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逝世后蜀汉政权的接班人顺序,为何姜维只能排第五?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就是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及个人的经验、资历等来看的,对于姜维,诸葛亮的确也是评价其道: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可以说,这句话也成为了姜维作为诸葛亮接班人的一个代言。但是,诸葛亮说的很明白,姜维虽然很优秀,马谡等人都是不如他,但是毕竟太年轻,来到蜀汉阵营时间太短,根基太浅。
所以,还是得先逐渐的历练,积累经验。不管是政治方面,还是军事方面,都是如此,然后才能服众,而绝不是演义里那样的直接顺位接班。
加之,蜀汉在诸葛亮时代,东州派、刘备的股肱派(荆州派)以及益州派都是团结在他的身边。但是,一旦诸葛亮去世以后,姜维一个凉州派系的人,没有根基,怎么可能领导原有的三大派系?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姜维不仅受到大将军兼有东州派、荆州派两种血脉的费祎的掣肘,就算费祎被刺杀以后,姜维担任大将军,也是受到荆州派尚书令陈祗的掣肘。
彼时,诸葛亮去世都已经二十六年了,姜维的处境尚且如此,所以,又怎么可能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就是第一继承人呢?
另外,对于诸葛亮来说,他培养一个接班人,是相当严密且仔细的,他的考察方式往往是两人或多人同时进行,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考察时间的长短。
例如,诸葛亮的第一个得意接班人,其实是马谡。原因很简单,刘备驾崩的时候,陈寿的《三国志》那样的惜墨如金,却说出了刘备的遗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试想,刘备即将驾崩,那么多的大事都没有说完,为什么偏偏说了一个马谡?这就是侧面证明,刘备看出来了,诸葛亮很是器重马谡,可能是当做接班人培养的。
之后,诸葛亮那样的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忙人,却要每天和马谡单独一天一夜的去唠嗑,总不能谈情说爱吧?
这就足以说明了马谡在诸葛亮心里的重要程度,军国大事,全部参与商讨,这不就是在积累政治经验吗?
所以,马谡的地位,很高。但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培养,马谡只是一个重点目标,等到诸葛亮开府治事以后,成为诸葛亮考察人的一个标准,便是丞相府的长史或者署府事人选,而备选范围则是丞相府的参军。
此时,荆州的老部下向郎、东州派李严的老乡王连先后成为长史,因此,向郎与马谡成为了主要的考察人选。
后来马谡出事,向郎知情不报,这两个人被取消了资格,东州派的王连在诸葛亮南征时候病逝,派出考察(实际上,因东州派的出身,也不可能成为接班人)。
紧接着,诸葛亮的接班考察对象,又转变成了留府长史张裔、军中长史杨仪。此后,还有署府事(有权管理相府事宜)的蒋琬,两个人在后方,一个人在军中,也是诸葛亮的新一轮的考察方式。
所以,诸葛亮的考察依旧是多人并行考察制,张裔有才能,但是难以独自担当大事,诸葛亮也就此事询问过杨洪,后被排除。
杨仪聪敏,军中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但是心胸狭隘,过于恃才傲物,实际上也被排除。而蒋琬稳重,后方粮道供给不觉军需,又能联合统领宿卫诸营的董允,稳定朝政,所以,诸葛亮相中了蒋琬。
因此,它曾秘密上奏刘禅,自己若是不幸,蒋琬可以嘱托大事,实际上,确立了蒋琬的第一继承人的顺序。蒋琬之后,费祎由参军联络东吴的过程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但是,他的接替人的位置,不明显。
不像蒋琬那样,接班人的合法地位有诸葛亮的秘奏,费祎的继承,来源于李福的一个诸葛亮的临终遗言,说是蒋琬死了以后,可以费祎接替。
这件事,只有李福一个人说了出来,后来他去世后,更是无人对证,所以看上去,更像是当年刘邦临终遗言的一个翻版。萧何之后给曹参,曹参之后给周勃、陈平。
所以,历来存在争议,有人说,这可能是费祎自导自演的一个版本,事实证明,后来的费祎,的确与蒋琬互相掰手腕。
但是,不管如何,从实际上说来,诸葛亮的接班人,从他开府治事时期,就开始准备考察了。分别为荆州派的向郎(补位)、荆州派的马谡、益州派的张裔、荆州派的蒋琬、荆州派的杨仪、荆州派(东州派)的费祎(存疑)与东州派的董允(与费祎联合),然后才是凉州派姜维。
因此,当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如果按照地位官职来看,蒋琬与杨仪,是第一顺位继承人,然后是费祎与董允的联合,其后,才有可能轮到姜维。
所以说,不管是从实际的考察顺序,还是说当时的实际政坛局势与个人官位,姜维的接班人顺序,都要相对的靠后。理解了当时的朝局之后,也就更容易明白这个问题了。
诸葛亮逝世后蜀汉政权的接班人顺序,为何姜维只能排第五?
