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对中国美术史的贡献是什么?

八大山人-朱耷对中国美术史的贡献是什么?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明末清初书画家,是明皇室后裔。朱耷从小聪明好学,受到祖父和父亲的熏陶,8岁能写诗,12岁能画山水,尤其擅长米家小楷。

朱耷19岁那年明朝灭亡了,接着父亲去世,朱耷为了活命躲进了山里。

朱耷这一生几次出家又几次还俗,除了写字画画没有别的技能,生活极度清贫,人们常看见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有老百姓向他索画,他常常有求必应,大笔一挥,随手赠送,所以在当时他的画不值钱。

朱耷在孤寂贫寒中度过了大半生,而他在艺术史上却有独特的建树,他擅长水墨写意,他存世的作品都是水墨画,有人猜测他当年也买不起颜料,只能画水墨。朱耷的写意花鸟构图简单严谨,意境空阔,用墨酣畅淋漓,物像造型笔简意赅,形神兼备,透露出一种出世的孤傲和落寞 。

除了书画,朱耷的诗文也独具特色,看似晦涩古怪,但那种讽刺性和神秘感配上他的画意境就充足了。

1985年,八大山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这也足以证明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八大山人对中国美术史的贡献是什么?

王建军三土:览八大山人花鸟画,发现八大完成了六个大创意,因而开辟了中国花鸟画的新类别,因而成其伟大贡献。

当人们的审美观刷新以后,中国绘画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刷新中国人的审美观,这是八大对中国绘画发展的最大贡献。八大之后的八怪,受益于八大,近现代实现了某种可能性的大家,受益于八大,主要就是基于中国人审美观的刷新。

八大山人对中国美术史的贡献是什么?

八大山人对中国美术史的卓越贡献是以圆润简练的笔墨轻而易举地在书画中写出了人的高雅精气神。

八大山人对中国美术史的贡献是什么?

八大山人生于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六年(1626),约殁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谱名统,原名朱耷。曾自称朱道朗、良月、破云樵者(以上三个为道士时名号)、又号传綮、刃庵、个山、个山驴、人屋、驴屋、雪个等。江西南昌人,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后裔。甲申(1644)明亡后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十九岁后成为一个辞根飘蓬者,与当时一批抑塞不拔的文人一样,寄情于诗画,成为美术史上的怪杰。

八大山人的画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他的笔墨真正表现了哀乐,并非为名利而画,亦非为画而画。

在艺术上,他和同宗同时代的石涛一样,绝不苟合取容、从俗沉浮,而与当时的“四王”派院体画分道扬镳,当推为画坛革新的巨擘。

八大山人笔墨纯洁清脱,淋漓痛快。构图布局疏密按排不同凡响。他大疏中有小密,大密中有小疏。白处补之以意,无墨处似有画;黑处充之以气,有墨处似有灵。虛实之间,相生相发,全不自画中成之,而从画外出之。意境空阔,余味无穷,真可谓画外有画,画外有情。他大处纵横排奡,大开大合;小处欲扬先抑,藏而不露,张驰起伏,适可而止,绝不剑拔弩张,刻意为工。包括题字、盖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达到了神化之境。

八大山人取物造型,既不杜撰非目所知的“抽象”,也不甘写极目所见的“具象”,而倾心于以意为之的“意象”。他所作花木禽鱼便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他对物象观察精细周到,故取舍自由。他以神取形,以意舍形,最后终能作到神形兼备、言简意赅、作到了笔不工而心恭,笔不周而意周的境地。

石涛和尚有一首题八大山人画水仙诗云:“金枝玉叶老遗民,笔研精良迥出尘,兴到写花如戏影,眼空兜率是前身。”无论八大山人每作“白眼向人”的鱼、鸟,还是意境冷寂的山水,“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郑板桥)都是他的时代和遭遇所造成的艺术情调。他画面上的物象,透露了他诸如孤傲、澹泊、冷凌的性格,这些都与我们今天不可同日而语的。

八大山人在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如同诸多落魄文人画家一样增添了几分异样的光彩,他们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以及时代文化的局限性,作品只是停留在发泄自己不快的情绪表达,而缺乏审美观念的前瞻性和干预现世生活的批评性力作。

八大山人对中国美术史的贡献是什么?

如果说朱耷之前的画家都在画中写儒家精神内核的话,那么从朱耷开始他属于现实生活洗礼下的自我表达觉醒,至于技法与实力,不用太多考虑,如果说过去的意境是山水家国的话,那么朱耷开始就是自我了。

除了朝廷美学和道家美学两个体系外,中国画一直都有着对个人归属于某种文化体系下的精神表达,而纯粹摆脱儒释道的外在,基于自我的表达,八大山人算是独特的存在了。而你说的贡献,我不觉得这里适合用贡献,他只是画了自己的心情和心境,你非得给他戴帽子就有点不合适了,只是从我们后人来说,跟多是精神上的舒适和共鸣,对于他的经历和创作,我们所能产生的这种情愫上的通感是十分容易把握的,毕竟儒释道的东西,我们大都已经没有环境从内核上去理解与感悟了。

八大山人对中国美术史的贡献是什么?

把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及中国人文精神推向极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