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三国时期的鲁肃究竟有多厉害?

正史中的鲁肃有多厉害,其实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鲁肃之于孙权,好比诸葛亮之于刘备,荀彧之于曹操!可以说鲁肃是三国少有的战略家,周瑜、陆逊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都比不上鲁肃!若是鲁肃未死,继续辅佐孙权,那曹操的好日子就到头了,东吴真有逐鹿中原的机会!

鲁肃

我们先简单看看鲁肃的履历,可以发现,正史中的鲁肃,和演义中的鲁肃其实有很大的不同!

演义中的鲁肃,被描述成了一个文弱的儒士,在和诸葛亮、刘备的交锋中,常常居于劣势,然而现实中的鲁肃根本不是这样的,鲁肃其实是一个非常猛的人!

鲁肃出身于士族,长得体貌魁伟,由于他家庭条件比较优渥,所以他经史子集、弓马箭术样样精通,放在现在,鲁肃这人完全就是一个高富帅!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鲁肃这种人应该是走仕途进官场,可是随着黄巾起义的爆发,东汉天下逐渐大乱,于是鲁肃只能带着家人迁居,躲避战乱。鲁肃迁居的地方,乃是袁术的地盘,于是袁术邀请鲁肃做了东城长。原本这是一份美差,可当鲁肃发现袁术部下法度废弛,不足成大事后,他果断的前去投靠了周瑜。

当时的鲁肃已经小有名声了,袁术自然是不愿意他离开,所以派人前去追击鲁肃,接下来史书就记载了这生猛的一幕!

《吴书》:州追骑至,肃等徐行,勒兵持满,谓之曰:“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骑既嘉肃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还。

面对袁术的追兵,鲁肃一边使用心战的方法,劝说敌人别再追了。一边展示自己的武力,拉弓射箭,直接把盾牌射穿,给敌人以武力上的震慑。就这样,在鲁肃的两手操作下,敌军竟然退了。从这一事件来看,鲁肃这个人根本就不是演义中所说的那种文弱儒士,人家可是能文能武的谋士!人家不仅能于后方运筹帷幄,还可以亲临一线作战退敌!

了解了鲁肃的大概情况,我们再来看看鲁肃这人,究竟厉害在什么地方?

一、为人豪爽大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造就了许多贫困之人,面对这种情况,鲁肃果断开仓放粮,救济穷人,深受乡民爱戴。当时的周瑜,听说了鲁肃的名声后,带着几百人前来借粮,结果鲁肃二话不说,直接借了三千斛米,把周瑜都给惊呆了,主动和鲁肃做了朋友!看到这里,如果你认为鲁肃是个纨绔的二代,糟蹋粮食,那就大错特错了,鲁肃之所以这么干,其实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名气,结交更多大才。因为乱世之中,只靠着自己一人,是不足以守住家业的!要想守住家业,甚至壮大家业,只有结识更多的朋友,有朋友相助,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后来鲁肃之所以能在东吴混得这么好,就是因为他当初结实了周瑜,而周瑜拉了鲁肃一把,把鲁肃推荐给了孙权!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你努力奋斗几十年,其实不如有心之人拉你一把!当年周瑜为何为拉鲁肃一把?除了鲁肃本身能力不错,人家不就是看重鲁肃之前的豪爽大气吗?

二、眼光独到

鲁肃最开始的时候是投奔的袁术,而当时的袁家乃是四世三公,家族势力强大,在很人看来,跟着袁术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鲁肃眼光独到,发现袁术部下法度废弛,日后成不了大事,于是果断的弃袁术而去,投奔了周瑜。站在我们后人的眼光,鲁肃的选择非常正确,但是在当年那个时候,鲁肃能果断的抛弃强大的袁术,选择了弱小的周瑜,其实这就是他选择主公的超强眼光!

之后在抵抗曹操一事上,鲁肃的眼光也展示得淋漓尽致。曹操轻松拿下荆州后,令东吴大惊,大家都没想到曹操竟然如此强大,于是许多东吴大臣都劝孙权投降算了,反正也打不赢。站在这些臣子的角度,即便他们投降了曹操,一样有荣华富贵,可是站在孙权的角度,他可就惨了,他要是敢投降,估计只能成为一个吉祥物,荣华富贵不要想了,每日的侮辱能少点就不错了。鲁肃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力劝孙权,不要投降。而且在劝说孙权不要投降后,鲁肃还给孙权找来了一个非常厉害的帮手!