姜维不是只能排第五,姜维是压根没有接班人的权力。如果你了解了蜀汉的政权结构,就能明白这个问题了。
诸葛亮临死前确认的第一顺位接班人是蒋琬,第二顺位接班人是费祎,除此之外,再没有人被视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并且蒋琬和费祎是诸葛亮亲自指定的接班人,并且得到了后主刘禅的贯彻执行。
虽然诸葛亮在临死前将兵权交给杨仪,让杨仪率领大军回师成都,但这不过是暂时的,诸葛亮并没有将杨仪作为接班人,不是因为杨仪没有才能,而是杨仪性格原因,杨仪其人过于偏激、自傲、不能顾全大局。
诸葛亮病逝北伐军中,当时蒋琬不在军中,而费祎资质尚浅,从杨仪带领大军回到成都之后的人事安排也能看出诸葛亮的接班人安排,杨仪被任命为没有实权的中军师,相当于丞相府的幕僚,只是议政权,而没有实权。
蒋琬就不一样了,作为第一顺位的蒋琬被刘禅任命为尚书令、益州刺史,并且假节,不久升迁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东汉时期的军政大事都是由尚书台处理,政治的实际权力都在尚书台,而尚书台的长官就是尚书令,这是蒋琬的政治权力。
蒋琬随后又被任命为大将军,大将军是蜀汉最高军事领导人,是掌握兵权的重要职务,这是蒋琬的军事权力,蒋琬等于是政权、军权一把抓,而且这个权力是皇帝刘禅按照诸葛亮的遗命安排的,诸葛亮生前也是政权、军权一把抓,现在蒋琬也是,所以蒋琬是第一顺位接班人,在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就成为执政者。
除此之外,蒋琬还有一个职务就是益州刺史,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职务,蜀汉只有益州一个州,益州刺史等于是益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蒋琬的尚书令和大将军职务是国家的职务,而益州刺史则是地方上的实权职务,换句话说,蒋琬是所有蜀汉中央官和地方官的上司,这同样是接了诸葛亮的班。
费祎作为诸葛亮的第二顺位接班人,资历浅于蒋琬,但的确是作为接班人培养的,蒋琬执政后不久,费祎被任命为尚书令参与尚书台的政务决策,在蒋琬去世的三年前,费祎被任命为大将军,而蒋琬自任大司马,费祎也开始逐渐接手蜀汉的军政大权,这就是接班人的培养。
但是姜维显然不是这样,诸葛亮认为姜维是个人才,只是提拔并重用了他,并没有当成接班人培养,况且姜维的身份也决定了他不可是诸葛亮的接班人。
姜维的身份是魏国降将,这是姜维的硬伤,注定了不可能在蜀汉政权中成为接班人,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导致姜维不能成为接班人,这个原因就是蜀汉的政权结构。
蜀汉是一帮外地人在益州建立的政权,维护蜀汉政权统治的基础就是确保统治阶层都是外地人,这个外地人准确的说应该是荆州人。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和荆州的关系最为深厚,刘备从公元201年~公元219年关羽失荆州前,荆州都是刘备最重要的根据地和龙兴之地,而且刘备政权的高层人才百分之九十来自荆州,或与荆州渊源颇深的人。
比如说诸葛亮算是半个荆州人,十几岁就来到荆州,在荆州有极强的人脉关系,蒋琬是荆州零陵郡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县)人,费祎是荆州江夏郡(今河南信阳市罗山县)人,杨仪是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魏延是荆州南阳郡义阳县(今河南桐柏)人,董允是荆州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
如果你说这不过是巧合的话,那继续举例,向宠是荆州襄阳郡宜城县(今湖北宜城)人,郭攸之是荆州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这两人是写进出师表的人,霍弋是荆州南郡枝江人,罗宪是荆州襄阳人,这两人是镇守一方的将领。
即使到蜀汉灭亡时期,当时执政的是董厥、樊建和诸葛瞻,董厥和樊建都是荆州南阳郡义阳县(今河南桐柏)人,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廖化是荆州襄阳郡中卢县人,宗预是荆州南阳郡安众县人。
从蜀汉的建立到蜀汉的灭亡,一直是荆州籍人士在当政,为什么?
