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在和康熙的较量中,明明已经占据了军事优势,为什么还会失败?

康熙皇帝是如此评价吴三桂的:

吴三桂径行反叛,背累朝豢养之恩,逞一旦鸱张之势,横行凶逆,涂炭生灵,理法难容,神人共愤。

虽然吴三桂是起兵造反的一方,但其实吴三桂也有难言之隐

公元1612年出生的吴三桂,好歹也算是将门世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自幼习武,吴三桂生父是吴襄,作为天启二年的武进士,还是说明其本身有一定的实力的,明朝崇祯年间就先后担任了,都指挥使,辽东总兵等要职,后来顺利与辽西名门望族祖家攀上关系,成为祖大寿的妹夫。所以吴三桂也就跟着父亲搭上了顺风车,成为了祖大寿的外甥。

由于父亲和舅舅的关系,吴三桂也就在部队度过了自己人生最重要的岁月,当然这也为他后来功成名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吴三桂在20岁的时候,就已经当上了游击,崇祯八年,吴三桂被任命为前锋右营参将,26岁,就已经相当于副总兵了,比起自己的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时隔不久,又被提拔为宁远团练总兵。

吴三桂真正在战场上崭露头角,那是在明清两军交锋的夹马山遭遇战

多年来随父亲积累的经验,也在这一战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那熟练的战斗机巧,在整个战场上游刃有余,拼命似的冲锋陷阵,给己方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尽管当时的清军勇猛异常,但硬是被初生牛犊一般的吴三桂给打了个平手。

后来在崇祯十六年,随着舅舅祖大寿妥协投降,吴三桂也感觉大明已经大势已去,所以也逐渐动摇了自己的决心,表面上还在顽强的抗击,但其实也给自己留好了出路,毕竟当时他的能力也有限,尽管当时的崇祯皇帝,给予了吴三桂厚望,但是面对逐渐颓败的大明,又有什么办法呢?随着清军进一步占领,随着明军地盘逐渐失守,吴三桂倍感压力,仿佛自己身处孤岛,周边城池几乎全部沦陷,坚守下去也只有死路一条了。

所以后来就有了吴三桂献出山海关投降清朝的故事

崇祯十七年,情况愈发危急,不想当亡国皇帝的崇祯,只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吴三桂身上,毕竟当时吴三桂最有实力,而且手握重兵,还是有一战之力的,京城情况很不乐观,所以吴三桂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临危受命,顺利被加封为平西伯,接到了火速回防京师的命令,但是一切就是如此突然,当吴三桂到达现在的河北唐山一代的时候,就已经得知了崇祯皇帝自缢而死的消息,京师也沦陷了,此时的吴三桂也不得不重新寻找出路。

由此看来,吴三桂还算是仁至义尽地,撑到了大明灭亡的最后一刻,但是也不能说他完全没有错,整个抗击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犹豫的,如果能果断一点,或许还是有机会的。后来吴三桂还是挺有骨气,面对闯王李自成的数次招降,还是一直没有答应,但是最终的结局却令人哭笑不得,据说当时就因为自己的宠妾陈圆圆被李自成 当成了俘虏,所以心智大乱,在多尔衮和李自成的双面夹击之下,最终被迫与李自成议和。

只不过由于李自成的过分自信,反而给了吴三桂喘息的机会

戏耍了李自成一番,只不过多尔衮在关键时刻出手了,才迫使吴三桂最终在与李自成再次谈判的时候,一举将其拿下,后来吴三桂也被封王,顺利当上大清朝平西王。

总体来说,吴三桂也并非从一而终的清政府拥护者,毕竟曾经在大明王朝做事,与清政府的摩擦必不可少,当然他强横也是有实力的,一来呢,自己是有独立军队的,而来,只要他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还是会有一大批的拥护者,何况他还与当时的众多明朝旧部有着密切联系,说白了,当时的清政府也明白,招降吴三桂当时使用了一定的手段,原则上吴三桂并非心甘情愿,所以也只是利用关系,并没有完全将其收买驯化,所以也有一定的戒备之心。

后来随着反叛势力逐渐被镇压,吴三桂也只能慢慢接受清政府安排

见吴三桂表现良好,一再给他升迁,此时的吴三桂 也更加配合清政府工作,积极卖命,但是,他终究还是有自己的小算盘,表面上对清政府百依百顺,但是也在乘机扩充自身势力,就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能够重整旗鼓,但是他的一举一动,毫无疑问,都是在清政府的监管之下,所以,就在吴三桂在云南大展拳脚的时候,也逐渐嚣张跋扈起来,甚至有点故意挑衅清政府的意思。

其实清政府也很明白,继续让吴三桂发展下去,就是养虎为患,所以也就在吴三桂消灭了永历皇帝之后,就已经完成了清政府的绝大部分使命任务,此时限制他的兵权也就是迟早的事,果不其然,在康熙二年,吴三桂也迎来了自己的黑暗时刻,那就是被收缴了平西大将军的帅印,接下来清政府的种种举措就有点卸磨杀驴的意思了,逐渐剥夺吴三桂的各项权利,此时的吴三桂也开始了反击,毕竟他也明白,现在让的是权,那以后可就要的是命了,所以吴三桂也屡次以各种机会所要兵权。

