非常勇猛,每次作战都是战必克,攻必胜,是吕布手下的王牌部队!当年徐州鏖战期间,刘备、关羽、张飞、夏侯惇等人可没少吃这支军队的亏!刘备、关羽、张飞等人多么厉害?可是在高顺的打击下,他们屡战屡败,最终只能投靠曹操,以求自保!可见高顺是多么的厉害!
遗憾的是,高顺这种军事能力超强、练兵能力超厉害的名将,却站错了队,跟错了主公!若他不跟随吕布,而是跟随曹操,他的才能必将得到充分施展,曹操甚至还有可能提前一统天下!
白门楼上,曹操想试试能不能收服高顺,结果高顺沉默不语,直接拒绝了曹操的好意,最终遭到了诛杀!相比于其他人的摇尾乞怜,高顺的品行在这一刻更显光辉,只希望高顺下辈子别站错队了,别再跟随吕布这种主公了!
结语
汉末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站错队的名将,他们能力出众却结局悲惨,这里面以周瑜、甘宁、孟达、于禁、高顺五人最具代表性!其中周瑜暴打曹操,高顺暴打刘备,军事能力令人叹为观止,遗憾的是,他们最终都因站错队而死,令人神伤!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后汉书》)
三国争霸时,哪些名将站错了队?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能在混乱之中选择明主跟随,是一个有眼光的将领应该做的事,这直接关系前途与未来,一旦选择一个糊涂的主公,很有可能会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作为将领,光有才能是不行的,还得会站队。
有句话叫“选择大于努力”,选择对了,加官晋爵、封侯拜将那是常有的事,选择错了,郁郁不得志,甚至有可能身死族灭,那么三国时期有哪些名将站错了队呢?
第一位:庞德
庞德是员猛将,最初是马腾和马超的部将,曾在一场战斗中亲手斩杀敌方主将之一郭援,庞德作战常常冲锋陷阵、勇冠全军,后来跟随马超与曹操作战,马超战败后,带着庞德投靠了张鲁,后来马超又投靠了刘备,而庞德则留在了张鲁那里,后来跟随张鲁一起投靠了曹操,被曹操任命为立义将军。
庞德
庞德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而且忠心耿耿,在襄樊之战中,庞德为了证明自己,在战前发誓要杀关羽,在战争中与关羽殊死决战,并且亲自射箭射中了关羽的额头,要知道关羽可是三国正史上的第一猛将,庞德尚能让关羽忌惮,可见庞德之勇不亚于关羽。
后来关羽利用暴雨涨水的机会,用水军打败了于禁和庞德的军队,庞德和于禁全军覆没,但庞德誓死不降,庞德手下的部将董衡、董超想投降关羽,却被庞德所杀,庞德边战边退,想到樊城投靠曹仁,结果因为小船倾覆而被关羽所俘虏。
庞德不愿意投降关羽,关羽迫不得已杀了庞德,谁也不可能留下一个不愿意投降的敌将,于禁愿意投降关羽,被关羽押送到江陵城,所以活了下来。
庞德被关羽斩杀
庞德站错了队,他的哥哥庞柔就跟随马超一起投靠了刘备,如果庞德投靠了刘备,其成就绝对不亚于魏延,曹操这里本来就人才济济,庞德很难有一个发挥的平台,而且曹操这里外姓将领得不到重用,投靠刘备就不一样了,刘备这里庙小,缺少人才,就容易重用庞德,庞德就能发挥更大的能力,很可能成为魏延那样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至少比投靠曹操地位要高多了,所以说庞德站错了队,还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不过就是虚名而已。