因为刘备的政权是外来政权,外来政权想要保持稳定,就必须要用外地人制衡本地人,这里的外地人就是荆州人,因为荆州人没有本地势力,要想保住荣华富贵和职务地位,只有依附于皇权,荆州人依附皇权就利越有利刘备的江山稳定。
而本地人不一样,本地豪强在当地有资源,有人脉,一旦势力强大起来,随时会搞掉皇权,所以蜀汉只能以荆州人来制衡本地人,维持统治,而姜维的情况又比较特殊,虽然也算是外地人,但却是降将,姜维后期的地位完全是因为蜀中人才缺乏及自已能力争取来的,是蜀汉政权可以拉拢的对象,如同当年的李严一样,是争取的对象,但绝对不可能成为主角,绝对不可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
诸葛亮逝世后蜀汉政权的接班人顺序,为何姜维只能排第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安排后事,指定了蒋琬和费祎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又将大军指挥权交给长史杨仪,仅仅给了姜维“鸡肋”兵书,就连不被信任的大将魏延,地位也在姜维之上。这么看,姜维在恩师诸葛亮的眼中,地位在蒋琬、费祎、杨仪、魏延之后,只能排第五,这其中有何隐情?个人认为有四个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姜维是一个刚刚归附7年的降将,还未得到诸葛亮完全信任。第一次出祁山时,姜维和诸葛亮斗智斗勇,多次识破诸葛亮的计谋。后来,诸葛亮派人伪装姜维,以此来“陷害”姜维,最后姜维受到天水太守马遵的排挤,不得不归降蜀汉。此时是公元227年,而诸葛亮病逝时是公元234年,仅仅过去7年。说实话,7年时间很短的,诸葛亮虽然赏识姜维的才能,也委以重任,可是总有戒心。
如诸葛亮宁肯将街亭交给“纸上谈兵”的马谡,也没交给对曹魏非常熟悉的姜维,而同样是从曹魏那边归降来的王平,也只是作为马谡的副将守卫军事重地街亭。因此,新归降的姜维,还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完全信任,自然也不会被纳入第一继承人序列。
其次,姜维是天水郡人,不属于诸葛亮的荆州派系。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正宗的魏国人氏。他归顺诸葛亮,是迫不得已的,不是自己主动归顺的。他和王平一样,都属于新归附蜀汉的优秀将领。而诸葛亮虽然是徐州琅琊阳都人,却早年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达襄阳,久居襄阳隆中,算荆州人士。荆州派系在刘备集团中,属于一个大派系,文臣武将极多,还掌握大量资源。
诸葛亮作为荆州派系的首领,也是重点提拔荆州人士。如他指定的蒋琬、费祎、杨仪这三个接班人,都属于荆州人,就连不被信任的魏延也是荆州人。此时的姜维就是一个外来者,他再怎么努力,也不是荆州派系,很难真正融入荆州派系这个圈子内。《三国志·姜维传》中记载如下: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再次,姜维官职低于蒋琬、费祎、杨仪、魏延四人。虽然最后姜维成为了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位极人臣,可是在诸葛亮去世时,他还只是一个普通部将。在姜维辅助杨仪,将诸葛亮灵柩安全送回成都后,他才因功被封为辅汉将军、平襄侯。辅汉将军属于不入流的杂号将军,此时的蒋琬被封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费袆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三国志·姜维传》中记载如下:
