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为何李严哭得最伤心,也跟着“激愤而死”?

诸葛亮病逝后,李严之所以哭得最伤心,也跟着“激愤而死”,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李严最体面的死法!如果李严不这么选择,等待他的将会是更加可怕的结局!

李严

很多人对李严并不了解,因为诸葛亮的光芒实在是太强大了,但事实上,李严这个人,还是非常有才能的,除开诸葛亮,李严应该算是蜀汉当时的二把手了。刘备白帝托孤时,大家都非常关注诸葛亮,但却很少有人关注李严,殊不知,李严也是这件事情中的主角!

《三国志》: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看到了吧,本质上来说,李严其实也是托孤大臣之一,刘备去世前,是让李严同内外军事的。而且在此之前,刘备火箭般的提拔李严,直接把李严提拔为了尚书令,可见刘备其实是非常看重李严的!

李严原本是荆州刘表的手下,非常有才干,后来曹操南下,进入荆州,李严不愿意效命于曹操,便进入了益州,投奔了刘璋。在刘璋手下,李严做到了成都县令,获得了好评。可见李严这人,办事其实是非常有一套的,无论是在刘表手下还是刘璋手下,都干得不错。

再后来,刘备打进来了,刘璋认为李严是个人才,于是便任命李严代为护军,让他带兵去绵竹抵抗刘备,结果李严直接投靠了刘备。要说刘璋也是笨,李严原来就在荆州当差,而刘备也在荆州待了好几年,名声非常不错,李严肯定是了解刘备的,这个时候,咋能让李严去抵挡刘备呢?

刘备平定益州后,见李严是个人才,而且还主动投靠自己,于是任命李严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而李严在自己的任期,也确实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不仅是开山建河,把城市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对付起山贼叛军,那可是相当猛的,曾以郡兵五千大败数万敌军,维护了刘备后方的和平。从李严的经历来看,他既擅长行军打仗,又擅长治理国家,是一个多功能人才。除此之外,李严这个人还曾参与制定了蜀汉的法律,可以说是啥都能干,啥都能干好!

《三国志》:后迁昭文将军,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造蜀科;蜀科之制,由此五人焉。

可以说,李严在刘备手下的表现非常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只不过因为刘备霸业初成时,手下的人才实在太多,所以李严暂时只是在郡县上为官,并没有进入蜀汉高层。不过李严的运气极好,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遭到大败,蜀汉大量的精锐人才损失,使得蜀汉国内严重缺乏人才。刘备身边出现了人才匮乏,再加上东吴虎视眈眈,刘备不敢返回成都,于是刘备打算就住在白帝城了,重建个小朝廷,以此阻挡东吴。而李严由于才能出众,便被刘备召了过来,任命为尚书令。

在这一阶段的相处中,李严的表现应该是让刘备非常满意的,所以在刘备去世前,他专门把李严提拔为托孤大臣了,让李严做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虽然刘备的本意是让李严留在这里阻挡东吴的进攻,蜀汉大权还是交给诸葛亮的,不过能得到这种任用,也足见刘备对李严的看重了。但是也正是因为刘备的这个操作,让李严产生了误解!

李严与诸葛亮

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且刘备让李严统内外军事,这让李严模糊了自身定位,认为自己能和诸葛亮斗了,能够入住蜀汉权力中枢了。于是接下来便发生了许多搞笑的事情,比如李严劝诸葛亮在益州内部划分出一个巴州,劝诸葛亮加九锡,以此要挟诸葛亮给他升官分权。而诸葛亮这边呢,为了大局着想,想要李严帮着他一起北伐,也不断地给李严升官,给李严权力,不过这种操作倒是变相的助长了李严的嚣张气焰,认为他能够和诸葛亮相斗,能够搬倒诸葛亮,于是便发生了李严假传军情一事。

当时诸葛亮正在进行第四次北伐,而且这一次诸葛亮在军事行动上打得非常顺,取得了不错的胜利,照此继续下去,还真有可能击败曹军。但是这种胜势在李严看来却并不是非常好,因为一旦诸葛亮成功,那他李严就不要再想搬倒诸葛亮了,于是李严使出了拙劣的手段,派人假传军情,说大雨连绵,粮草供应不上。粮草都跟不上,那还打什么打,于是诸葛亮只能无奈退兵。看见诸葛亮退兵,李严又假装不知情,说打得好好的,咋地又退兵了呢?

这前后不一的言行,顿时惹怒了诸葛亮,之前李严瞎搞,诸葛亮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这次他忍不了了,因为这阻碍了北伐大局!于是诸葛亮联合众人弹劾李严,将李严给贬为了庶人,流放梓潼郡。可以说,在和诸葛亮的斗争中,李严彻彻底底的失败了,他完全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不过既然诸葛亮活着时,李严不是他的对手,那为啥诸葛亮死后,李严不趁机重整旗鼓反扑,反而是伤心流泪,也跟着激愤而死了呢?

