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怎么知道马谡不可用?

事实上,刘备在临终前,之所以叮嘱诸葛亮,说马谡不可大用,主要是因为马谡干了一件蠢事,这件事让刘备把马谡给完全看清了!

马谡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这是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说的是马氏一族的五个年轻人,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其中能力最强的当属马良。马谡作为马良的弟弟,也在这马氏五常中,可见马谡其实还是有不小的才能的。很多人因为街亭之败,认为马谡这人缺乏才能,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马谡这个人,还是有才华的,只不过他的才华不足以独挡一面而已!

当年刘备临终,找诸葛亮前来商量后事,特意叮嘱诸葛亮,以后不要重用马谡,原话是这么说的。

《三国志》: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注意刘备说的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话其实是有两层意思,一是刘备认为马谡这个人有才能,二是刘备认为马谡的才能没有名气大,综合意思就是说马谡可以用,但不能大用!而事实上,诸葛亮刚开始也确实遵从了刘备的遗命,虽然经常和马谡高谈阔谈,但也仅仅如此而已,并没有为马谡在朝堂谋取官职。直到诸葛亮北伐,改变了之前对马谡的任命,想要拉马谡一把,让马谡去镇守街亭,结果酿成大祸。

诸葛亮不听众人劝阻,执意提拔马谡,结果马谡不成器,果然应了刘备那句“言过其实,不可重用”。马谡的失败再一次印证了刘备是多么的善于用人,不过大家在感叹刘备擅长识人之际,也非常好奇,刘备当年怎么就知道马谡不可重用呢?马谡身为马氏五常之一,名气非常大,哥哥还是马良,刘备怎么就能看出马谡不行呢?

事实上,刘备之所以给马谡下了这么一个结论,主要是因为马谡干错了一件事!

马谡干错了一件事

刘备起于微末,一辈子经历过太多的事情,见识过太多的人,所以他看人其实是很有一套的。他之所以觉得马谡这人言过其实不能加以重用,肯定不是随口说说没啥证据的,那么刘备到底是通过什么事情发现马谡这人不行的呢?我们可以结合马谡的个人履历来分析一番!

马谡身为马氏五常之一,刚开始的名声是非常大的,当年刘备在荆州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急缺人才,像马谡这么有名之人,肯定是会受到重用的。事实上,从马谡的履历我们就可以看出,马谡最开始还是非常受重用的。

《三国志》:(马谡)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马谡在入蜀之前,就已经是刘备的荆州从事了。之后刘备攻下益州后,又任命马谡为绵竹令,不久之后马谡又被调为成都令,虽然看起来是平调,但是从绵竹调往成都,这很明显是提拔,这就好比从一个地级市调往省会城市,很明显是升迁啊,可见当时的刘备还是非常看重马谡的。而之后刘备的操作,更是让人看不懂,因为马谡不久又被从成都县令升迁为越隽太守了!

当时的刘备,只有益州和荆州一小部分,土地面积并不大,一个郡守其实就已经相当于是一方大员了!州下面是郡,郡下面是县,很明显,刘备把马谡从成都令提拔为越隽郡太守,就是在重用马谡!不过马谡的升迁之路到此似乎就断了,在此之前,马谡被火线提拔,升迁速度非常快,而在此之后,马谡却再也没有得到升迁,史书也基本没有记载马谡了,直到刘备去世前,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那么在这一阶段期间,马谡到底干了什么事,让刘备对他的评价呈两极化?

首先我们要知道,刘备这个人其实也是唯才是举的,不会刻意针对某个人!比如当年的蒋琬,因为荒废公务,整日喝酒,被刘备给巡查到了,差点被刘备给斩杀了。但是后来蒋琬改正了自己的心态,表现不错,还是被刘备给重新启用了,可见刘备这人,用人也是唯才是举的,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别人下结论。

《三国志》: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蒋琬也是荆州人,跟随刘备一起入蜀,被刘备提拔为广都县令。结果他整日喝酒作乐,沉醉不醒,犯下了大忌讳,按理说,这种心态不正的官员,被刘备看到了,日后仕途应该是没希望了。可是从后面的记载来看,蒋琬却被调入成都重用了,令人颇为惊讶!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调蒋琬入中央任尚书郎。尚书郎就是在皇帝身边帮助处理政务的官员,可见刘备还是非常看重蒋琬的。蒋琬能在被刘备亲自宣布免官的情况下,重新被刘备给提拔起来,这足以说明两件事情,一是蒋琬表现非常出色,消除了刘备对他的坏印象;二是刘备这人唯才是举,见蒋琬有心改错,也愿意给蒋琬一个机会!

