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中刘备拥有卧龙凤雏,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刘备得到了卧龙凤雏两人相助,最终却未能一统天下,这是为何?水镜先生的一席话道出了真相!

卧龙

卧龙指的是诸葛亮,此人文韬武略,乃是天下奇才!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手下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但总是被打得四处逃窜,根本没有立足之地。但是得到诸葛亮之后,刘备先是和孙权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后来又趁机占领了荆南四郡,算是有了立足之地。再然后,刘备在诸葛亮的指导下贯彻联盟孙权的策略,从孙权手中借到了南郡,之后进攻益州,成为了坐拥荆州、益州的大诸侯!

短短几年,刘备从一无所有,到足以和曹操、孙权抗衡,凭什么?前期的刘备混得那么惨,怎么到了五六十岁了却实力大爆发,表现如此亮眼,之前他被埋没了?非也!刘备的表现之所以如此亮眼,其实都是诸葛亮的功劳!若没有诸葛亮的隆中对,没有诸葛亮在幕后出谋划策,刘备哪能取得如此成就?可以说,刘备能发展起来,最大的功臣就是卧龙诸葛亮!

凤雏

凤雏指的是庞统,此人擅长谋略,乃是刘备手下的顶级军事谋士!庞德这个人非常有才,原本他是在周瑜手下效力的,赤壁之战中,给曹操献上连环计的便是庞统。庞统一阵吹嘘,把曹操忽悠得团团转,让手下把大船全部用铁索相连,最终被周瑜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可以说,此战中的一大功臣,非庞统莫属!若没有他献出的连环计,曹操怎么可能轻易上当?

事实上,庞统除了在赤壁之战中有过优秀表现,在周瑜的进攻益州方略上,庞统应该也是出力极大的,要不然他在投靠刘备后,不会那么快就拿出进攻益州的方案!刘备进攻益州,可以说是庞统在全力推动,若没有他,刘备拿下益州的时间至少还得延缓几年。进攻益州时,刘备只带了庞统却没带诸葛亮,由此可见,在刘备看来,庞德的军事谋略其实是并不逊色于诸葛亮的!

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都是天下的奇才,是少有的顶级谋士,按道理说得到了他二人相助,刘备是有很大可能一统天下的,但为何最终刘备还是失败了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我们从水镜先生的评语中,便可以得出答案!

水镜先生对诸葛亮和庞统的评价

刘备寄居在刘表手下时,由于他和公子刘琦的关系比较好,所以遭到了蔡瑁的记恨,因为蔡瑁等人支持的是公子刘琮。一日,刘表宴请刘备,蔡瑁准备趁机诛杀刘备,吓得刘备立马撤离,在撤离途中,刘备误打误撞地来到了水镜先生的隐居之地,并和水镜先生畅谈了一番人生。

两人一番寒暄之后,水镜先生直接点破了刘备集团存在的问题,缺乏人才!而刘备对于水镜先生的说法自然是不认同的,他认为自己手下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有孙乾、糜竺、简雍等文臣,哪里缺少人才?于是水镜先生又对刘备手下的人才给出了这么一个评价!

原文:水镜曰:“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

水镜先生的话说得非常明白了,刘备手下的人才确实很多,但缺乏那种顶级谋士,缺乏纵览全局的战略性人才!经过水镜先生这么一点拨,刘备顿悟了,马上追问水镜先生,像他说的这些大才,身在何处?之后水镜先生对于诸葛亮和庞统最出名的点评便出现了。

原文:玄德急问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镜曰:“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安天下,这话让刘备听得心痒痒,于是刘备问水镜先生,这俩奇才是何人,在哪里,怎么寻找?结果水镜先生再也没有回复刘备。很多人看到这里,觉得水镜先生在有意吊刘备的胃口,他是想让刘备自己去寻找这两人。但是本文对此却并不认同!

本文认为,水镜先生对卧龙凤雏有这么高的评价,说明他是非常了解这两人的,知晓两人的具体信息,但他考虑到刘备的身份,是故意没有告诉刘备的。而他之所以不告诉刘备,主要原因便在那个“安”字!注意水镜先生说的那句原话“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他说的是“安天下”,并不是“得天下”!也就是说,水镜先生的愿意是得到了卧龙凤雏中的任何一人,都可以帮助安定天下,并不是帮助得到天下!现在刘备都还没得到天下,把卧龙凤雏介绍给刘备,用处也不大!

