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城里亲戚到乡下做客,为什么乡下亲戚不高兴呢?
乡下亲戚到城里做客城里亲戚照样不高兴。
逢年过节,城里亲戚到乡下做客,为什么乡下亲戚不高兴呢?
今年五一小长假,在外省奋斗多年的一位堂叔回乡探望亲戚,本来应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没想到最后有些不欢而散的感觉。
我老家在乡下农村,不是什么偏远山区,经济发展中规中矩,风土面貌和当前大多数的农村相差无几。
我的这位堂叔在村里很有名气,因为他从小父母早逝,读书全靠亲戚资助,没想到还考上了全国顶尖的名牌大学,毕业后更是事业有成,是村里走出去最成功的几个人士之一。
堂叔在外省的省会城市从事传媒行业,自己创业比较繁忙,加上老家没有直系亲属而且距离太远,算起来已经快十年没有回乡。
不过在今年五一小长假的时候,遇到难得的五天假期,加上工作恰好腾出了空闲,堂叔便也有了回乡的打算,还计划带上他的老婆和孩子。
堂叔小时候和我家最为亲近,读书时受我爷爷的资助最多,所以这次回来除了看看老家的亲戚外,最主要就是探望我的爷爷。
我的爷爷是典型的农村老人,年龄越大越住不惯城里,我们只能由着他住在村里,父亲和几个姑姑轮流回村陪护。
虽然爷爷年事已高,但一直记挂着堂叔这个从小孤苦的侄子,听到他要回来的消息后非常高兴,早早地就给我们所有人打了招呼,让大家到时候都早点回乡下做准备。
5月1日当天,父母带着我一家子,几个姑姑姑父带着各自孩子,一大群人早早地回到了乡下,做起了各种准备工作。
许久未见的亲戚回乡探亲,自然应该要隆重招待,我们一大群人进行了分工,然后各自忙活起来。
父亲和几个姑姑在厨房做饭,当天中午计划了很多饭菜,而且大多都是硬菜,所以厨房的事情非常忙碌。
我和几个姑姑家的兄弟姐妹虽然都已经成家立业,但这时仍然是实打实的小辈,老老实实地负责打扫卫生、采买物品等事情。
忙起来时间过得很快,不过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丰盛的饭菜摆了两大桌子,到处也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连露天的院坝都拿水冲洗了一遍,只等着堂叔到了之后开饭。
因为回来的路程实在遥远,加上过节期间不可避免地堵车,堂叔虽然是4月30日出发,但直到5月1日中午一点左右才回到了乡下。
进门时的热闹不用多说,堂叔挨个和爷爷、父亲以及几个姑姑问好,并且将带来的礼物分送给大家,虽然他已经多年没有回乡,但对亲戚们绝对有着真感情,言语之间十分动情。
当然,爷爷和父亲姑姑也非常高兴,都顾不上招吃饭呼,一个劲地拉着堂叔叙旧,我和几个兄弟姐妹因为隔了一辈,而且没有太多和堂叔相处的经历,反而有些插不上话。
但也正因为此,我在空闲的时候发现,这场难得的亲人相聚,可能也不是所有的人都真正高兴。
这要从堂叔的老婆和孩子,也就是我应该称为堂婶和堂弟的两位身上说起。
堂叔年轻的时候忙于事业,加上各种各样的原因,直到十年前才成家,堂婶的年龄不大,到今年还不到四十岁,孩子也不到十岁,和我们几个平辈的兄弟姐妹差得老远。
这是堂婶和堂弟第一次跟着堂叔回乡,按理说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但我却非常明显地看了出来,这两位眉宇间的神色十分勉强。
堂弟还是个小孩不用多说,将不情愿和不高兴都写在了脸上,堂婶虽然有所掩饰,但神色间分明带着疏离的感觉,打招呼都是浮于表面的客套。
当然,毕竟堂叔一家人是大老远赶回来,有可能是路上舟车劳顿太过辛苦,让堂婶和堂弟有些不在状态,所以我赶紧提醒大家开饭。
这时已经到了一点半,听到提醒大家赶紧招呼着上桌入座,父母姑姑等陪着爷爷和堂叔坐了一桌,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陪着堂弟坐了一桌,因为堂弟年纪还小,堂婶也到了这桌。
当天虽然是家宴,但大多是从城里买来的上好食材,而且菜式安排得也很有档次,即使味道比不了大饭店,品质却绝不逊色半分,而且更能显出大家的诚意。
看到这样丰盛的饭菜,堂弟脸上的不情愿果然淡了很多,带着些期待地正准备吃饭,没想到堂婶却突然叫住了他说:儿子,等一下。
说着话,堂婶拿出了一包湿纸巾,将堂弟和她的碗筷擦了几遍,这才示意堂弟开动,但又不忘补充了一句说:你在车上都吃好多零食了,记得少吃一点哈,免得长胖。
这年月谁还看不懂这些,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忍不住交换了一下眼神,都看到了对方眼里的惊诧和不悦,因为堂婶的举动分明有着几分嫌弃。
当然,堂婶可能是单纯有些洁癖,不一定是瞧不起农村的饭菜和卫生,但当天的饭菜其实非常精致,卫生也干干净净,甚至筷子都是新买的,所以她的举动就显得有些多余和刺眼。
但堂婶好歹也是长辈,而且远道而来,加上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最小的都上了三十岁,已经拎得清轻重,所以都没有表露出什么,干脆闷头吃起饭来。
相比堂叔那桌的欢声笑语,我们这桌就显得分外安静,堂婶挑选着吃了几口就放下筷子,等堂弟又吃了几分钟后,就赶紧催着他也收拾下了桌子。
说实在的,这样的感觉让人相当不舒服,几个兄弟姐妹又交换了一下眼神,终于有人忍不住小声说:真当自己是城里人了,谁不是呢,有必要这样吗?
