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项羽兵败自杀的致命错误分别是什么?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带领五万楚军,破釜沉舟,一举消灭秦军主力。吓得诸侯将领胆战心惊。最终却败给了混混刘邦,落得个自杀身亡的下场,不得不令人唏嘘。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讨论项羽失败的原因。在笔者看来,有以下几点:

一、项羽个人能力太强。

个人能力强是好事,但是,作为领导,个人能力太强有时也不是什么好事。

项羽就是个人能力太强,而又不注意培养部下。项羽手下本来也是猛将如云,出名的就有龙且、英布、季布、钟离昧等人。可是每次打仗,项羽都冲锋在前,不注意发挥部下的能力,这些部下缺少单独作战的机会,也就缺少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分封天下之后,齐地作乱,项羽带兵征讨,刘邦趁机出关,项羽就不能两边兼顾了。

楚汉战争的关键时期,韩信进攻齐国,项羽和刘邦打仗,实在抽不开身,派龙且支援齐国,被韩信灭掉,是项羽的一大损失。

这也看出,龙且等人虽然是猛将,但是长时间跟着更加勇猛的老大,已经缺少那种总揽全局的能力,让他们独当一面的时候,很容易就失败了。

刘邦就不一样了,出谋划策,不如张良;运筹帷幄,不如韩信;治理国家,不如萧何。可是,刘邦派出一个韩信就能平定赵、齐等大片土地。

二、刚愎自用,缺少远见。

项羽有一个谋士范增,而不能好好利用,韩信、陈平开始都是项羽的部下,后来投靠刘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项羽有一个谋士范增,还不能好好的利用。灭掉秦国之后,本应在关中称王,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炫耀炫耀。这是缺少远见的表现。

三、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项羽打仗勇猛,但是在政治上表现得优柔寡断,典型的例子就是就是在鸿门宴中没有杀掉刘邦,而放虎归山,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四、滥杀无辜、失掉民心。

项羽在征战过程中滥杀无辜、动辄屠城,很难取得民众的支持。在项梁死后,楚怀王实际掌握了楚国的政权,计划灭秦的时候有两项任务,一是北上救赵,二是西征灭秦。项羽本想和刘邦一起西征灭秦的,楚怀王就认为项羽杀伐过重,会激起民众的激烈反抗,不利于迅速灭亡秦国,而不同意项羽西征。最终让项羽北上救赵,让刘邦西征灭秦。

在项羽分封天下之后,齐地田荣又举兵作乱,项羽征讨,本来很轻松杀掉了田荣,可是,还是因为项羽杀伐过重,激起齐地人民的不断反抗,项羽陷入其中,给刘邦留下了兵出汉中的机会。

我认为,以上几点是项羽失败的原因。

导致项羽兵败自杀的致命错误分别是什么?

项羽失败原因很多,残暴,不守信用,妇人之仁,贪恋权利,但不能用人最为致命。

若籍则无能有是,得范增不能用,得陈平不能用,得韩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偾弃去,徒以匹夫小勇,欲决雄雌于挑战间,至力蹙势穷,犹将驰杀一二汉将,以见枝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

--------范浚

用兵打仗,十个刘邦捆在一起也比不上项羽,武力就更不用说了,但楚汉争霸,笑到最后的却是刘邦。项羽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用人,汉初三杰在刘邦麾下入鱼得水,而项羽手下几乎无可用之人。国士无双的兵仙韩信都被项羽派去站岗了,还有谁能被他所用?唯一一个范增也被三言两语挑拨,最后范增落得病死于返乡途中。

项羽这样神勇的人,千古无二,然而手下只一范增而不能用,兵败被杀并不奇怪。

导致项羽兵败自杀的致命错误分别是什么?

项羽最致命的硬伤只有一个:刚愎自负,既无自知之明,更无知人之明。项羽临死前曾说“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可见他至死都没有看清楚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缺陷,还把一切都归罪于天意,这是多么可悲又可怕的事情!

我们现在分析项羽这个人,谁都能罗列出他一大串的缺点和不足:诸如沽名钓誉、目光短浅、妇人之仁……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项羽也是人,不可能那么完美。事实上,很多英明神武的帝王也是一身毛病,一样能够成就霸业,说明缺陷是可以弥补或者改正的。所以,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自知,不懂得扬长避短,连自己的缺点都认识不到,如何去改正?项羽不但不自知,反而刚愎自用,无视他人的意见,看不到他人的长处,始终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楚汉相争前期,韩信、陈平、范增这些人都在项羽手下,但凡他能用好其中一个,何愁霸业不成?后来这些人先后离开项羽,正是因为彻底看透了项羽这个致命的硬伤,根本无法逆转。

反观刘邦虽然识字不多,出身低微,也是一身毛病,但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水平不高,只靠自身条件是没办法成就大业的,因此他遇事总是会问身边的人“为之奈何”——你们高明,告诉我怎么办吧。刘邦曾用一段经典的话对自己和项羽进行了比较:“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首何等的大智慧!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既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又能了解自己的长处,这才是取胜的王道!