事实上,当时的水镜先生乃是世外高人,虽然隐居在此,但他对外界的变化还是了如指掌的,他知道刘备四处颠簸,没有立足之地,所以并没有把诸葛亮和庞统介绍给刘备。因为即便是把这两人介绍给刘备,他们也无法帮助刘备一统天下!

水镜先生的感叹

水镜先生和刘备有两次相遇,除了上面这一次,还有一次相遇是发生在徐庶离开之后!徐庶投奔刘备,帮助刘备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令曹操吃惊。在曹操看来,刘备集团虽然武力强悍,但是他们缺少谋士,所以他们一直不是曹操的对手,当曹操得知刘备竟然能击败曹仁后,当即发现了事情的不对劲,一番调查后,曹操发现了徐庶的存在,并最终将徐庶给骗了过去。徐庶临走前,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刘备,于是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希望以此弥补自己对刘备的亏欠。

水镜先生听闻徐庶在为刘备效力,于是前来找徐庶叙旧,结果这个时候的徐庶已经离开了刘备。在和刘备一番寒暄之后,水镜先生知道了徐庶离开的前后缘由,并得知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于是便说徐庶走就走了吧,干吧还把诸葛亮给牵扯出来。刘备一听水镜先生话中有话,便出言询问,最终得知诸葛亮便是当初水镜先生口中的卧龙,回想起水镜先生对卧龙凤雏的评价,刘备打定主意要去请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就在这个时候,水镜先生又给出了自己的一番感叹!

原文: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

很多人看到这里,都非常奇怪,明明卧龙和凤雏,都是水镜先生在炫耀,若不是他向刘备炫耀,刘备又为何会执意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可以说,水镜先生本身就是卧龙出山的背后推手,可他为何最后又要感叹一句,诸葛亮虽得其主,但不得其时?

事实上,水镜先生之所以有此感叹,就是因为他看到了刘备的难处,知道即便有卧龙凤雏相助,刘备也很难取得天下,怕两位奇才呕心沥血一辈子,却始终无法完成大业,白奋斗一场!在水镜先生看来,刘备有三大劣势!

一、起点太低,没有自己的基地

刘备乃是织席贩履之徒,起点非常低,虽然他顶着个汉室宗亲的名号,但在大争之世,这个名号根本不顶用。现在北方富庶之地,已经被曹操全部占领了,刘备不可能去北方发展;江东乃是孙权的地盘,刘备不可能跑去江东;荆州有刘表,益州有刘璋,凉州有马超,可以说当时的天下,基本都被人瓜分完了,而且他们的实力都比刘备强大,刘备可以在这些势力的夹缝中生存,但也仅仅就是生存,他根本不可能做大做强!

二、人才劣势

相比于曹操和孙权,刘备的人才劣势,其实一直是个大问题。北方乃是富庶之地,大多数人才都在北方,这就意味着曹操会是最强大的势力。而由于北方动乱,大量人才来到江东,促进了江东的发展,所以江东的人才也不少。可刘备呢?手下也就关羽、张飞、赵云,孙乾、糜竺、简雍,仅凭这些人,怎么可能打得下天下?事实上,从蜀汉建国之初到蜀汉灭亡之际,人才匮乏一直是制约蜀汉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水镜先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觉得刘备是统一不了天下的!

三、刘备的年纪太大了

刘备出生于公元161年,拜访诸葛亮的这一年是公元207年,也就是说,水镜先生在和刘备谈话时,刘备已经是47岁了!在我们现代,47岁算不上多大的年纪,但是在古代,这个岁数已经算是高龄了,要知道古时候很多人也就活个三四十岁。刘备现在已经47了,还要冲锋打仗,谁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死?

当时刘备所面临的环境非常差,曹操、孙权、马超、刘璋、张鲁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刘备要想解决这些人,少说也要二十年吧,这还是在顺利的情况下,一切完美的条件下,若是中途出现挫折,那么刘备那么大的年纪了,还怎么从头再来?刘备年纪这么大了,他是根本不可能重头再来的,这就意味着他必须一直胜利,他经受不住大挫折,否则他的统一天下之路,将会断绝!

而事实上,刘备的后续发展也和水镜先生料想的一样,虽然刘备前期势如破竹,占据了荆州益州,甚至在汉中之战击败了曹操,但是荆州的丢失、夷陵之战的失败,直接给了刘备重重一击,最终刘备也郁郁而终,再也无法重头来过了,蜀汉一统天下的道路就此断绝!

