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临死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到底该如何评价诸葛瞻?
诸葛瞻临死前,其实是说了他自己的三大罪,其一是内不能除黄皓,其二是外不能制姜维,其三是进不能守国土。通过诸葛瞻的这三句话,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他这个人还是比较符合诸葛亮的判断:“过早成熟、成不了大器”,他对内没有看到蜀汉的真正危机,对外也不懂军事谋略,最终战死于绵竹。要不是诸葛瞻战死殉国,其实他的评价会低很多。而他说到的黄皓、姜维,虽然对蜀汉灭亡也负有责任,但并不是主要责任。
诸葛瞻
诸葛亮46岁时才有诸葛瞻,可谓是老年得子,而由于诸葛亮军务繁忙,其实是很少有时间亲自教育诸葛瞻的。不过诸葛瞻继承了诸葛亮优秀的基因,自小就比较聪明,倘若有良师引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成长起来的诸葛瞻必定是一位大才。可惜的是,诸葛亮去世的太早,诸葛瞻最终也并没有成为大才。
虽然刘禅对诸葛瞻十分看重,让他娶蜀汉公主,授骑都尉,之后更是担任卫将军,和辅国大将军董厥一同执掌尚书台,可是由于他仕途一帆风顺,从来没有遭受过挫折,且缺乏实战经验,以至于他在率军抵御邓艾时犯下大错,不仅没有据险以守,反而是主动出城和魏军作战,最终战败身死。可以说,成都平原最后一支可战之兵,就是被诸葛瞻带向灭亡的。
诸葛瞻没有实战经验,军事能力一般,这没有什么可以解释的,看他的战绩就知道。然而从他临死前说的这一番话,“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其实看,可以看到,他的政治眼光,整个人的视野都是远低于他的父亲诸葛亮的,甚至于他连刘禅的眼光都不如。
黄皓
说起黄皓,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蜀汉的大宦官,大奸臣,正是因为他,才使得蜀汉面对魏军进攻时,不堪一击。而诸葛瞻的这一句“内不能除黄皓”似乎更加坐实了黄皓的罪责,然而黄皓虽然有罪,但把整个蜀汉的灭亡归因于宦官黄皓,真的正确吗?
首先我们来看,黄皓的权位到底是谁给的?这不用怀疑,黄皓作为一个宦官,权力来源自然是刘禅,那么刘禅又为何会重用黄皓而不是其他人呢?这就得说到蜀汉的朝堂了。刘禅从继位开始,其实真实的权力就一直不大,处于被架空的状态,说的好听点是刘禅把权力托付给朝廷大臣,说得不好听,很长一段时间的刘禅,其实就是一个吉祥物而已,大权都在那些大臣手中。诸葛亮、蒋琬、费祎时期,刘禅何时大权在握过?换作是你,你是愿意相信这些外姓大臣,还是身边的宦官?答案其实大家都明白。
刘禅成年后,根本就没有贴心之人,又无法出得深宫,所以刘禅想要多方面了解信息,就只能依靠黄皓。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禅慢慢的拿回了大权,也给予了黄皓充分的信任与权力,为何?其实他也想从黄皓口中得到不一样的信息,因为单从大臣口中得来的信息十分单一。其实这一套路,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干过,倚仗宦官,无非就是压制群臣。说白了,黄皓的权力来自于刘禅,如果真要说黄皓对蜀汉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话,那还不如直接说刘禅,是刘禅使得蜀汉快速灭亡的。
黄皓的背后是刘禅,刘禅本来就是用黄皓来掌控朝政的,诸葛瞻你怎么除黄皓?如果说黄皓对蜀汉灭亡负有责任的话,那应该是他压下了姜维对于刘禅的建议。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听闻钟会在关中练兵,出于对战事的警觉,姜维当即上书刘禅,希望他做好战争准备,并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不过黄皓目光短浅,并没有把这个当回事,并成功说服刘禅别信姜维这一套。
《三国志》: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知,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这其实就是黄皓犯的最大的错误了,把军国大事当作儿戏,干扰刘禅的判断。不过刘禅也是个成年人了,不是傻子,他自己难道不懂?最终他俩都没把姜维的建议当回事,而魏军果然杀来,邓艾甚至从阴平小道杀入蜀汉,打了蜀汉一个措手不及。
总得来看,黄皓仅仅是一个黄门而已,他真的到不了影响蜀汉国运的地步。蜀汉又不是亡于内乱,而是亡于外患。当邓艾打到成都城下时,满朝文武只想着投降或撤离,没有几个人想着拼死抵抗,这种情况总不能还怪黄皓吧?黄皓确实是奸臣,但他不足以致使蜀汉灭亡,蜀汉之所以快速灭亡,完全是因为刘禅没有坚守成都,直接出城投降了!而刘禅之所以做出这种决策,除了他平庸无能外,还有一点,那就是蜀汉群臣没有几人有敢战之心,大家都过惯了安逸生活,拿不出必死的决心了。
