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确实是做到了不为曹操献出一谋一策,不过在正史中,徐庶却并未这样!
看过三国演义,大家都对其中的一个超级隐士非常感兴趣,这个隐士就是徐庶。他原本是刘备手下谋士,结果后来被曹操设计骗到了曹营,而他在曹营中,是真的做到了他所承诺的那样,不为曹操献出一谋一策吗?
不献一谋
“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歇后语大家都知道,除了指代关羽忠义,还有就是指代徐庶对刘备的忠心了。在演义中,徐庶化名单福,投靠刘备,是刘备手下第一个全能谋士。之前的刘备,手下人才虽多,但没有这种全职谋士。而随着徐庶的加入,刘备集团的战力也是大大的提高,成功过地击败了曹仁大军。曹操在得知刘备实力提升的原因后,用程昱之计,假借徐庶母亲的书信,将徐庶给骗到了曹营。
既然是徐庶母亲相招,刘备也无法阻拦,只能放徐庶离去。而徐庶在来到许都时,见到母亲,一番交谈,当即就明白自己被骗了。而徐母刚烈,认为是自己的原因才使得儿子徐庶做出错误选择,竟然直接自尽了,见到母亲去世,徐庶十分愤怒,发誓绝不为曹操献出计谋,不过为了长伴母亲的坟茔,时常祭拜,徐庶也没有离开许都,一直待在曹营之中。
在演义中,徐庶发誓不为曹操出谋划策,实际上他是做到了的!
曹操率军南下,让徐庶去劝降刘备,而徐庶见到刘备后,直接告诉了刘备,曹操的真实意图。
演义原文:徐庶受命而行。至樊城,玄德、孔明接见,共诉旧日之情。庶曰:“曹操使庶来招降使君,乃假买民心也,今彼分兵八路,填白河而进。樊城恐不可守,宜速作行计。”
徐庶虽身在曹营,然而他的心思其实一直在刘备处,见到刘备,他立即告知曹操的真实意图,提醒刘备赶快撤离,一片忠义之心,感动天地。
而在赤壁之战时,徐庶更是识破了黄盖的苦肉计,阙泽的诈降计,庞统的连环计,周瑜的火攻之计,但是他为了故主刘备,并没有将这些计谋告诉曹操。反而是寻找机会,提前撤出了曹营,真真正正的做到了“不献一谋”!不过自此以后,徐庶在演义中也再也没有露面了,很有可能曹操在经历赤壁大败后,重新复盘,发现的徐庶提前离开的不对劲,所以不敢再重用徐庶了,徐庶有可能就此埋没于人海了!
历史中的徐庶
演义中徐庶被描述成了一个超级隐士,对刘备忠心耿耿,进入曹营后,也并没有给曹操出谋划策。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情况却有点不一样。
真实历史上的徐庶,同样是和诸葛亮早就相识,不过并非是在他离开刘备时才推荐的诸葛亮,而是一早就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两人还在一起共事了一段时间。曹操挥军南下时,徐庶的母亲实际上并没有在许都,而是在刘备营中,跟随刘备一起逃亡,只不过在长坂坡时被曹军捕获。而徐庶在得知母亲被俘之后,为了保护母亲的安全,选择了去往曹操营中。
《三国志》原文: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正史中,到这里为止,对于徐庶的描写就比较少了,也并没有关于徐庶不帮曹营出谋划策的记载,而且徐庶在魏国还是做了官的。黄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不过很显然,徐庶虽然在魏国为官,但是官职并不高,以至于诸葛亮听闻徐庶在魏国的官职后,都发出如下的感叹。
《魏略》 :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估计当年罗贯中也是因为这一条记载,得知徐庶在曹营并没有做多大的官,所以才有了徐庶在曹营“不献一谋”的设定。毕竟徐庶可是非常有才能的,刘备和诸葛亮都非常看重他,能得到刘备诸葛亮二人的看重,怎么会是一个泛泛之辈?所以说诸葛亮听闻徐庶才能不高,才会疑惑,难道是魏国人才太多,才使得徐庶这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
其实我们从诸葛亮的这番话就能琢磨出一点东西:当初离开刘备的徐庶,是肯定没有说过不为曹操出谋划策的话语,如果真这样说了,诸葛亮就不会疑惑为啥徐庶的官职这么低了。而且徐庶和诸葛亮都是身负大才,身处乱世,都想建功立业,绝对不会浪费自己的一身才华的。那么为何徐庶最终的成就不高,在魏国的官职不大呢?