最终吴三桂起兵叛乱发生在康熙十二年

同为投降清朝的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回老家,但是康熙皇帝未免有点反应过度了,直接采取了移除其藩王的决定,这一下仿佛捅了马蜂窝,也正因为这件事,让吴三桂更加警惕了,所以他也就闲着没事,准备和康熙皇帝玩玩,明知道自己被撤掉藩王也是迟早的事,所以就主动请求康熙皇帝给自己撤了,康熙也不傻,既然你想玩,我就陪你玩,还想拿撤藩这件事调理我,那我就满足你,果断给吴三桂撤了。

本来吴三桂还以为康熙皇帝会挽留一下呢,结果哪里想到,康熙就是如此不近人情,也开不起玩笑,既然你康熙不仁,那么我吴三桂就不义,所以也不跟你讲什么君臣纲了,同年十一月,果断起兵造反,并不是此时的吴三桂被气糊涂了,实际上三桂等着一天这确实很久了,在盘踞云南的十四年间,也积累了足够强大的势力,就在刚刚造反的时候,就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夺取了贵州全省机关要塞,属实犀利

当然精彩的还在后面,就连当时的湖南也并未幸免,随后吴三桂一起兵,他曾经的那些好友也是一呼百应。比如广东平南王,四川的郑蛟麟、吴之茂等人,都相继起兵造反。

但是关键问题就出在这里,吴三桂因为太过于相信自己

太过于相信自己曾经的党羽,哪里想到有些人,天生就是墙头草,压根不会跟你同甘共苦,起兵的时候义无反顾,但是,我们都明白,起兵造反,打的就是突袭,并不适合长期鏖战,所以三年的起兵生涯,也让吴三桂身陷严重的财力危机,见到无利可图,那些曾经的盟友,也逐渐分崩离析,这时的吴三桂倍感压力。

但是有利也有弊,此时的吴三桂深知自己要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也就不管那些臭鱼烂虾了,决定还是靠自己,接连大败清军,但是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张皇后驾崩了,一下子又让吴三桂无所适从了,但是转念一想,既然没了奋斗的目标,那就给自己干得了,所以此后吴三桂又一鼓作气,瓦解清军数次进攻。

只可惜岁月不饶人

吴三桂眼看着就要夺取胜利的曙光了,但却被命运无情戏耍,一来是天气燥热,而来吴三桂年事已高,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逐渐有了中风噎嗝的病症,很不幸,屋漏偏逢连阴雨,吴三桂一病未愈,又添新病,最终在八月十八日晚驾崩了。

#康熙王朝#

吴三桂在和康熙的较量中,明明已经占据了军事优势,为什么还会失败?

历史上的三藩之乱,其实是被康熙皇帝给逼反的。最早的时候也并不是三藩,而是四藩。广西还有一个定南王孔有德,他被李定国打死之后,因为他没有儿子继承王位,于是定南王的藩国被撤销。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清朝对前明降将的态度,基本上就是兔死狐悲,用完就甩。

吴三桂起兵

到了康熙十二年三月,这一幕再次上演。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告老还乡,但他同时希望把他的平南王爵位留给自己的儿子尚之信。康熙最后批准了尚可喜告老还乡的请求,但是平南王的爵位不允许尚之信继承,并且还要尚可喜尽快遣散部众。虽然康熙没有明说撤藩,但实际上跟撤藩也没什么区别了。广东的藩王被撤,吴三桂和耿精忠坐不住了。当年七月,吴耿二人试探性的上了一道奏疏,请求康熙撤藩。没想到康熙直接就同意了!并且派还人赴云南、广东、福建,办理撤藩事宜。

当年九月,朝廷的撤藩诏使到云南,撤藩看来是不可避免了。吴三桂因为弄假成真,愤愤不平,阳为拜诏,阴里筹谋举事。便于十一月二十一日,杀掉了前来接任的云南巡抚,公开宣布叛乱,并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服,旗帜皆白,致书天下,煽动反清,各地藩王先后响应, 三藩之乱由此开始。

三藩造反之初,清朝的满蒙汉八旗约十八万兵力,其中十万驻守北京,另外八万监视各地的四十四万绿营兵。清军总兵力六十万出头,而三藩加起来一共十二万。并且吴三桂起兵的时候,耿精忠和尚之信都还没有起兵(尚可喜不反清)。所以吴三桂最早就没打算造反,否则他也不可能从七月份上疏,九月开始撤藩,一直拖到十一月才正式起兵。他也是被清廷逼得太紧,只好硬着头皮反了。

反清联军的短暂胜利

吴三桂起兵后,康熙做出了四道部署。第一是驰诏停撤广东平南、福建靖南二藩,专心对付吴三桂;第二是委任广西将军孙延龄为抚蛮将军,令其统兵固守广西,侧击吴三桂;第三是令西安将军瓦尔喀率兵赴蜀,封锁吴三桂入川的路线;第四是任命顺承郡王勒尔锦和都统巴尔布、都统珠满,分别驻守荆州、常德和岳州三处,以阻挡吴三桂东出湖广的路线。力图将吴三桂封死在云南高原,徐图消灭。