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如五虎上将中的赵云,他是虎威将军,也是一个杂号将军,本质上和姜维的辅汉将军差不多。最后,姜维是一个青年干部,还需要十几年的基层锻炼,才能被委以重任。姜维,出生于公元202年,诸葛亮病逝于公元234年,此时的姜维年仅31岁,还属于青年干部,经验阅历少,资历威望低,不足以担当拯救汉室江山的重任。
因此,一向谨慎的诸葛亮将蜀汉交给了老成持重的蒋琬和费祎,没有交给年轻有为的姜维。他想的是,如果姜维经受住了考验,再锻炼十几年,或许能肩负起匡扶汉室江山的重任。历史上的发展,也是这样进行的,在诸葛亮病逝二十年后,即蒋琬和费祎相继去世后,姜维也长大了,成熟了,带领蜀汉大军多次伐魏,胜多败少。总结:在诸葛亮病逝时,他没有将蜀汉交给姜维,而是安排了蒋琬、费祎等继承人,大概有上述四个原因。归纳起来就是姜维不被信任、不属于荆州派系、官职低下、岁数小四个。
诸葛亮逝世后蜀汉政权的接班人顺序,为何姜维只能排第五?
诸葛亮死前,第一个召来的人便是姜维,将自己的平生著作悉数交给了他,让他务必专研。此外,诸葛亮还将“连弩”之法画成了图本,交给了姜维,让他依法造用。
然后,诸葛亮又召来了马岱,交给了他一锦囊,告诉他:“我死之后,魏延必反;待魏延在阵前时,自有斩杀他之人。”
然后,诸葛亮向后主上奏,希望他聆听教诲,任用贤臣,不要亲佞小人,有损先帝英明。尚书李福就问诸葛亮:“丞相,百年之后,谁能继承您的事业?”诸葛亮说,蒋琬可以继承,次之费祎。李福又问:“费祎之后呢?”诸葛亮没有说出人名,就一命呜呼了。
诸葛亮死前,召见了长吏杨仪,并将军权交给了他,让他将军队撤回汉中。由此可见,诸葛亮十分信任杨仪。可以推断出,诸葛亮即将要说出的继承者,应该是杨仪。
那么,杨仪之后,诸葛亮会任命谁为继承人呢?
我的答案是魏延。
在这里,首先要指正的一点是,诸葛亮死前,并没有说过魏延会造反之类的话。在诸葛亮心目中,魏延一直是蜀汉大将,一个顶梁柱似的人物,为北伐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诸葛亮十分清楚,魏延是一个坚定的抗曹主义者,他毕生的目标就是要诛杀曹贼,兴复汉室。因此,杨仪之后,诸葛亮会立魏延为继承人。
那么,诸葛亮逝世后蜀汉政权的接班人顺序,为何姜维只能排第五?下面我将根据演义及正史的记载,分析如下。
首先,诸葛亮去世时,姜维才投降蜀汉七年,并未得到诸葛亮的信任。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间是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北伐一开始,诸葛亮是节节胜利,不过后来攻打天水关时,中了姜维之计。诸葛亮对姜维,那是相当佩服的,于是决定招降他。诸葛亮就设下计谋,让魏延假扮成姜维,天天在关前叫战。天水关太守马遵是个心胸狭隘、嫉贤妒能之人,他果然中了诸葛亮的反间计,扣押了姜维的亲人。之后,诸葛亮让赵云攻下了天水关,并救下了姜维的亲人。姜维走投无路,最终投降了蜀汉。
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确实欣赏姜维,也多次在众人面前夸他: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即便如此,诸葛亮还是不可能完全信任姜维。有个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诸葛亮宁愿将镇守街亭的重任交给马谡,这个“饱读兵书,好论军计”的人,也不敢交给对曹魏军队了如指掌的姜维。此外,姜维就算有经天纬地之才,诸葛亮也只是封他为仓曹掾,后升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此时距姜维投降蜀汉,仅仅才过去七年。七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是要想让诸葛亮彻底相信姜维,将蜀汉的前途和命运托付给他,那是不可能的。