虽然这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但我们都赶紧制止他继续说下去,不过此刻堂婶毕竟已经下了桌,我们接下来倒也放开了吃饭,气氛重新活跃了起来。
饭后几个长辈继续叙旧聊天,我们几个年龄不小的小辈负责收拾,没想到才过一会儿时间,碗筷还没洗完,就又出了新的问题。
当时那位小堂弟在院里玩手机,玩到一半时突然叫了起来,跟着气冲冲地对堂兄说:爸爸,这是什么破地方,网络信号这么差,我都卡掉线了!
村里的网络信号确实比不过城里,有的地方好有的地方差,但堂弟因此将村子称为破地方,实在是显得不太礼貌,顿时让堂叔有些尴尬起来,压着声音斥责了几句。
然而这位小堂弟明显是在家娇宠惯了,听到堂叔的斥责后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大声音地叫道:我早就说了不来,你非要我来,来了还要骂我,我不喜欢这里!
看到堂弟这样的表现,堂叔有些下不来台,不由得动了真火,好在这时堂婶将堂弟拉到了一边,局面终于安静下来。
不过因为这么一打岔,堂叔的兴致也没有了之前那么高昂,说话的话题也有了些变化,从叙旧变成了这些年的情况,还说了些在外奋斗的不易。
堂弟是个熊孩子啊,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又忍不住交换着眼神,但这毕竟是堂叔的家事,哪怕父母这辈也不好多说什么。
正因为此,我们几个只能继续默默地做着家务,同时关心着堂叔他们聊天的话题,因为我们都有种感觉,堂叔的探亲不会这么顺利。
果然,到了下午三点半左右的时候,我们正准备计划晚上的饭菜,却看见堂婶带着堂弟走了过来说:时间差不多了,我们该回去了吧?
一点才到,一点半吃饭,两点半下桌,吃完到现在才刚刚过了一个小时,就准备打道回府?路上都花了一天一夜呢!
我们都觉得非常诧异,下意识地挽留起来,不过这显然是堂婶单方面的决定,堂叔皱着眉头说:不是说好多玩几天么,这么早回去干什么,这个点走我们也只能赶到城里住下。
听到堂叔的话,堂婶也不顾很多亲戚在场,反驳说:来之前没想到这里的情况,这里竟然有蚊子,都把儿子咬出疙瘩了,而且这里没有酒店,晚上还不是只能住在城里。
农村里确实有蚊子,不过喷点防蚊喷雾可以驱赶,回城里住酒店也没关系,吃了晚饭再走都来得及,所以堂婶的理由其实都不算什么,只是她确实不想待在这里。
但堂婶既然已经明确摆出了立场,堂叔也就不好多说什么,否则在亲戚面前吵起架来就不太好看,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站起来和大家告辞准备离开。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大家对此都能理解,虽然都有些不舍得堂叔就这么离开,却也没有强行挽留。
不过就在这时,爷爷叫我取了几块老腊肉出来,包好之后拿给堂叔说:以前你最馋我家的腊肉,可是那时候穷谁都没有多的,现在富裕了你却又隔得太远,只能带几块回去尝尝了。
爷爷没有什么文化,但说的话非常质朴,这几块腊肉不是什么名贵的东西,却代表着真正的家乡味道。
看得出来,堂叔拿到腊肉之后也非常感动,但也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只能点了点头,跟着一步三回头地带着堂婶和堂弟走了。
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大家正有些伤感,身旁一位堂姐却突然说:堂婶又有些看不起那些腊肉呢,看着黑不溜秋的,可能她还以为是什么脏东西吧!
因为堂叔一家人已经走远,堂姐说话的时候没有压低声音,亲戚们都听了个清楚,不过没有人责备她说怪话,就连爷爷都只是叹了口气说:算了吧,都不容易。
堂叔回乡探亲的事情也就到此为止,虽然有久别重逢的喜悦,更多却是双方磨合的生涩和不适,最后双方都不是非常高兴。
事后我曾思索其中的原因,问题多半是出在堂婶的身上,虽然她跟着堂叔一同回乡,心里却始终处处以城里人自居,心态维持着高高在上。
这样的一种状况,自然很难融入农村的环境,与所有的亲戚格格不入,始终都是一个局外人,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的感觉。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堂婶,毕竟她从结婚以来,还从未跟着堂叔回过老家,有陌生感和疏离感在所难免,想很快融入亲戚之中也有些强人所难。
写在最后:
话题回到最初:为什么过节的时候,城里亲戚到乡下做客,有些农民却高兴不起来呢?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从我堂叔回乡的事情中,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几点:
一是即使现在农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很多人过得并不比城里差,但有些城里亲戚来到农村后,仍然免不了带着高高在上的心态,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二是也有部分农民的生活仍然比较紧张,但在城里亲戚来做客时,都会想方设法办好招待,可是这样不但会增加很多经济负担,城里亲戚也并不一定会感觉满意。
三是城里亲戚来做客后,走的时候难免会带一些土特产、蔬菜等等,有的时候还可能会挑肥拣瘦,即使农民朋友们都很热情好客,也有伤不起的感觉。
大致出于以上几点原因,造成了有时城里亲戚来做客的时候,其实是给农民朋友添堵,毕竟生活圈子和固有观念有所不同,凑在一起有时难免会有不愉快的地方。
但说到底,不管是城里人还是农民,既然是亲戚,那最重要的还是亲情,这是最平等最紧密的关系,只要大家都能摆正心态,自然可以融洽相处,谈笑风生。
谢谢朋友们看到这里,欢迎补充指正。
逢年过节,城里亲戚到乡下做客,为什么乡下亲戚不高兴呢?