第二位:太史慈
太史慈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骑马射箭非常熟练,尤其是他的箭术,不亚于吕布,吕布有辕门射戟,太史慈有楼梁射贼,更为关键的是太史慈的胆识过人,黄巾军重重包围之下的都昌城,太史慈进出自如,而且是单枪匹马,这种胆识在当时称得上冠绝天下。
太史慈为了帮孔融拉来援军,单枪匹马出城使用计谋骗过黄巾军,并以射箭的方式射杀了几个追赶他的黄巾军,然后跑到平原郡请刘备出兵救援,刘备当即派了三千人给太史慈,然后成功救出了孔融。
太史慈
太史慈在早期一直郁郁不得志,最主要的是没有投靠明主,救了孔融之后,太史慈投靠了扬州刺史刘繇,两人是同乡,但刘繇一直没有重用太史慈,只让他担任侦查情报的斥候,也正是如此,太史慈带着一个小卒遇到了孙策,正史上明确记载了这次太史慈与孙策的单挑,两人不分胜负,后来刘繇被孙策击败,太史慈就投靠了孙策。
即使投靠了孙策这样的明主,太史慈也没有什么作为,孙策只是让太史慈镇守一方,负责抵御刘表的从子刘磐,直到206年太史慈去世,太史慈实际上还是被埋没了,本来可以有更多的作为的,孙策实际上并没有重用太史慈。
太史慈临死前说了一句话:
大丈夫生于世上,应当带著三尺长剑,以升于天子阶堂。如今所志未从,奈何却要死啊!
明显是不受重用,如果太史慈投靠刘备或者曹操,都会比投靠孙策的命运要好得多,太史慈很早就认识刘备了,可惜失之交臂,刘备虽然势力小,但正因为势力小,正是缺人才的时候,才会重用太史慈,正史上的赵云军事能力应该不如太史慈,也得到了重用,太史慈应该有更大的作为。
太史慈并不受重用
曹操曾经专门派人给太史慈寄了当归,希望太史慈归顺自己,但是很显然,太史慈是一个忠义之人,不会随便背叛自己的主公,只可惜其一生没有太多发挥的平台,站错了队,要不然也是如同关羽、张飞一样响当当的名将。
第三位:朱灵
朱灵最初是袁绍的部将,与公孙瓒的部将季雍作战时,公孙瓒抓了朱灵全家作为人质,但朱灵毫不为所动,居然不顾自己家人的安然,一点也不影响自己打仗,虽然打败了季雍,攻破了城池,但朱灵的家人全部被杀。
从这件事来看,朱灵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是一个过于理性的人,是一个过于看重事业的人,能够不在意自己家人的性命,在这一点上,朱灵与马超很像,马超也是不在乎自己整个家族的性命,执意起兵反叛曹操,结果引发曹操杀了马超全族,一般人难以理解这种行为。
朱灵
朱灵曾与刘备一起率军截击袁术,迫使袁术无法投靠袁绍,呕血而死。没多久刘备背叛曹操,而朱灵则率军回到曹操那里。
当时曹操是依附于袁绍的,袁绍派了朱灵率军协助曹操作战,作战结束后,朱灵认为曹操是明主,于是率军投靠了曹操,但是朱灵这个人很有个性,有自己做事的风格,就连曹操的话也不太放在心上。
曹操让朱灵率领新军守卫许南,并告诫朱灵要以宽治军,但朱灵不太听,结果军队发生了叛乱,朱灵斩杀了叛乱的将领,并写信报告曹操,曹操责备朱灵没有听从自己的命令,于是对朱灵有了意见。
赤壁之战时,朱灵归赵俨节制,从襄阳顺汉水南下准备参加赤壁之战,但是曹操在赤壁已经战败了,于是军队退回,朱灵后来还参与了曹操西征关中及张鲁的战争,215年后,曹操命令于禁夺了朱灵的兵权,不再启用他,就这样朱灵失去的前途。
于禁夺了朱灵兵权
按理来说朱灵性格是有些毛病,但以他的能力,成为一名有作为的名将还是能做到的,只能朱灵站错了队,跟随曹操之后失去了前途,朱灵如果投靠刘备应该前途会更好,可惜那个时候的刘备,没人认为他将来会成为一方霸主。