既然蒋琬能在被一撸到底的情况下,成功获取刘备的欢心,进入朝堂,那为啥马谡不行呢?马谡在这几年中,到底干了啥事,让刘备久久不能忘怀,直到临死前都要诸葛亮别重用马谡?

《三国志》中,关于马谡在这几年的经历几乎没有,马谡似乎消失于蜀汉的历史舞台了,这其实是非常不同寻常的!在此之前,马谡深受刘备器重,结果当马谡被提拔为越嶲太守后,他的履历却突然消失了,且刘备也不再器重马谡了,难不成马谡在这几年中犯下了大错?可是如果马谡真的发下了大错,打输了战争,那史书多多少少应该会有记载吧?然而各种文献记载中均没有马谡的记载,这就说明这几年中的马谡,并没有干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值得史书记载。不过也正是因为在各种文献中都没有找到马谡的记载,所以这件事情显得尤为诡异!

《华阳国志》是晋朝时期的一本关于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地方志,这本书中记录了从远古时期到东晋永和三年的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是了解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本重要文献。在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记录中,蜀汉在南中地区的名将基本都有所提及,但却没有找到马谡的身影,这一点是非常不同寻常的!马谡被刘备提拔为越嶲太守,按理说应该出现在华阳国志中,但华阳国志中记载的越嶲太守却是焦璜。

《华阳国志》:先主薨后,越巂叟帅高定元杀郡将军焦璜,举郡称王以叛。益州大姓雍闿亦杀太守正昂。更以蜀郡张裔为太守。

三国志中,明明说马谡被提拔为了越嶲太守,但华阳国志中却并没有马谡的记载,倒是有焦璜,这其实就可以有这么一种解释,马谡被刘备任命为越嶲太守,但是他并没有去,所以当地的地方志中,并没有马谡为官的记录!如果按照这种解释,那么很多事情便可以解释通了!

马谡原先是成都令,成都这个地方非常繁华,生活安逸。而刘备把马谡提拔去的越嶲郡,其实是一个偏远的地方,生活条件艰苦,所以马谡很可能不愿意去越嶲郡,不愿意受苦,呆在成都多好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马谡彻底把刘备给得罪了!

刘备本来是很看重马谡的,想对马谡委以重任,但这总需要一个过程,历来领导重用一个人,总是会把这个人派到艰苦的地方去历练一番,让这个人体会一下民间疾苦,之后处理政务才会更加有心得,这是惯用的套路,但是马谡辜负了刘备的期望,令刘备非常愤怒!领导需要你的时候,你不愿意,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不愿意担当,那么你以后就做个老百姓吧,国家将不再需要你了!自此,马谡被刘备打上了一个缺乏担当的标签,在朝廷中几乎再也没有了任职记录。

诸葛亮和马谡关系好,看到马谡颇有才能,认为刘备的这个标签太重了,想给马谡机会,让马谡去守卫街亭。结果正是因为这一战,让刘备给出的这个标签,更加深入人心!街亭之战,马谡战败,其实无可厚非,毕竟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这只能说明马谡的军事能力不行,但是之后马谡的一番操作,直接让人看透了马谡这个人!

《三国志》:五年,随亮汉中。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在大家的印象中,马谡打输街亭之战中,似乎就没有消息了。但是从三国志的综合分析来看,马谡在打输街亭之战后,是抛弃了军队逃跑的,他并没有想着死战或者把军队带出去,相反,许多蜀汉溃兵还是王平给收拢的,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马谡这人,真的是缺乏担当!身为主帅,在战败之际,要么你就直接死战不降,这样的话大家会称赞忠义,要么就把军队尽可能地带回去,这样也算是进退有据,挽回损失。但马谡的操作完全违反了这两点,直接逃了,而他这一套,就更加坐实他名不副实,缺乏担当的标签,最终只能被杀!