事实上,李严之所以会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举动,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一、李严指望着诸葛亮重新提拔他

李严虽然在和诸葛亮的斗争中失败了,但他一直是对诸葛亮抱有希望的。当时的蜀汉本来就缺乏人才,而李严才能不错,只要李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好好改正,说不定以后诸葛亮会网开一面,重新提拔他。但现在诸葛亮死了,没人能够提拔他了,所以他因此激愤而死。

《三国志》: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这一个理由是三国志中记载的理由,也是大家比较认同的理由,不过除了这个理由,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二、李严看到了魏延杨仪之争

看过正史的朋友都知道,魏延这个人其实是非常高傲的,经常得罪同僚,要不是诸葛亮一直维护他,估计魏延早就被弹劾下去了。不过从诸葛亮临死前的安排来看,魏延之死,其实是令人非常疑惑的。

诸葛亮临终前,曾把杨仪、姜维、费祎等人召集在一起开会,安排好了后事。但是这个会议却独独没有邀请魏延,这就让人非常疑惑了,好歹魏延也算是蜀军中的二把手啊,为啥诸葛亮不叫魏延来开会呢?不把兵权交给魏延我们比较好理解,因为怕魏延带着军队继续和司马懿打嘛,怕魏延玩不过司马懿。但是不叫魏延来参加临终会议是什么操作?诸葛亮亲口交代肯定比杨仪费祎他们去传令要有效得多吧?

没叫魏延参加会议是疑点一,而疑点二就更为奇怪了,那就是诸葛亮让杨仪统兵。杨仪和魏延的关系那可是水火不容啊,两个人坐在一起就要互相操刀干起来的那种,而且诸葛亮对此是完全知晓的,那他为啥要让杨仪去统兵呢?这不是摆明了要刺激魏延吗?很多人说诸葛亮可能没考虑那么多,他就是单纯的看重杨仪,可诸葛亮在给刘禅的密信中明明不看好杨仪啊!

《三国志》: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

综合上面的两大疑点,我们不得不怀疑,诸葛亮在临终前的这个安排,其实就是想借杨仪之手除掉魏延,然后借蒋琬费祎之手除掉杨仪!而事实的发展也果然是这样的,杨仪统兵后,魏延对此不满,主动出兵进攻杨仪,被杨仪击败斩杀。之后杨仪回到蜀汉国内,并没有因此受到奖赏,反而是被闲置在一边,甚至丢了原来的官,地位一落千丈,最终因发牢骚被费祎告发,落得个自杀的下场。

魏延算是当时蜀军军方大佬了,而杨仪算是文官大佬,按理说这两人在诸葛亮死后,应该能进入权力中枢,但他来却被设计干掉了,反而是蒋琬费祎渔翁得利,这就让不得不让李严深思了。李严是见识过诸葛亮手段的人物,看到魏延杨仪的下场,他不得不怀疑这是诸葛亮一手的安排,而目的就是为了给蒋琬铺路。前面两个重要人物都没能落得好下场,以自己之前的地位,诸葛亮能放过自己吗?万一诸葛亮担心他死后李严反扑,威胁到蒋琬,留下了后手处理李严怎么办?这就意味着李严必须死,因为他活着就是对蒋琬的威胁!

李严并不傻,通过杨仪魏延之事,他想到了自己,害怕诸葛亮会派人来杀掉自己,于是干脆主动认怂,选择为诸葛亮大哭激愤而死,这至少是个体面的死法,而且自己认怂也可以保全家族性命。要是自己不体面的离开,等到那边动手,李严家族很可能更惨!

事实上,李严死后,他的儿子确实并没有被牵连,只是被贬到了朱提做太守。而这个朱提在哪里呢?就在现在的云南昭通一代!在当年,那里可并不是一个繁荣的地方,可见李严儿子虽然没有被诛杀,但也并没有受到多少优待!

结语

诸葛亮病逝后,为何李严哭得最伤心,也跟着“激愤而死”?其实这不完全是李严感恩诸葛亮,而是因为他不得不这么干!以李严的身份来说,他不得不死,“激愤而死”至少是个体面的死法,能够保住家人的性命,否则就只能等着别人帮他体面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诸葛亮病逝,为何李严哭得最伤心,也跟着“激愤而死”?