本文认为:徐庶既然能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认可,说明他的才能还是比较出众的,即便是在魏国,徐庶也出类拔萃的那一拨人物。只不过由于徐庶投奔曹魏时,魏国的结构都已经趋向于逐渐稳固,徐庶又是个从刘备这边投奔过来的人,无依无靠,没有支撑,在正常的官职晋升途中当然是比不过那些世家大族。尤其是到了后面,曹丕、曹叡为士族大开方便之门,徐庶这种没有家族支撑的才人,当然是会受到世家大族的打压,无法跻身于庙堂前方。
实际上,就算当时诸葛亮投靠了曹魏,最终的成就肯定也是没有他在蜀汉高的!一个人的成就,不仅和他的才能有关,还和平台有关!
结语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确实是做到了不为曹营出谋划策,而在正史中,徐庶倒是想为曹魏出谋划策,大展才华,但由于身处的平台不同,他在曹魏上层根本是说不上话,只能被遗憾埋没。实际上,诸葛亮的那句话,也是在为徐庶感到遗憾。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三国时期的人才辈出,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诸葛亮。他在没有出仕的时候,就自比管仲乐毅,以匡扶天下为己任。可惜当时的人们都不认可诸葛亮的看法,只有两个人认可诸葛亮的才能,一个是崔州平,另一个是徐庶。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辅佐自己,开创了蜀汉江山。但是徐庶却半道离开了刘备,投到了曹操手下,留下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谚语。那么,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一、 徐庶进曹营。在《三国演义》中,对徐庶的描写十分传神。他堪称是刘备的第一位军师,让刘备体会了一把有一位运筹帷幄的军师,是一件多么爽的事。在徐庶的指挥下,兵微将寡的刘备马上耀武扬威。他连续打败曹仁的进攻,不但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还夺取了樊城。
可惜好景不长,徐庶的根底被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揭破。曹操用程昱之计,先将徐庶的母亲骗到许昌。随后程昱模仿徐母的笔迹,写信招徐庶回去。徐庶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得离开刘备。在临走之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在回到许昌后,徐庶的母亲气愤自尽,曹操为了留住徐庶,将徐母葬在许昌。徐庶对此无可奈何,只得在曹操手下安身,不过他下定决心,一生不为曹操出谋划策。
在《三国演义》中,对徐庶的描写是有着艺术加工的。在现实中,徐庶离开刘备的原因也是因为母亲,不过与小说中有着差别。当年刘备在北方失败,来到荆州依托刘表。刘表为了借助刘备的力量抵抗刘表,让刘备在新野安身。
刘备在得到喘息之机后,就赶快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四处网罗人才,扩展自己的影响,为自己下一步行动做准备。徐庶应该就是在这个时期加入到刘备阵营中的,并且他还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当刘备随意地说让徐庶把诸葛亮叫来时,他说诸葛亮这个人只能去请,而不能叫来。这引起了刘备的重视,才有了三顾茅庐之举。
徐庶的离去是因为长坂坡之战。曹操南下荆州,正值刘表病逝,他的儿子刘琮在部下的要求下,主动投降了曹操。正在樊城抵御曹操的刘备,只得率领十几万军民渡过汉江南撤。曹操在得知刘备的去向后,挑选了五千精骑,一日一夜奔驰三百多里,在长坂坡大败刘备。在这场战斗中。刘备的两个女儿被曹军俘获,徐庶的母亲也被曹军俘虏。
徐庶一直跟随着刘备,已经脱离了险境。但是当他得知母亲被俘的消息后,只得向刘备辞行。他说自己为刘备服务,主要是依靠出谋划策的头脑。现在自己的母亲被曹军俘虏,自己的心神已经大乱,无法继续为刘备服务了。自己留下来也对刘备无济于事,因此向刘备辞行。于是,徐庶从此离开了刘备,加入了曹营。
二、 徐庶的能力品行。徐庶加入曹操阵营后,确实没有看到他出色的表现。有人说这可能与徐庶的能力有关,因为徐庶的能力不足,所以才没有相应的表现。否则的话,在唯才是举的曹操面前,怎么可能会没有用武之地呢?