第四位:沮授
沮授最初是冀州牧韩馥的别驾,袁绍占了冀州后,沮授成为袁绍的谋士,其人文武双全,向袁绍提出过很多有建议性的战略意见,比如劝袁绍迎接汉献帝,但袁绍不听,沮授向袁绍提出了打败公孙瓒的整体战略,袁绍听了,后来打败了公孙瓒。
沮授还反对袁绍把自己三个儿子分别派到地方做官,这会造成分裂的,但是袁绍还是不听,后来的结果印证的沮授的判断,官渡之战前,沮授给袁绍提出了三年疲曹的战略,袁绍还是不听,急于发动战争。
沮授
沮授在官渡之战时还是袁绍的监军,手握兵权,而且威望甚高,这居然也成了郭图等人诬陷沮授的理由,袁绍分了沮授的兵权,袁绍派颜良攻打刘延,沮授认为颜良有勇无谋、性格狭窄,不能单独率军出战,袁绍不听,果然颜良被曹操手下的关羽所杀。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11万大军只带了800人逃回北方,沮授被曹操俘虏,曹操劝沮授投降,但是沮授不愿意投降曹操,而且还暗中想逃走,又被曹操抓了回来,眼看沮授不愿意投降,曹操只好杀死了沮授。
曹操曾经感叹:要是早点得到沮授,那天下现在应该大定了。沮授这样的文武全才在袁绍那里得不到重视,如果跟随曹操,那曹操的五大谋士就会变成六大谋士,以沮授的能力,不亚于荀彧这样的战略大师和荀攸这样的战术大师,只可惜他站错了队,跟随了能力不足的袁绍,要是跟随曹操,沮授的成就要高得多了。
沮授是难得的人才,被曹操所杀
第五位:高览
高览在正史上是袁绍的部将,与张郃齐名,因为他俩的名字一同出现在史书中,在官渡之战时,曹操成功打败淳于琼,烧了乌巢的粮食,于是袁军军心大乱,张郃与高览原本是被袁绍派出攻打曹军大营的,但是无法攻下,他俩没有完成任务,不敢回去,又怕郭图等人陷害,于是直接投降了曹操。
但是,张郃投降了曹操,就一直步步高升,那么高览呢?默默无闻,史书上从此没有记载了,这只能是两种情况,要么是高览是曹操杀了,要么是曹操没有用高览,按道理来说,高览能与张郃一起率军攻打曹军大营,其地位与张郃应该不相上下的,为什么高览没有被曹操重用呢?
史书没有说,只能是个谜了,在一些评书中,把高览与颜良、文丑、张郃一起列为河北四庭柱,高览不至于一点能力也没有,但是高览的结局足够说明他站错了队,从此在历史上就不再出现了。
高览投降曹操后史书不见记载
第六位:张任
张任是益州牧刘璋的手下从事,史书上说张任胆大勇猛,有志向又有节气,刘备与刘璋发生战争后,张任与刘备在涪县交战,被刘备击败,张任退守到绵竹,刘璋派出李严出战刘备,结果李严直接投降刘备,张任与刘璋之子刘循退守雒城,刘备继续攻打雒城,庞统战死在此,张任最后也战败被俘虏。
刘备听说了张任的名声,派人劝降张任,但是张任忠心无二,就是不愿意投降刘备,刘备为张任感到叹息,只好杀了张任,张任明显站错了队,虽然他的忠心可嘉,并非变通之人,但为了忠义牺牲自己太可惜了。
张任
当时的刘备正是用人之际,李严后来都得到了刘备的重用,被任命为尚书令,并与诸葛亮一起托孤,如果张任投降刘备的话,也会得到重用的,只可惜张任站错了队。
第七位:沙摩柯
沙摩柯是武陵郡五溪蛮夷的首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派张良联络五溪蛮夷一起出兵攻打孙权,至于沙摩柯为何要帮助刘备,应该是刘备给了他们钱财,并且许诺了某种政治利益,沙摩柯于是率领一万蛮军参战了,结果刘备战败,沙摩柯也被吴军杀死。