因为诸葛亮是唯一“有可能”罢黜李严并“重新起用"李严的人,虽然这种“有可能”只是李严的一厢情愿。

首先,来看一下李严在蜀汉政权中的官职和地位。

李严是荆州南阳人,与诸葛亮这个纯粹的荆州派不同的是,李严并不是荆州派,李严是在刘璋时代就进入益州投靠刘璋的人,在刘璋时代,李严是一个外来的人,可以算作东州派,与法正、孟达等人的地位相似。

所谓的东州人,也就是指刘璋时代由长安三辅地区或荆州地区进入益州的流民集团,因为是外来人,所以受到刘璋的重用,也正是李严的这一身份定位,再加上李严确实有军事和政治才能,才能成为刘备托孤重臣之一。

刘备进入益州与刘璋翻脸后,李严是较早投降刘备的那一批东州人之一,李严的才干体现在既有政治能力,又有军事能力,李严在任上治理地方卓有成就,还参与了蜀汉基本法《蜀科》的制定,并且在刘备外出征战不能回军之际,李严仅率少数郡县兵力就平定了地方上数万人的盗贼造反事件。

由于李严体现出自身的才干,因此得到刘备的破格提拔,之所以说是破格提拔,是因为刘备一下子将李严由太守提拔为尚书令,太守只是地方官,而尚书令则是朝廷中最接近皇帝的官员。

刘备临死前,李严与诸葛亮一起成为刘备的托孤重臣,既然是托孤重臣,那么在整个蜀汉来说,除了皇帝,地位最高的就是李严与诸葛亮,刘备去世后,李严被任命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镇守永安。

而同时期诸葛亮的官职是丞相录尚书事,领益州牧,同时最重的是开府治事,可以这么说,刘备去世之后,李严与诸葛亮的地位差距越来越大。

1、李严虽然统管内外军事,可是尚书令官职被剥夺了,也没有录尚书事,也就是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力了,尚书台是蜀汉参与政治的权力机构,而李严不在其中,就算有再大的官职,也是明升暗降。

2、李严开始远离政治中心,蜀汉的首都是在成都,政治中心、权力中心都在成都,李严镇守永安算是哪门子的托孤大臣?

3、诸葛亮都开府治事了,李严却不能,虽然在之后一段时间内,李严不断得到升迁,升任骠骑将军,最后还做到了中都护统丞相府事务,成为了诸葛亮的直接下属,李严的地位没有提高,而是不断的下降,从几乎与诸葛亮平起平坐,到成为诸葛亮的直接下属。

说完了这些,如果你是李严,你会怎么办?

当然不服气了,李严身为蜀汉高官,又不能一哭二闹三上吊,于是李严策划了好几起事件,一是想拉几个郡成立巴州,自作巴州刺史,提高地位;二是劝诸葛亮加九锡;三是故意借粮草事件施压并嫁祸诸葛亮。

最终,李严被诸葛亮为首的百官弹劾,被贬为庶人,也就是普通平民,从身居高职到普通平民的巨大落差,让李严非常难受,别说李严了,任何一个人都会难受。

说了这么多,有必要说一下李严的为人,不知道蜀汉是否有这样的传统,越是性格高傲的人,越是能力强,比如关羽、魏延等人,下场都不是太好,而李严的性格与关羽、魏延非常相似,高傲而孤僻,自信而看不起他人。

李严的人际关系非常差,但对权力的渴望却非常高,比如劝诸葛亮加九锡那事,李严不就是想着阴诸葛亮一把而让自已能更上一层楼,再比如上书朝廷,想把益州东部几个郡分出来成立巴州,益州原本就一个州,李严现在还想成立另一个州,这不是赤裸裸搞分裂,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吗?

李严还私下传言魏国司马懿诈降他,逼着诸葛亮给加官晋爵,这不就是追求个人利益吗?李严对诸葛亮以粮草施压,迫使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有机会扩大成果,却因为粮食问题而退兵,以陷害诸葛亮为名,不惜损坏国家利益,只为扳倒诸葛亮,让自已上,这就是李严的权力欲望。

回到题目,一个权力欲望极其强烈、性格高傲孤僻的李严,在被诸葛亮贬为庶人三年后,却因为听到诸葛亮的死讯而悲愤交加,激愤而死,这是为什么?

其实也不难理解,是谁把李严扳倒并贬为庶人的,是诸葛亮。诸葛亮有能力把李严贬为庶人,同样有能力把李严又从庶人提拔上来,整个蜀汉,有且只有诸葛亮有这个能力,并且李严也认为诸葛亮有这个意愿。

当然这只是李严的一厢情愿罢了。诸葛亮并没有起用李严的意思,除了诸葛亮之外,整个蜀汉也再也没有人起用李严。

一是因为李严之前的职务太高,二人之下,万人之上。

二是因为李严性格高傲孤僻,就没几人喜欢李严的。

你想啊,李严之前已经是中都护,还做到了骠骑将军这么高的职务,谁能起用李严?诸葛亮的接班人是蒋琬、费袆,两人官职都不如当初的李严高,资历也没有李严老,会起用李严作自已的上司?只怕蒋琬与费祎脑子坏了,也不会这么做吧。

皇帝刘禅会起用李严吗?当然不会,李严生前可是托孤重臣,刘禅会起用一个人来管着自已?不管是从人性的角度,还是从皇帝的角度,都没有这个可能存在。

既然皇帝和执政者都不愿意起用李严,那么唯一有可能起用李严的只有诸葛亮,虽然诸葛亮没这个意思,但李严一直有这个非份之想,现在诸葛亮既然死了,让权力欲望极其严重的李严再也没有机会被重新起用,而只能当一辈子平民百姓了,这让李严怎么活啊!