姜维
而说到姜维,这一点其实也是很扯的,诸葛瞻之所以有“外不能制姜维”的想法,其实就是因为姜维的后面几次北伐,没什么大的功劳,反而是损兵折将了。所以当时诸葛瞻和董厥一起上书,请求夺取姜维的兵权,只不过刘禅没有同意。事实上,到了蜀汉后期,大多数人都是不愿意再打仗了,都想要姜维罢兵,唯有刘禅一直在支持。
刘禅虽然平庸,但在北伐一事上,他还是看得比较清楚的。诸葛亮时代提出的“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其实是延长蜀汉寿命的必要条件,蜀汉的国力本来就弱于曹魏,发展速度远远比不上曹魏,所以诸葛亮才会不惜一战,目的就是为了延缓魏国的发展,同时转移蜀汉国内的矛盾。一旦停止对魏国的战争,不用魏国出兵,蜀汉内部的自我斗争就能将它拖垮,使得国力大降。
刘禅为何坚定的支持姜维北伐,其实就是为了转移蜀汉的内部矛盾,他用黄皓压制群臣已经是触犯了众人的利益,如果没有姜维的北伐,没有对外战争,那么蜀汉内部,将又会变成宦官和士族的争权夺力,快速拖垮蜀汉。所以说,其实姜维在蜀汉灭亡的过程中,责任并不是很大,如果一定要说责任的话,那就是他改变了魏延的汉中防守策略,使得钟会大军得以长驱直入,占领汉中。但事实上,这都不是蜀汉灭亡的关键因素。
蜀汉快速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刘禅的出城投降,没有坚守待援。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上面已经说到,那就是蜀汉朝堂出现了问题,大批蜀汉大臣已经忘了当年诸葛亮提出的“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目标,只顾于沉迷享乐,面对敌人的入侵,不敢殊死一搏,他们才是蜀汉灭亡真正的原因!
结语
蜀汉的衰败,黄皓、姜维虽也有责任,但他们都是疥藓之疾,蜀汉之所以快速灭亡,其实完全就是因为刘禅没有坚守成都,选择了直接投降。刘禅和他手下那一群投降派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他们应该对蜀汉灭亡负最大的责任。
- 来都来了,点个赞再走呗!本文由超级七品小芝麻官原创,欢迎交流!
诸葛瞻临死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到底该如何评价诸葛瞻?
诸葛瞻生于建兴五年,也就是227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还写信给在东吴的兄长诸葛瑾,说诸葛瞻现在已八岁了,十分聪明,可爱,但是担心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这一年,诸葛亮去世。
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而且诸葛亮从建兴六年就开始北伐,也就是诸葛瞻出世的第二年就开始北伐,诸葛亮一直没有在诸葛瞻的身边,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就一直在北伐,所以诸葛瞻的教育上面,显然不能做得很好。
诸葛亮临死前,给诸葛瞻留了下非常著名的【诫子书】,里面最著名的一句就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公元243年,诸葛瞻十七岁,娶了刘禅的女儿,任命为骑都尉。第二年,担任羽林中郎将,后为侍中。
蜀汉人是十分怀念诸葛亮的,所以朝廷每颁布比较好的命令,老百姓都会认为这个是诸葛瞻提出来的,所以诸葛瞻确实有点名过其实。
公元261年,诸葛瞻担任都护,卫将军,与董厥共理朝政,这个时候刘禅宠幸宦官,诸葛瞻也没有出来纠正这一问题。
公元262年,姜维北伐失败,诸葛瞻与董厥认为姜维北伐无功,致使国内疲敝不堪,于是联名削掉姜维的兵权。
公元263年,魏钟会,邓艾,诸葛绪率领近二十万大军攻蜀国,姜维抵御钟会于剑阁,邓艾率军从阴平渡入内直达江油关,江油关守将投降,诸葛瞻率军于涪城,绵竹抵挡邓艾部队。战前,诸葛瞻说,我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约姜维,进军又守不住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最后,诸葛瞻战死,诸葛瞻之子诸葛尚说,我们父子受了那么多国恩,早些时候没有除掉黄皓,才有今天的大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然后就冲进了敌军战死。
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向西蜀长老求证,陈寿因为曾经是诸葛瞻的手下,受过诸葛瞻之辱,所以就在三国志里面诋毁诸葛瞻,把黄皓的事情归到诸葛瞻身上,这是不公平的。而且诸葛瞻毕竟没有打过仗,对手又是魏国名将,诸葛瞻父子战死于沙场,无愧对诸葛亮之忠烈了。
诸葛瞻临死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到底该如何评价诸葛瞻?
