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胡惟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朱元璋问刘伯温:“继李善长之后,谁能当宰相?”
实际上,朱元璋心中已经有了底,给出了三个备选人,其中之一便是胡惟庸!
不料刘伯温却说: 胡惟庸这个人野心很大,他当宰相,怕是不妥。
那么明朝的胡惟庸,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当初刘伯温在生病的时候,朱元璋好巧不巧,派人带着御医去看望刘伯温,但是这个人正是胡惟庸,自从胡惟庸去看过刘伯温之后,刘伯温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三个月之后便撒手人寰, 所以说刘伯温的死,究竟是不是与胡惟庸有关?
确实很值得怀疑。
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是当时明初四大血案其中之一,影响程度可见一斑。在洪武13年的时候,当时身为丞相的胡惟庸,声称在自家的旧宅子,发现了祥瑞的征兆,就是在他家的一口古井中,突然出现了一眼甘甜的泉水,特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欣赏,起初朱元璋也觉得没什么,但是就在朱元璋打算前往走到西华门的时候,突然有一名太监,跑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车马跟前,也不说话,就是紧紧的拉住牵马的缰绳,不让马儿动弹。
随行的士兵们见状,这不是找死吗?众人齐上,乱棍齐下,将那个太监揍得更加喘不过气来,只不过他死死的用自己的手臂,指着前往胡惟庸家的方向,即便是这样,也不让朱元璋继续前往,此时的朱元璋才恍然大悟,随即命令士兵,立马打道回府。
根据《明太祖实录》,当天的朱元璋,在回宫之后,立马登到高处的城墙,远远的看着胡惟庸家的方向,原来那里早已经埋伏好的士兵,刀枪林立。当时就下令逮捕了胡惟庸,其实早在4天以前,就有人向朱元璋密告胡惟庸谋反一事,只不过当时的朱元璋并未觉得有什么事儿,还是打算掌握足够的证据再说。
或许这不过是幌子罢了,按照朱元璋生性多疑的性格,应该早就发现了胡惟庸的异常,而且当时刘伯温已经警告过朱元璋了,以至于在胡惟庸案发生之后,前前后后,诛杀的人数达到3万,时间也持续了10多年之久,以至于一度与后来的蓝玉案,并称为胡蓝之狱,两起案件不相上下。
自此朱元璋诏告天下,要以胡惟庸为鉴,不要犯类似的错误究其根本,实际上也证明了当时朱元璋的君权与胡惟庸相权之间存在的矛盾,毕竟朱元璋总共用了4个丞相,而且相对来说结局都不怎么好,难道都是丞相们的问题吗?实则不然,终究是相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冲突,没有办法解决!
回到当年,胡惟庸与李善长本来是同乡,在公元1355年,选择投靠朱元璋,担任过元帅府奏差、知县、湖广佥事、太常少卿,中书省参知政事,后来又在李善长的推荐之下,担任了右丞相,1377年位列百官之首,当选左丞相,这一路走来,也证明了胡惟庸的才华横溢,深受朱元璋的宠信,但是伴君如伴虎。
大业未成之时,开国皇帝朱元璋,需要控制的是兵权一旦国家建立,将权削弱,需要注意的就是相权,毕竟也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了,朱元璋害怕,胡惟庸也害怕,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何况自古以来有这样的说法:
“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
并不是朱元璋对胡惟庸咬牙切齿,也不是胡惟庸觊觎朱元璋的皇位,只不过他们处在了那样的位置,迫不得已,势必要做出一些有利于自己的举措。
所以,你明白胡惟庸是一个怎样的人了吗?