其次,姜维不属于刘备的“荆州派系”,他暂时只能屈尊二线。姜维,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东南)人,说白了他不属于三国的荆州人。而杨仪,襄阳(今湖北襄阳)人;费祎,江夏(今河南信阳市)人;魏延,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简而言之,他们都是三国时期荆州人士。
而我们都知道,刘备建立的蜀山政权是一个外来政权。关羽丢掉荆州后,蜀汉指的就是益州。对于刘备集团来说,益州只能退居二线,处于主导地位的只能是荆州人士,也就是刘备入川前的核心骨干。诸葛亮成了蜀汉的一把手后,也要奉行刘备的既定政策,即“后来居上”的原则。就凭这一点,姜维在诸葛亮后面的接班人中,最多只能处于第五的位置。
最后,诸葛亮去世时,姜维的职位低于蒋琬、费祎、杨仪、魏延等人。诸葛亮去世时,蒋琬是长吏兼抚军将军,费祎是司马,杨仪是长史,魏延是前军师大将军,假节。而姜维只是一个小小的护军。于情于理,诸葛亮都不可能立即让姜维当自己的接班人。姜维没有办法,只有拼命地熬,等那几位都走了,他的机会就来了。
不过姜维的运气是真好,魏延很快被杨仪所杀,杨仪也没有得到好处,因言行不当被下狱,最终自杀。等到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诸葛亮去世二十二年后,姜维终于当上了大将军,成了蜀汉的一把手。
那么,大家怎么看待此事呢?
诸葛亮逝世后蜀汉政权的接班人顺序,为何姜维只能排第五?
关于接班人的安排,大汉的开始和结尾都有相似一幕。吕雉俯下身问已经翻白眼的刘邦:“你死后,假如萧何也随你而去,谁能代替萧何?刘邦说曹参可以,吕雉又问,曹参以后呢?刘邦认为只能依靠巜三人行》即王陵、陈平、周勃。吕雉再问,刘邦眼睛突然闪过一丝寒芒直射吕雉,似乎在反问“未必是妳?.....”当成都蜀汉政权派来的特命钦差大臣李福询问已经两鬓斑白、脸颊深陷的诸葛亮时,诸葛亮向李福讲述了自己死后的国家大计,并且明确自己的接班人为可以完成统一大业的蒋琬。没有言及其它人选。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蜀汉官员中有很多军政才干卓著,德行优异的人员。如:蒋琬、费祎、董允、这三位官员是诸葛亮选拨为继执朝政,辅助后主的重臣。
同时,刘备在册立太子后,费祎和董允都担任太子舍人,旋又升任庶子(官职),刘禅一登基,费祎任黄门侍郞。诸葛亮南征归来,在离成都几十里的温江,朝臣们都在等待丞相,他们的资历都在费祎之上,而诸葛亮却独叫费祎与他同乘一车。费祎很快窜红。
这不是诸葛亮的心血来潮,而是诸葛亮在有意培养自己接班人的具体措施。当诸葛亮任命费祎出使东吴时,就是希望费祎贯彻巜隆中对》战略决策中“联合东吴,以拒曹魏”的布局。
诸葛亮北上屯驻汉中时,任费祎为参军,直到建兴八年(230)任司马。这时的姜维已经28岁,投入诸葛亮军中也才两年时间。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去世,姜维进入益州效力时间至此为六年。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及朝中大臣考虑,蜀中已经没有第二个诸葛亮似的能臣、权臣、统帅型主将了,于是採取政军分离的措施,蒋琬坐镇涪县靠前统筹军国大计,费祎担任益州刺史;延熙十一年出京到汉中锻练,驻守汉中。所以费祎的资历和地位,与蒋琬平起平坐,没有问题。
距诸葛亮去世十周年即延熙六年(244)后,蜀中在蒋琬的治理下,是和平、安定的十年。蜀中四个方向的军事人才是:东有邓芝,南有马忠,北有王平。
至此,姜维在蜀国境内的地位还排不上第五名。但是,姜维在蜀中的十六年也逐渐人气大增,引起了大司马蒋琬的关注。就在延熙六年,为了打开蜀汉西北方向的局面,蒋琬推荐熟悉西北凉州民情的姜维为刺史,以便割断陇西为蜀汉所有。
姜维在凉州期间,当地的羌氐少数民族很拥载姜维,一心想北伐的姜维根本不想当太平官,而是感恩丞相、完成未竞事业,经常出兵攻击魏军,但是,鸽派人物费祎出于蜀汉社会现状,只是象征性的给他一万人马,姜维徒呼奈何!