公元263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绵竹抵御邓艾,最后兵败身死。他交战前曾说道自己“内不能除黄皓这是其一;外不能制姜维这是其二”那么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黄皓专擅朝政,致使蜀汉乌烟瘴气
虽然诸葛瞻临死前悔恨没有除黄皓,但黄皓专擅朝政诸葛瞻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镇军将军陈祗死后,黄皓开始专擅朝政。黄皓一方面对刘禅阿谀奉承,蛊惑刘禅享乐不理朝政;另一方面党同伐异,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党羽,如右将军阎宇等,陷害忠良如离间刘永排挤姜维,搞得蜀汉一片乌烟瘴气。作为朝中统领朝政的大臣,诸葛瞻却对黄皓没有阻止,对后主刘禅的过失不加劝阻以致蜀汉后期朝政混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要知道董允当初在世时,对于刘禅的过失每次都是正颜厉色的匡谏,多次责备黄皓,黄皓见了董允如同老鼠见了猫一般,始终不敢造次。在匡正君主过失方面来说诸葛瞻和前辈董允相比,差得太远了。
失和姜维
姜维是诸葛亮的继承者,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然而诸葛瞻和姜维的关系并不好。诸葛瞻是姜维北伐的反对者之一。在陈祗死后,姜维在朝中就失去了靠山,北伐没有了支持者,而诸葛瞻与董厥认为姜维北伐没有建立功勋还导致国内民不聊生,于是向后主上表,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削掉姜维的兵权架空姜维。姜维由于在朝中没有大臣的支持,又与黄皓交恶,最后为了避祸不得不屯田沓中。姜维去沓中屯田拥兵自保,严重的削弱了蜀汉的国防军事力量。钟会邓艾攻蜀时,姜维来不及回援以致于汉中失守退保剑阁。
试想如果诸葛瞻支持姜维,不说北定中原还都洛阳,最起码进退有度保卫蜀国还是没有问题的,蜀汉也不会在魏国进攻时没有准备,更不会这么轻易的就灭亡了。
历史没有如果,如果把蜀汉灭亡的责任全部归到诸葛瞻的身上是不公平的。诸葛瞻作为诸葛亮的儿子拒绝了邓艾的高官厚禄(封琅琊王)选择了为蜀汉流尽最后一滴血,他的忠诚无论过了多久依旧都会被人称赞,他的过失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引以为戒。
诸葛瞻临死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到底该如何评价诸葛瞻?
大梦虽已醒,可惜日已迟
诸葛瞻临死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到底该如何评价诸葛瞻?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诸葛瞻与邓艾的突袭奇兵开战前悲愤地说:
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可以算是诸葛瞻的人生自我总结。
内除黄皓人们相对容易理解一些,黄皓是总揽朝政、操弄威权的奸宦,除去他对重振朝纲有利;而姜维作为诸葛亮事业的继承人,诸葛瞻对其颇为不满,多少和人们的一般认知有差距。
不仅如此,之前的景耀五年(262),诸葛瞻上书刘禅,指责姜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建议后主罢免他大将军之职,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
诸葛瞻想用来代替姜维的是阎宇,而黄皓想除掉姜维而使得姜维畏惧而不敢回到成都,计划扶植的对象也是依附于己的阎宇,人事最体现政治派系,诸葛瞻和黄皓之间自己人的色彩非常浓厚。
也因此,作为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的问题不是没有让后主亲贤臣,远小人,也不是放任黄皓,而是和黄皓本身就有某种政治和人事上的默契的。
诸葛瞻固然志节慷慨,以身殉国,在这个角度不愧名父之子,但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志大才疏、名过其实的普通人,无论政务还是军事都乏善可陈。
诸葛瞻临死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到底该如何评价诸葛瞻?