诸葛亮去世,李严的确哭得最伤心,可李严哭的不是诸葛亮,哭的是自已的政治前程,再也没有梦想了,原本一直存在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的想法,在诸葛亮去世后,变成了”梦想已破裂,再也有没机会重新开始了“,那么留给李严的只有激愤而死了。

诸葛亮病逝,为何李严哭得最伤心,也跟着“激愤而死”?

公元234年,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汉上到后主刘禅,下到每一个官吏、百姓,都痛不欲生,感觉天都快掉下来了。其中,李严在听闻诸葛亮的死讯后,伤痛欲绝,哭得很伤心,“激愤而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得从李严和诸葛亮一同受刘备白帝城托孤说起,原来李严是因为诸葛亮死后,自己再也没有被重新启用的机会了,这才“激愤而死”。

李严与诸葛亮共同受命托孤

公元222,刘备为关羽报仇,讨伐东吴,不幸被陆逊火烧连营,惨败而回。他退回到白帝城后,住在永安宫。此时,刘备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也许是没脸回到成都,而是征召李严进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李严,何许人也?他虽然也是蜀汉一个年轻有为的大臣,可是和诸葛亮相比,差远了。此时,李严仅仅是辅汉将军,犍为太守。

他在太守时,凿通天社山,重新修筑了蒲江大堰,兴修水利,提高了生产力,还搞城市建设,使郡城焕然一新,以致“吏民悦之”,做出了很大的政绩。刘备发现了李严这个人才,于是破格提拔,任命他为尚书令。

又过了一年,公元223,刘备病重,征召李严与诸葛亮一同来到永安宫。他将儿子刘禅托孤给李严和诸葛亮,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手握兵权,留下镇守永安;而诸葛亮还是丞相,辅佐刘禅处理政务。刘禅即位后,封李严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这时的李严,位极人臣,由于手握兵权,权势已经不次于诸葛亮了。《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李严被诸葛亮废为平民

随着李严的官越来越大,他和诸葛亮或多或少有了利益冲突,摩擦不断。第一个摩擦为李严拒绝镇守汉中。公元226年,诸葛亮在平定南方后,为伐魏做准备。他心里想的是自己带领大军伐魏,汉中空虚,需要一个有力干将坐镇汉中,于是向刘禅举荐李严。可是李严推三阻四,就是不去汉中,却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他自己担任巴州刺史。这是赤裸裸地搞分裂,诸葛亮是不会答应的。由于诸葛亮没有满足李严的要求,两人之间就有了不愉快,产生了裂痕。

第二个摩擦为李严曾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并进爵称王,就和曹操一样,称魏王,加九锡。你想,诸葛亮这样一个淡泊名利之人,怎么可能称王,于是义正辞严地拒绝了李严的无理建议,并训斥了他。

以上这两个摩擦都是小事情,诸葛亮宽宏大量都能忍受,可是以下这两件事情,涉及到国家大事,诸葛亮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第一件,公元230,曹魏大司马曹真准备大举进攻汉中。诸葛亮为加强汉中军事力量,命令李严带二万军队赶赴汉中,支援前线。李严在江州多年,根深蒂固,不愿意离开,于是在私下传言说曹魏司马懿已经给他许诺了高官厚禄。诸葛亮听了这个谣言,就是到李严是啥意思了,他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让他的儿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这时,李严才心满意足,愿意北上汉中。

第二件,公元231,诸葛亮出兵伐魏,李严负责押送粮草。可是由于天气原因,李严供应粮草,供应不上,于是他派人传话给诸葛亮,让诸葛亮退兵。诸葛4亮退兵后,李严又惊讶粮草充足,为何诸葛亮要退兵啊。这都是李严为掩盖他没有及时押送粮草的责任,想把责任推给诸葛亮。而诸葛亮将李严的前后书信递上去,李严辞穷理屈,只能叩头认罪。这时,诸葛亮对李严的不满爆发了,上书刘禅弹劾李严,废其为民,流放梓潼郡。激愤而亡

公元234,李严听说诸葛亮去世,比别人还伤心,痛不欲生。原来李严在被流放后,心里想的还是什么时候诸葛亮能够原谅自己,再次启用自己,让自己再次位列庙堂之上。可是现在诸葛亮死了,他考虑除诸葛亮之外,其它人也不可能再用他。因此,他激愤发病,不久身亡。《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原来李严不是哭诸葛亮,不是怀念诸葛亮,而是哭他自己,没有东山再起之日了,他“猫哭耗子假慈悲”。李严是一个官迷,不甘心失去手中的权力,时刻想要夺回来。这就是李严在诸葛亮死后,哭得很伤心,最后“激愤而死”的原因。

诸葛亮病逝,为何李严哭得最伤心,也跟着“激愤而死”?