明朝的胡惟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胡惟庸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结点式的重要人物,胡惟庸之死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史上千余年的丞相制度的废除。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胡惟庸只是“胡蓝大狱”中的胡惟庸,也是胡惟庸生命的尽头,对此前的胡惟庸则知之甚少,那么真实的胡惟庸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胡惟庸是淮西勋旧的重要成员之一。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论才能,胡惟庸远在李善长和刘伯温之下,但胡惟庸善于逢迎,加上同属淮西勋旧,因而深得朱元璋和李善长的赏识。朱元璋开国后,在确立左右丞相的过程中,朱元璋一度想让刘伯温出任右丞相,以制衡担任左丞相的李善长,刘伯温有自知之明,为了避免遭到淮西贵族的排挤和嫉恨,刘伯温拒绝了朱元璋的美意,并很快以年老为由辞职还乡,朱元璋同意了刘伯温的请求,但同时向刘伯温请教谁可以出任右丞相一职,在问及胡惟庸是否能够担当右丞相一职时,刘伯温向朱元璋直言绝对不可以任用胡惟庸这样的小人,一旦任用必会招致很大的祸患。
但是胡惟庸还是凭借李善长的强力推荐,从而在洪武六年顺利获得了相位,由于李善长彼时已经辞职还乡,而另一位右丞相汪广洋又很难对胡惟庸形成有效的制衡,所以胡惟庸权倾一时,洪武十年,胡惟庸晋升为左丞相,位极人臣。胡惟庸随即对刘伯温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命人向朱元璋告密说刘伯温有自立为王的倾向,刘伯温吓得不敢再在老家居住,只得寄居京城,后来刘伯温的死据说也是胡惟庸命人从中暗算的。
胡惟庸后来因为谋反罪名被朱元璋下令处斩,历史上许多人都为胡惟庸翻过案,认为胡惟庸死的冤,实际上朱元璋虽然有过错,错在打击扩大面,实行连坐,使得许多无辜的人也受戮,但现在根据许多史料的批露基本上胡惟庸谋反是真的,胡惟庸在得知定远老家宅院的旧井中忽生石笋的“吉瑞”后,加之又有人告诉他祖坟中好几个坟头“夜有火光炽天”,坟头冒烟,老胡以为是天降吉兆,“益喜自负”,忖度自己又要“进步”了,实际上就是谋反做皇帝。
胡惟庸人品不好,死的不冤,只是朱皇帝太狠,后人略表同情而已。
明朝的胡惟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官拜左相
龙凤元年(1355年),胡惟庸投朱元璋于和州,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
吴元年(1367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
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
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骄纵跋扈
自从杨宪被诛后,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朱元璋欢心,进一步获得朱元璋的宠信。
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有的不报告朱元璋便径直执行。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于其门,贿送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可胜计。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从容地告诉了朱元璋。胡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但被福寿揭发。
御史中丞也曾说过他的短处。后来刘基生病,朱元璋派惟庸带医生探视,胡惟庸便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他与太师李善长相勾结,将哥哥的女儿嫁善长的侄子李佑为妻。学士吴伯宗弹劾胡惟庸,差点大祸临头。此后,他权势更盛。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他们还说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