康熙的计划应该说还是很合理的,但是吴三桂毕竟是老将。他起兵后,直奔贵阳,夺取了贵州。逼迫云贵总督甘文焜自缢,贵州巡抚曹申吉、贵州提督李本深、云南提督张国柱等向他投降。拿下贵州后,吴三桂分兵两路,以王屏藩部攻四川,自己率主力进攻湖南。仅仅才几个月,康熙部署的湖广防线就被吴三桂基本摧毁,吴军占领了大半个湖南。

(三藩之乱早期形势)

眼见吴三桂连连得势,驻守广西,负责侧击吴三桂的孙延龄立马倒向吴三桂,他自称安逆大将军,攻陷梧州、平南、浔州、富川诸地。福建的耿精忠也公开造反,攻陷全闽,随后约吴三桂合兵入江西。吴、耿两军夹击江西,攻占了30多个州县。

此时的清朝,可谓是内忧外患。内忧方面体现在朝廷无人可用,满洲八旗根本没有能用的将领,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绿营身上;外患除了吴三桂和耿精忠之外,陕西的王辅臣也反了,青海和新疆的准噶尔拥兵自重,塞外的察哈尔蒙古出兵攻北京,东北的沙俄也虎视眈眈。如果此时吴三桂敢跨过长江,不说拿下北京,即使拿下中原,满清的根基也会被动摇。

清军的反击

吴三桂在拿下湖南后,暂停了继续北进,转而希望和清廷谈判,乞求划江而治,被康熙一口回绝。并且还将吴三桂留在北京做人质的的长子吴应熊、长孙吴世霖一并处死。坚定了不和谈的态度。因为此时的清军在盘面上仍然占有优势,吴三桂虽然拿下了湖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陕西、江西的一部分,但是关键的江浙财赋重地始终没有拿下。这就给了康熙绝地反击的机会!

当时吴三桂有二十二万人(本部四万,从川黔湘桂四省兼并十六万),但主要都是临时投降加入的。与他对峙的清军也是二十二万,其中八万人部署在川陕,十四万部署在湖广。这些清军都是战斗力丰富的老兵,而且康熙看家的十万八旗兵还没有调动。所以才会康熙有恃无恐,坚决跟吴三桂死战。

双方对峙数月之后,反清联军一派首先出现了内讧。盘踞在台湾的郑经没有听从吴三桂的建议(让他北上偷袭东北或浙江),而是自作主张进攻福建的耿精忠,导致耿精忠不得不调回北上的兵力,回撤福建跟郑经开战。并且广东的尚之信仍然还在观望,没有参加叛乱。

反清联军的这个内讧,让康熙抓到了反攻的机会。他重新调整部署,在西线稳重吴三桂,以东线的福建、浙江、江西为主战场,调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贝子傅喇塔、浙江总督李之芳进攻东线的耿精忠和郑经。而当时的耿精忠和郑经,仍然在互掐呢!最后两个人都被清军压制,与吴三桂中断了陆路联系。

耿精忠和尚之信降清

在分割耿精忠和吴三桂之后,清军又以靖逆将军张勇、陕西总兵孙思克、定西大将军董额为主帅,三路大军由陕西出击,分别进攻甘肃的王辅臣和四川的吴三桂军。然而还没等清军进攻,吴三桂这边也出了内讧。

康熙十四年六月,叛清降吴的孙延龄攻打梧州失利,被清军重挫。这件事导致孙延龄反清的信心遭到动摇,他在反复考虑后,决定再次投降清朝。此事被吴三桂知道后,派自己的从孙吴世琮领兵进驻桂林,杀掉了孙延龄。于是反清联军方面又少了一员大将。

康熙十五年,清军在东线高歌猛进,收复了整个浙江,还攻入了福建。这个时候,郑经还在耿精忠后方捣乱。双方在漳、泉二府激战,耿军战败撤退,郑经尽夺漳州、泉州等地。康熙乘此时机,果断下旨令清军全军出击,趁虚入闽作战,尽歼耿军几万精锐。耿精忠在前有清军进逼,后有郑经捣乱的情况下,无奈的向清军请降。康熙恢复了他的靖南王爵位,让他率所部随清军征剿吴三桂。于是,耿精忠一路被平定。

不久后,清军击败了郑经军,收复了漳、泉各地。浙江、福建彻底平定。(郑经完全就是个大搅屎棍)

耿精忠投降前夕,不知道尚之信这个二货是怎么想的。他之前不反清,这个时候突然宣布接受吴三桂招讨大将军的封号,易帜改服,拥兵反清。但是此时的局势,已经朝清军一方翻转了。吴三桂让尚之信出兵时,他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咋咋呼呼一阵后,居然又宣布向清军投降。康熙随即降特旨,赦免了尚之信的罪。于是,三藩之乱仅仅才两年多,耿精忠和尚之信两路都被平定。但是他俩都没捞到好,最后都被康熙处死了。