鲁肃找的帮手名字叫做刘备!在很多人看来,刘备当时也没啥实力,且在和曹操的对战中,似乎没怎么赢过,东吴完全没必要和刘备结盟。甚至不少人还认为赤壁之战都是东吴自己打赢的,有没有刘备都无所谓。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当时的刘备其实也是一方不可小觑的势力。当时关羽手下有近一万士兵,江夏的刘琦手下也有一万军队,这样来算的话,刘备手下就有了两万精兵,而两万精兵,无论放在哪里,都已经是一方豪杰了。要知道当时的孙权,手下能信任、调动的军队也不过五万!刘备和曹操是生死之敌,实力也不错,有他相助,一方面可以在陆地上拖住曹操的军队,给东吴军队减小压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孙权弹压东吴的投降派,这对于孙权其实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说,当时的情况,孙权和刘备结盟,其实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里面好处多多,只不过大多数人看不到,而这也正是鲁肃眼光的独到之处!

三、战略能力

提起三国的战略,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诸葛亮的隆中对,想到的是诸葛亮的三分天下战略,然而事实上,在此之前,鲁肃就曾向孙权献上过榻上策!而这个榻上策丝毫不逊色于隆中对!

当时孙策已死,孙权继位,孙权向鲁肃询问,现在天下大乱,他该如何建功立业。此时的孙权虽然名义上是江东之主,但事实上,相比于其他诸侯,他的权力并不是最强的,这个时候的东吴众人,大多是想的如何守住自己的基业,如何多去占一块地盘。包括孙权本人,其实当时也最多想的是成为天下最大的诸侯,根本没想过当皇帝。然而鲁肃的一席话,直接让孙权茅塞顿开,有了争夺天下的雄心!

《三国志》: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的塌上策,首先就给天下大势下了个定义,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能一下子击败,让孙权明白了当前形势。之后鲁肃又为孙策规划了立国江东,与刘表曹操三足鼎立,之后进攻刘表,达到全据长江,形成南北对峙的战略,可以说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战略。鲁肃的战略眼光丝毫不输于诸葛亮和荀彧,只不过后面荆州被曹操快速占领,使得形势发生了大变!

不过在曹操进占荆州以后,鲁肃又及时的调整了战略,主动和刘备结盟,一同对抗曹操,并一直坚持着这个战略,使得刘备为东吴分担了许多压力,东吴最终一步步走向壮大,实力俞发强大!从这一点来看,鲁肃的战略眼光就已经超越了东吴所有人,足以媲美诸葛亮和荀彧!

鲁肃活着时,孙刘联盟虽然偶有摩擦,但这都不影响大局,相反,原本极为强大的曹操,在孙刘两家的压迫下,越来越感到吃力。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曹操何等的雄心壮志,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然而现在,应付孙刘两家,曹操越来越吃力,先是汉中之战遭到大败,后来襄樊之战又被水淹七军,搞得中原震动,这已经足以看出曹魏的疲态了。可以说,曹魏之所以被压得这么惨,就是因为鲁肃在极力促进孙刘两家的联盟!要是鲁肃活着,曹魏的日子肯定会更难过!

可遗憾的是,鲁肃过早地去世了。而鲁肃一死,吕蒙便改变了鲁肃连刘抗曹的战略,竟然背后捅了关羽一刀,虽然成功地占据了荆州,但也让东吴彻底的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夺下了荆州,吕蒙倒是开开心心地走了,可接下来的局面,孙权可就不太好应付了,先是刘备举兵伐吴,虽然遇到个天才陆逊,最终击败刘备。可接下来的曹丕伐吴,可差点要了东吴的老命了!要是当年孙权没有和刘备撕破脸皮,此时的曹丕又怎么敢如此放肆的进攻东吴?

还是那句话,两个较弱选手要想击败最强选手,除了联合别无出路!孙权、刘备要想活下去,要想做大自己,除了联合抵抗曹操,别无他法,一旦这个联盟关系破裂,东吴和蜀汉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鲁肃能看到这点,所以极力促进两家两门,而孙权和吕蒙看不到这点,最终做出错误决定,导致了东吴的最后灭亡。可见从战略眼光这一点来说,鲁肃应该是东吴第一人,吕蒙这些人,只是擅长战术,战略上和鲁肃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他其实更加适合做鲁的手下,完成鲁肃给他的人任务!