老公的大伯在外省做大官,他的两个儿子都经商听说身家5/6000万起步,清明节的他们时候回乡探亲,开来的车子都80多万,手上戴的表更是价值不菲,就这么一位活脱脱的成功人士,可是在饭桌上说的话 ,不知道他是情商低还是故意让我们难看,总之让我们一家人很是尴尬,有点下不来台。
听公婆说老公的大伯当年是我们乡镇唯一的大学生,毕业后就留在了外省,考了公务员 ,听说在外省一个政府机关上班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老公的大伯是我们村里走出去的最成功的人士 。
因为工作繁忙,再加上距离老家远,大伯都是好几年才回乡探亲一次,早几年大伯离休了,所以才有了时间回乡探亲 。
大伯这次回老家是给他老父亲和母亲扫墓 ,公婆在电话里得知大伯要回乡时,他们提前两三天就把家里的各个犄角旮旯大扫除了一遍,而且还到农村大集买了很多的菜,肉类和水果,婆婆更是把养了两年的老鸭子还有大鹅都给杀了,准备招待大伯 。
在大伯要来到的那一天,老公的四个姑姑都来我家了,包括远在上海的那个,本来她都打算回去了,在得知大伯要回来时,她特意停留了一天。
大伯在电话里说,他可能中午10点~11点左右来到家 ,一大早我公婆还有几个姑姑就杀鸭子,宰鹅,洗菜的,剁肉的,比过年都要忙 。
因为我家里只有一张餐桌考虑到人多坐不开,我老公特意又去人家办喜事租赁桌子的那地方租了三张桌子,还有一些板凳来 ,那天中午,我家院子里无比热闹,就给办喜事一样 。
中午10:30,大伯的车缓缓的开到了我家门口 ,他大儿子,大儿媳,还有大伯和伯母一行四人来的,大波下车后就赶紧和在旁边等候的我公婆还有几个姑姑说话握手 。
他儿子则把车掉头重新停好 ,姑姑还有我婆婆,赶紧招呼伯母还有大伯的儿媳到家里去,农村人的热情就是这样,我婆婆伸手就想过去拉伯母到屋子里去 ,没想到伯母一下闪开了,而且用手弹了一下我婆婆拉她衣服的地方,说: 我自己进去就可以了。
然后一行人就都到屋里去了,这时候就看见大伯的儿子从车上拿下来了一串香蕉 ,一箱饼干 ,还有一条价值100多块钱的香烟 。
几个姑姑不停地招呼伯母,还有她儿媳吃水果,可是无论怎么推让人家就是不吃,农村人的热情就是实在,说话间,姑姑拿起了水果就往伯母还有她儿媳手里塞 ,无奈之下伯母接过了水果可是她随手又放在了桌上,对姑姑说,我们吃的水果都是有机的和进口的这种不敢吃,说完,他她撇撇嘴,弄得我姑姑很是尴尬。
而且在我们谈话的时候,他的儿媳更是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掏出了一个口罩戴上 ,后来我才知道,她嫌弃我公婆的房间里有味道 。
在屋子里说了一会儿话后,大伯就到我家的院子里溜达着看 伯母也紧追其后,可是她手里拿着一张湿纸巾,走几步路就把她鞋帮上沾的泥土擦掉。
后来就开饭了,当饭菜都摆上桌后,大伯的儿媳怎么也不动筷 ,她手里拿个纸巾不停的擦拭桌子 , 我婆婆看到后对她说: “侄媳妇快吃饭吧 ,这桌子刚才我擦过了,很干净的 ”,这时就听见大伯的儿媳嘴里小声的嘟囔着 : “哪里搞来的这桌子也太脏了,上面都是一块一块的油漆 ”(ps: 桌子是在村里办喜事的那里借的,不是脏,就是这个样子 )。
农村人给城里人比起来虽然穷,但是人实在所以在吃饭的过程中,我公婆还有几个姑姑总是把肉,那些大菜,硬菜往他们一家人面前挪,生怕他们够不到 。
等我婆婆把炖了四个多小时的老鹅还有老鸭子端上桌的时候,我赶紧招呼着他们吃,可是伯母说: “哎呀,油乎乎的怎么吃的下去 ,这种老鹅用人参,当归,黄芪炖着吃才滋补呢 ,” 说完直撇嘴,还摇头 。
后来只要招呼着他们吃菜,伯母还有她儿媳就是这道菜咸了,这道菜油大了,这样吃不健康的,等一盘茄汁大虾上来的时候,他们四口人没一个吃的,他儿媳更是说这种虾都是重金属超标,不能吃的,而且他们家从来没有买过这种虾,人家只吃深海里养的那种,像这种看都不看,后来有一道素菜,伯母说怎么吃到嘴里怪怪的,我婆婆说这是用猪油炒的,猪油炒菜香 ,没想到伯母当场就把吃到嘴里的那口菜又吐了出来,她说,吃猪油不健康的容易高血压,而且还劝我们都不要吃了 。
为了这顿饭,我公婆提前两三天就赶集买菜,当天更是把几个姑姑都喊来帮忙,打心眼儿里说,我公婆更是把他们认为我们这边最好吃的,能拿的上桌的菜都做了, 结果这顿饭我们是出钱出力还没落好,从头到尾被他们各种嫌弃 。
下午的时候,大伯在村子里和他几个年龄相仿的老伙计在一起聊天,看着伯母还有他儿媳在我家就如坐针毯,恨不得赶紧走。
等他们要走的时候,我公公说了句,家里还有自己磨的小磨香油,你们带点走吧 ,没想到伯母的眼睛突然一亮随即就说道 : “有的话那我就带走一点吧,说实话还是老家的这种香油好吃,大城市有钱都买不到纯真的 ,”她跟着我公公去房间里拿香油的时候,我家下的红薯粉条,种的红小豆,绿豆 ,还有自己磨的玉米面 ,现榨的豆油,储存的红富士苹果,每一样都都表示想带走,就这样,我家的农作物被他们塞了满满的一后备箱 。
写在最后。为什么过节的时候,城里亲戚到要做客,有些农民却高兴不起来呢?