吴三桂的最后一击

东线被完全平定,战场自然就转到了吴三桂的西战场。首先是陕西的董额一路,在克复了秦州、洮州、河州、兰州、延安诸地后与王辅臣在平凉对峙。吴三桂遣派王屏藩和吴之茂从汉中增援王辅臣,但没用成功。于是西北战场暂时形成了对峙局面。

之后康熙令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总理西北战场。仅仅一个月,图海就大败王辅臣于平凉城北。次月,王辅臣降清。王屏藩和吴之茂两路援军也被击退,于是陕西和甘肃两省也被清军平定。

随着浙江、福建、陕西、甘肃全部被平,仅剩的一路就只有吴三桂亲自率领的中路军了。当时吴三桂防守严密,兵力雄厚,清军几次突击都不成功。但是吴三桂的进攻也几次被挫,无法扩张地盘。双方这么对峙,拖的时间越久对吴三桂越不利。等到广东和广西先后被清军平定后,湖南便成了一个突出部!清军分四路从湖北、江西、广东、广西进攻湖南。

为了维系人心、鼓励士气,吴三桂将大帅府由长沙转移到衡阳,并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在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衡州为定天府,定为大周首都,并大封诸将。

称帝之后,吴三桂决定反击。当年六月,吴三桂亲点大将马宝,并授其率五万大军南下,攻打衡阳的门户永兴,两战两胜,大创清军。击毙了清军都统宜里布、护军统领哈克三,大败前锋统领硕岱、副都统托岱、宜思孝所率的援军。清军受次大败,被迫退回了广东。

南线反攻大胜之后,吴三桂又亲自部署了对广东、广西的大规模进攻。以十万大军,突入两广,收复了除梧州之外的所有区域,大挫康熙和清军的信心。那个骁勇善战的吴三桂,貌似又回来了。

但还是要实事求是的讲,吴三桂在称帝后取得的胜利,只是区域性的胜利,对整个战场来说还是于事无补的。这就好比当年李定国两厥名王,声势浩大,但是清军在总体上仍然占有巨大的优势。个别战役上的胜利,掩盖不了全局的颓势。

三藩覆灭

大周军反攻广西后不久,吴三桂于八月十七日病死在军中。周军大将们商量后,决定密不发丧,退师衡阳,然后派人赴云南,迎吴世璠继位。十月,吴世璠迎丧回到云南,正式继大周皇帝位。

听说吴三桂去世后,康熙都笑了。吴三桂是员悍将,但吴世璠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孩。大周以幼主为帝,灭亡是必然的!于是盘踞在湖北、陕西的清军大举进攻,四川和湖南全部被清军收复。

康熙十九年,大周政权控制的领土除了云贵之外,其余全部都被清军所攻占。其后一年半的时间,清军先克贵州,再克云南,三藩之乱遂全部平定。最后再说说二逼青年郑经,他在昆明被攻克的半年前也病死了。而他所盘踞的台湾也在两年后被收复,南方的反清势力彻底被荡平。

三藩失败的原因

三藩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吴三桂在战略上有严重失误,拿下湖南后没有尽全力北上,当然他有他的理由,比如湖北江汉平原利于清军骑兵作战等。但是吴三桂实力弱,长期对峙对他很不利;二是吴三桂没有合适的继承人,他一死,大周就完了;三是三藩之间都是各自为战,被清军逐个击破;四是盘踞在台湾的郑家和耿精忠、尚之信两藩全在互坑队友,在内耗中消耗掉了本来就不强的实力。

不过,以上这些都是表面的原因。我觉得根本原因还是三藩自身的问题。什么呢?就是三藩的反清决心不坚决!尚可喜就不用说了,他不反清;尚之信属于墙头草,谁强他跟谁,成不了大器。耿精忠也是看情况而定的一个人,之前吴三桂拉拢他时,他犹豫不决,后来看吴三桂势力大,也跟着一起反,但早已经失去时机了。

吴三桂倒是最先造反的,但是他的反清决心也不是很坚决。他如果不是被康麻子逼急了,也不会反清。论军事才能,他是个杰出将领,但是论政治头脑,吴三桂根本成就不了伟业。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不会在顺治刚死,满清力量最弱时,丧心病狂到去缅甸穷追并弑杀永历皇帝。他能把这种铁杆汉奸的行为做绝,做到谁都不信他的程度,也真的是没谁了。

吴三桂在和康熙的较量中,明明已经占据了军事优势,为什么还会失败?