在三国时期,夷陵之战后,蜀汉遭受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刘备因此忧愤交加,病死在白帝城。在刘备病逝前,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并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不成材,你可以取代他当皇帝。诸葛亮因此对刘备感激涕零,一辈子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李严被贬黜的经过。

不过,我们如果回过头看那段历史,就会发现,在刘备托孤的诏书上,还有着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严。当时刘备托孤是以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可是,我们在看诸葛亮的时代,会发现李严并没有如同刘备期望的那样,在军事上有所建树,反而无声无息,最后糊里糊涂的被诸葛亮贬逐了。

根据历史上的记载,李严的贬逐是因为他陷害诸葛亮所导致的。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时,李严在汉中负责诸葛亮大军的后勤问题。可是因为霖雨连绵,给李严的粮草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困难。无奈之下,李严只得向诸葛亮说明情况,请求诸葛亮退兵。

但是,在诸葛亮退兵回汉中后,李严却办了件十分愚蠢的事情。他佯装自己不知道诸葛亮为何撤军,说军粮充足。他一方面想摆脱自己后勤方面的责任,还想向外人表明诸葛亮是因为没有能力,无法战胜敌人而撤退的。同时,他向刘禅上表,说诸葛亮是假装撤退,想要引诱固守的敌人出击,与敌交战而做的佯动。可是,李严所做的这些小动作,让他自食其果。

他的这些小动作,无非就一个目的,那就是摆脱自己在后勤方面的责任,同时,想将撤兵的责任推到诸葛亮身上去。这件事从小处看,是李严为了自己的脸面,不想承担责任。从大处来讲,是李严对诸葛亮的权威发出的挑战。如果诸葛亮默认了这一切,吃下这个哑巴亏,后面将要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会严重危害诸葛亮建立的蜀汉的政治平衡。

可是在政治上,李严根本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他的这些小动作,根本就瞒不过诸葛亮的眼睛。由于李严的作为过于恶劣,他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就对诸葛亮进行发难,自然遭到了诸葛亮理直气壮的反击。在诸葛亮的人证、物证之下,李严不得不低头认罪。诸葛亮联合蜀军中包括魏延在内的所有将领,一起联名上书向刘禅揭发李严的罪行。在这种情况下,刘禅也只得将李严免官流放。

二、李严被贬黜的原因。

大家看到这段历史,感觉诸葛亮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了。李严只不过是为了个面子问题,想向诸葛亮推卸责任,诸葛亮就如此的对他进行严厉的惩罚。不过,如果是有一定官场经验的人,就知道这背后代表了什么。李严所作所为中的漏洞就是没有得到刘禅的支持,如果刘禅认同李严的意见,站在李严的一边,那么诸葛亮将面临政治上的灾难。

可是,李严根本就没有想到的是,诸葛亮早就将刘禅控制得死死的。我们看《出师表》就知道,诸葛亮定下的规矩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而且,刘禅身边的文武群臣,尤其是宿卫军将领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在魏延事件中,蒋琬就率领宿卫军前去镇压魏延。在这种情况下,刘禅根本就无法反对诸葛亮的意见,只能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办事。如果刘禅是自由之身,和李严联手,那么局面就会有所不同。可是李严高估了刘禅的处境,造成了政治上的失策。

那么,李严为何与诸葛亮,两人之间的矛盾达到如此难以调和的地步呢?说穿了,就是李严触碰了诸葛亮的逆鳞,蜀汉的军权。诸葛亮在执政之后,就始终将军权死死抓在手中。不管任何人,都不得对军权有丝毫的觊觎。这是诸葛亮的地位所必须拥有的权力,否则诸葛亮的处境将会岌岌可危。

如果我们找一个实际的例子,那就是诸葛亮的亲侄子诸葛恪。诸葛恪在东吴权倾朝野,可是由于对军队控制不严,结果在一夜之间就被灭了族。血淋淋的教训就在眼前,诸葛亮怎么能不时时小心呢?说到底,诸葛亮自身还是一个权臣,这些都是由于环境不得已造成的。由于对于军权的重视,即便是诸葛亮死了,除了诸葛亮定下的继承人,其他想要得到军权的魏延、杨仪之流,只有一死。而李严由于拥有刘备给予的“统中外军事”的职权,他和诸葛亮在军权上的冲突是必然要爆发的。