在《三国演义》中,将徐庶的才能描写得十分精彩。他本是游侠出身,在经过磨难后,折节向学并且学有所成。他投奔刘备,得到了刘备君臣的信任,在与曹仁的交战中,他算无遗策,打得曹军闻风丧胆。
但是,在历史上,却没有对徐庶有过多的记载。对他的记载主要出自《诸葛亮传》。在这个传记中,一处是写他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情况,一处是他离开刘备的情况,还有一处是通过诸葛亮之口,说明他在曹操阵营仕途的情况。
不过,我们从这些记载,对徐庶的能力也会有一定的认识。首先,徐庶此人是荆州的士人,他拥有高洁的品行。我们从他对母亲的态度,就能够知道他拥有至孝的品格。这在汉朝时期,是品评一个人品格的重要标准。在那个以孝治天下,举孝廉的时代,徐庶想要做官是一件不难的事情。
其次,徐庶能够和诸葛亮为友,也表明了他拥有一定的才能,否则诸葛亮也不会与之为伍。我们看诸葛亮的传记,在诸葛亮出仕前,他已经在荆州拥有了一定的名气。不过大家都认为诸葛亮有才,可并不认可他对自己的评价。因为管仲乐毅的能力太强,大家都认为诸葛亮有自夸之嫌。
荆州的士人众多,可是唯有徐庶和崔州平两个人认可诸葛亮的自我评价。这种眼力,是基于对诸葛亮的认识和自身的能力之上的。唯有自己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他们才会对比自己强的人才有公允的评价。因此,徐庶的自身才能也是十分出色的。
我们从他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情节,也能够看出他的才能。他主动投入刘备阵营,是他的自身的眼力,认为刘备是一个可与信托的主公。他对自己的能力有着清楚认识,那就是在刘备身边做幕僚,为诸葛亮出谋划策。这种地位,就如同曹操身边的谋士相似。在离开刘备的时候,徐庶也明确地说明了自己的位置,那就是谋士的地位。
第三,是诸葛亮对徐庶的评价。我们看诸葛亮传中,诸葛亮对于自己身边的朋友有着评价,他评价徐庶等人,说他们可以担任刺史郡守的职位。在后来诸葛亮北伐时,诸葛亮听说徐庶才担任了曹魏的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还对此十分感叹,认为徐庶大材小用了。
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徐庶是拥有一定能力的人。在当时,鲁肃对自己的评价,也不过是当个郡守。诸葛亮评价徐庶能够担任刺史、郡守,那是对徐庶能力的肯定。徐庶并非是有些人认为没有能力的人。
三、 徐庶不为曹操出谋划策的原因。那么,徐庶有能力,却在曹操阵营中不得重用,这中间又说明了什么呢?这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徐庶在曹操阵营中表现消极,并不积极为曹操出谋划策。也就是说,徐庶进曹营,不献一谋的传言是真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无外乎有以下的原因。
首先,徐庶加入曹操阵营是被迫的。我们看当时的情况,有人看到赵云重返战场,就向刘备报告说赵云投奔曹操去了。当时刘备十分愤怒,拿自己的手戟投向那个人,说赵云是不会背叛自己的。从这件事,也从侧面显示了,在大敌当前,自己又打了大败仗的情况下,确实有一部分刘备的手下对前途丧失信心,投奔了曹操。
但是,徐庶的情况与那些人不同。徐庶在敌军打来的时候,他一心跟随刘备,一起突出了重围。当时在刘备身边的人并不多,从这里也看到徐庶对刘备的忠心。可是徐庶的母亲被曹军俘虏,这让徐庶陷入了人生的困境。
徐庶如果不顾母亲的安危,继续追随刘备,就会让自己背负不孝的名声。马超当年起兵反曹,使得自己在许昌的亲属被曹操屠戮一空,终生背负了不爱亲人的恶名。这让马超一生颠沛流离,得不到他人的信任。而徐庶本身是对品行十分看重的人,他是不可能背负这样的恶名的。因此,徐庶别无选择,只能选择离开。
在徐庶离去时,他找到刘备亲自说明情况。刘备也没有过多挽留徐庶,从这里也能够看到刘备和徐庶君臣之间的良好关系。我们可以预见,如果没有徐母被俘的这件意外事件发生,徐庶是不可能离开刘备的。因为徐庶到曹操阵营不是心甘情愿的,因此他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自然不会积极为曹操出谋划策了。
其次,曹操对徐庶也不会信任。曹操也是当世奸雄,他对人心有着过人的洞察力。对于徐庶这样的人,他当然不会对之推心置腹。徐庶是刘备的心腹谋士,对刘备阵营的情况了如指掌。可是他却没有对曹操出谋划策,曹操自然知道徐庶对自己的态度。