从我大伯一家回乡的事情中,我总结了有以下几点原因 。
一: 有些城里亲戚天生就自带优越感,总以为他们高人一等似的,其实现在的农村不比以前了,有很多农村人的生活并不比城里人差,可是在城里亲戚来到后,却时刻表现出一副不接地气的样子,这种感觉让人很不舒服 。
二: 农村人天生就朴实,热情,实在 ,总想着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拿来招待客人 ,可是城里亲戚未必领情,反而各种挑三拣四 ,结果却是出钱出力还不落好。
三: 城里亲戚来做客时只是拿一些很微薄的礼物 ,可是在走的时候却大包小包的打包一些土特产农作物 ,这种热情的给和淡淡的回馈,让农村朋友们很是心酸 。
综上所述,我觉得不管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 ,既然大家是亲戚 ,就应该互相尊重彼此的感受,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 ,大家也都要摆正心态,自然和睦的相处。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
逢年过节,城里亲戚到乡下做客,为什么乡下亲戚不高兴呢?
叔公公一家每年清明节雷打不动从城里回来扫墓,但这几年只要听到他提前给婆婆打电话说几号回来,我借口有事,直接躲了!我可不乐意低声下气去伺候他们!
其实真不是我不贤惠,不好客,而是看不惯他们一大家子目中无人、高高在上的样子。
公公兄弟两个,叔叔年轻时参军走了,后来在部队提干、转业,把家安在省城。
婶婶是邻村的姑娘,在叔叔参军之前,两人是自己搞的对象。两人结婚的时候是在老家,直到他们儿子6岁时,婶婶和堂弟娘俩才随军进城。
我没见过老公的爷爷奶奶,听说叔叔的孩子从小都是他们一手带大的,但等叔叔一家在城里稳定后,他们却先后离世了,没能享受到这个小儿子的福。
为此,叔叔一直觉得对不起父母。
所以每年的清明节,叔叔就会带一家人回来扫墓。
前些年一般都是老两口自己回来,儿子偶尔跟着,后来上班、恋爱,就基本很少见到这个堂弟。
那几年叔叔和婶婶回来的时候招待比较轻松,因为都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口味大都差不多,无外乎就是多做几个菜。婆婆为人热情大方,每次他们回来,她肯定要现宰一只大公鸡,等他们临走时再预备些农村的土特产,每次都让他们满载而归。
叔叔性格特别随和,每次吃饭专挑像梅干菜烧肉啦,臭腌菜水蒸豆腐等等这些在城里吃不到的老家特色,边吃边夸,仿佛在吃什么山珍海味。
婶婶吃饭显得稍微矜持一点,每次一开饭,我把碗筷都会在厨房灶台上用热水烫一遍,再拿到桌上。
但给她盛饭时,她都笑着让她自己来,然后自己提着开水壶,把她和叔叔用的碗筷左烫右烫,有次叔叔站在旁边等不及,不耐烦的催促道:行了行了!差不多得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对于叔叔的不配合,婶婶都会对他横一眼,嘴里小声咕噜着,意思大概在埋怨他不讲究卫生。
每次这个时候,我心里多少对婶婶有点小看法,但转念一想,觉得这是各人生活习惯问题,讲究卫生是对的,无可厚非。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婶婶嘴好,特别会夸人,尤其是对我的手工活大加赞赏,看到婆婆脚上穿的毛线钩的拖鞋是出自我之手后,连连夸赞,把我夸的简直都有些飘飘然。还不等我说话,婆婆就开始给我“揽生意”:行,让你侄媳妇给你们家一人钩一双!这对她来说一点不难,哪天谁去市里给你捎回去!
婆婆这个“文官”动动嘴,我这个“武官”忙的焦头烂额,赶紧着手买毛线、买鞋底,忙里偷闲把拖鞋钩好,好给他们拿过去。
虽然自己搭工夫搭钱,但我也乐在其中,我喜欢针线活,最主要的是只要我忙织毛衣或者钩拖鞋,婆婆自动就把她孙子抱走,不让小家伙打扰我,我最怕带孩子。
当然,我之所以乐意贴工夫贴钱,还有一个原因,我心里也是有数的,因为叔叔和婶婶每次回来,肯定要给我儿子买点零食,春节回来也会给压岁钱,每次招待他们买菜都是婆婆花钱,为了还人情,我这点不算啥。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性格使然,就像我母亲给我总结的那样:你就像是属狗的,要顺毛抹,把你哄好了,把头给人都行;否则呛着你了,堆座金山搁你跟前,你鼻子都会翘的像只象,眼角都不带看的!
我一直都没弄明白,母亲这些话是在夸我呢?还是在损我呢?