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马谡在刚进入益州时,其实是深受刘备器重的,刘备为了锻炼马谡,甚至直接把马谡给提拔成为了越嶲太守,只不过马谡的表现非常差劲,他贪念荣华,不愿意去艰苦的地方锻炼,给刘备留下了一个缺乏担当的印象,所以刘备才会说马谡这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华阳国志》)

刘备怎么知道马谡不可用?

一个人能不能干,不仅要看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做。刘备评价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是因为马谡做了一件让刘备失望的事。

史书《三国志》马谡传是附录在其兄马良之后的,马谡传中对他早期的事也有简单的记述。

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这段内容的意思是马谡在刘备入川时,以从事的身份随刘备入川的,在前期刘备是非常信任他的,先后让他做了绵竹令、成都令,最后做到了越隽太守,此时马谡升迁的速度还是不错的。但后来(刘备在世这段期间)再无升职记录,说明马谡在做越隽太守时,肯定是出了问题。

出了什么问题,马谡的传记中并未提及。不过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蜀汉重臣李严的传记中看出一点端倪。

李严原来的刘表的手下的官员,曹操占据荆州时,李严正在秭归当县令。刘表灭亡了,李严就跑去益州投靠了刘璋,刘璋让李严做了成都令,他在成都令这个位置上干的不错。后来刘璋和刘备翻脸,刘璋派李严到绵竹抵御刘备。只是李严到了绵竹就立马投降了刘备。成都平定后,刘备犒赏有功之臣,封李严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李严在犍为做太守期间干了一件大事。这事发生在公元218年,盗贼马秦、高胜在郪叛乱,很快纠集了数万人,打到了资中县,此时刘备正在汉中,犍为太守李严来不及等援军,亲率本郡5000人马平叛,并且取得了成功,斩杀了马秦和高胜。

南方的叛乱远不止这一起,马秦、高胜叛乱刚刚平定。越隽少数民族首领高定派军攻打新道县。这场叛乱也是李严帅军平定的。李严也因为两次平叛,升任为辅汉将军。并在后来成了刘备的托孤重臣。

从李严的经历再结合马谡的履历来看,公元218年,越隽的太守应该就是马谡。越隽叛乱,理应是他这个越隽太守来搞定,但是李严的传记中甚至是马谡本人的传记中都没有提到马谡平叛的记录,反倒是李严这个临郡的太守异常活跃。李严越境平叛说明越隽已经到了不可控的地步。

这也说明马谡在越隽太守这个位置上做得并不好,可能就是因此这一次平叛不利,让刘备看清了马谡眼高手低、没有组织能力、不能打逆风仗、不能打急促仗。

因为他本人在军事上能夸夸其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再加上他来自荆州和诸葛亮走的很近,因此刘备才在临终之前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刘备怎么知道马谡不可用?

刘备临死的时候,有两件记录在史册的大事。一个是安排死后的事宜,另一个就是提醒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由此可见马谡其人在刘备和诸葛亮心中的份量,也足以证明马谡绝不是泛泛之辈。

诸葛亮兵出祁山讨伐魏国,随军的有魏延、吴壹等许多久经沙场的名将。这时候诸葛亮却任命马谡前去街亭迎战张郃。马谡在临阵之时改变了诸葛亮的安排,最终被张郃给击败。

整个参谋部都认为应该让那些有经验的将军担任先锋,为什么诸葛亮却要“违众拔谡”呢?

诸葛亮与马谡的哥哥马良私交甚好,只要有机会肯定会提携一下马谡。诸葛亮也是常人,“内举不避亲”也不是不可以的呀!(有这重关系,总归是招人闲话。)当然诸葛亮也不是盲目地提携,因为诸葛亮觉得马谡完全可以胜任其职。

诸葛亮认为马谡能够胜任其职,完全是诸葛亮的一个误判,也是刘备临终最担心的事儿!