结语

综合来看,正史中的鲁肃,和演义中的鲁肃大不相同!他并非一个文弱的儒士,而是一个能文能武的绝世谋臣!鲁肃的厉害之处,主要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人豪爽大气,结实了许多大才;二是眼光独到,能看到很多常人看不到的一面;三是战略能力超强,足以媲美诸葛亮和荀彧。毫不夸张地说,鲁肃之于孙权,就好比诸葛亮之于刘备,荀彧之于曹操!若是他多活几年,天下形势必将发生大变,东吴还真的有可能逐鹿中原!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鲁肃究竟有多厉害?

鲁肃第一次见周瑜,送给周瑜90万斤粮食!

三国看似战乱纷争,群雄逐鹿,乱的一塌糊涂。但其实仔细分析之后,才发现总操盘手只有两个人而已,正是这两个人才形成了三国时代最后的格局。这个格局让曹操无奈,让刘备不甘,让孙权兴奋。

要说三国时代,最不能接受三国鼎立的肯定是曹操。公元189年,35岁的曹操陈留起兵,靠着自己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逼降张绣,勒死吕布,在官渡之战击败四世三公人望最高的袁绍。18年间纵横北方,于公元207年,完成了半壁江山的统一。这时候的曹操就是无敌的存在,谁要给他平分天下,他就给谁急,更别说想要三分天下。

在曹操志得意满的时候,远在隆中的农民诸葛亮,这时候对刘备抛出了决定天下命运的《隆中对》,给当时居无定所的刘备在黑夜里指明了方向。这时候,不管曹操愿不愿意,诸葛亮已经决定三分天下了。而天下趋势也像诸葛亮预想的一样,走在三分天下的途中。

不单单是诸葛亮,临淮郡东城县的鲁肃,这时候也开始把天下版图三分。并且给孙权画出三分天下的路线图。有这两个牛人的出世,曹操这么厉害的强人,都不得不无奈的接受三分天下的格局。所以说,鲁肃和诸葛亮才是三分天下的幕后推手。这就是战略家的厉害之处,站在上帝的视角看问题。

那么能主导三分天下的鲁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有什么样的能力让强悍的曹操都无奈接受天下三分不清结果,我们来分析一下!

1)鲁肃的大方无人能力!

《三国演义》中一直称鲁肃有长者之风,所以我们一直以为鲁肃当时年龄似乎很大。其实鲁肃在赤壁之战中也就是36岁,比诸葛亮大九岁而已。因此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面对的是年富力强的新生势力,只是当时53岁的曹操不觉得而已。

鲁肃出身大家士族,家中豪富。别看鲁肃也是幼年丧父,和孟子一样。但家境不同,鲁肃是由祖母养大。从鲁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世家大族是怎么样培养下一代的的。鲁肃在幼年的时候就开始读书写字,不但如此,还练习骑马射箭这些武术项目。所以当鲁肃长到二十岁的时候,不但学问有一定的知名度,骑射更是远超一般人。

公元184年,东汉王朝爆发了全国性的黄巾起义。到最后演变成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到处都在打仗,老百姓基本上活不下去。这时候的鲁肃在干嘛,鲁肃看到这种情况,就开始变卖土地,用这些钱周济穷人,结交贤者,然后召集乡里的少年一块练武。

因此鲁肃名声在外。这时候鲁肃干了一件大事,让他的名声彻底传开了。当时周瑜在巨巢任巨巢长。战乱纷争,周瑜就非常缺粮食。他听说鲁肃的贤名,就慕名去拜见鲁肃,想借点粮食用一下。

鲁肃听明白周瑜的来意之后,就带着周瑜到粮仓。鲁肃家有两个圆柱形的大粮仓,每个粮仓装了三千斛粮食。按照当时的计量单位,一斛是十斗,一斗是30斤。也就是说,鲁肃每个粮仓储存粮食九十万斤。在灾荒年间粮食非常珍贵,鲁肃家藏了180万斤粮食。这可是无价之宝啊!