知女莫如母,我确实就是这样的人。
后来叔叔家娶了儿媳妇后,回来的队伍就壮大了。我公婆好客,喜欢人多热闹。现在经济条件好,家家有小汽车,所以每次回来都是先吃饭,吃完饭以后去坟地烧纸,然后再回来把婆婆给他们准备的东西装上,每次都是满满一后备箱。
堂弟媳妇我见过一次,长的很漂亮,皮肤白皙,身材婀娜,个头有1米7左右。婶婶每次一提到这个儿媳,笑的嘴都合不拢,眼都眯条缝。
听婆婆说堂弟媳家是市里人,父母都是机关干部,就这一个独生女,堂弟当初为追她,没少下功夫,所以结婚后对媳妇唯唯诺诺,包括婶婶自己在内,对儿媳妇百般宠爱,连对话的时候,都是“未曾开口,声先笑”,搞的我好羡慕,心里夸弟媳妇命好。
记得结婚头一年清明回来,婶婶提前给婆婆打电话,说这次要把儿媳妇带回来。
公婆听了很高兴,婆婆忙不迭的问他们几号回来,她好预备点菜。
因为我们那风俗习惯,清明节扫墓就是前三天或者后三天,但大部分家庭都是赶在清明节前,他们开玩笑说怕老祖宗们在那边等着着急。
婆婆这边打听他们具体几号回来,那边婶婶爽朗笑笑,说:也不用太麻烦,菜烧清淡点就行,莹莹大荤不吃,怕长肉。
婆婆一听,连忙说好。
本着“清淡”的原则,婆婆想给他们挑点野菜包饺子吃,于是动员我跟她一块出去挖荠菜和蒲公英。
清明时节雨纷纷。头一天刚下的雨,地里的泥土踩着粘鞋,但顾不了那么多,我和婆婆一人挎一只篮子,在小麦地和油菜田埂找蒲公英和荠菜。
因为雨水下的透,我和婆婆在麦地里穿来穿去,鞋和裤腿都被打湿了,两个多小时,才挖了两小篮子。
望着嫩油油的野菜,婆婆高兴的说:其实他们城里人不喜欢大鱼大肉,这野菜他们肯定特别喜欢吃。
我一想也是,像莹莹那么爱美,吃点野菜肯定不长肉,她一定喜欢吃。
野菜挖回来,婆婆不顾湿透的鞋袜,坐在小板凳上就开始择,说包饺子要提前把菜洗干净沥水,省的水滋滋的不好吃。
这边婆婆准备野菜,那边公公特意去超市买来一袋好面粉,说再给他们蒸点馒头和菜包子让他们带回去,外面买的没有自己家蒸的好吃。
记得那年是4月5号清明节,叔叔他们定在3号回来。
3号一大早60多岁的公公就骑电动车去集市买排骨和肉,其实家里鸡笼里已经关了一只大芦花公鸡了。婆婆还嘱咐再买些我们平时轻易不舍得买的韭黄、薄皮辣椒等等时令蔬菜,还告诉公公,看到新鲜草莓也买点,怎么着这也是侄媳妇第一次回老家。
其实我们家就算比较干净的人家了,但知道有客人来,我还是里里外外把家里打扫一遍,桌椅板凳,能擦的擦,能抹的抹,一直忙到将近9点,我又来到厨房准备把灶台上瓷砖再擦一遍。
谁知道进去一看,婆婆早就用温水放小苏打把瓷砖擦的雪白干净。
我又朝草锅灶看看,就是木头锅盖有点黑渍,婆婆说没事,就是那颜色。因为当时锅里盖着发面,我就没敢动。
等我和婆婆把卫生打扫结束,荠菜和蒲公英也提前用水焯好,公公赶集回来了,他和婆婆忙着杀鸡,我就开始择蔬菜,到压井那洗菜。
初春料峭,加上连日阴雨,我居然还有点冻手。
婆婆干活一直很麻利,她在大锅灶烧开水,然后指挥公公烫鸡、旋毛,自己就开始做野菜馅的包子。
婆婆说提前把菜包子蒸好放在竹扁晾上,等婶婶他们下午走的时候再装,省的有水蒸气回去不好吃。
我们一家人忙的热火朝天,单等叔叔一家人的到来。
一直等到快10点,公公让婆婆打电话,问叔叔他们到哪了,好准备中午饭。
其实这时候菜包子蒸好了,大公鸡也炖熟了,买的几条大鲫鱼都用佐料腌制好,准备清蒸两条,再红烧几条。至于炒那几个蔬菜,等他们喝酒我再炒都不迟。
公公就是急性子,或者说就想叔叔他们早点回来,他们好在一起叙叙。
婆婆把电话打通后,婶婶那边说车还没出城区。
我一听,算算时间,如果不堵车的情况下,40分钟能到,但清明出行的人多,不敢保证道路不拥挤。
人等人特别容易着急,何况像公公这个性格?所以中途他还想打电话,被婆婆制止了,婆婆埋怨他,既然已经出来了,肯定一会儿就到,老打电话问有点讨人嫌。
11点过了,一直在路口眺望的公公兴奋的说道:回来了!回来了!可以烧鱼了!
看到公公那高兴劲头,就像我们小时候盼望家里来亲戚一样,因为可以有好吃的了!
但我知道,公公不在乎吃喝,他看重的是亲情。
因为我家门口就一条不太宽的水泥路,所以车来到门口时停到一片泥地上,虽然不泥泞,但土有些粘鞋。
叔叔最先下车,婶婶随后下来,堂弟是司机,第三个下来。同时这边副驾驶门打开,我看到一只闪着亮色水钻的脚落地。
我正想往前走,准备迎接一下堂弟媳,突然听到一声娇滴滴的尖叫声:呀~地好湿哦,别把我鞋子弄脏了!
听到莹莹嗲嗲嗔怒声,堂弟赶紧小跑着转到副驾驶这边,笑着说:那我来背你吧,你鞋别落地了!
说完,他弓着腰,撅着屁股,让他媳妇趴到他背上,准备将她背出来。
弟媳莹莹不情不愿的让堂弟背到门口,站在水泥路上。
其实也就几步之遥,但人家鞋高级,不能粘泥。
等堂弟小两口站到门口后,婶婶赶忙招呼叔叔,把车后备箱给公婆的礼品拿出来。
我没好意思往前上,只是站在离车不远处,想等着他们把东西拿下来,我再接过来,这样比较合适些。
望着堂屋大桌上堆放的各种包装礼盒,听叔叔在对公公说:这是单位新发的两包茶叶,这是给你买的一条香烟,接着又看到两箱奶和几包大枣,还有一些饼干、面包之类的东西。
婶婶对我说,那都是给孩子的。
我连声道谢,赶忙去厨房准备炒菜。
婆婆怕他们饿,赶紧招呼婶婶,告诉她新蒸的菜包子应该还热乎,先吃点垫垫。
婶婶用碗拿了三个,走到儿子儿媳跟前,让小两口常常大妈做的菜包子。
只见弟媳妇抿着嘴,伸着兰花指,将包子拿在眼前左看右看,然后用她那樱桃小口咬了一下,不大会儿,只见她皱着眉,嘴里发出“啧啧”声,道:好苦!我不吃!