答:虽然说起那场折腾了“康熙王朝”八年的“三藩之乱”,野史里大书特书康熙帝“镇定平叛”的英姿,捎带歌颂一下其“雄才大略”。但对于清王朝的国祚来说,这却是一场险过剃头的叛乱。

作为清王朝的“开国功臣”,坐拥西南大地的大清“平西王”吴三桂,造反前就是西南的土皇帝,以他为首的“三藩”,不但垄断了西南地区的金银铜矿盐井生产,把西南各省压榨得“富室空虚,中产沦亡,穷民无所为赖”。更每年消耗清王朝大量饷银,以至于“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吴三桂,这位大清开国的“功臣”“柱石”,到了康熙年间时,却已是清王朝头疼的毒瘤。正如康熙帝的那句怒斥:吴三桂“乃唐藩镇之流”。

对这样的“毒瘤”,康熙皇帝想“撤藩”,其实并不意外。但当时年轻的康熙皇帝,却犯下了大错误:把这事儿想得太简单。在康熙看来,吴三桂“乃唐藩镇”,似乎是说撤说削都很轻松。但哪怕比起唐代藩镇,此时吴三桂都可算是“加强版”。多年来“三藩”不只聚敛了丰厚财富,更养着精锐军队。吴三桂麾下的常备部队,就有七万人之多,且“平西甲兵,素称精锐”。加上“平南”“靖南”二藩,军事实力十分雄厚。

当时吴三桂的军队有多凶悍?举个简单例子就知道:晚清太平天国战争时,“流动作战”到岳州的太平军,意外从当地挖出一批军火,全是当年“三藩之乱”时吴三桂军队囤积的。别看是堆“古董级”的装备,打起来却照样犀利无比。手握这批“老古董”的太平军也迅速咸鱼翻身,把围堵来的八旗军杀了个落花流水,一口气拿下武昌重镇。这场太平天国早期的关键大战,竟都有吴三桂当年的“神助攻”。

所以综合说来,“三藩之乱”爆发前,确切说康熙决定“撤藩”前,这让清王朝苦不堪言的“三藩”,就是三只“装怂”的猛兽,吴三桂更是其中的“巨兽”。可康熙十二年(1673)时,二十岁的康熙帝看这群人,竟就像看三只公益无害的小动物。对这朝臣头疼的“撤藩”问题,他干脆简单粗暴,借着吴三桂们假装请求撤藩的由头,来了个顺水推舟——你说撤,那就都撤了呗。

至于造反?战乱?当时的康熙皇帝,脑子里没有半点预案,就干等着这群骄兵悍将们自己放下屠刀,乖乖回辽东养老。那吴三桂这边呢?别看多年“装怂”,吴三桂的布局却十分精细。比如当时的云南巡抚朱国治,每次参劾吴三桂的奏疏,都能被吴三桂在北京的眼线抄录到。那边康熙还没收到,吴三桂这边就把“抄录版”洋洋得意念给朱国治听。彻底撕破脸前,吴三桂在北京的心腹,还把其孙子吴世璠给接回了云南……

一边是浑然不觉做大梦,一边是多年准备精细且兵强马壮,所以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撕破脸造反,“三藩之乱”骤然爆发时,清王朝立刻灰头土脸:不到半年时间,吴三桂的叛军竟横扫南方各地。清朝贵州提督李本琛一枪不放,干脆跪在贵阳城门外迎接吴三桂大军。吴三桂的爱将马宝只用三个月时间,就一口气拿下长沙、岳州、衡州等要地,打得清军“五千里无只骑拦截”,几乎是稀里哗啦。

比这更叫当时清王朝叫苦的,是整个南方的沸反盈天。有吴三桂这么一“带头”,南方甚至西北好些省都跟风:福建、广东、湖南、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陕西先后脱离清朝统治,甘肃大部分地区也落到吴三桂手里。等于是转眼之间,清王朝就丢了半壁江山。

尤其要命的是,当时吴三桂的主力部队,已经北进到湖北松滋一带,正好与清王朝的荆州大营隔江对峙,等于是已经饮马长江。当时吴三桂仅集中在湖南一线的兵马,就多达二十多万,多是能征善战的老兵。倘若当时吴三桂再多一些胆气,要么顺江东下拿下南京,要么挥军北上,要么进兵关中平原。这场“三藩之乱”,恐怕又要乱得一锅浆糊。

但最奇特的事情,也正在于此,明明面对挥师北伐的大好机会,手握一大把好牌的吴三桂,却突然下出一招“怪棋”:禁止部队过江。之后的几年里,吴三桂把他的二十多万大军囤积在湖南一线,以岳州为中心精心构筑起完备防线,囤积大量军火武器,就和对面的清军干耗。哪怕清军主力陷于西北东南两个战场,湖南战场上兵力严重不足,甚至“马匹倒毙大半”,兵士“死亡十之二三”。吴三桂这边依然沉得住气,就是巍然不动。

他这一“沉得住气”,其实就是“三藩之乱”的又一转折点。至此之后,清王朝一面与吴三桂在湖南对峙,一面平定东南西南的叛乱势力。吴三桂的精锐兵马“不得出湖南一步”。等着清王朝平定了福建陕甘广西等地,吴三桂的嫡系精锐,也就陷入了清军的大包围里。急火攻心的吴三桂,在康熙十七年病故于衡州,他以岳州为中心的防线,接着也陆续崩塌,被清军一块块啃下来,然后康熙十九年三路进入云南,胜负已无悬念。

可以说,吴三桂在“三藩之乱”里最接近胜利的机会,就是在他“饮马长江”的时候亲手断送的。好些后人说起这事儿,也连连感叹吴三桂出昏招。那么,久经沙场的吴三桂,为何会有这奇特操作呢?