诸葛亮对于李严,采取了巧妙的政治手段,使得李严虽然心中不满,可以有苦难言。诸葛亮利用刘备遗诏中,李严留镇永安的旨意,将永安的两三万兵力留给李严。诸葛亮自己则另起炉灶,编练新军,并将新军归于自己掌握。这就将蜀汉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中。诸葛亮率领这支新军南征北战,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也建立了自己的军威。

而相应的李严,则一直闲置在永安。当年刘备让他留镇永安,主要是让他防备东吴的进攻。可蜀汉和东吴结盟后,李严就成为了无所事事之人。可是,诸葛亮的北伐是由他自己亲自指挥的,根本就不让李严插手,更不要说什么“统中外军事”了。长久以往,李严怎么会不对诸葛亮产生怨怼的情绪呢?

在多次北伐失利后,诸葛亮把目光又注视到了李严身上。不过,诸葛亮不是相中了李严的才干,而是看中了他手中的那支精锐军队。李严的那支军队,是刘备留下的最精锐的“白毦兵”,诸葛亮想要将它也纳入自己的麾下,这当然引起了李严的反对。

可是,在诸葛亮给了李严父子一定的妥协后,李严经不住诸葛亮的软硬兼施,来到汉中,交出了自己的军队。从此,李严就彻底走向了深渊。在政治上远不是诸葛亮对手的李严,已经走入了绝境。可以说,李严被贬逐是他的咎由自取,如果他不是利令智昏,接受了诸葛亮的条件,是不会走到这一步的。

三、李严之死的真相。

在史书上,对李严的死记载是因为李严听到了诸葛亮的死讯,激愤而死的。按理说,李严在得知自己的政敌诸葛亮死去,应该高兴才对,可是他为何会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因为激愤而生病而死呢?

史书中的解释,是李严在被贬黜后,还希望诸葛亮能够起用自己。当得知诸葛亮的死讯后,知道自己起复无望了,因为失望而死去了。如果单单看这个理由,似乎也有成立的理由。这是因为李严的才能在蜀汉还是比较出众的,诸葛亮平日里日理万机,身体状况也不好。在困难的情况下,还要亲自率军北伐。在适当的时机,诸葛亮再次起用李严,利用他的才能,将功折罪,这也是可能的。

但是,如今诸葛亮已死,继任的蒋琬无论是从才干、资历、威望上,都不是李严的对手。他是根本不会起用一个处处比自己强的人的。所以说,李严从此再也没有起复的机会,只能终老边荒了。在这种情况下,多次遭受打击,心情郁闷的李严,生病而死也就是人之常情了。

不过,我们再仔细看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理由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诸葛亮以法家治国,他何曾起复过谁?因此,李严想要得到诸葛亮的起复,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所以说,李严之死,有很大可能不是因为诸葛亮。

依我的看法,李严的死,不仅仅是因为诸葛亮,更多的还是因为魏延的死。我们可以看到,李严被诸葛亮罗织的一堆罪名,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一样,那就是和诸葛亮争权,尤其是军权。可是,李严争权争的是他托孤应有的权力,也无可厚非。诸葛亮不但不给他权力,还废黜了他,这纯粹是赤裸裸的政治斗争。

在政治斗争失败后,幻想对方会开恩原谅自己,我估计李严对诸葛亮不会有这种幻想。当年刘备在白帝城生病,汉嘉太守黄元就因为被诸葛亮平日里看不顺眼,吓得起兵造反被杀。李严怎么可能会幻想诸葛亮会起复自己。

李严实际上是刘备的忠臣,他是以刘氏为主公的,而不是诸葛亮。他在和诸葛亮的斗争中,始终站在刘家的立场上。可惜刘禅被诸葛亮长期控制,让他的图谋没能成功。李严寄希望的是,在诸葛亮死后,刘禅能够亲政,那么自己有可能被刘禅起用。这一切,唯有魏延得到兵权才有可能。

可是,当诸葛亮的死讯传来时,一同传来的还有魏延被诬陷造反被杀的消息。这样,诸葛亮将权力传给蒋琬,他建立的幕府制度又继续延续下去。刘禅还接着当他的摆设,李严这些刘家的忠臣还需要继续熬下去,等待时机。李严年事已高,他已经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于是在极度失望下,一病不起了。他的激愤不是因为诸葛亮的死,而是魏延的死。

结语:

李严是刘备的忠臣,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对蜀汉政权尽心尽责。在他的守卫下,蜀汉东部防线固若金汤。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才能出众的人,却和诸葛亮闹起了纷争。最后,由于陷害诸葛亮,被流放边荒,这是蜀汉的悲剧。