说完,将包子塞到堂弟手里。
婶婶笑着道:这是蒲公英馅的,有一点苦味正常。
弟媳撇撇嘴,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表示不能吃。
很快菜都端到桌上,还不错,那盘清蒸鱼弟媳倒是挺喜欢吃,看她一口一口吃着挺香,婆婆脸上露出笑容,总算放心了。
吃过午饭,天又阴沉下来。公公和叔叔建议先去上坟吧,要不雨来了连烧纸都不方便。
因为爷爷奶奶的坟在村东北角的地里,都是小路,没法开车去,只能步行。
可看到弟媳那双亮晶晶的皮鞋,估计穿着有困难。
我是个热心肠的人,没等他们说,我就跑回我自己家,把我的雨靴拿过来,因为我看弟媳脚不大,我雨靴应该能穿。
谁知道弟媳一看那黑色雨靴,像看到古董似的,说啥也不换鞋,嘴里说着鞋丑死了。
我尴尬的站在一旁不知所措。
最后,好说歹说,堂弟想起来他后备箱有一双旅游鞋。
就这样,堂弟媳趿拉着堂弟的大旅游鞋,跟着他们一行人去坟地了。
我那天和婆婆没跟着去,我在家刷锅碗,婆婆和面准备等他们回来包荠菜肉饺子。
等叔叔他们一家回来时,婆婆正在面板上擀饺子皮,婶婶进来准备帮忙。
这时候堂弟媳也跟着进来了,她一看到馅,说:又是那个苦菜吧?
婆婆笑着解释道:荠菜不苦,清香。
堂弟媳眼睛盯着面板,将嘴凑到堂弟耳边,用手指指,小声说道:那面板有多少天没洗啦?面都结疙瘩了。
虽然声音不大,但我们几个都听见了。
婆婆当时有点尴尬,因为那面板确实没刷干净。婶婶朝儿子儿媳那看一眼,示意别说话,随后堂弟拉着弟媳出了厨房,到门口去了。
那一天叔叔他们临走时,都说不饿,结果婆婆和我辛苦一个多小时包的饺子也没煮。
然后公公又把200个土鸡蛋和两只肥嘟嘟的老母鸡往车上放,弟媳又惊叫道:把那鸡栓住了!用纸箱装好,别蹦出来拉屎,到时候刷车多费事啊!
公公笑着赶忙去找纸盒箱。
看他们饺子也没吃,婆婆把上午蒸的蒲公英包子全部装好,往后备箱放。
弟媳用手掩着嘴,道:这么多苦菜包子都往回拿呀?反正我不吃。
叔叔这次没忍住,不愠不怒道:我喜欢吃。
那次他们回去后,晚上婆婆自言自语道:我看这个莹莹啊,他老婶不好伺候她。
公公道:年轻人不都这样嘛,慢慢就会好的。
随后每年叔叔他们回来扫墓,都会把儿子一家三口都带回来,可每次这个堂弟媳都会出花样,不是嫌弃门口有鸡屎,就是说狗身上有跳蚤,村里有些老年人跟叔叔打招呼,想凑近跟前看看他们家孙子,弟媳妇都会迅速抱着孩子回避,让叔叔都有些下不来台。
我好心好意给弟媳女儿织的几件毛衣,村里那帮小媳妇们佩服的五体投地,说我是“毛线师”,因为我精心用织、钩、缝三结合。
结果弟媳妇拿到手,轻轻一摸,说道:这里面含晴纶,穿着对孩子皮肤不好,容易过敏。再说了,现在谁还穿织的毛衣呀,好土哦!
她肆无忌惮的说笑着,把我气的脸红一阵白一阵,恨不得抽自己两个大嘴巴子!我真是闲的没事做,给人家织什么毛衣嘛!真是好心当做驴肝肺了!
写在最后:
城里亲戚到乡下做客,老一辈人还行,因为他们在城里待久了,怀念乡土、乡音,虽然我们接待他们累一点,但彼此收获了情亲。
可像我堂弟媳这样不是在农村长大的人,会嫌弃的东西太多。他们之所以回来,完全是遵照她公婆的意思,不忘根在哪,但往往会出现许多不愉快的事,让人心里不舒服。
所以,我现在不愿见到他们,有错吗?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大家好!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请关注@白鹭湖姑娘!谢谢您的支持!
逢年过节,城里亲戚到乡下做客,为什么乡下亲戚不高兴呢?