沙摩柯本来可以不参与吴蜀之间的争斗,但他却参与了,以五溪蛮夷的力量,根本无法跟吴蜀任何一家对抗,他只要保持中立就行了,明显沙摩柯站错了队,不仅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还牺牲了一万多族人的性命,同时也给整个族人带来了灾祸,孙权打败刘备后,明显会报复五溪蛮。
沙摩柯
第八位:孟达
孟达与法正是好友加同乡,跟法正一起投靠刘璋,后来又跟法正一起投靠刘备,汉中之战后,刘备派孟达攻打房陵郡,孟达杀死了诸葛亮的姐夫蒯祺,并与刘封一起攻下的上庸三郡,并镇守当地。
襄樊之战时,关羽向刘封、孟达请求支援,但被拒绝,关羽败亡后,孟达叛逃到曹魏,受到重用,并被任命为新城太守,诸葛亮北伐前,引诱孟达归顺蜀汉,结果申仪把这事报告给了曹魏,司马懿率军平定孟达,8天行军1200里,突然出现在孟达面前,杀死孟达。
孟达两次背叛旧主,都是站错了队,关羽虽然被杀,但是刘备并不一定会杀孟达,刘备杀刘封并不是因为关羽的事,史书明确记载了杀刘封的原因是:诸葛亮考虑到刘封英勇刚猛,天下平定后最终会难以控制,就劝刘备趁机除掉他。
这跟关羽没有关系,所以孟达不用叛逃,刘备也不会杀孟达的。但是孟达仍然背叛了刘备,背叛就背叛吧,孟达投降了曹魏仍然不安心,又受到诸葛亮的引诱,结果被司马懿所杀,如果一心一意,孟达也不会被杀了,这正是孟达站错了队,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
三国争霸时,哪些名将站错了队?
要非说三国中有人站错了队伍,那么我认为这个人肯定是荀彧。荀彧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曹操一统北方的首席功臣、第一谋士。在战略方面,荀彧曾帮助曹操规划统一北方的军事路线和蓝图,“迎奉天子”的计划就是荀彧说服曹操实施的;战术方面,荀彧有战吕布保兖州、出奇谋扼袁绍、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另外他还为曹操举荐了郭嘉、荀攸、陈群等大量人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张良)”。
而即便是这样,荀彧和曹操却不是一路人,荀彧是想借曹操之力挽汉庭于即倒。当初他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想待叛军一一平定以后,皇帝还得老刘家来做,朝廷还是汉朝的。你曹操呢?是汉朝的大功臣,受封个“候”爵,当个丞相或者大将军,位极人臣就可以了。
而曹操随着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野心也就逐渐暴露出来了,什么“奉天子以令不臣”,我改成“挟天子以令诸侯”。什么封个候爵,我要封公、封王,话说汉朝自高祖刘邦以来就不允许有皇族以外的男子称王,汉朝臣子最高的爵位就是“列候”,而“公”爵和“王”爵有自己封地和军队,甚至有自己的社稷宗庙,实际上曹操称“魏王”就是在为自己改朝换代当皇帝做准备。
这跟荀彧“扶汉”的人生理想完全背道而驰,所以从曹操称“魏公”时荀彧就一直反对,直到曹操赐给了荀彧“一盒酥”(只是个空盒子,里面没有酥)以后,荀彧就神奇的离世了。
本想除贼扶汉,到头来却辅佐了一辈子“汉贼”,这样看来刘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宗旨貌似更适合荀彧呀!
三国争霸时,哪些名将站错了队?