他对于徐庶肯定是有着疑心的。曹操对刘备笼络手下的能力是有着深刻认识的。当年关羽在曹营的时候,曹操为了收服关羽,对他封官加爵,赏赐金钱、美女、房宅,还多次宴请关羽,和他分庭抗礼。可是关羽虽然受曹操厚恩,还是在白马斩颜良为曹操立功后,千里走单骑回归了刘备。
有关羽的先例,曹操对徐庶自然心存怀疑,他对于徐庶当然不敢重用。这种态度肯定会在曹操与徐庶的交往中表现出来。曹操和徐庶都是明白人,自然心照不宣。在这种情况下,徐庶自然更不会去向曹操献计了。
第三,曹操对徐庶的处理办法。曹操对徐庶这样的人,有几种处理的办法。一种是杀死,比如当年对待沮授那样。一种是养着,虽然不用也不加害,徐庶是属于后者。这是因为沮授才能过人,但是忠心袁氏。而且沮授的亲属都在袁氏那里,一心想要逃走。如果沮授逃走再次为袁氏所用,会给自己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所以曹操对于逃跑被抓得沮授,干脆一杀了之。
而对于徐庶则不同。他的母亲在曹操的掌握中,徐庶出于对孝道的敬畏,是不敢弃母逃走的。而徐庶作为刘备阵营投奔来的重要人员,曹操也需要用他来做榜样,招揽刘备的部下。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曹操对于人才的看法。在汉中之战时,刘备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曹操在得知为刘备出谋划策的是法正后,说就知道刘备没有这种能力,肯定是有人为他出谋划策,才取得了定军山之战的胜利。曹操后来又说,我收集天下人才,为何就单单遗漏了法正呢?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曹操对人才的看法。他不惜一切代价收集人才,就是出于这个目的。即便自己不用,也不被他人所用。曹操将徐庶控制在自己手中,即使自己不用,也不让刘备所用,这样就无形中消减了刘备的力量。因此,徐庶进曹营不设一谋,曹操对此也不以为意了。
结语:徐庶是刘备的心腹谋士,他在刘备到达荆州后,就投入了刘备的阵营。也正是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引发了三顾茅庐的佳话。但是,在长坂坡之战后,由于他的母亲被曹军俘获,他不得不离开了刘备,加入了曹操的阵营。由于徐庶不是心甘情愿加入曹军,他也没有打算为曹操效力的想法。
徐庶加入曹操阵营后,身为刘备的心腹,却没有为曹操提供真实的情报,致使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受了惨败。曹操知道徐庶的心理,不过为了树立榜样,他也没有为难徐庶。徐庶就是在这种得过且过的日子里,消磨了自己的人生。被诸葛亮评价是刺史郡守之才的徐庶,临死时也只是个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也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造成的必然后果。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题主提出的问题中,有两个事情不太对:一是徐庶并不是超级隐士,二是徐庶到曹营之后也没有做到不献一谋。
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徐庶真的是超级隐士吗?他到底有没有做到不献一谋?最后他为何没有受到重用?
徐庶真的是超级隐士吗?首先,热衷于行侠仗义的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隐士有多种,有隐居山林,也有隐居闹市,还有隐身于朝堂之上,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热衷于功名利禄,更不会为了自身得失而斤斤计较,更不会为了别人的利益而强出头。
早期的徐庶骨子里面就有着行侠仗义的特点,有一次为人报仇,被官府追捕,后来在朋友的救助下才得以逃脱。
正是这次死里逃生,让他深刻的意识到打打杀杀只是匹夫之勇,没有知识来武装头脑,迟早是会吃亏,因此放下刀枪,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准备投身官场。
其次,主动接近刘备就是为了建功立业。
公元201年,刘备在曹操的追击之下,不得不南逃投奔荆州刘表,刘表让刘备驻扎在新野抵抗北方的曹操。南阳的徐庶见刘备名声还不错,有志于天下,于是主动前往投奔。
刘备见到徐庶之后,经过交谈,认为他确实是一个人才,因此非常器重他。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徐庶并不是一个隐士,真正的隐士哪里会去投奔刘备,准备建功立业呢?