结语

刘备拥有卧龙凤雏,为何没能统一天下?水镜先生一席话道出真相!首先水镜先生说的是卧龙凤雏可帮着“安天下”而不是“得天下”,其次水镜先生又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两句的言下之意就是刘备的实力太弱小了,即便拥有卧龙凤雏相助,也是无法一统天下的,所以他是不愿意让卧龙凤雏去帮助刘备的,否则万事头来,最终只是一场空!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三国历史中刘备拥有卧龙凤雏,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

《三国演义》原话是出现在第三十五回“选得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隐主”,水镜先生对刘备说的原话“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而指明卧龙凤雏到底是谁,则出现在第三十六回,徐庶走之前向刘备推荐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而后又有刘备三顾茅庐寻来诸葛亮。赤壁战后,诸葛亮往东吴吊丧,推荐庞统来投刘备。至此,刘备卧龙凤雏都得到。

虽有卧龙凤雏,刘备却始终没有得到天下。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谶语,像“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左龙右凤,飞入西川,凤雏坠地,卧龙升天,一得一失,天数如然”等等,几乎所有的谶语都应验了。而为何偏偏这句却没有应验呢?罗贯中明知道三分天下尽归司马,他写下这番谶语我觉得不是另有失误,而是解读不对。

“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是二人均得不一定可以得到天下。

在当时,刘备想要得天下,先图荆州,再占川蜀,然后北伐,最终一统,这个策略是必须的。完全按照当年刘邦的步子来。虽然庞统没说,但我相信无论是卧龙还是凤雏都得这样。好,大的方向没错,但在小问题的处理上,卧龙凤雏还是有不同的。诸葛亮小心谨慎,庞统较为激进。所以在取西川时,庞统是劝刘备速取得,而诸葛亮呢,没做声,也就是当时不赞成。后面呢,庞统死在了落凤坡。彻底得罪了刘璋。

如果仅仅是诸葛亮一人的话,他会等到西川的刘璋自乱阵脚,就像荆州的刘表,然后刘备取川也是十分容易,还落得个好名声。刘备也就算是彻底得到了川蜀的民心,在后面的北伐中也就不会向演义中发展的那么捉襟见肘。

如果是凤雏一人呢。赤壁之战,联吴抗曹,这一定是必走的路子。但是,和东吴之后的关系不会有那么僵。庞统其貌不扬,周瑜压根就瞧不起他。东吴也就不会那么快把刘备看做竞争对手。但是庞统手段也是够黑的。速取西川,他会立马统一整个川蜀,最后北伐。当年魏延的计谋早就用了。甚至说,在后面对抗司马懿的过程中,会有更加龌龊的计谋。

三国历史中刘备拥有卧龙凤雏,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

我们先来看看刘备的顶级谋臣给他规划的战略路线:

选自隆中对,诸葛亮: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已经讲明了当时的情况: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刘备只能夺取刘璋张鲁刘表之地,也就是益州汉中荆州三地,这就是三足鼎立的局。

那么刘备为什么不能一统三国呢?

第一,地理劣势的限制。

刘备取得了益州之地,虽说是天府之国,易守难攻,但是也很难从川中出击。蜀地和中原的隔离程度,就连黄巾起义都没闹到蜀地,可见这是一个什么地方,真正的世外桃源啊!刘备后来又取得汉中,汉中作为益州门户,也只能保护益州安全,要出兵北伐也还是有难度的。

荆州倒是用武之国,但是从蜀地到荆州还是比较遥远,蜀地的后勤很难支援到荆州军,因此荆州和大本营不能成为一个整体,从荆州出击也不容易。

相对来说,北方的曹操,东南的孙权,其地盘都能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输出武力就比较容易。

上图:入川难,出川也难啊!请配合现代中国地形图来解读。

第二,外来政权,执政根基不稳。

刘备集团的核心人物都是来自中原的士族,刘备入主益州之后,必然面临益州本土势力的反抗。这样的困境也一直困扰着东吴的孙权。所以刘备和孙权的大后方其实都不是很安稳,几乎没有倾巢而出的条件。一旦大军出征,朝中空虚,就可能发生内部叛乱。刘备为了安抚益州本土人士,提拔重用益州士人李严,但是李严和诸葛亮之间也不是太融洽。李严曾经在诸葛亮出征北伐时故意断粮,造成此次北伐失败。

第三,人才劣势难以改变。

大家看三国演义,肯定会不禁感叹:三国的牛人都在刘备手下啊!什么五虎上将,什么卧龙凤雏。其实如果看三国志,就会明显看到,人才最多的是曹魏,而不是蜀汉。三国志是纪传体史书,按人物传记的方式记述史实。我大概统计了一下,三国志魏书27卷,蜀书15卷,记载魏国人才的篇目20卷,记载蜀国人才的11卷,而且诸葛亮单独成一卷。这说明实际上蜀国的人才是远远比不上魏国的。