鲁肃带着周瑜到达粮仓后,指着其中一个粮仓对周瑜说:“这个赠与足下!”周瑜当时惊呆了。要知道周瑜是来借粮的,不是要粮的。鲁肃却拿出来90万斤粮食相赠。这是多大的气魄。

周瑜也是一个爽快人,一看鲁肃这样相赠,就明白鲁肃是看上周瑜这个人了。周瑜就和鲁肃八拜结交,成了过命的朋友。只能说见过豪爽的,没有见过比鲁肃更豪爽。周瑜那样雅量高致的人,也被鲁肃的这种大气折服。

鲁肃的家是临淮郡东城县,也就是今天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由于当时中原是主战场,鲁肃的家开始被战火波及到。因此鲁肃就把家迁到东城,东城当时还在袁术的势力范围。袁术听说鲁肃要来,就让鲁肃当东城的地方长官,东城长。

鲁肃是一个战略高手,到袁术这里一看,当即发现了袁术的两个致命问题:

第一,袁术治理下淮南缺乏法度。很多人都经常吹牛要“仁治”,要对老百姓好。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要对老百姓真好就是要法度严明。因为老百姓没有权势,没有特权。只有在法治下才能得到公平的机会。仁治,是对有权势的有利。

第二,袁术喜欢名士,不重才能。东汉后期的名士水分非常大。豪门贵族掌握流量,想造个名士太简单的。所以大部分有真才实学的人未必出名。就比如现在演员明星很出名,但能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吗?未必!但袁术就喜欢这个。

鲁肃一看袁术难成事,迟早被人灭的。因此鲁肃就带着家人继续南迁,他决定去投奔周瑜。

袁术听说后大为不满,派人来追鲁肃。鲁肃让老弱妇孺先走,自己带着一百多丁壮断后。等到袁术的士兵一到,鲁肃张弓搭箭说:“诸位壮士,你们应该明白大势。方今天下纷纷离乱,有功,得不到赏赐,无功,也受不到责罚,为何要逼迫我呢?”

说完,一箭射穿士兵布置好的盾牌。袁术的追兵大惊失色。于是就退却了。

所以说鲁肃文武都是非常厉害的!

2)三分天下,鲁肃的战略规划!

公元200年,对于江东是一个关键的年份。这一年江东的孙策去世。鲁肃起先不看好孙策,所以他的本意是听从好友刘晔的建议,去巢湖投奔郑宝。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孙策少年英勇,一统江东。刘晔对孙策的评价是:“孙策勇猛而善于用兵。”但刘晔却不建议鲁肃去投奔孙策,这是一个非常说不通的现象。

鲁肃听了刘晔的建议,准备去投奔郑宝。但周瑜此时已经把鲁肃的母亲接到江东。这就是朋友。鲁肃去见了周瑜,告诉周瑜他的想法。

周瑜没有劝说鲁肃投奔孙权,而是对鲁肃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周瑜的话有三层意思:

第一,现在是乱世,不但君择臣,并且臣亦择君。告诉鲁肃你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先肯定鲁肃。

第二,孙权是一个明主,不管什么的人才,孙权都能收为己用。也就是说,是人才你就来,不管什么人才,孙权一律任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权为什么会成功。人才才是根本。

第三,从天命的角度。当时天下有一种传说,代刘氏天命者,必起于东南。因此看孙权的样子,基本上可以相信,孙权能成就帝王之业。

这里不得不佩服周瑜,劝人真是高手。这三点一下子就把鲁肃说服了。鲁肃难得听到周瑜对一个人评价那么高,因此非常想见一下孙权。

周瑜很郑重的把鲁肃推荐给孙权,让孙权有足够重视。孙权就留了心眼。当鲁肃和其他人一块见完孙权,其他人都离开的时候,孙权偷偷的把鲁肃叫回来,晚上一起喝酒谈论天下大事。

这时候孙权说了一番表示他志向的话:“当今天下大乱,希望我能成就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霸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对当时天下时局的看法。孙权把三国时代看成春秋时代,会有诸侯纷争。而孙权的目标就是像齐桓公这些人一样,打着尊王室的口号可以雄霸天下。孙权过高的估计了汉朝的影响力。

这时候鲁肃就给孙权上了一课,告诉孙权当时的天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鲁肃认为,自从汉灵帝以来,宠信宦官,卖官鬻爵,破坏法度。大汉早就没有公信力了。说白了就是没有人相信大汉能带来好日子。大汉说的话已经狗屁不如了。当大汉失去公信力的时候,这一面旗帜只是幌子一样。