最后,投奔曹操后,为曹魏效力。
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备帅众在长坂坡被曹操追上,而徐庶的母亲被曹操部下捉住。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了刘备,只身前往曹营。
在投奔曹魏之后,徐庶并没有像一个隐士一样无意于功名,而是积极的参与到曹魏的政事中。比如公元220年,徐庶和其他人积极劝谏曹丕即位皇帝,并在公元223年,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因此,徐庶在投奔曹魏之后,不遗余力的积极进取,也没有无意功名利禄去当一个隐士。
由此可见,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徐庶并不是一个隐士,更不是什么超级隐士,而是一个积极的,热衷于功名的人而已。
徐庶到底有没有做到不献一谋?“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个典故来自小说《三国演义》,无非就是为了表达徐庶对刘备的知遇之恩,颂扬了刘备的仁德无双,可是在历史的记载中,并没有这样的说法。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徐庶母为操所获,庶辞备,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操。
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获,为了保全母亲,徐庶就向刘备告别,并且感叹的说道:“我本来打算与您共同建立王霸大业,现在失去老母,方寸已乱,留下无益于事,请从此与您分别。”于是去见曹操。
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徐庶并没有跟刘备承诺说终身不为曹操献一策,这就不存在什么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说法。
那么徐庶到底有没有献策呢?这个就无从考证,但是从后面徐庶名列曹丕劝进表以及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的事迹来看,他应该是为曹魏做了一些实际的事情,否则也不可能让他做官吧。
徐庶为何没有受到重用呢?徐庶在投奔曹操之后,历尽曹操,曹丕以及曹睿时代,其最后的官职是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个官职对于一般的人来应该不小了,可是在诸葛亮看来,这个官职对于徐庶来说应该是太小,那么徐庶为何没有像诸葛亮那样受到重用呢?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曹魏人才济济。
徐庶投奔刘备的时候,拿得出手的武将不过与关张赵等几个,而文臣几乎很少,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而徐庶的加入极大的弥补了刘备身边无谋士的尴尬处境。
正是在徐庶的加入之后,有他的极力推荐,才有后来诸葛亮的加入,这样刘备身边得力筹划之士逐渐增多,能够为刘备制定短期和长远的谋划,从而为刘备鼎力三国打下人才基础。
这个对于刘备来说是如此,但是对于曹操来说可就不一样了,曹魏集团在曹操的苦心经营之下早已成型,麾下的文臣和武将早已处于人才济济的状态,对于徐庶的加入,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假如没有特别的才干,徐庶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很难得到提拔和重用。
因此徐庶没有得到重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曹魏的人才众多,徐庶相比而言并不是特别出色。
其次,曹丕建立起来的人才选拔制度限制了徐庶的仕途。
曹丕在建立魏国之后不久就建立起了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选拔制度,这一制度特别重视人才出身的门第,这个制度的建立本质上就是为了笼络世家大族,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
徐庶出身地位,门第比较低,即使具备一定的真才实学,要想在九品中正制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中脱颖而出极其困难。
因此,没有广泛人脉和雄厚家族实力的徐庶在曹魏做到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要想进一步到更高的位置,这对于曹魏的那种人才选拔环境下,已经是很难实现的事情。
因此,徐庶没有得到重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选拔制度限制了徐庶的仕途。
最后,曹魏处于稳定时期,徐庶的才能难以发挥。
赤壁之战时期的刘备不同于曹操,刘备正处于上升时期,各方面处于草创阶段,各种制度不完善,力量不够雄厚,需要大量的人才去创造性的发挥,这就可以给予各种人才更大的自主发挥的余地,因此他们在刘备的麾下可以做出更好,更大的成绩。
相比曹操而言,此时的曹操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政权,各方面的制度非常完善,各个地方的人才安排已经成熟,各个领域的发展也非常充分。
徐庶进入这样一个非常成熟的地方,要想有突破性的成就比较困难,除非有特别厉害的能力或者机遇,否则很难获得重用。
因此,徐庶投奔曹魏之后难以得到重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曹魏的发展相对于刘备来说已经非常成熟,徐庶很难有机会受到重用。
