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有对外国的技术垄断吗?
这个还真有,据我所知,养蚕技术就长期被中国政府垄断。
在中国,夏代以前已存在蚕的家养,从桑树害虫中选育出家蚕,创造了养蚕技术。商代设有"女蚕",为典蚕之官。周代有"亲蚕"制度,天子和诸侯都有"公桑蚕室"。周代养蚕方法已较成熟。
养蚕技术成熟之后,缫丝、纺织技术逐渐成熟,织出的丝绸轻柔、华丽。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深受当时欧洲贵族的喜爱。那时,丝绸成为罗马人狂热追求的对象。古罗马的市场上丝绸的价格曾上扬至每磅约12两黄金的天价,造成罗马帝国黄金大量外流。
当时,中国的养蚕技术对外严格保密,政府在边关设置守将,盘查出境人员,查处的目标之一就有看你是否带有蚕种出境。昂贵华丽的丝绸,再加上中国政府的严密封锁,使得古罗马人对丝绸这种神奇的物品展开了无尽的想像,他们怎么也想不出是什么东西能织出如此轻柔、华丽的物品,曾经以为丝绸是一种树上长出的一种类似羊毛的东西织出的物品,并把这种认识写在他们的著作中。同时,也想尽各种办法获取丝绸的秘密。
那么,养蚕技术是怎样流传到国外的呢?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据说有几个印度和尚在6世纪时来到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当时波斯商人以高价在那里出售丝绸,居间牟取暴利.这些印度和尚向查士丁尼皇帝献策,说他们有办法让拜占庭不再向波斯和其他国家购买丝绸.他们曾在一个叫赛林达(大约是新疆一带)的地方住了很久,发现产丝的是一种虫,丝从虫的口中吐出. 要从该国带走虫是不可能的,但是有可能把虫产的卵带来孵化.查士丁尼答应事后重赏他们.后来印度和尚果然取来虫卵,依法孵化,得到许多虫,以桑叶喂养,于是拜占庭境内能养蚕缫丝.
第二种说法,7世纪时另一位拜占庭历史学家梯俄方内斯记载,皇帝召见曾在中国住过的波斯人,他们答应为查士丁尼寻找蚕种.他们绕道南高加索地区去中国,过了两年,大约在553或554年左右,带着蚕种返回拜占庭.蚕种是藏在空心手杖中带来的.在他们的指导下,拜占庭成功地养出了蚕,并结出了蚕茧.至此,拜占庭帝国首次使用在西方生长的蚕所吐的丝作为纺织丝绸的原料.
还有一种说法,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一个故事. 在今天新疆的和田(旧称于阗)古代有一个叫瞿萨旦那的国家.该国向东国(中国)求取蚕种,但是东国国王秘而不赐,还严令边关禁止蚕桑种子出口. 于是,瞿萨旦那王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以卑言厚礼向东国公主求婚,获得了允准.迎娶公主时,瞿萨旦那王告诉迎娶公主的专使说,你告诉东国公主,我国没有丝棉,她可以把蚕桑种子带来,将来为自己做衣服.公主听了专使的话,就秘密地弄了一些蚕桑种子,放在自己的帽子里.到了边关,官员虽然仔细搜查,但始终不敢检查公主的帽子.蚕桑种子就这样到了瞿萨旦那,当地人开始养蚕.刚开始时,桑叶不够,蚕还要吃些杂树叶子,但不几年就桑树成林,蚕宝遍地.公主还刻石为制,严令保护蚕桑,不许损伤.
不管怎么说,大约唐朝的时候,养蚕技术流传的国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