三国名将一般排列24名,个个英雄传世。单从整个争霸过程看,站错队现象普遍,像吕布从头到尾站错队,也有站错过队的,譬如张辽,就跟过丁原、董卓、吕布,最终跟定了曹操,方成就一世英名。
所以“跟对人,说对话,做对事”古训至今为人们信服,遵循是有道理的。张辽的经历就很说明问题。起先跟过三个也很厉害的人物,可是怎么也施展不开,别说成绩,保住小命已经很不错了。跟了曹操,才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可圈可点的丰功伟绩多了去。和关云长解白马之围,东海收降昌豨,攻袁尚,斩单于,平辽东,等等等等。
最有名的是建安二十年是合肥之战,张辽以800将士正面破击孙权的十万大军,直打得孙权闻风丧胆,狼狈不堪,差点被活捉。这场战争最终成就了张辽一生的英雄声名。名气有多大?当时民间有流行“张辽止啼”的习俗,说的是小孩子夜里哭闹吵人,大人只要一句“张辽来了”,小孩子立马噤声,不敢哭了。
俺就单说曾经站错队的张辽,谢谢悟空的邀请,谢谢友友们捧场。
三国争霸时,哪些名将站错了队?
在下认为有五位英雄站错了边:
第五名、儒将陆逊,相比晚年的凄惨遭遇,更应该投靠曹操,陆逊并不善于攻城拔寨,但善于防守,如果后期北魏有陆逊把守汉中,只需要少许兵力即可防范诸葛亮北伐,不用担心功高震主,魏国也不会立他当什么杀千刀的大都督,不但自己有用武之地,定能安享晚年,功照千秋。
第四名、恶来典韦,如果他不跟曹操就好了,就因为给自己主公找个女人,就被大军围攻惨死,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死的真窝囊,这样的猛虎应该去跟孙权,东吴缺的就是猛将,如果典韦去了那边必定会受到重用,东吴也会不止依水守家了,肯定敢北击曹操,东征刘备的!
第三名、武将庞德,抬棺战关公是不是很威风?不是,将军打战看输赢,最后死在老将关羽手里,并且这一战使得自己的儿子庞会后来斩杀关羽后人报仇,遗臭万年,如果单时投靠孙权,必然可以有一番作为成为名将,也不至于自己小孩留下骂名。
第二名、虎将马超,马超投降刘备以后,被命镇守西部羌族,其实只需用马超的帅旗,效果是一样的,但刘备一直都没用他,可惜当年杀的曹操割须弃袍,夺船避箭的英雄,埋没了那一身的本领,郁郁而终,其实如果他能够投奔孙权,同样可以北伐曹操为父报仇,还能有更多的英雄事迹流传于世。
第一名、霸王转世——吕布,如果他不受陈宫蛊惑,自立为王,投奔曹操的话,就没有后面刘备的故事了,同时吕布可以保的性命,帮曹操一统天下,建功立业,虽然有之前杀丁原,董卓的卑劣行迹,但他如果能帮曹操取得江山,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后世之人也会对他歌功颂德的。再来一张
三国争霸时,哪些名将站错了队?
我觉得吧,三国时,站错队这个说法有点牵强了点。不过呢,扯扯犊子一般聊聊来说。我觉得诸葛亮就站错了队。
孔明这人呢,本事的确不小,天文地理鸡毛蒜皮啥都会啥都管。但其实最适合他的真的是刘备么?
刘备有一手好牌,但不会打。诸葛亮算是刘备摸到的一张王牌了,却被刘备打成了万能牌。
前方敌军来袭,找孔明;有个合作谈判,找孔明;马生不出宝宝,找孔明;睡不着觉失眠多梦,找孔明;老婆太多,忙不过来,找……额,这个不找孔明。
诸葛亮最牛逼的技能,在当时应该是如何指挥作战,如何治理国家。如果他去了曹操那边,老曹一定让他在最牛逼的领域发挥最牛逼的才能。成专才,而不是通才。
当然了,也是诸葛亮站了刘备的阵营,所以他才会显得更牛逼了。因为,有反衬嘛。
闲聊而已,切勿当真,毕竟这个问题都有点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