马谡喜欢军事谋略。对于马谡所提出的观点及谋略,诸葛亮很是赞赏。诸葛亮有很多事情办得漂亮,其实都是采纳了马谡的谋略。所以诸葛亮才会产生马谡“才器过人”的错觉!

马谡出谋划策,诸葛亮去具体施行。由于诸葛亮的办事能力,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办得漂漂亮亮的。马谡谋划中的不合理的地方被诸葛亮无形中给消除了;马谡谋划中合理的地方被彰显出来了!

诸葛亮沉迷于其中而不自知,刘备做为局外人反而能够看得很清楚。如果诸葛亮老是处于这种错觉之中,肯定会在关键时刻因为错用马谡而导致严重后果。

所以刘备才会在临死之前,着重强调这件事儿!刘备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不是不能用,而是不可大用。在你身边出个谋划个策就行啦,千万别让马谡亲力亲为独当一面。

事实证明刘备是对的,马谡的确不是办事的料儿!

战场上的战况变化迅速,很多时候需要将领根据战况随机应变。一个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能够根据经验做出正确的改变,从而扭转战局。

马谡一直没有统兵的经验,所以马谡就做出了错误的改变。这一个错误的改变,就被经验丰富的张郃及时得抓住,从而一举击败了马谡。

这既是马谡的失误,同时也是诸葛亮的失误。马谡从此就成了诸葛亮心头永远抹不掉的痛!

马谡长于出谋划策,而短于具体施行。马谡出谋划策,诸葛亮具体施行,则会相得益彰。

诸葛亮长于治国政理,而短于奇谋将略。诸葛亮出谋划策,马谡具体施行,则必然是事事乖张!

诸葛亮对于马谡,舍其长而用其短,是诸葛亮在用人上的一次重大失误!

刘备能够洞见于此,真可谓是洞察秋毫!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

刘备怎么知道马谡不可用?

刘备对马谡的评价只有一句话,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只有这八个字。因为刘备历尽乱世沧桑,成败荣辱,最实际最现实,所说所想都是符合实际情况和切实可行的,从这个角度看人觉不会偏差大。这点即便孔明也不如。只不过孔明花花肠子多,善于揣摩人心,而且都能奏效 这点刘备不如他。刘备从这个角度看马谡,觉得他说的话总是夸大书本的兵法,免不了大事琢磨小了,或者小事夸大了,让刘备皱眉。小事琢磨大了倒没什么,大事的时候心里没数或者乱弹琴就会有大麻烦,比如街亭之败。但是孔明是兵法派,马谡的花花肠子正好对其胃口,他难免只看其谋,而忽略是否合乎实际。所谓一美遮百丑,正好把孔明的眼睛遮住,一直遮到最后守街亭。马谡是最大的定时炸弹。整个三国把孔明从头骗到尾,这点司马懿不如马谡,哈哈!马谡正好对孔明胃口。

刘备怎么知道马谡不可用?

白帝城托孤,刘备奄奄一息,马上就要死了。这个时候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安排好身后事。刘禅的继位,蜀国的权力分配,各文臣武将之家的互相制约。就在这紧急的档口,刘备单独将马谡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提出来,特意苦口婆心的嘱咐诸葛亮,此人不可重用。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隐情?三国里面:用人第一是曹操,识人第一是刘备。

刘备起自微末,这江山可是一刀一枪自己打下来的。我们可以想一想,他手下的关羽,张飞,赵云,法正,诸葛亮。哪一位对他都是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刘备在看人这方面是非常准的,识人之名三国第一。

那为什么刘备会对马谡的能力怀疑呢?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是刘备临死前对马谡的评价。 看到这个评价,我们是不是想会想起历史上的另外一位名人——纸上谈兵的赵括。

我们翻开三国志,可以看到,刘备对马谡的评价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是在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的。

临死之前,时间就是最宝贵的,刘备为什么单独要把马谡提出来说话呢?