首先一个原因,应该就是吴三桂个人的“格局”问题,别看他造反后自称“周王”,在衡州临终前还过了把“称帝”的瘾。但在扯旗造反时,吴三桂的“追求”真没这么大。哪怕打到长江边上,他依然想着“事纵不成,可划长江而国”,也就是割据自立为帝。

而且这事儿,还不只是吴三桂个人的“追求”,还真是当时清朝朝堂上,诸多高官们的“谈判底线”。三藩之乱初起时,由于清王朝一溃千里,大清诸多高官们,或主张“议和”,或提议“裂土分封”,干脆就把地方赐给吴三桂得了。“撤藩”时犯了大错的康熙呢?这时却有担当,坚持“岂容裂土罢兵”。如果他当时没这么坚决,那么这“康熙王朝”,恐怕就真成了南北朝了。

但虽然康熙很坚决,吴三桂却没死心,打到长江边上,他就开始稳固防守,就是想着保住既得利益,一旦谈判就有本钱。然后几年干耗下来,本钱活活耗光。

而之所以宁可耗光本钱,也不往前打,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吴三桂知道自己几两肉。

三藩之乱初期,吴三桂高歌猛进,但是清王朝的精锐部队,却并未伤筋动骨。特别是“北进”这事儿,看上去“打过长江”很容易,但事实是,“三藩之乱”爆发后,清王朝就在太原和兖州两地囤积了重兵。一旦吴三桂真过了江,等于就撞进了清军的“口袋”里,胜算要比“防御岳州”低得多。

而且,别说是北上,就算巩固南方半壁江山,对吴三桂都并非易事。所谓“三藩之乱”,其实是分成了三个战场,除了吴三桂与清军在湖南干耗外,陕甘与闽浙也打得激烈。吴三桂想要掌握主动权,就必须拿下江西,这样才能打通他与福建耿精忠的联系。可清王朝也看到了这一点,江西一直部署重兵,吴三桂几次夺取江西的计划都没得实现,所以他与耿精忠等“盟友”,其实是被分割成了几块。

这样各自为战的状况,几乎是一盘散沙,只能个人顾个人。所以,吴三桂并非不明白,放弃过江会导致的后果,可是在当时的战略局势下,于他个人而言,稳守湖南就是最保险选择。

虽然这个选择对于他,就是“早死”“晚死”的区别。

根子上说,在那个时机选择造反,吴三桂一来不得民心,二来其经济基础与战争支撑力,都无力和清王朝对抗。唯一胜利的机会,就是寄希望清王朝再出昏招。可是在“撤藩”问题上犯错的康熙帝,随后在战略应对等方面,都没有再给吴三桂机会。

抛开历史恩怨说,复盘整个“三藩之乱”,依然在“战略格局”“布局成败”等方面,有着太多值得回味的东西。

参考资料:苏和平《试论清初三藩的性质和其叛乱失败的原因》、梅毅《清朝真史》、徐佳《吴三桂的火器》、李尚英《康熙平定三藩及其善后措施》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吴三桂在和康熙的较量中,明明已经占据了军事优势,为什么还会失败?

对于康熙朝的三藩之乱,以往我们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吴三桂早有谋反之心,是蓄意叛乱,并且还认为由于吴三桂降清,又叛清,汉族士大夫对他的人品有怀疑,所以不积极配合,所以导致三藩失败了。下面,我们来用详尽的史料澄清这几个问题。

第一:三藩叛乱实际上是被清廷逼反的

康熙帝亲政后,认识到以吴三桂为代表的三藩集团,可能会变成唐代的藩镇,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所以以三藩、河务、漕运为三大事,书而悬于宫中柱上,表示日夜不忘这三件大事。三件大事之中,尤以三藩为第一急务。

康熙十一年(1672年)十月,太皇太后(孝庄太后)以太宗皇太极时开疆拓土,甚重骑射,提醒康熙帝居安思危,训练武备。《康熙王朝》里说孝庄太后不主张撤藩,要把吴三桂拖死,等到吴三桂死了,再撤,其实是瞎说,太皇太后是积极鼓励康熙撤藩的。

第二年,正月,清廷在北京南苑举行大规模阅兵,军容严整,威震遐迩。清廷公然向三藩炫耀武力,使得三位藩王惴惴不安。

三藩感觉自身难保,希望能够告老还乡。

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月,尚可喜以无法管教长子尚之信嗜杀不法之行,疏请撤藩,归老辽东,并请以其子尚之信世袭王爵。康熙帝接到奏折,吏部讨论的结果是,藩王尚存,不准世袭王爵,意思是当你死了,位置才能传给你儿子,并下令尚可喜全藩北撤。清廷此举,更使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深感不安,吴三桂、耿精忠分别于7月3日、9日上书朝廷,请求撤藩。清廷再次就三藩问题展开讨论,会议的结果是耿藩全撤,但对势力最大的吴三桂则久议不决。

荷兰人绘制的尚可喜画像

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为首的少数人主张撤掉吴藩,而以大学士索额图为首的多数人以撤则激反为由,主张仍由吴三桂镇守云南。