李严和诸葛亮的纷争,归根结底还是权力之争。作为刘家的忠臣,李严企图削减诸葛亮的权力,归政于刘禅。可是作为权臣的诸葛亮,有着诸葛恪的前车之鉴,是不敢走这条路的。双方斗争的结果,政治经验不足的李严遭到了失败。

李严唯一的希望,就是诸葛亮死后,同为刘家忠臣的魏延能够拿回权力,拥立刘禅归政。这样,刘禅还会起用李严。可是,当魏延也被诸葛亮的党羽除掉,诸葛亮的幕府制度,在蒋琬的手中延续下去的时候,李严的希望彻底破灭了。他在忧愤之中,一病不起。虽然多年后,费祎被刺杀,刘禅终于拿回了政权,可这时李严已经早去世多时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病逝,为何李严哭得最伤心,也跟着“激愤而死”?

史上最奇怪的对手,莫过于诸葛亮和李严了。诸葛亮完全称得上是李严的最大政敌,就是评价诸葛亮和李严有故共戴天之仇,这句话也不过分。但是诸葛亮死了的时候,哭得最伤心的,却恰好就是李严。而且李严不是假哭,是真哭,没过多久,他就因为悲伤过度,跟着去世了。

那么明明诸葛亮是李严最大的政治对手,为什么诸葛亮去世的时候?李严却偏偏哭得那么伤心呢?

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说诸葛亮是李严的最大政治对手?

(李严剧照)

原本李严在刘备的集团里面地位是不高的。一直以来,他都没有什么存在感。不过,后来刘备在打败了夷陵之战以后,突然格外地重视起李严起来。他把李严提拔成尚书令,让李严到永安去。因为当时刘备驻扎在永安。刘备在那里驻扎了一年多的时间,最后壮志未酬死在那里。刘备在去世之前,进行了所谓的“托孤”。他在这次“托孤”中,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有些迷惑不解的决定,就是让诸葛亮和李严成为他的托孤大臣。诸葛亮作为丞相,负责朝廷事务。李严作为中护军,掌管兵权。

刘备的这个安排后,后人普遍认为,他是为了避免诸葛亮权力独大。

不过我觉得这个判断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李严的资历是很浅。前面我们也说了,最先的时候,他在刘备的集团里是没有什么存在感的,而且也没有建立过多大的战功。只不过被刘备火速提拔起来,作为托孤大臣而已。显然,要让他来牵制诸葛亮,几乎是不可能的。

刘备之所以要重用李严,我认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刘备担心益州闹事。毕竟刘备对于益州来说,是一个外来户。一旦刘备去世了,益州的地主集团以及原来刘璋的部门,可能会不满刘备而闹事。

事实上,刘备的判断是没错的,确实刘备去世了以后,益州出现了很多闹事的事情。刘备之所以提拔李严,是因为李严本来就是益州人,是益州最具有代表性能够说得起话的人。有他在,各方面要好说话一些。

(刘备剧照)

不过刘备的这种安排,事实上对诸葛亮来说是不利的。因为刘禅是一个小孩儿,又是一个性格比较软弱的人。当刘备去世以后,对于整个蜀汉来说,应该有一个权势人物出现,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确保蜀国的稳定。而诸葛亮认为,他应该成为这样的人。但是刘备却把兵权交给了李严,这让诸葛亮感觉被掣肘了。所以,诸葛亮当时必须要进行一个夺权行动,把兵权从李严的手里,转移到自己的手里。

诸葛亮当时的做法,是继续让李严镇守永安。毕竟永安这个地方,是吴国和蜀国交界的地方,是蜀国的大门。所以诸葛亮的这个安排,李严也无话可说。这样一来,平定内部动乱,平定南方,还有后来的北伐工作,李严就不可能再去做了,只能靠诸葛亮亲自上阵。而诸葛亮通过这种亲自上阵,事实上就把李严手中的兵权全部夺了过来。

李严本来和诸葛亮是平起平坐的人,可是最终他却成了一个地方长官。你说他怎么会不愤恨诸葛亮呢?