心怀异志
吉安侯陆仲亨从陕西回来,擅自乘坐驿车。朱元璋大怒,责骂他说:“中原在战乱之后,人民刚刚复业,驿站户买马非常艰难。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人民就是将子女全部卖掉,也不能供给。”责令他到代县捕盗贼。
平凉侯费聚奉命安抚苏州军民,整天沉溺酒色。朱元璋大怒,责令他往西北去招降蒙古,他无功而返,朱元璋又严厉斥责他。两人都非常害怕。胡惟庸便暗中对两人威逼利诱。两人一向愚勇,见胡惟庸正专权用事,便与他秘密往来。两人曾到胡惟庸家饮酒,酒酣时,胡惟庸屏退左右,对他俩说:“我等所干的事多不合法,一旦被发觉将怎么办?”两人更加惶恐。胡惟庸于是将自己的主意告诉了他们,令他们在外面收集兵马。
胡惟庸又曾与陈宁坐在中书省中,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说:“我会用得着你。”太仆寺丞李存义是李善长的弟弟,胡惟庸的女婿李佑的父亲,胡惟庸令他暗中游说李善长。李善长年纪已老,不能坚决拒绝,开始不同意,后来便依违其间了。胡惟庸更加以为事情可以成功,于是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与他们约定日期相会。又派元旧臣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请求出兵做外应。这些事都还没有发出。正好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将驾车的人杀死。朱元璋大怒,命他偿命。胡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朱元璋不许。胡惟庸害怕了,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从于自己的武臣。
明朝的胡惟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胡惟庸是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人,他的功劳和能力,在朱元璋集团里并不突出,比起刘伯温,李善长,徐达这些大佬不值一提,大明朝建立后,派系斗争让胡惟庸登上了丞相宝座,他一直被人利用,而可悲的是他自己对此毫无察觉。
明朝建立后,出现了两大派系,一派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另一派是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刘伯温利用杨宪,搜集对李善长不利的证据,不断向朱元璋打小报告,朱元璋逐渐对李善长有了看法。李善长见皇帝已经对自己失去信任,群臣也群起而攻之,自己成了众矢之的,无奈李善长只好退居幕后,但前台需要一个形象代言人,这个人不能太有威望,而且自己能够控制住,李善长挑来挑去挑上了胡惟庸。
胡惟庸和李善长是老乡,虽然很早参加了朱元璋的革命队伍,但一直地位不高,这次得到李善长的推荐,成为了淮西集团的首领,李善长提拔胡惟庸,是要利用胡惟庸打垮刘伯温的浙东集团。
李善长退位后,朱元璋对刘伯温也失去了信任,把刘伯温打发回老家了,胡惟庸借此机会打垮了浙东集团,胡惟庸当上了丞相,他对刘伯温穷追不舍,指使手下人状告刘伯温,私自占据了一块风水宝地,有当皇帝的野心。朱元璋最怕的就是这个了,他下令扣发刘伯温的退休金,刘伯温生活陷入困境,心想:“远离皇帝会更加遭到猜忌,不如搬到皇帝眼皮底下,让皇帝放心。”于是刘伯温回到了京城。不久刘伯温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看望刘伯温,胡惟庸带着医生来到刘伯温住所,给刘伯温开了药,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更加严重,不久就死了。
刘伯温料事如神,号称天下第一谋士,居然败在胡惟庸手下,胡惟庸为自己的胜利感到欣喜若狂,没想到我胡惟庸有这么大本领,神机妙算的刘伯温都不是我的对手,试问还有谁能斗得过我呢?其实胡惟庸就没有想明白,他能斗倒刘伯温,不是他本事大,是因为刘伯温本事要甩胡惟庸几条街,对朱元璋有威胁,所以朱元璋才会支持胡惟庸,利用胡惟庸干掉了刘伯温,所有这一切都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中。