康熙认为吴三桂,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制人,乃决策撤藩。撤藩令一下,吴三桂世守云南的希望破灭,遂于当年11月21日杀害云南巡抚朱国治等,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明年为周元年,恢复汉制,蓄发易服,同时致书平南、靖南二藩以及贵州、湖南、陕西、四川的官员,相约共起。

从事情的经过,我们可以看出,吴三桂绝对不是先挑衅的,而是清廷决心撤藩,激反吴三桂。再说吴三桂是1612年生人,1673年已经60多岁的人了!还想当皇帝?吴三桂只是想世守云南,并不是想当皇帝。那么吴三桂世守云南的想法在当时合不合清理?绝对符合,因为清兵入关,让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攻打南明的承诺就是让他们当王。现在国家稳定了,清廷想撤藩了,这到底是谁先违反约定的?

第二:三藩极盛时,南边三藩已经饮马长江了,北边陕西、山西已经陷落。但为什么还失败了呢?

康熙十三年,吴三桂率主力,到达湖南,陈兵长江南岸,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与靖南王耿精忠也先后举旗叛乱,广西、福建失陷,原吴三桂总兵官、陕西提督王辅臣杀莫洛,举兵叛乱,攻陷兰州。

于此同时,各地汉族官员以“反清复明”的口号纷纷举事,数月之间吴三桂占据半壁江山,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四川、福建相继失陷,中原动摇,烽火遍及大半个中国。

此时吴三桂如果渡江北上,清廷很有可能土崩瓦解。但是他惟命诸将不得过江,有人说,吴三桂,你这不是傻吗,怎么错过了大好时机?大家注意!此时吴三桂已经60多岁了,根本就没有心思当皇帝,而且三藩叛乱成功了,他也当不了皇帝,反清复明,反清复明,将来还是朱家的人当皇帝,但你吴三桂可以找老朱家的人当傀儡啊,像刘邦、项羽一样找楚怀王的孙子过渡一下,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吴三桂杀害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将来老朱家的人当了皇帝,怎么地也要算这笔账。所以吴三桂耗不起,不能向曹操那样,先找汉献帝当个摆设,权力巩固以后,让儿子当皇帝,况且吴三桂的儿子也死了,只剩下年幼的孙子,所以成功了,吴三桂的后人也摆平不了那么多起义的藩王和官员。

吴三桂惟命诸将不得过江,是希望清廷能够收回撤藩的成命,以强大的兵势迫使清廷与其谈判。但是康熙皇帝断然拒绝了谈判。坚决要撤藩,撤亦反,不撤亦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第三:吴三桂为什么会失败?

因为江淮等地的官员没有起事,所以清廷能够依靠江南的财富镇压三藩。清廷集中力量在湖南、江西攻打吴三桂,对其他人则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各地汉族官员看见吴三桂进兵缓慢,也心生疑虑,康熙又拿出了杀手锏,说各地官员凡是投降者,不追究叛乱的罪名,如果有功的话,还会再次被任用。于是各地汉族官员,都在观望,当吴三桂不行的时候,大家都投降,并且还踹他一脚,这样就有功了,不仅不会被康熙秋后算账,还会被继续录用。

吴三桂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自知无济于事了,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初一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登基大典那天,大雨如注,潦草成礼而罢。三月八日,吴三桂病死衡阳,只当了8天的皇帝,比袁世凯还悲催,袁世凯至少当了80多天啊。自知无济于事,为何还要称帝,因为古人比较讲名分,所以临死之前,吴三桂还想给自己一个名分。

吴三桂一死,你想想看,后果可想而知。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分路攻入云南,年底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身亡。历史八年的三藩叛乱结束。

三藩叛乱有没有得到汉族士大夫的支持,有!连朝鲜都准备出兵,直捣燕京,可是当时的朝鲜国王比较谨慎,另外清廷严厉监视朝鲜,防止其策应三藩。等到朝鲜磨磨蹭蹭,准备妥当的时候,三藩之乱早结束了。

三藩叛乱的一个客观的好处是,汉族官员受到重用,以前六部尚书、大学士都是满人,康熙为了拉拢汉人,孤立吴三桂,开始大批录用汉族官员,提高了汉官的待遇。

汉人对于吴三桂的人品产生怀疑, 主要不是其降清,当时很多人认为吴三桂是不得以而为之,是借师助剿,汉族士大夫讨厌吴三桂是因为他杀害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所以三藩之乱时,大多数汉人持观望态度,既不支持清廷,也不支持吴三桂,更不会起义。康熙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极力拉拢汉族士大夫,给予高官厚禄。还开了特科“博学鸿儒”科,开科取士,把归隐的汉族读书人请出来参加考试,但是大部分人拒绝应试,有的参加了考试,但故意把试卷写得文句不通,但康熙一样给了他们官职。

吴三桂在和康熙的较量中,明明已经占据了军事优势,为什么还会失败?