总结:有自知之明可以更好地看清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劣,扬长避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有知人之明可以更好地看清别人,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让别人的智慧为己所用。可惜一代霸王项羽至死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枉费英雄之名。

导致项羽兵败自杀的致命错误分别是什么?

1、因为巨鹿之战的胜利,项羽成为了天下诸侯的领袖,但是项羽目光短浅,将未经战争荼毒的汉中和蜀地给了刘邦,加上项羽还分封了三个秦奸在关中为王,这简直在给刘邦送助攻呀!结果刘邦拿下秦国故地易如反掌,楚汉争霸其实在战略层面早就结束啦!

2、战术层面项羽无敌,巨鹿之战、彭城之战都是战必胜、攻必取!无敌于天下,但是项羽目光短浅,将西楚家乡留给了自己,只是为了回家炫耀,但是西楚故地饱经战乱,还没有天险!说白了项羽的大后方没有战争能力,没有战略纵深!

3、一个人的战术再强,每战必胜,但只要是战略上输了哪怕一次,就没有翻身重来的机会啦!从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再到荥阳一战,项羽没输过,还都在战术上赢了,但是刘邦的地盘却越来越大,项羽就输了垓下一战,楚汉争霸就结束啦!

4、刘邦知人善用,卸磨杀驴!有张良、萧何和韩信等人辅佐,而项羽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范增的话都听不进去,焉能不败?

最后《史记——项羽本纪》写的跟小说一样,夸大成分太多啦,另外项羽不配拥有本纪的名号!项羽不是帝王,最多就是一个地方军阀!巨鹿之战中了个彩票而已!

导致项羽兵败自杀的致命错误分别是什么?

这五个致命错误但凡粘上一个都不好胜利,项羽倒好,全占了!

项羽是历史上少有的英雄人物,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喜欢项羽的人都要比刘邦多一些,如果不是刘邦这个意外的话,那么天下无疑就是项羽的,并且项羽的做人风格更加受人尊敬,不像刘邦一样是一个市侩小人。

但是无论怎么说,虽然项羽更加受世人尊敬,但最终的胜利者还是刘邦,这一点项羽有推脱不掉的责任,要知道项羽伐秦的时候刘邦还只是一个亭长,真可谓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项羽具体失败的原因具体表现在这五个方面:

怀疑人心,用人不信

其实看后期刘邦的阵容就会发现,大多都是项羽阵营的,最终因为项羽的怀疑从而投奔刘邦,最为著名的就是韩信、陈平等。从这中就能看出一个问题,就是项羽重用楚人,比较排斥其他人员,所以这些原本有更大发展空间的武将和谋士最终都被项羽排斥出去,甚至最为依仗的范增也被项羽劝退。

楚人在项羽身边能有多重用呢?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项伯,鸿门宴本是一个绝佳的时机,但是因为项伯的告密和从中捣乱,那还有什么楚汉之争,并且项羽在事后并无太大危险,可见项羽对于楚人的信任和放纵,这也是陈平能用反间计将项羽身边的人一个一个撬走的原因。

内心孤傲、英雄主义强烈

可以说楚军因为项羽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一些不易察觉的心理,就是以项羽为首,只要有项羽存在那么士气就自然提升了,相反,没有项羽的存在,楚军就好像群龙无首没有一个绝对的领导者,并且项羽的谋略是公认的不行,于是排除项羽坐镇后方指挥三军的可能,但项羽只有一个人,于是项羽身在哪里,哪里就赢,但项羽不在的地方往往溃败的非常快。

项羽内心崇尚的是什么?自然是英雄主义,他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汉军可以说看到他都非常的害怕,在武将楼烦让楚军束手无策的时候,项羽只是出面一次,就吓得楼烦带兵撤退,可见其威望,但正因为如此,项羽的英雄主义让下属都变成了碌碌之辈,只在乎冲锋陷阵,至于谋略,需要吗?

优柔寡断

这是项羽最让人可惜的一点,也是他失败的最大原因,难以想象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绝世武将,在处理事情上是如此的犹豫,完全没有一点战场上杀敌的风范,在鸿门宴上,被刘邦的三言两语就说得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但凡狠下心,天下间哪里还有汉军的存在?

继续沿用分封制

在项羽当上楚王之后做了一番让天下人看不懂的操作,就是将有功之臣封为诸侯,分封一定的土地,周朝的灭亡是因为什么?就是因为各地诸侯权力太大最终直接无视了周王朝,这才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

而项羽就好像看不到其中的弊端一样执意分封,这造成了什么结局呢?就是忠心耿耿的季布最终都背叛了项羽,而其他诸侯自然不会再跟项羽同心,心中想着的肯定是壮大自己的实力,从而逐鹿中原,就跟春秋乱世一样。

不重视百姓

刘邦虽然不如项羽,但是愿意约法三章来维护百姓的利益,所以百姓内心深处还是拥立刘邦的,其实刘邦做的也没什么,但是跟项羽对比的话,就会发现刘邦的政策是多么的好,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这都要从项羽分封天下说起了,项羽称霸之后,天下再一次进入到了春秋那样的时代,乱世对谁迫害最深?自然是百姓了,长期征战需要军费和粮草,这些从哪来呢,自然是由百姓提供,你说这样百姓还会爱戴项羽吗?要我说,就算刘邦不起兵也会有其他人起兵,只不过从抗秦变成了抗楚。

总结

项羽毫无疑问是一个英雄,一个优秀的将军,但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统治者,项羽从来没有重视自己的过错,认为武力可以战胜一切,自己的言语就是绝对的命令,正因如此,才在一系列的事件下慢慢走向灭亡。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就是您对文青创作内容的最大认可,谢谢。

导致项羽兵败自杀的致命错误分别是什么?