总而言之,徐庶并不是一个超级隐士,而是一个热衷于功名的人,在投靠曹操之后积极努力的进取,可惜由于各种客观或者主观的原因,最后也没有像诸葛亮那样获得足够的重用。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按《三国演义》来说,徐庶确实履行了对刘备的诺言,到曹营后“一言不发”。
不过在赤壁之战时,徐庶假意识破庞统的连环计,向庞统讨要脱身之计。后来在庞统的点拨下,徐庶主动向曹操请缨前往关中。曹操见一向沉默的徐庶竟然开口献计,喜出望外,于是同意徐庶的要求,让他和臧霸一同前往关中。
由于此后徐庶在演义中再无登场,遂成全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不献一谋”的名声。
不过正史中徐庶的形象和演义中有很大差别。正史中的徐庶因犯下命案和母亲避乱荆州,与诸葛亮等人交好。201年刘备刚刚客居荆州没多久,徐庶就跟随了刘备。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徐庶和诸葛亮还在刘备手下做了一段时间同事。
208年曹操南征,徐庶与母亲失散于长坂坡。得知母亲被曹军俘获后,至孝的徐庶方寸大乱。为保全母亲,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投奔曹操而去。不过徐庶同刘备之间并没有“一言不发”的约定。而刘备放徐庶而去,也看得出刘备实乃仁厚之君。
由于史料缺失,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徐庶便消失于史籍之中,直到曹丕篡汉称帝时,他才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据《公卿将军上尊号碑(劝进碑)》碑文记载,此时徐庶的官职为步兵校尉、关内侯,他作为46名重臣之一劝曹丕尽早代汉称帝。据此可知,徐庶投奔曹营后肯定不是一言不发,反而是个活跃分子。
223年,徐庶成为曹魏的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负责组织纪检工作,最终卒于任上。诸葛亮北伐时还感叹,像徐庶这样才华之人,只在曹魏做一个这样的小官。
其实徐庶的官职也不小了,当然和诸葛亮的丞相就没法比了。但不管怎么说,从徐庶的官职来看,他肯定在曹魏不是一言不发,而是兢兢业业为曹魏效命。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徐庶确然是被《三国演义》美化了的。
由于母亲被曹操俘虏的缘故,徐庶向刘备辞行,他说自己方寸已失,留下来也没法儿帮助刘备了。刘备很大度,成全了徐庶的孝,任其离去了。
到了曹营的徐庶,似乎就默默无闻了一些,直到曹丕代汉,我们才从史书里知晓他的一些消息——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诸葛亮对此的感慨是:“魏国人才这么多吗?徐元直不受重用啊!”
那么问题是:
如果徐庶真在曹营不献一策,诸葛亮如何会为徐庶官位低而鸣不平。
徐庶确实很中意刘备,离开后有所怀念是很可能的,像牵招、袁泱等和刘备共事过的人无不惦记着刘备的好,但也没妨碍人家替曹魏卖命。
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曾经在刘备手下的袁泱被吕布要求写信辱骂刘备,袁泱即使刀兵临身也坚决不同意。
若徐庶真如《三国演义》里一般终身不为曹魏献一谋,以其才华地位,史书必然有载,而非寥寥数笔介绍生平。
所以,徐庶是一个与老板好聚好散的跳槽员工,有才华,有能力,但为其再披上“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光环便不妥当了。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有一句歇后语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也有人数徐庶“一谋不献”的,其实不是徐庶不想在“曹营”(曹魏)有所作为,而是他在“曹营”一直得不到重用。
曹丕想要代汉称帝时,徐庶也是在劝进的人员之中的,可见徐庶也是想在曹魏中有所作为,并且还积极参与了一些政治活动,但徐庶的官位一直都不高也就是太守级别的官职,在曹魏阵营中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说话份量了。
关于徐庶的一些事情,由于受《三国演义》影响,我们一直存在着一些误解。
徐庶确实因为替人报仇在外逃亡,在刘备依附刘表时投奔刘备,也曾经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并且与诸葛亮与司马徽为好友。
但有几点历史还是与小说有所不同的,第一,刘备并不是因为徐庶的举荐才三顾茅庐的,三顾茅庐可能的情况有三种,一是诸葛亮主动找到刘备自荐,二是刘备真的和小说一样三顾茅庐,三是诸葛亮先去拜访过几次刘备,刘备后来为了显示自己礼贤下士,特意演了一出三顾茅庐。第二,曹操并没有为了得到徐庶而扣押徐庶的母亲,徐庶的母亲是在长坂坡时被曹操军所获的,长坂坡一战刘备遇到的是曹操的先头部队曹纯的虎豹骑,并不是曹操的大部队,徐庶知道后就主动投奔曹操了。也就是说徐庶和诸葛亮是在刘备手下共事过的,也就没有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故事了。
最后,徐庶确实是个孝子,但也有政治报复,徐庶改投曹操帐下在当时也是什么见不得人的时,在当时士人改换门庭是很常见的,例如庞统原来是东吴的臣寮,郭嘉原来是袁绍的部下,但徐庶的一生并没有太大的作为,如果不是《三国演义》,大多数人很可能不会知道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