鲁肃认为现在的汉献帝跟刘邦项羽时代的义帝比较像。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共主。所以鲁肃认为,大汉不可复兴。

盘踞在北方的曹操,在十几年时间内先后靠军事才华统一了北方。曹操实行“唯才是举”,北方的老百姓过的很好,所以根本打不下来。因此曹操不可能被灭掉。

所以在这两个前提条件下,孙权才能正确的发展自己的势力。因此现阶段江东的目标应该是,先剿灭江夏的黄祖,攻击刘表,想办法占领长江以南的地区这才是正道。然后和北方成鼎足之势。待天下有变北向以观天下。

孙权听了鲁肃的话眼睛一亮,这时天下在他心中已经有谱了。但孙权还是谦虚的说:“我如今尽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非我所能及!”

但实际情况却是,东吴重臣张昭批评鲁肃狂妄自大,孙权却把张昭说一顿,非常信任鲁肃。

3)连刘抗曹,鲁肃的杰出大局观!

公元208年,在鲁肃向孙权规划出蓝图八年后,孙权手下大都督周瑜终于斩首黄祖,拿下江夏,进逼荆州。曹操得知情况后,大吃一惊。如果孙权拿下荆州后,北边可以控制襄阳和樊城。也就是说,秦岭淮河形成的天然防线就被打开一个缺口。孙权西可以入川,北可以进入洛阳。到那时候,孙权就翅膀真的硬了。

因此曹操顾不上北方战事为了,就率军南下,直奔荆州。要抢在孙权之前率先拿下荆州。其实这才是曹操先期的战略目标。

让曹操没想到是,荆州的刘表听说曹操要来,本来就有病,结果病重死了。而刘表的二儿子刘琮胆子本来就小,看曹操气势汹汹来了,他立马投降。曹操从来没有打过这么顺的仗,这么容易就把荆州拿下。

这样以来曹操的野心顿时大了起来。本来的战略目标是荆州,荆州既然拿下,曹操的战略目标就是孙权了。刘备这时候已经不在眼中了。

但此时曹操有两个没有预料到:

第一,诸葛亮的《隆中对》新鲜出炉,刘备的战略目标已经明确。

第二,鲁肃的天下形势分析,早就被孙权实施。孙权也正执行自己的战略方针。

反观曹操,本来的战略目标是荆州,荆州拿下之后,已经遏制住孙权的北上通路,并且截断了孙权西取四川的路径。孙权的战略计划已经处于半夭折状态。这时候曹操应该按贾诩的意见,安抚荆州,把荆州治理好,这样孙权无论如何翻不了天。但曹操没有听,因为荆州很容易的拿下,让曹操得意忘形了。

孙权的形势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荆州投降,让孙权无险可守,和曹操共用长江。因此江东的士族都建议孙权投降。孙权也是犹豫不决。

关键时刻正是鲁肃坚定的孙权的想法。鲁肃是怎么劝住孙权的呢?很简单,站在孙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曹操要的是地盘。因此这块土地上的行政人员他不怎么会动。他动的是这个地方的领导,也就是孙权。东吴的官员,在孙权手下是干,在曹操手下也是干,没有什么特别。但孙权不一样,曹操占领了东吴,孙权就没有位置了。

因此鲁肃问孙权:“投降曹操后,我鲁肃还能当一个太守,将军你能做什么?”

这样灵魂发问一下子把孙权弄晕了,是啊,我没地方去啊。人只要触及自己的利益,肯定不会那么容易退出。因此孙权决定不再退让。

孙权想抗曹的想法是好的。但光有决心也不一定能考上清华北大。因此鲁肃深知,想打赢曹操,光靠孙权是不够的,还得要有联盟。这个盟友就是刘备。

鲁肃认为刘备虽然人少,但他具有别人不具有的巨大优势:

第一,刘备对曹操特别了解。

这一点特别重要,要想打赢这一仗,对曹操要很了解。曹操那么强大,东吴对曹操还一无所知,这不是盲人骑瞎马过深渊吗!因此,从刘备这里了解曹操的弱点,关乎全局胜利。

第二,刘备屡败屡战。

居无定所到处投靠的刘备居然不投降曹操,这充分说明刘备的韧性。只要刘备一直坚持下去,总能找到曹操的弱点。

第三,刘备的人望!