在短短4年时间里,西楚霸王项羽之所以能由天下共主沦落到兵败自杀的结局,究其原因,是他犯下太多的错误,行为过于愚蠢。其中,最为致命的5个错误,跟项羽对待5个关键人物的态度不同有关:

错杀韩生。项羽攻破函谷关、夺取关中后,儒士韩生便向他指出关中地形险要、土壤肥沃,如果在此地建都称王的话,那么可以东向制约诸侯的生死,永远做天下的霸主。然而项羽却因为咸阳此时已被焚毁,而将士们又都怀念家乡,所以并未听从韩生的建议。不仅如此,项羽还颇有感触的说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韩生对项羽的短视非常失望,因而私下里对他人讲道:“人们常说楚地的人像猴子,虽然也穿衣戴帽,但终究不是真人。”项羽听后大怒,立刻将韩生抓捕后处死。事后,项羽率军东归,但仅过了1年时间关中便被刘邦重新占据。此后4年间,刘邦以关中为根据地跟项羽争夺天下,并笑到了最后。试想一下,如果项羽能够听从韩生的建议,刘邦能否还有机会跨出僻远的汉中半步?

错杀义帝。不管项羽如何不情愿接受义帝熊心的领导,但后者作为他权势、地位合法性的来源,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项羽足够明智的话,采取当初齐桓公、晋文公的做法,在尊奉义帝的名义下号令天下诸侯,完全可以建立梦寐以求的霸业,而又不需要付出沉重的政治、军事代价。

可惜项羽非常短视,他非但完全无视义帝的权威,而且还把他流放到僻远的郴县,并指使九江王英布在途中将他其死,由此犯下弑君重罪。项羽弑杀义帝行为让天下人切齿,也给刘邦起兵提供了绝佳的借口,后者正是在讨伐“逆贼”的名义下占领道义高地,并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从这点来看,项羽此举无异于替刘邦“助攻”,实在是生平最愚蠢的举动。

错逐范增。作为楚军中头号谋士,范增在项梁起兵之初便来投靠,力劝后者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然后纠合其他诸侯共同伐秦,从而为项梁叔侄指明前进的方向。正因如此,在项梁兵败被杀后,项羽照旧尊敬、信任范增,并把他尊为“亚父”。然而自从鸿门宴后,项羽跟范增之间却产生隔阂,从而损害了双方之间的亲密合作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项羽能够明智的话,应该放下身段,虚心采纳范增的合理建议,或许还可以挽回局面。可惜项羽刚愎自用、猜忌心极重,最终中了陈平的反间计,竟把范增赶回老家。范增被驱逐后,项羽手下再没有可以信赖的谋士,以至于最终走向覆亡。刘邦消灭项羽后,曾一针见血的评论道:“项羽连一个范增都不能信用,凭什么跟我夺天下?”可谓一语中的。

错放刘邦。刘邦起兵之初追随楚将项梁,并在名义上奉熊心为主公。等到项梁被秦将章邯击杀后,刘邦又与项梁的侄儿项羽一起并肩作战,并曾结为异姓兄弟。为了尽快完成西行灭秦的大业,熊心派项羽、刘邦兵分两路攻略关中,并约定先入关灭秦者,可以在关中称王。结果,刘邦避开秦军主力,从南线攻入关中,从而灭亡秦朝。

对于想做天下霸主的项羽来讲,先行入关灭秦的刘邦,无疑是他最大的敌人。所以为了铲除心腹大患,项羽便听从范增的建议,准备利用在鸿门宴请刘邦的机会将他杀死。然而项羽有妇人之仁,在宴席上竟然听从张良和项伯的劝谏,因不愿背负“滥杀功臣”的罪名,由此将刘邦释放。项羽的举动无异于“放虎归山”,4年后他被刘邦击灭,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

错放韩信。项梁起兵并渡过淮河时,名将韩信离开老家淮阴县前来投靠,但一直得不到赏识,在军中默默无闻。项梁战死后,韩信转而侍奉项羽,并担任郎中的职务。利用近距离接触项羽的机会,韩信曾多次献上计策,但均被前者无视。韩信郁郁不得志,最后离开项羽、投奔刘邦。

韩信离楚归汉,在相国萧何、大将夏侯婴的大力荐举下,得以出任大将军。此后4年间,韩信作为汉军主帅,帮助刘邦消灭或征服西魏、代、赵、燕、齐等国,并率军大败项羽于垓下,迫使后者自刎于乌江。项羽自杀后,刘邦建立汉朝,而首功之臣非韩信莫属。如果当初项羽能够听从韩信的建议并重用他,那么最终夺取天下的,极有可能是他。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