吴三桂一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这主要是由于吴三桂作了两件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一件是吴三桂打开山海关让满清八旗入主中原;另一件是吴三桂在当了多年的藩王之后,发动了三藩之乱。这两件事让吴三桂成了清朝历史上不可绕过的人物,也成了众多历史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1673年(康熙十二年),清朝平西王吴三桂不满康熙皇帝的撤藩政策,悍然在云南发动叛变。随即,云贵,四川,陕西多地反叛势力云集而响应。紧接着,在广东福建的两个藩王耿精忠、尚之信也举兵响应。一时间,华夏大地战火纷飞。一开始,吴三桂等席卷天下,甚至有度过长江进攻北京之势。然而,康熙善用人才,审时度势,很快就扭转了不利局势。经过八年战争,1681年终于将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事实上,当时的八旗部队已经腐朽不堪,康熙找不到可以抵御吴三桂军队的力量。吴三桂身经百战,手下也多是从战火中历练出来的,在战争开始之初,形势是一片大好。

但由于吴三桂杀害了明朝永历帝朱由榔,在政治上已不得人心,后来吴三桂自己称帝,直接暴露了政治野心,让吴三桂集团瞬间成为公敌。其二,吴三桂失去了进取心,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在称帝之前犹豫不决,称帝之后也是郁郁寡欢。其三,当时的康熙深的汉族士大夫的支持,调用的是全国之力,吴三桂以一隅之地力量抵抗焉能不失败。(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吴三桂在和康熙的较量中,明明已经占据了军事优势,为什么还会失败?

1673年11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

吴三桂起兵后,各地叛军纷纷响应,包括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广东尚之信,陕西王辅臣,台湾郑经等人,使得吴三桂迅速控制了云南,四川,广西,贵州,福建,广东,陕西,湖南等地,可以说这时候的吴三桂已经占据了清朝一半疆土,与清军隔江对峙,而清军在战争的一开始也是屡屡战败,八旗军的战斗力在那时已经变的非常低下了。

那么按照剧情的发展,只要吴三桂下令渡江向北京进军,清朝基本就离灭亡不远了,然而历史总是那么的让人捉摸不透,吴三桂最终也没有下令北上,也因此他错过了灭亡清朝的最佳时机,也为这次起兵埋下了失败的种子,那么吴三桂为什么在面对如此大好形势的情况下而坐失良机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吴三桂本身实力不济。吴三桂虽然经营云南十几年,但那里物产并不丰富,相比江南地区,云南真是穷的可怜,所以当吴三桂打到湖北的时候,仅凭自己的实力是根本无力再北上的,那么前面不是说过,吴三桂起兵时还有很多同伙吗?他们这时候又在干什么呢?为何不配合吴三桂继续北上呢?这就要讲到第二点了。

2,以吴三桂为主的叛军各部勾心斗角。当初响应他起兵的那些地方武将虽然表面响应吴三桂,但也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内部是很不团结的,而康熙也看透了这一点,于是他果断只在长江一线出全力抵抗吴三桂的大军,而在其他地方则是对那些叛军进行招抚,比如陕西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福建耿精忠等,这些人后来又都陆续“弃暗投明”,重新加入了康熙集团。

王辅臣本来就在吴三桂和康熙之间犹豫不定,所以根本不会在陕西尽全力配合吴三桂,最终在康熙赦免了他的一切罪过后,王辅臣就投了康熙;而耿精忠起兵后不久就受到台湾郑经的攻击(郑经想要借此机会抢夺耿精忠的地盘),再加上吴三桂多次催促耿精忠起兵导致耿精忠很生气,这时候康熙一道赦免他谋逆之罪,恢复他爵位的圣旨也下来了,进一步导致他一气之下也再次投了康熙;还有尚之信,尚之信和他的父亲尚可喜本身就有很大的矛盾,尚可喜从始至终就是反对起兵,忠于清朝的,而尚之信是支持吴三桂的,所以当吴三桂起兵后,尚可喜以一己之力在广东牵制了大批叛军,所以尚之信起兵后基本就是在广东和自己的父亲打仗,最后尚之信在得到康熙可以袭平南亲王爵的肯定答复下也投降了清朝。

所以从吴三桂的几个主要得力助手陆续投降了清朝后,他就是孤军奋战了,也正因为此,吴三桂只能将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广东一线,更不可能北上了,可能他这时候已经意识到自己败局已定,所以希望能过一把皇帝隐。

于是在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称帝建国,国号周,建元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大封诸将。

可是称帝仅七个月,吴三桂就病死了,随着他的死亡,吴周政权也濒临崩溃,清军趁机全面进攻,即位的吴三桂之孙吴世璠退守云南,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城,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正式平定。

那么在我看来,吴三桂失败的原因除了以上两点以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不得汉人之心!

当年吴三桂为了向满清统治者表忠心,而不惜甘愿充当为满清平定天下的马前卒,不仅杀了很多前明将士还在缅甸亲自绞死了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皇帝,对汉人来说,吴三桂的所作所为不啻为大奸大恶之徒!是十恶不赦的汉奸!

如此奸人起兵造反,哪里能得到汉人的支持呢……

所以,吴三桂的失败是必然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