刘备在长坂坡之所以被曹操追上,就是因为刘备是带着百姓一起走的。这种人深得民心,有人愿意跟着他走,他就永远有机会。

这是鲁肃挑选刘备做盟友的原因。有了刘备这个盟友,东吴基本上对曹操了如指掌,但曹操却对东吴一无所知。

曹操能灭袁绍,是因为许攸的到来,带来袁绍粮草防备不严的消息。收服张绣是因为贾诩的明智。击败吕布,是因为吕布手下把吕布捆了过来。也就是说总有内部人士帮忙。但这次东吴,曹操却一无所知。

因此有鲁肃和诸葛亮这样的战略家在,曹操赤壁之战输的并不憋屈。

而相反的是,关羽的短视,不知道连吴抗曹,白白浪费“水淹七军”大好时机。

综上所述:鲁肃是一个杰出的战略家,他在第一次见孙权的时候,就已经洞察整个天下大势,给孙权勾画出一张完美的战略蓝图。而孙权也正是按照鲁肃的既定方针在往统一天下上努力。 鲁肃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战略家,更是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第一次见周瑜,就赠予周瑜90万斤粮食,古往今来仗义疏财的人,鲁肃绝对是第一人。他也收获了周瑜的绝对友谊。周瑜的一生,对鲁肃是肝胆相照。 鲁肃最强的一个特点,是他有识人之明。他把周瑜做朋友,周瑜一生是他的朋友。他把孙权看成明主,孙权对他言听计从。对他非常尊重。 所以鲁肃不但选择朋友眼光一流,选择老板更是眼光一流。很值得我们学习。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鲁肃究竟有多厉害?

鲁肃是三国时期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在三国时期,你找不到一个和鲁肃类似的人物。

吴国的张昭对应魏国的荀彧,与蜀汉的诸葛亮,因为他们都是处理内政、治国的一流人才;吴国的吕蒙对应魏国的张辽,与蜀汉的魏延,因为他们都是作战勇猛、有勇有谋的武将,但鲁肃呢,我看遍魏、蜀两国,也找不到类似的人物。

如果说鲁肃是战略型谋士,并且他还为孙权制定了东吴版的“隆中对”,但他的官职一直是武将;如果说鲁肃是武将,并且还成为周瑜之后领兵大将,但他基本上很少领兵打过仗;

如果说鲁肃在三国时期是鼎鼎大名的人物,你却又找不到鲁肃在东吴作出任何具体的贡献,如果说鲁肃在东吴是默默无闻胆小怕事之人,你又会发现对抗强大的曹操却是鲁肃首先倡议。

鲁肃就是这样一个人,低调而睿智,乐善好施而智勇双全,为人慷慨而眼光长远,绝对不是一个胆小怕事之人。

鲁肃出身世家大族,家中有钱又有粮食,但鲁肃为人非常慷慨大方,不仅平时救济百姓,而且当周瑜请求粮食援助时,鲁肃慷慨将家中一半的存粮送给周瑜,出手不凡,慷慨大方,让周瑜视之为平生好友。

鲁肃是三国时期第一个预测汉室不可复兴,与三足鼎立的战略家了,当诸葛亮还在隆中躬耕时,29岁的鲁肃就已经为19岁的孙权制定天下战略了,鲁肃认为:汉室不可复兴,天下将会三分,当然了,鲁肃的三分是曹操、孙权、刘表三分天下。

200年还是建安五年 ,离黄巾起义过去16年,离汉灵帝去世过去11年,离汉献帝被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过去仅仅4年而已,两汉四百余年江山,仍在士人百姓心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可鲁肃却认为汉室不可复兴,就连刘备、诸葛亮这样的英雄都以为兴复汉室为已任,哪怕是表面的口号,至少汉室还是重要的,鲁肃的眼光不仅超前,而且毒辣,简直一针见血。

赤壁之战,鲁肃是一个劝说孙权对抗曹操的人,当时的曹操不可一世,用诸葛亮的话说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兵百万,不可与之争锋。战争是会生灵涂炭、满目苍痍、白骨累累的,鲁肃不明白吗?这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能够说出来的话吗?鲁肃显然不是胆小怕事之人。