我姑姑是公务员,算是我们村出的最有能耐的人,受到大家的尊重。但是每次她拿东西到我家来,我父亲都不要,甚至连门都不让她进,姑姑觉得特别委屈。我父亲之所以对她意见很大,这其中真的有非常多的故事。
爷爷和奶奶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我父亲一个是我姑姑。爷爷在我父亲十岁的时候就走了,那时我姑姑才两岁,我奶奶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过活,日子过得特别苦。我父亲只读完小学就跟着奶奶下地干活了,起早贪黑的种着家里的四亩地,勉强维持着三个人的温饱。到了姑姑13岁小学毕业的时候,父亲也到了结婚的年龄了,奶奶已经找人给他介绍对象了。按照当时农村的惯例,家里条件不好,姑姑一个女孩子能上完小学就算不错了,因为很多女孩学都没上过。但是姑姑她学习特别好,每次考试都考第一名,她更是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初中。
当奶奶让姑姑下地干活,不让她去上初中的时候,她躲在家里天天哭,饭也不吃。到了开学报道的那天,初中的老师找到了家里,老师说姑姑成绩那么好不去读书真的太可惜了。那时候还没有九年义务教育,老师觉也只是劝说没有其他办法。奶奶说家里真的太穷了,儿子马上要娶媳妇,哪里有钱供她读书。
开学的第二天,奶奶在家里大发雷霆,把我父亲狠狠地揍了一顿,这还是从来没有过的。原来是父亲偷偷的拿了家里准备给他娶媳妇的钱,给姑姑交了学费,让姑姑去读初中去了。姑姑开开心心的读初中去了,家里没了钱父亲相亲的事就泡汤了,但是父亲满不在乎,他说只要肯吃苦过两年又能攒够钱了。
初中在镇上,离我们家比较远,姑姑要住在学校里,因此除了学费,吃饭、住宿都要花钱,仅靠家里种粮食挣的那点钱根本供不起姑姑上三年初中。思来想去,父亲决定种菜卖菜补贴家用。
父亲是个勤快人,姑姑上初中的三年,父亲每天起早贪黑不知疲倦的种菜、收菜,走街串巷卖菜,父亲不仅挣够了姑姑的学费,生活费,还攒下了娶媳妇的钱,顺利的结了婚。
父亲结婚后依旧种菜买菜,因为姑姑考上了师范高中,再读两年学就可以当老师了。对于父亲的决定,母亲是支持的,她也帮着父亲种菜卖菜,虽然苦了点儿,但是他们相信未来会好的。
两年后,姑姑师范高中毕业了,因为她成绩特别好所以很多学校抢着要,示范高中内部也邀请她留校任教,这在当时是极少数的,姑姑选择了留校。我们家出了一个铁饭碗,出了一个老师家,供妹读书的父亲更是受到全村人的尊重。
姑姑读书的时候成绩长期拔尖,没想到教书居然也是一把能手,连续两年她带的班都取得了全市前几名的好成绩。她的能力得到了市里学校的认可,直接把她从县里的示范高中调到市里的一中教学。
姑姑去市里面教学以后回家的次数就少了,一方面是教学任务紧,另一方面是离家特别远,但是每次姑姑回来都会留下一些钱和她从市里面买的礼品,家里的生活因她一人脱离了贫困。
父亲和姑姑第一次吵架是因为他小舅子上学的事。我母亲是家里的老大,她下面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弟弟是最小的,比我母亲足足小了一轮。
我外公特别宠爱我舅舅,家里挣的钱和女儿出嫁收的彩礼都花在了舅舅身上,上学的学费更不在话下。我舅舅学习并不怎么好,甚至说有些差,因为他连初中都是复习了一年考上的,他在初中学习也不好,所以考高中也不容易,考师范那就更难了。第一次没考上,他又复习了一年,第二次还是没考上,这一次只差了几分,但是学校卡的严,差几分也不让去。这个时候正好赶上我姑姑从县里调到市里,学校的领导特别重视,于是我父亲就想让我姑姑去学校打个招呼,只要我姑姑开口,相信学校里面应该不会为难,但是没想到我姑姑居然当场拒绝了,她说得按学校规定走。
那天我父亲和姑姑吵的很凶,最后不欢而散,我舅舅最终没能去读师范高中而是去了普通高中,高中毕业后分配到工厂半工半读,后来成了技术工人。
自从姑姑和父亲吵架以后,他从以前两三个月回家一次变成半年回家一次,他们兄妹似乎有了隔阂,不像以前那么亲近了。
又过了一年,姑姑结婚了,嫁给了另一个男老师。姑姑和姑父结婚后不久,他们两个考上了公务员,姑姑去了教育部门,姑父去了法院,成了公家人。父亲和姑姑第二次吵架是因为奶奶的事。奶奶上街买米,回到家她称了一下发现卖米的少了她称,但是卖米的不承认,于是就和卖米的吵了起来,结果吵不过人家就动手推人家,人家也没怎么着就躲了一下,结果奶奶自己摔到了地上摔伤了。小贩把奶奶送到了医院,去了医院以后,奶奶让小贩拿钱,小贩不拿,于是奶奶就说要去告他,小贩不搭理她。
说到去告人,奶奶本来觉得麻烦就想放弃了,但是父亲知道后就动了心思,自己的妹夫不就正好能帮忙吗。父亲起诉了小贩,并把这个官司告诉了姑父,姑父也答应了帮忙。没想到开庭的前一天,姑姑回了一趟家,她把一个档案袋递给我父亲让他看。她说小贩没有错,人家属于正当防卫,打官司赢不了,她不会让我姑父帮忙的,那样会害了他。
父亲听完后,气不打一处来,把她大骂一顿,说她是白眼狼,连自己亲娘都不帮,说自己后悔当初供她读书了。那天姑姑是哭着离开的,我父亲被她气的吃不下饭,奶奶在医院里听说过更是伤心难过,以至于病情加重,半年后就去世了。
奶奶去世后,姑姑回家次数就更少了,只有每年过年的时候才回家一躺,回来去给爷爷奶奶上坟,然后也不过夜,在家里吃顿饭就走,父亲也不留她。
姑姑的仕途很顺利,几年以后就成了部门的中层领导,认识她的人都夸她正直,因为亲戚找她帮忙,她都是公正的处理从不徇私。