大家比较熟悉的张辽徐晃张郃等人,在魏书中列在第十七,曹家将(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列第九。荀彧荀攸贾诩列在第十。而蜀国的一杆主要人物,只一卷蜀书六就写完了,诸葛亮单独写在蜀书五中。仅仅从三国志人物传记的数量差就可以看到,魏国一流人才数量比蜀国多,二流人才更是远远多于蜀国。治国不能仅靠几个大才包打天下,而是需要靠大量的基层人才的。

到了三国后期,蜀国人才严重青黄不接,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样的说法,反应的正是蜀国后备人才不足的窘境。

相比之下,曹操曾三次颁布求贤令,唯才是举,求才不求德,可见对人才的渴求程度。而刘备是重德不重才的。大家有没有发现,刘备重用的人,在品德上都比较突出,那些有才能却品德不佳的人,都没有太好的发展。刘备就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诸葛亮追求的是完人,可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完人呢?

三国历史中刘备拥有卧龙凤雏,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

直言回答,凤雏早亡,纵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与命运抗争,卧龙太过急功近利,远途征讨,六出祁山而身陨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却也耗尽了蜀国很大一部分资源,将蜀国拖赘成弱不禁风的病体,我想,这不失为重要原因之一。

再者,庞大的事业,不是有两个人就能为之。

此乃只为一管之见……

三国历史中刘备拥有卧龙凤雏,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

 水镜先生司马徽有句名言,影响颇广:“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可是,仁德之君刘玄德,得到了诸葛亮和庞统两位大贤,却依然没有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后人有了许多联想。有的人认为是诸葛亮忌妒贤能,故意打压庞统,于是1+1<2,甚至1+1<1,蜀汉集团一蹶不振,只能龟缩在川蜀之地了。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和庞统关系还凑合,关键是庞统早死,如果庞统多活几年,那刘备的结局就应该大不相同了。总之,在许多读者心目当中,庞统之死,是蜀汉集团无法挽回之重大损失。最实际的一个构想,就是庞统辅佐刘备平定益州,然后诸葛亮坐镇荆州,关羽辅佐,如此荆州必不至失。荆州不失,关羽不亡,也就不会出现刘备夷陵之战的惨败。

讨论历史问题,尽量应当以历史为主。也就是说,要分清楚正史和演义中庞统的不同面目。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是演义版,在正史当中并没有如此评价。罗贯中在演义中给庞统如此高的评价很明显是要抬高刘备仁德之君的地位。在演义中庞统最大的功劳是在赤壁之战时,向曹操提出连环计,促成赤壁火攻计策。可是,很遗憾,正史赤壁之战中并无庞统存在。

  要想真正理解庞统这个人物,还要立足于正史。

  正史和演义当中,对庞统的定位不同。在演义中,诸葛亮也好,庞统也好,都是张良一流的谋士,可在正史中,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在陈寿看来,诸葛亮是管仲和萧何一流的宰相之才——比起尊王攘夷的管仲、兴汉四百年的萧何还是要差一些。庞统呢,“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庞统颇有才学,也比较会谋划,如果和魏国重臣相比,庞统当是荀彧(法正则是程昱、郭嘉)。荀彧对于曹魏的功劳很大,可以说是兴魏第一人。蜀汉地域狭小,仅有一州之地(蜀汉建国第二年,荆州即失去),夺取益州的第一功臣,当属庞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庞统确实可以看成魏国的荀彧。但陈寿认为,庞统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谋士,蜀汉人才缺少。相对而言,法正更像是刘备帐下军师,出谋划策,和程昱郭嘉相同。

  司马徽对庞统的评价叫做“南州士之冠冕”,在荆州诸贤当中,司马徽最看好庞统,认为是最优秀人才。在诸葛亮的传记中,《襄阳记》记载,刘备拜访司马徽,询问天下大事,司马徽表示自己一介儒生,不懂得这些,可是“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司马徽自贬身份抬高诸葛亮和庞统。

  其实,司马徽的评价有夸大嫌疑。司马徽和诸葛亮庞统等人关系不一般。庞德公是荆州名士,早年提拔赞许司马徽为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庞德公多年知交,出入庞德公家就像自己家一样。诸葛亮是庞德公的得意弟子,庞统是庞德公的亲侄子。