鲁肃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为孙权讲话的,对抗曹操才是实现天下三分的根本,投降什么也不会有,这正如日后孙权登上皇位自立为帝时,想起鲁肃来说了一句话:我能有今天,全拜鲁子敬的功劳啊!而这个时候,已经离鲁肃去世过去12年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孙权称帝,有鲁肃的政治遗产功劳。

鲁肃还是东吴政权中,对于孙刘联盟的坚定支持者,不仅支持孙权与刘备联盟对搞曹操,而且建议把南郡借给刘备,鲁肃的行为符合当时东吴的政治的利益,是一种从长远出发的政治手段,而这一切的政治手段都是为了维护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而这正是鲁肃的政治理想与战略规划。

孙刘必须联盟才能对抗曹魏,这个很好理解,弱弱联合对搞强者,两弱才能生存下去。但对于鲁肃一力倡导的借南郡给刘备很多人理解不了,认为鲁肃眼光短浅,胆小怕事,实际并非如此。

赤壁之战后,东吴占了荆州的南郡和江夏郡的大部地区,而刘备占据了南郡的长江以南地区和荆南四郡,这个时候东吴在荆州的势力夹在了曹魏和刘备的势力中间,刘备不与曹魏接壤,所有对抗曹魏的压力全部在东吴身上,无论是西线的合肥及淮南,中线的江夏及武昌,还是东线的荆州,都是东吴在顶着,而刘备还在东吴的背后时不时弄点小动作,东吴随时面临腹背受敌。

在这种态势下,鲁肃的孙刘联盟及借南郡的行动,就不难理解了,在当时来说,鲁肃的做法没有问题,至于借出去的南郡收不收得回来,在当时的孙权来看,不存在收不回来的可能,所以孙权同意借了。

在讨要南郡的时候,鲁肃曾亲自领兵与蜀汉的万人敌关羽对峙,并且理直气壮、毫无畏惧,怎么看鲁肃都不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

相反,鲁肃是一个低调而睿智,乐善好施而智勇双全,为人慷慨而眼光长远的人。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鲁肃究竟有多厉害?

谢谢邀请!鲁肃是东吴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能文能武,为孙权成就帝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鲁肃善于识人,第一次见到周瑜的时候,就一眼看出周瑜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奇才,从此二人就成为生死患难的朋友。周瑜把鲁肃推荐给孙权,鲁肃第一次和孙权相见,就看出孙权是明主,跟随孙权不会有错,于是就向孙权绘出了成就霸业的蓝图,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大致相似。他说,东汉必灭,主公应当考虑自己的霸业。曹操强大,可以长江为界,天险据守、西拒刘表,司机而图、南平江南,巩固后方,江东霸业就可以成了。一席话说得孙权眼前一亮,深感鲁肃是奇才。

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南下,刘表病死,刘琮吓得投降。曹操轻而易举就夺取了荆州,扬言直取东吴,孙权当然很害怕,一些投降派劝孙权赶紧投降,主战派劝孙权抗曹的,只有鲁肃和周瑜二人。鲁肃告诉孙权说,他们这些人,曹操来了,照样做官,而主公你就不同了,不仅被杀,祖上的基业也没有了。当务之急是联合刘备,共同抗曹,也许能够取胜,祖上的基业就保住了。若不能取胜,又是一个说法,和投降等死不一样。而赤壁之战的结果,和鲁肃的预想是一样的。

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其他人都不同意,还是鲁肃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因为曹操力量的强大,借荆州有利于孙刘联盟的巩固。若孙刘联盟破裂,对曹操有利,东吴有些事情就不好办了。

鲁肃任大都督期间,东吴相对平安。地盘得以巩固,实力增强。

鲁肃一般不善言语,为人忠厚老实,看上去没有才华,实际上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东吴的开国功臣。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鲁肃究竟有多厉害?