胡惟庸从此大权在握,变得越来越猖狂,开始独断专行,不服从他的官员一律受到排挤打压,官员的任用,处决犯人等都不报请朱元璋批准,胡惟庸还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朝中大臣都成了他的死党,甚至把李善长也拉下了水,此时的胡惟庸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心里想:你朱元璋能奈我何,我想当皇帝随时可以把你踢下皇位。愚蠢的胡惟庸哪能想到,朱元璋要解决他和解决一个毛孩子没什么区别,之所以让他继续表演下去,是利用胡惟庸这个无才无德的人做一件天大的事。
朱元璋权利欲望很大,身体素质好,不怕累,他认为丞相这个职务对皇帝权利有很大限制,甚至会威胁皇权,所以处心积虑要废除丞相制度,但丞相制度延续了上千年,想要废除必须有一个充分的理由,而胡惟庸这样的小人正好给他提供借口。
胡惟庸小人得志,已经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洪武十二年,占城国派使臣来南京进贡,胡惟庸并没有报告给朱元璋,而是自己接待了使臣,朱元璋的怒火爆发了,处死了所有和这件事有关的人,朱元璋准备对胡惟庸动手了。
胡惟庸有一次带儿子骑马游玩,路上儿子掉到马下,正巧有一辆马车经过,把胡惟庸的儿子轧死了,胡惟庸位高权重,没有经过司法部门就杀了马车夫,朱元璋知道后命胡惟庸来解释这件事,(朱元璋能够对胡惟庸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得益于他建立的一个名叫锦衣卫的机构,这个机构在胡惟庸一案里发挥了极大作用)。
胡惟庸来见朱元璋时,想了很充分的理由,他认为杀个马车夫,朱元璋不能把他怎么样,等他见到朱元璋,把自己的理由向朱元璋诉说,但他说了半天,朱元璋一句回答也没有,胡惟庸停止了诉说,见朱元璋正盯着他,一股莫名的恐惧突然笼罩在胡惟庸心头,朱元璋站了起来,清清楚楚的蹦出了四个字,声音不大,却像晴天霹雳砸在胡惟庸头上,“杀人偿命。”说完朱元璋飘然而去,不在看胡惟庸一眼。
胡惟庸在朝里的死党,这次让胡惟庸知道了死党的含义,他的死党御史中丞涂节见胡惟庸要倒台,告发了胡惟庸的阴谋,胡惟庸很多不法事件都有涂节参与,对犯法细节都知道的一清二楚,朱元璋立即命令处死了胡惟庸和他的重要党羽,灭了胡惟庸三族,并深入调查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的达到一万多人,胡惟庸经营多年的组织就这样覆没了,一个月后,朱元璋宣布撤销了丞相这个职务,可怜的大臣们命都怕保不住,哪还敢提反对意见,朱元璋的目的达到了,他是利用胡惟庸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总结:胡惟庸属于小人得志,他不知道朱元璋就是要利用他废除丞相制度,在这次政治事件中,胡惟庸当了牺牲品,还拉了一万多人给他陪葬。
明朝的胡惟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胡惟庸乃明朝朱元章时期的又一寃假错案?
洪武六年(1373年)7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据清史记戴(承接明朝的记录),开始朱元章很信任他,胡惟庸小心侍候朱元章,很得朱元章喜欢,逐渐得到朱元章的宠信。但是朱元章对他的大臣,都有一只眼睛暗中观察,胡惟庸有些处理问题,有独断专行的行为。日积月累,逐渐引起了一些人的小报告到朱元章那里,朱元章就开始收集他的材料,总结他的罪状大概是有几条:
1,目无皇上,骄横跋扈。
说他当了几年丞相,处理问题不报告皇上,一个丞相的事务相当多,如果事事都报告,朱元章受得了吗?要你个丞相干什么呢?
扣压奏章,特别是对胡惟庸不利的更是不报告皇上,在朱元章手下工作,谁不提心掉胆,怎敢违背呢?其实这些东西也是空口随便可以捏造,那需要什么证据呢?
2,图谋不轨,想造反夺权。
收集胡惟庸的一些下人,或者敌对关系的下人,胡惟庸谋反的只言片语,作为造反的证据。而且说胡惟庸家里井水中长石笋,请朱元章去看,家中埋伏着甲兵。朱元章也信了,按照当时的情况,胡也不是统兵的将帅,而且京城也无异动,一个文官丞相在一个威严无比的朱元章的朝代敢做这样灭族的大事吗?而且都是一些空口无凭的说法,就定罪下狱,真是荒唐可笑。
3,这个案子牵扯到连胡惟庸家族三万人被寃杀,拖了十几年都没有查清,为什么没有查清呢?因为都是子虚无有的东西,到哪里去查呢?