  正史当中司马徽的评价还是比较靠谱的,只是赞许诸葛亮和庞统是识时务之俊杰,并不像演义中一样,说什么得一可安天下。

三国历史中刘备拥有卧龙凤雏,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

因为君主,刘备其实是伪仁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再不济也是名门之后,祖上留好了产业,而刘备啥啥都没有,咋办,装仁义吧。为啥说他是装的,其实那三个人都是装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却装贤臣。孙权小心眼,硬装明主,大家看过三国杀里孙权技能了吗,叫制衡,那么这个技能典故在哪大家知道吗?大家知道诸葛亮气死周瑜,其实不然,是孙权气死了周瑜,他认为周瑜手下权势太大,自己要拉盟友,也就是刘备,荆州是周瑜拼死打下来的被送给刘备,说是借,可一个君主看不出来有借无还吗?周瑜活生生让他气死了。他认为周瑜会夺他产业,历史上确实也有不少的典范。例如,帮我扫除内患,你我划江而治。周瑜也张扬,周瑜的部队,番号不打孙打的周。但他忘了一件事,他最弱的时候谁帮的他,他幼时登基,老臣不服,周瑜直接把部队拉上朝廷,谁反对登基,我周瑜就弄死谁。这一手制衡导致了吴国最贤能之人被活生生气死。刘备装仁义道德,为什么是装的,大家记得三国有一件事不?刘备兵败曹操,下令撤退,城里百姓认为他是贤人,要跟他一起弃城而逃。刘备对外扩张说我带着百姓会减慢速度,但我不能抛弃百姓,明君形象油然而生。事实呢?曹操是北方人,作战主要部队与精锐是铁骑,你跑再快有良马快?他用百姓当了肉盾,让铁骑无从下手,并且还冒充百姓的衣服袭杀曹操的人马,曹操杀了那些刘备的人,就被当成昏君,更加坚定跟刘备走的决心。尼玛给曹操逼急眼了,全集波给杀了。刘备这一手拿别人当枪使的妙计。。。

庞统是因为刘备为了仁义不肯明面夺益州而死的,刘备都不知道庞统都比3个益州都值钱,这逼活该败了。

假仁义一辈子,可中国人就喜欢假仁义,真仁义的人从来当做傻子。

三国里最仁义的君主是谁你们不知道,换个问法,最傻的那个?

刘禅是三国里智商相当高的,因为仁义被人几千年来当做傻子。

后期蜀国国力衰微,怎么续命的?诸葛亮六出祁山,还信誓旦旦的写出师表,全他妈输了。其实不是孔明傻逼,这是一种麻痹敌人的手段,别人打你,你会想对方应该挺强。你会说不对,魏国不是挺厉害的吗,咋能这么以为呢,魏国好比是强健的人,但不一定能打过一个胖子,其实胖子是虚胖。。。但借此麻痹魏国。虚胖就在于蜀国挺强但是内部矛盾太大,原来的蜀国人,和刘备强占益州所留下来的一部分人马,还有一帮墙头草三股势力。他们互相闹腾呀,不用别人打你,自己note也得炸吧。。。什么时候心齐?枪口一致对外齐。也就是六出祁山更多的是在争取时间平定内患,要不然谁打你一下子咋办,两股势力要投降可瘠薄毁了,打别人不一样,输就输呗。诸葛亮奇才,也真能让他想到这个妙招。可刘禅不一样,他认为百姓疾苦,认为投降就好了,就和平了。这逼也是天真,给他相父讲故事,诸葛亮没气炸了。讲有个小孩被蛇咬了,快不行了,他爹很着急,恨不得替他死了,后来下来个高人给小孩救了。然后站在父母角度上考虑告诫孔明。

六出祁山是有用,可是得打至少30年给那帮该死不死的熬退休了(不掌权)才能看见曙光。死的人太多,刘禅于心不忍。

对了故事没讲完,刘禅为啥这么心软,就怪诸葛亮。那故事里的小孩就是刘禅,恨不能替他死的爹是孔明(相父)。孔明差点气死。。。

孔明爱刘禅到一定境界了,可遭来的是故事里早年的报应。。。孔明死了,刘禅不让人为孔明建庙,后来亲信劝了多少年才建。。。

别给我扯那些没用的,后主里只有刘禅活了下来,孙皓最有骨气,最早就拉倒了。

攻破蜀国的时候,刘禅说了一句话,当时给那个将军吓得眼睛瞪大了。

他说的“终于结束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