三国的诸葛亮出山之前,隐居南阳岗,以管仲乐毅自居,并且“躬耕陇亩、以待天时”。直到26岁才娶了荆襄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为妻。
婚后不久,刘备三顾茅庐把他请下山,从此黄月英留在了老家。直到诸葛亮帮助刘备夺取川蜀之地后,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后,黄月英才得已和诸葛亮团聚。后来,46岁的诸葛亮老来得子。诸葛瞻遗传了诸葛亮的良好基因,从小聪颖过人,但同时也颇为自负,。俗话说“知子莫若父”,诸葛亮对自己的儿子当然了然于胸。
诸葛瞻7岁时,曾写信给哥哥诸葛瑾曰:“(瞻)十分聪明可爱,只怕他过于早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诸葛亮一语道破了诸葛瞻,事实证明,诸葛亮果然高明,诸葛瞻后来果然没成大器。
也就是这一年,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伐魏时,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7岁的诸葛瞻承袭了父亲爵位——武乡侯。17岁时,诸葛瞻成了“国婿”——娶了后主刘禅的女儿为妻,随后仕途扶云直上,先是官拜都骑尉,随后又担任御林军中郎将。
当时蜀汉百姓怀念诸葛亮的恩德,把朝廷的成绩都归功于了诸葛瞻,这让诸葛瞻不由洋洋得意起来。
公元623年,在蜀国成都保卫战——绵竹之战时,诸葛瞻带领的京都禁卫军至少在3万人以上,竟阻挡不住邓艾1万人马的进攻。诸葛瞻最后兵败悲愤地说道: “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护卫国土,我有三罪也”。
诸葛瞻所说的“三宗罪”里,黄皓是有名的奸臣,而姜维却是有名的良将,他为什么却说没能制衡姜维呢?
姜维是个文武双全的超级人才,他原本是魏国将领,但在魏国非但没有得到重用,反而遭到猜忌,后来,他一气之下转投诸葛亮麾下。
诸葛亮这时正为蜀中后继无人而苦恼,于是对军事才能突出的姜维很欣赏,认为他是:“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于是,把他当作自己在军事上的接班人来培养。
诸葛亮死后,一切都按照他的遗愿进行,姜维接过他的衣钵,继承他的遗愿,进行了九次北伐。
诸葛亮死后,面对蜀中无大将的悲惨局而,姜维不但主动接过了诸葛亮的班,而且还扛起了蜀汉大旗。
后来,深受刘禅器重的宦官黄皓奸诈弄权,诸葛瞻有心除之,却无力下手,这一点为人诟病。
而诸葛瞻和姜维的矛盾也是日积月累而成的。
原来诸葛瞻少年英才,颇为自负,他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全面继承父亲的事业,当上蜀汉的丞相,结果姜维把他的梦想破灭,于是诸葛瞻把姜维视为最大的“政敌”。
为此,诸葛瞻想尽一切办法来削弱姜维的力量,但姜维长期带兵在外,他能找到的借口和证据又不足,因此,根本拿姜维没有什么办法。直到姜维带兵9次北伐都遭遇失败后,诸葛瞻才以“好战无功,北伐损耗国力”为由攻击姜维,加上此时黄皓的排挤,姜维眼看形势不妙,也不接招,也不应招,而是闪招——跑去沓中避难。
单从这一点来看,诸葛瞻无疑成了黄皓的帮凶,单从这一点来看,就比智者有很大的差距。而当邓艾、钟会分别率魏军大举进攻田蜀国时,诸葛瞻的“庸才”更展现无疑,他又亲自统兵应战,却优柔寡断,前怕狼后怕虎,更在亲自部署的绵竹之战中遭遇失败。
最后,诸葛瞻也在绵竹之战中殉国了,最终导致刘禅不战而降,可见他也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人。
诸葛瞻在兵力优势,条件有利的情况下却错失良机,失去了拯救蜀国的最后机会,诸葛瞻临死前的那句话,其实是为自己卸责。他死前非但不检讨自己的责任,反而把所有责任推给姜维,这显然是寄祸于人的,也是令人痛心疾首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