现代明史专家吴晗通过专门收集所有明清证据研究,得出结论,胡惟庸案是一个大寃案,都是因为朱元章的疑心太重,怀疑一切造成的,胡同明朝被杀的一些功臣一样,都是朱元章为保朱家子孙政权的长久,不惜错杀一些有功的大臣又一个寃死鬼而己。
结语:
根据现代明史专家吴晗的研究结果,胡惟庸是明朝被寃杀的一个丞相,而且证明明清时期的史料也隐藏了一些真相,历史应该还他一个清白的。
明朝的胡惟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朝的胡惟庸既是中国最后一任丞相,也是毒死传说中作烧饼歌“刘伯温”的人。更是和蓝玉并列,成为了朱元璋清除骄横不逊的大臣之一,明史称为“胡惟庸案”
胡惟庸剧照
胡惟庸,出生年代不详,属于元末明初时候人物,朱元璋刚发迹的时候,他就投奔了当时不算太强大的朱元璋,为何他不去投张士诚或者陈友谅呢,其实因为和他的籍贯有关,他是安徽人,是朱元璋的老乡,当然朱元璋的许多班底人物多少和淮西人有关,所以胡惟庸首选肯定是投同乡人的朱元璋。
在龙凤元年,年轻的胡惟庸正式在历史上登场,而这时的朱元璋只是和洲的老大而已,他的上面还有一个名义上的统领,就是韩林儿(龙凤是韩林儿的年号,合计12年时间)。
而此时因为是老乡的关系或者当时胡惟庸真有点水平,朱元璋就留了他做自己的元帅府奏差,胡惟庸得以跟随在朱元璋身边,没多久便是跟着朱元璋一路升迁,他的官职也来越大,管理的范围也由,知县,---通判-----佥事-----太常寺少卿----中书省参知政事。
短短的十多年,他完成了人生由低到高的跨越,最后成为了明朝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左丞相,这也是明朝最高的文官职位了。
为何朱元璋那么欣赏胡惟庸,一路提拔他呢?胡惟庸能够短短几十年,由一个幕僚走到丞相的位置,兵器力压众多开国功臣,成功成为朱元璋最信任的人,和他的努力工作和刚开始非常听话,还有工作认真有关。历史记载,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明太祖欢心。
但是通常人成功了以后,就会出现一个毛病就是找不到北,忘记了自己的定位和为何能够成功,而胡惟庸最后的被灭族,并且牵连那么多人,也和他后期的桀骜不驯有关。
但是他和蓝玉不同,蓝玉更多的事因为太子朱标的去世,导致朱元璋要铲除这些尾大不掉的功臣武将而被迫做的手段,而胡惟庸反而真的就是自己过于嚣张最后引来了朱元璋的猜忌和不快,并且最后还发现了他图谋不轨的证据,朱元璋采用了雷霆首都案,这一次直接将淮西的功臣体系清理了一次,可以说胡惟庸是直接削弱了淮西派系影响力的最重要人物。
胡惟庸做了什么让朱元璋如此暴跳如雷呢?首先:收受贿赂,这一条是朱元璋最忌讳的一条之一,因为朱元璋作为一个穷人孩子,自己做了皇帝,都非常的节省,所以对大臣是看的很严的,在明一代打击贪官是没有停止过的,这也是明朝初期,国力能够快速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胡惟庸的倒行逆施,肯定朱元璋知道,不过朱元璋并未做出处理,真到了胡惟庸被人说图谋不轨,而证据确凿时,才用这些来为原因,让胡惟庸一举不能翻身。
其次:结党营私,这也是胡惟庸能够嚣张的原因之一,因为胡惟庸的把握了朝政大权,导致了许多人投靠他,他自己也收集和收编和很多忠于自己的人,势力渐渐大的可以只手遮天,导致有时候连朱元璋都被蒙蔽,当然朱元璋还是相对对他信任,不过后来的几件事,朱元璋改变了看法,最后导致了胡惟庸的倒台
其三:得罪功臣,胡惟庸得罪的功臣,不可为不多,朱棣的岳父徐达,私自说过他,他还去打算害徐达,而著名的军师,刘伯温据说就是被他毒死的,就连李善长他都没放过,想想这些人物,都曾是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过的人物,胡惟庸如果不是做的太过分,其实朱元璋也不会对他如何的。
而胡惟庸最重要的就是对外勾结了北元,对内有私自养了许多的私兵和军士,并且因为后来他的儿子刚好出事,让朱元璋知道了他家做错了,对胡惟庸进行了责备,担忧不已的胡惟庸打算动手时,被人告密,最后引发了胡惟庸案
可以说其一生,少时兢兢业业,但是功成名就后有点飘飘然,到了后期i更是傲的不得了,最后应了易经的一句,亢龙有悔,伴君如半虎,不懂藏拙的人,最后也是落得满门抄斩,身首异处,这也是他留給我们和历史的一个教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