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曾经盛极一时的各种同学微信群、沦落到门可罗雀的境地?
您的问题挺有趣,从有微信群开始也就有同学群了,差不多有五六年时间吧。开始确实觉得很有意思,各个学习阶段都先后建了群,我就差幼儿园的同学没有群了[呲牙]。绝大多数同学都是几十年没见,开始同学群里聊天的内容主要是叙旧,聊一些上学时候的趣事,然后有热心的同学组织同学聚会,于是不远千里舟车劳顿,见到几十年没见的同学,大家一起吃饭聊天,回忆往事,确实很开心。
两三天的活动结束,同学们各自回到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同学群里每天打卡,互相问候,也有发一些照片或是小程序的,但感觉时间久了热度也就逐渐降低,大多数人不发声了。毕竟是几十年工作生活都没有交集,也就没有多少共同的话题。我有个女同学特爱臭美,经常往群里发一些照片,穿着时髦的衣服,再加化妆和p图,开始大家也都恭维几句,夸她漂亮,但发多了别人就会视而不见,甚至反感。还有晒娃的,秀恩爱的,这些一般是女生。男生经常是发一些出差啊、工作啊之类的东西,有的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如发个图说今天路上真堵,其实是晒车。
我有个朋友是做房地产的,他跟我聊他组织的高中同学聚会,为了那次聚会,他准备了几个月,吃住行还包括发纪念品,他承担全部费用,可是有一些同学怎么请都不来,他特别不理解,也很生气。有时候人得知道换位思考,有的同学失业下岗,内心会有自卑,如果看着别的同学聊得眉飞色舞他会是什么感觉?我特别理解他们。后来我建议这个朋友分别单独约见了那几个没有参加聚会的同学,而且强调一定是以同学的名义真诚地喝酒聊天,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他们的情况,尽可能地提供给他们一些工作的机会。
我是个比较重情义的人,我认为同学群还是挺有意思的,虽然我平时在群里聊得不多。
为什么曾经盛极一时的各种同学微信群、沦落到门可罗雀的境地?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前几年,纷纷兴起同学聚会,各种大学同学,高中同学,初中同学,甚至小学同学,都忙着建群、聚会,特别是节假日,各个酒店也是人满为患,同学们聚在一起拍照、喝酒、K歌、旅游,忙得一个不亦乐乎,热了两年的同学聚会,这两年似乎又烟消云散了,大家又是各忙各的,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 我的理解是:
各种同学集会,各种同学群的建立都是微信刚刚兴起的时候,大家利用微信同学群的功能把各路久未联系,甚至失散的同学都聚集起来了,但当大家都回到各自的生活轨道后,发现同学之间依然产生不了交集。
所以同学群的沦落是必然的了。
为什么曾经盛极一时的各种同学微信群、沦落到门可罗雀的境地?
无论亲情友情爱情,只要是感情,它就会有需求,刨除过往,早已各奔东西的同学们在群里的真正角色其实是:一个有着共同回忆的“网友”们,因为只有过去,没有现在。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都是为了生活而奔波的人啊,其中酸楚也不好为人道也,生活已经很难了,只希望网络另一边的你不知道我的艰难。但大家总有停下来的一天,如果大家都60岁了,这个群又会“垂死病中惊坐起”,起死回生。
其实我觉得古人的“结拜”行为很有意思,建议推广,因为友情缺少纽带:结拜后,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每年每日有人想。想我,你就是好结拜兄弟/姐妹。
为什么曾经盛极一时的各种同学微信群、沦落到门可罗雀的境地?
主要是在一个年级一个班上不可能都有共同话题,能聊到一起的都有各自不同的圈子、知己。小圈子的话题有时是不能在大群里聊的,那能聊的话题就不多了,开始是在群里打个招呼问候一下,回应者寥寥,久而久之,招呼都少了,群里就冷清了。
为什么曾经盛极一时的各种同学微信群、沦落到门可罗雀的境地?
多年不见的思念,相见叙情后,除了喝酒,便找不到话题了。越聊越尴尬了,除有混得好的,嘚啵嘚啵,大都平常了。没有渴望重逢的激情,但也有激情出事的
,最终归于平淡了。
这就如同恋爱,初期盼着天天见,恨不得整天腻在一块,结婚后,也就平淡了。
为什么曾经盛极一时的各种同学微信群、沦落到门可罗雀的境地?
同学微信群确实是光顾的同学不多,有的群说可以说是名存实亡,几乎一个月没有人发声。沦落到这种地步,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有的同学喜欢晒自己各方面的图片,经常这样的话同学们并不喜欢,所以懒得打开微信群看了,打开也是为了删除以给内存减负。二是有些同学不注意言行,过于显耀自己或得罪了同学,微信群成了争吵场所,使得同学们厌倦了微信班群。三是很多同学每天发问候的图片,尤其是发意义不大或价值不高的链接,即雷同又占内存,还有可能引来手机病毒,所以,在班群不冒泡了。有的同学干脆退出了班群。
因此,要使微信班群有声有色,就要尽量避免上述几种情况出现,并由少数活跃分子带动大多数同学参与其中,只有齐参共建,才能将微信班群办出精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