好在,诸葛亮没想当权臣,他只需要把兵权夺过来就可以了,也没有极力打击李严。后来他在进行北伐的时候,还把李严从永安调过来,一起组织北伐。不过他并没有让李严掌管军队,只让李严负责粮草押运。

这个工作事实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粮草对于整个蜀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李严身上的担子并不轻。但是毕竟他手中没有实权,同时又要做这么艰巨的工作,因此他内心的不满就更深。

(诸葛亮剧照)

李严内心有不满,加上他自己的能力又有限,所以有一次,他在押运粮草的时候,因为自己没有及时把粮草押运到,就给诸葛亮说粮草不够。这样一来,诸葛亮就不得不撤军了。

但是,当诸葛亮撤军后,李严却又在刘禅的面前冤枉诸葛亮,说本来粮草很充足,不知道为什么诸葛亮偏偏要撤军。一是就是说诸葛亮劳民伤财。

李严之所以要说这样的话,一来是逃避责任,二来是发泄内心不满,三来也可能是想搞倒诸葛亮。

不过这一次,诸葛亮没有给李严客气,他在刘禅面前,把事情讲得清清楚楚。最终,刘禅严厉处罚了李严,把他的职爵都夺了,让他回去养老了。

由此可见,李严确实和诸葛亮有不共戴天之仇。可是为什么,诸葛亮去世以后,李严却非常悲痛呢?

这是因为,在李严看来,诸葛亮在世,他还可能得到重用。毕竟诸葛亮就算不满李严,但是从诸葛亮的性格以及他要团结所有人实现朝廷和谐的目的来看,他启用李严的可能性是比较高的。

但是诸葛亮去世以后,一来,李严本身是元老重臣,包括蒋琬、费祎、董允等人都会很忌惮他,自然不会再用他,二来,李严确实自身的本事也不大,经常误事,还心怀嫉妒。这样的人,谁会用他呢?三来,李严在刘禅的心中名声已经坏了,刘禅也不可能主动用他。

总之,谁都不会再用李严了,李严的前程完全就断了。所以他怎么可能不伤心呢?最终也就忧惧而死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华阳国志》等)

诸葛亮病逝,为何李严哭得最伤心,也跟着“激愤而死”?

我们知道,刘备临死前托孤重臣有两位,一位是诸葛亮,主抓政治;一位是李严,主抓军事。

然而,到了后来,军事大权逐渐转移到了诸葛亮一人之手,六出祁山的几场硬仗,几乎看不到李严的影子,李严只是在大后方做一些督运粮草的“杂活”。

有人说李严受到了诸葛亮的排挤,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是的!李严不仅受到了诸葛亮的“排挤”,也受到了蜀国的“排挤”,他纯粹是自作孽,不可活!

来看一看他做了哪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吧!

事件一,劝诸葛亮称王,加九锡。他对诸葛亮说:“刘禅当了皇帝,你诸葛亮大权在握,可以像曹操一样加九锡,享受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殊待遇。”诸葛亮朝他翻了个白眼。

事件二,政治上讨价还价。公元230年,曹真进攻蜀国,诸葛亮为了加强汉中防守,命令李严率两万大军驰援汉中,然而李严却令人传话给诸葛亮,大意是司马懿屡次高官厚禄招降于他。诸葛亮明白李严的意图,于是上表刘禅,加封李严为骠骑将军,李严这才同意出兵。

事件三,背后拆台。诸葛亮北出祁山,李严负责督运粮草,当时秋雨绵绵,道路泥泞不堪,粮草供应不上,李严派人传话给诸葛亮“粮草供应不上了,抓紧退兵吧!”,然而,等诸葛亮从前线撤下来之时,李严却说“粮草很足,怎么退兵了啊!”

而且,大军退回蜀国之后,李严还向刘禅打小报告,说诸葛亮之所以退军,是诱敌深入之计也!诸葛亮终于忍无可忍,将李严一前一后的书信都呈给了刘禅,李严的“祸心”一下子展露无遗。

结果因为此事,刘禅将李严贬为庶民,但并没有处死他,这已经算是格外开恩了。

其实刘备当初封李严为托孤大臣就是个错误。

刘备之所以这么做,大概是笼络刘璋的旧部,稳定政治局势,毕竟李严是最早一批主动投降的,给刘备入川省去了不少麻烦,假如不加以安抚,不利于内部稳定。

然而,李严虽然是托孤大臣,但却徒有虚名,并无实权,因为刘备封他的官职是中都护,负责驻守永安。

而永安远离成都,离天子比较远,假如成都发生了什么事,李严根本不知道,而且远离政治中心,很难结交朝中大臣,这也是李严没有“人缘”一个重要原因,在他被废之时连个说情的人都没有,由此可见一斑。

诸葛亮顾全大局,一开始并没有要动李严的意思,但李严越来越过分,越来越胡作非为,诸葛亮不得不动了手,将他贬为庶民,但此时的李严还心存幻想,主动承认了错误,指望诸葛亮重新启用他。

但诸葛亮突然病逝五丈原了,消息传到李严耳朵里之后,李严放声痛哭,但他不是为了诸葛亮而哭,也不是为蜀汉而哭,而是为自己而哭。

因为诸葛亮一死,再也没有启用他了,就彻底与政治无缘了,不久之后,李严郁郁而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