父亲和姑姑彻底闹翻是在几年前我的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为了孩子的教育,我在市里买了房子,距离市重点小学只有一路之隔。按照往年政策,我的孩子读小学是可以进这所小学的,但是没想到的是,就在我孩子要读小学的那年政策变了,不再按照居住地就近入学了,变成了按照户籍地就近入学,这样一来,我虽然买了房子,但是户口还在老家,是不符合入学条件的。
大家都知道,农村的户口迁出也容易,迁回来就难了,所以我不想迁户口。眼看着所有符合条件的都报名成功了,有些不符合条件的也都在找人。如果回老家上学,这房子不白买了吗,迁户口我又不愿意迁,所以只能找关系,这时候我就想到了姑姑,她正好管学校。
孩子上学的事是一家的大事,为了自己的孙子,父亲带着我们一家三口备了礼物去找姑姑。我们一家到了姑姑家,一开始并没有说我们来的目的,姑姑看到我们的到来热情的招待了我们,做了一大桌子的菜。为了孙子的事,父亲罕见的一边帮姑姑做菜,一边和姑姑唠起家常,姑姑受宠若惊,甚至激动的有些抹泪。当饭菜做好准备吃饭的时候,父亲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就和她提起了孩子上学的事,没想到姑姑的脸色渐渐变得难堪。父亲就那么盯着她,眼神慢慢的由热情变得冷淡。当姑姑低下头不敢直视父亲的脸时,父亲二话没说拉起孩子的手扭头就出门了。我是最后出门的,看着姑姑我想说些什么,可最终什么都没有说,当我出门的时候,我听到姑姑在哭。
最终我孩子进了一所民办学校,这个学校和重点小学齐名,但是因为是民办,每年要多花很多钱。这一次是父亲最后一次找姑姑办事,和前几次一样没有办成,这也是父亲和姑姑最后一次交流,从那以后父亲不跟姑姑来往了。
好几年过去了,听说姑姑又升了,只是这一切似乎和我们家没关系了。每年过年的时候,姑姑还是会回来,但是父亲门都不让她进,她带的东西也从来不收。现在姑姑只能每次给爷爷奶奶上完坟就回市里去,她的头发一年比一年花了,也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才能理解他这个妹妹。
以前我年纪小不懂事,不太理解姑姑的做法,为什么她不帮我们家忙,但是现在我理解了,而且开始尊敬佩服她,我也开始试着劝解父亲。姑姑绝对是个伟大的人,她的做法是对的,如果亲人找来就徇私那就不是一个好官了,虽然亲人有些气愤,但是她得到了大家的尊重。
这两年每次看电视的时候,我都给父亲讲姑姑那么做是对的,你看电视剧里那些徇私的都是什么下场,父亲也渐渐的理解了姑姑。
去年过年姑姑再次来到我家的时候,父亲打开了门迎接她,父亲给她道歉说这些年错怪她了,让她受了不少委屈。姑姑听完直接抱着父亲哭了一场,能得到亲人的理解,姑姑也很欣慰。
现在姑姑马上要退休了,姑姑说退休了以后要回到村里来居住,而父亲已经早早收拾好了我们家里空闲的院子。
逢年过节,城里亲戚到乡下做客,为什么乡下亲戚不高兴呢?
黄金周,城里几个亲戚打电话给我朋友,说他们十多人要到我们乡下XX景点来玩玩。朋友一听,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这个虽然是小众景点,里面可看的东西不多,但收费也不低。
50元一个,10多人,500多。要是花个500多请大家吃顿饭,那比进景点更有意义。朋友给亲戚们说,那个景点没多大好看的,你来我带你到其它更好玩的地方去,还不要门票。对方一听,说不来了,他们转到其它景点去。
从这件事情来看,城里亲戚到乡下做客,节假日想到的就是到景点去逛逛。而当地人,对这些景区情况比较熟悉,原来好多地方是不收费的,突然之间收费了,又觉得没多少稀奇的,自然不愿意再去。
而城里亲戚呢!他们是从各种媒体上看到这些景点宣传照片的,觉得出门旅游一趟,已经到了这个地方,不进去看看也只能是白来一趟。朋友打算带亲戚去的地方,是本地一个空坝子,还能踩水,那里当地人玩得比较多,也比较热闹。但不属于景点,亲戚们对这个地方就不太感兴趣。
城里人和农村人,在消费上差别是比较大的。城里人愿意把钱花在旅游这些地方,而农村人,更愿意把钱花在刀刃上。每年农村人花钱外出旅游的不多,要是能找到不要门票的地方,是大家的首选。
另外,城里人到农村,好多人也是奔着采购农村土特产的。这采购农村土特产,问题就更多了。很多人以为土特产,当地所产,价格会很低,但其中一部分土特产,价格会比城里贵。
亲戚让带去购买,当卖方说出价格时,有些人就会产生质疑:在我们城里才卖多少,怎么到你们这里要收这么高?有时,亲戚质疑的眼神,似乎是农村亲戚从中占了便宜。很多时候,农户也是基于自己的成本算账,有些东西就是比城里稍微贵些。农村人习惯了这种价格,但城里人不一定接受,他们有个心理价位。
农村人好客真假也要因人而异。大部分人是好客的,但是,有时面对城里亲戚和自己想法不一样的时候,尤其是自己又没有主人的感觉,被动接受别人意见的时候,或许又是被人怀疑坑人了的时候,不知怎么解释清楚,心里就别扭了。
我看到村里很多人家,城里来了亲戚,全家出动,如临大敌。真的!从头一天开始,就到菜场买各种菜准备好,就算干农活的都会把事情丢下一两天,全家陪着亲戚这样那样。等到把亲戚送走,这才松了一口气。不是农村人对城里亲戚不热情,而是农村人心理特有的一种感觉,怕招待不周会被人说闲话。
总之,我觉得不管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大家既然是亲戚,已经坐在一起,大家互相尊重彼此感受,照顾对方情绪,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做到心理上的平等,那大家才能和谐相处,相处起来也才愉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