原因有以下两条:

1.马谡此人,才器过人,好论军计。

2.丞相诸葛亮对他很器重。

这两条就是说马谡这人就像赵括一样,没有经过实战经验考验,但是他喜欢他论军事,而且当时的蜀国丞相,实权人物诸葛亮对马谡很器重。

打了一辈子仗的刘备,深知打仗不是纸上谈兵,那是要死人的。一个对战争毫无敬畏心的人,他所做出的决策一定会很轻率,不会考虑方方面面。

当时诸葛亮身为丞相,他的军事能力,其实是远低于他的政治能力的。一个军事能力不强的统帅,再加上一个喜欢夸夸其谈的参谋,这俩人凑在一起一定会引起大乱。这才是刘备最担忧的问题。

3.马谡最后终于不负刘备的期望,惹出了大祸。

建兴6年,诸葛亮第1次出祁山,当时有老将魏延和吴壹等人,大家都希望这二人当先锋。

可诸葛亮不顾大家反对,毅然决定让马谡当先锋官,统领大兵,最后马谡被张郃打败。诸葛亮进无所进,只有退军到汉中。并为了严肃军纪,含泪杀了马谡。

我们不怀疑诸葛亮是准备为了历练马谡,因为自刘备死后,诸葛亮就让马谡做了参军,每天晚上与马谡谈论军事昼夜达旦。

可不幸的是,马谡就跟赵括一样。满肚子经天纬地的才能却无用武之地,最后被诸葛亮一刀给杀了。

所以诸葛亮在杀了马谡之后才想起刘备的话,才见识到刘备的识人之名。后悔不已。

刘备怎么知道马谡不可用?

马谡是马良之弟,他们共有五个兄弟,他们的字里面都带着常字,马良的眉毛是白色的,所以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说法。刘备成为荆州牧的时候,马良担任荆州从事。

而当刘备称帝的时候,马良担任的是侍中,地次是仅次于尚书令的,是刘备身边的顾问,章武二年,刘备伐吴,马良先行到荆州联系地方,配合刘备伐吴,刘备兵败于夷陵,马良则遇害身亡。

马良与诸葛亮相熟,以兄弟相称,而马谡的年纪比马良小很多,所以马谡视诸葛亮如父。那我们再来看看马谡,马谡先后担任成都的县令和越嶲太守,马谡十分聪明,有才华,而且十分喜欢讨论兵法。

诸葛亮也喜欢讨论兵法,所以对马谡十分的器重,刘备对这个事情是很清楚的,所临终前跟诸葛亮说过:马谡这个人是纸上谈兵,他的实际能力远不如他的口才,不能让他担任大事,希望你多加注意。

可是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让马谡担任自己的参军,经常从早上到晚上,讨论兵法。在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马谡就向诸葛亮建议主要采取怀柔政策,攻心为上,这样南中地区就不易反叛。

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七擒七获孟获,所以南中地区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一直没有反叛,这个可见马谡其实是有才华的。

马谡确实有街亭之败,诸葛亮用马谡确实用得不对,但是就因为马谡的事情,就说诸葛亮不识,这个也是不合适的,刘备死后的蜀汉人员都是诸葛亮安排的,而在诸葛亮死后,蜀汉还能持续三十年,可见诸葛亮用人之准确。

我们不能因为曹操因为用夏侯渊,失去了汉中,就认为曹操不会用人,所以不能因为马谡之败而认为诸葛亮不会用人,毕竟再厉害的人,也不能保证自己用的人一定能打胜仗。

不过,个人觉得,刘备不大可能在临终提到马谡这个人,这个极有可能是陈寿自己添加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刘备病重于白帝城的时候,他主要做几个事情,一,托孤诸葛亮和李严,二,交待自己的几个儿子要好好学习,然后要视诸葛亮为父。

刘备病重的时候,交待的都是很重要的事情,而马谡在蜀汉大臣里面只是一个小角色,刘备根本没空答理他,也更不会说到他的事情了。

那么陈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陈寿之父是马谡的参军,街亭之战,陈寿之父也受到了牵连,受到了髡刑,所以就怨恨上了马谡和诸葛亮,说诸葛亮你不听刘备的话,重用马谡,才有街亭之败。

不过,刘备也确实能看出马谡是纸上谈兵,毕竟马谡是马良的弟弟,大家都比较熟,而刘备比较喜欢的是脚踏实地的人,自然对夸夸其谈的马谡,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人没啥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