三国鲁肃堪称东吴第一战略家

先回答问题,历史上三国时期的鲁肃究竟有多厉害?大多数人印象中的鲁肃,是个懦弱的文人,但真实情况,恰恰相反。鲁肃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不仅如此,鲁肃堪称东吴第一战略家。

一、最早提出荆州战略。

我们看看鲁肃版的《隆中对》:鲁肃见孙权,向孙权建议:“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他又提出,曹操在北方正是多事之秋,趁着北方多事,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是和高帝刘邦一样的功业。

孙权回答说:“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今天我们尽力一方,不过是希望对汉室有所辅佐,你说的话不是我能够达到的。

鲁肃向孙权说的这番话,是鲁肃初见孙权的时候说的,时间大概是在孙权刚刚登基不久,也就是在公元200年左右。

诸葛亮的“隆中对”,时间是在赤壁之战前一年即公元207年,鲁肃提出东吴版“隆中对”的时间要远远早于诸葛亮提出的时间。

二、孙刘联盟的构想始自鲁肃。

刘表死的时候,鲁肃进说孙权:“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孙权即派遣鲁肃行。到夏口的时候,听到闻曹操已向荆州进军,于是鲁肃乃晨夜兼道。等他赶到南郡的时候,刘表的儿子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刘备也惶遽奔走,想南渡长江。鲁肃径直迎上他,到当阳长阪,与刘备见了面,把孙权的意思告诉了刘备,说江东强固,劝刘备与孙权并力抗拒曹操。刘备非常高兴。当时诸葛亮也在场,鲁肃对诸葛亮说,我是你哥哥子瑜的朋友,并当即和刘备定下协议。

刘备于是到夏口,派遣诸葛亮出使孙权,鲁肃也回去复命。

最早提出孙刘联盟的是鲁肃,而不是诸葛亮。诸葛亮说的:“事急也!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他说的意思是求救的意思,而不是联盟的意思,况且,诸葛亮提出的时间要晚于鲁肃。

赤壁之战后,鲁肃从前线回来,孙权对鲁肃说:“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进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就坐,徐举鞭言曰:“原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徵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孙权领着众将欢迎鲁肃,也从侧面说明了鲁肃的功劳最大。

三、抗曹之意始自鲁肃。

208年九月,曹操进入荆州,刘琮率众投降,曹操得到了他的水军,战船、步兵有数十万,东吴的将士听到后都非常害怕。孙权得到曹操准备来东吴的消息,与诸将商议,和《三国演义》上文臣主和、武将主战不同,这里的诸将是都劝孙权迎曹操,只有鲁肃在会上不发言。孙权起身更衣的时候,鲁肃追到廊宇下,孙权知到他的意思,拉住鲁肃的手说:“卿欲何言?”鲁肃说:刚才看众人的议论,都是专门误导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天鲁肃我可以迎曹操,将军不可以迎曹操。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我鲁肃迎接曹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孙权叹息说:“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四、借荆州给刘备符合当时的环境。

刘备到南京见孙权,向孙权借荆州,大家都不同意,只有鲁肃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

曹操听说孙权把土地借给了刘备,史书上称:“方作书,落笔於地”。曹操的表现,恰恰说明了鲁肃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在战略上是正确的。

那么,孙权当初考虑将荆州借于刘备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首先,借荆州是出于战略上的选择。赤壁之战,孙权虽然联合刘备打败了曹操,但在孙权的心里,曹操依然是强大的,因而,对于孙刘两家来说,联合抗曹依然是上上之策。

其次,当时的孙权对刘备存在畏惧心里。赤壁之战前,刘备靠刘表的施舍给了他一个新野小县,赤壁之战后,刘备迅速崛起,占有了荆州大部分的地区。孙权从中看到了刘备的力量,对刘备心存恐惧。他在赤壁之战后把妹妹嫁给刘备,史书称“进妹固好”,对孙权的这种恐惧心理有比较明确的描写。

其三,南郡和曹操占据的襄阳搭界,又在长江北岸,曹操势必来争。而长江以南又成了刘备的地盘,孙权担心一旦曹操和他争夺南郡,从江东对南郡支援需要逆水而上,非常不易,如果刘备不对他施以援手,东吴就会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其四,把南郡借给刘备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把上述难题抛给刘备,让刘备作为他和曹操对抗的一个缓冲地带,这样他就可以免去很多的麻烦。

而刘备得到南郡,情况和孙权不同,得到南郡后,刘备的地盘基本就全有荆州,连成了一片。而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相机向襄阳、樊城发展,扩大地盘,威胁曹操的许都。这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

可以说,把荆州借给刘备,符合孙刘双方的利益,是双赢的局面。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鲁肃究竟有多厉害?

鲁肃也没见他有多厉害。他主要是憨厚,以德服人,是正统的儒教人物。在当时属于有德长者,受人尊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