结语
延熙十六年(254),费祎遇剌身亡,羽冀己丰的姜维,立即在当年就点齐几万人马围攻南安......我的回答已经超出问题本身的范围,就不再往下谈论姜维的事情。
诸葛亮逝世后蜀汉政权的接班人顺序,为何姜维只能排第五?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率大军北伐,通过斜谷,进入武功县,与司马懿在渭南对峙。从二月出兵,到七月,双方僵持不下,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倒是得了重病,八月,诸葛亮逝世,蜀汉大军遵照诸葛亮的遗嘱吩咐,全军撤回汉中。
关于诸葛亮的继承人,其实早在诸葛亮病重期间,就已经有安排了。
谁是诸葛亮的继承人?在《三国志·蒋琬传》中就提到,诸葛亮曾经给皇帝刘禅上过一份秘密奏章,内容说:如果我不幸逝世,后面主持国家大事可以交托给蒋琬。
在陈寿写的《益部耆旧杂记》中,还写了一个更详细的故事,是说刘禅听闻诸葛亮在前线得了重病,于是派使者李福前去武功县拜见诸葛亮。诸葛亮和李福就国家大事谈完了之后,李福先行离开,走了几天,又骑马赶回来见诸葛亮。
不等李福开口,诸葛亮便对李福说:“我知道你为什么回来,你想问那个人是谁,只有蒋琬最适合了。”
李福赶紧向诸葛亮道歉:“之前,确实是我的过错,没有向诸葛公请示这件事,所以我才又折返回来。但我还要再请示一下,蒋琬之后,谁可以接任?”
诸葛亮说:“费祎可以。”
李福又继续问费祎之后谁谁?诸葛亮不肯再说了,李福这次告辞离开,向刘禅汇报去了。
《益部耆旧杂记》:诸葛亮于武功病笃,后主遣(李)福省侍,遂因咨以国家大计。福往具宣圣旨,听亮所言,至别去数日,忽驰思未尽其意,遂却骑驰还见亮。亮语福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一决耳。君所问者,公琰(蒋琬)其宜也。”福谢:“前实失不咨请公,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费祎)可以继之。”又复问其次,亮不答。福还,奉使称旨。
由此可见,在历史上,诸葛亮确实安排了两个继承人:蒋琬和费祎。
蒋琬此时担任丞相府的留府长史,正在成都主持政务,能担任这个职务,也是诸葛亮一贯对蒋琬的栽培。而蒋琬之所以能被诸葛亮看重,是他的能力和秉性非常值得诸葛亮欣赏。
诸葛亮死后,蒋琬接下重任,史书上说“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这意思是,诸葛亮逝世后,很多人都心怀危惧,对前途担忧,而蒋琬继任后,既不悲伤,也不高兴,处理政务工作,就如同平常一样,于是大家对蒋琬的能力心服口服。
而费祎则是跟随诸葛亮身边在武功,担任司马,平时跑腿出力什么的少不了他的身影。诸葛亮能对费祎认同,可见费祎也是有些能力的。
空欢喜一场的杨仪在诸葛亮生前,杨仪也是担任丞相府长史,和蒋琬不同的是,他跟随诸葛亮北伐,并且也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杨仪做官比蒋琬早,又曾经是蒋琬的老领导(杨仪担任尚书期间,蒋琬不过是尚书郎),资历上也高,所以非常自满,自认为政才也高于蒋琬,所以诸葛亮死后,自己必然是最理想的继承人。
《三国志·杨仪传》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惟年宦先琬,才能踰之。
诸葛亮死前,还让杨仪主持撤军事务,这一点,更让杨仪坚信不疑:自己班师成都后,朝廷就会任命自己为继承人,统领国家大事。
结果,杨仪到了成都,大失所望,被任命为中军师,一个没有什么权力的闲职。
杨仪气得要死,天天在家里痛骂蒋琬。最后因言获罪,被贬为庶民,迁徙到边地,被逼自杀。
与蒋琬相比,可以看出诸葛亮之所以没有选择杨仪,就是发现杨仪的不足之处:器量狭小。
杨仪还跟魏延不和,在撤军期间,双方还爆发冲突,杨仪把魏延杀了,还用脚去踩踢魏延的头颅泄愤,在自己失势之后,杨仪还对费祎说出:“早知如此,我在武功时就应该投魏国算了。”可见诸葛亮没选杨仪,真是有原因的。
失望而终的李严与意气不减廖立在诸葛亮生前,还有两位荆州人,自认为可以做诸葛亮的副手。
一位是和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另一位是早期诸葛亮的搭档廖立。
李严在没倒台之前,一直都是诸葛亮副手、搭档的存在。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北伐时,李严也到成都来处理丞相府事务,主办督粮工作。即便是这样简单的工作,李严还是搞出了幺蛾子:在军粮补给没及时到位时,他为了撇清责任,派人去劝诸葛亮撤军。
诸葛亮撤军后,李严又装傻,说军粮充足。最后两人闹到刘禅面前,诸葛亮把各种书信拿出来作证,李严这才哑口无言,承认说谎了。
李严被废为庶民后,诸葛亮对他的儿子李丰还是予以重用。李严也仍然对诸葛亮抱有期望,希望有朝一日,诸葛亮重新征辟自己,届时,自己肯定还能成为继承人。
可是,等到诸葛亮逝世和蒋琬接管丞相府的消息传来,李严知道自己复出无望了,在悲痛失望的打击下,也得病而逝。
《三国志·李严传》:(建兴)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至于廖立,他早年和诸葛亮、庞统一起在荆州共事,庞统死后,廖立自认为自己才能和名气应该排在诸葛亮之后。而实际刘备更看中李严,托孤之时,诸葛亮和李严成为托孤重臣,廖立对此,忿忿不平。
《三国志·廖立传》:(廖)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
廖立开始说一些对朝廷不满的话,“妄议国事”,引得诸葛亮不满,也是被贬为庶民,流放到山区去了。
诸葛亮死后,廖立继续流放生活,一直到死。他的余生,没有李严对权势的执念,没有希望也就不会失望了。
很多年后,姜维还曾率军路过廖立的住处,拜访过他,他和姜维谈了什么,没有记载,姜维回来后跟别人说,廖立“意气不衰,言论自若”。
大汉最后的支柱:姜维由于《三国演义》故事的影响,很多人以为姜维也是诸葛亮安排的继承人之一。在演义故事中,诸葛亮在病重期间,特意召见姜维,授予了“二十四篇兵书”和“连弩”。——其实这是罗贯中为了塑造后面的姜维故事而做的铺垫而已。
在历史上,在诸葛亮生前,姜维也只是担任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姜维随大军回成都,拜右监军、辅汉将军,加统帅诸军的特权,成为蒋琬的得力助手。
后来,蒋琬逝世、费祎被刺,姜维这才有机会走上政治前台,成为主持蜀汉帝国的统帅,扛起北伐的重任。
姜维北伐多年,并没有太多建树,到炎兴元年(263年),曹魏帝国伐蜀,邓艾率军走阴平,杀到成都城下,蜀汉帝国灭亡。
姜维仍然不肯放弃复国的希望,撺掇曹魏大军统帅钟会谋反,可惜功亏一篑,最终一同被乱兵围攻,殒命在蜀宫之中,时年六十二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