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于谦,张居正和王阳明哪个是明朝第一人?

王守仁,于谦和张居正是明朝时期的三个了不起的人物,但是如果在这三个人之间一定要排一个顺序的话,我个人的排名是于谦,张居正,其次才是王守仁这个圣人。

于谦的功劳在于力挽狂澜,将明朝从靖康之耻的悬崖边上给拯救了出来,力挽狂澜于既倒!于谦人生最高光的时刻就是北京保卫战,当时的情况是瓦剌大军在土木堡打败了明朝20万主力,甚至俘虏了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作为首都的北京城内空虚,人心惶惶,有不少人已经主张南逃。这种情况和南宋初期何其相似,朝廷一味地逃跑,将大好河山弃之不顾。对于当时的明朝而言,一旦离开北京,那么他们最好的结局就是另一个南宋。

就在这个时候,于谦挺身而出,先是拥立朱祁钰作为大明朝的皇帝,让在瓦剌人手中的明英宗成为了前皇帝。一来表明了大明帝国抵抗到底的决心,另一方面也使得瓦剌人想借用皇帝来讹诈大明朝的梦想破灭,然后积极组织北京保卫战,并且亲自出战。

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以二线兵力,成功的打退了瓦剌人的进攻,保卫了伟大首都北京。当明英宗参加完大明版的变形记回来之后,他发动了夺门之变,推翻了弟弟朱祁钰。

其实在此之前,于谦就已经得到了情报,但他选择了隐忍。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出手干涉,会造成极大的混乱,会使得刚刚平稳下来的大明政局出现动荡。他也知道,如果自己不出手的话,英宗复辟,他就是第一个上断头台的人。但是他没有选择,他宁愿牺牲自己,保全国家。

所以在对于大明朝的忠诚这方面,张居正也好,王守仁也好,都不能和于谦相比。在历史贡献上,他使得大明朝避免了灭亡的悲剧,在这一点上,首席活太师张居正,圣人王守仁,都远远不及。

在我的榜单里,第二名的是张居正。张居正这个人,之所以能够被历史记载,就在于他的改革。他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不惜和别人所看不起的太监合作,强势推行一条鞭法,推行考成法。

一系列新政的推出,使得一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明朝官员,迸发出了无比的工作热情。大明朝的国力在经历了近200年的统治之后,重新又迸发出了活力,万历新政所取得的成绩可比所谓的同治中兴要含金量高的多。

在对外上,他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尤其是戚继光,他对于戚继光几乎是单方面的盲从,属下不如意,换,监军不如意,换,上司不如意,依然是坚决撤换!戚继光投桃报李,在他驻守边疆期间,敌人不敢轻易扣关。

张居正的时代可以说是明朝自仁宣之治后,最好的一个时代,真正做到了军队强大,国库充盈,商业繁荣,百姓有钱。他的存在给进入暮年的大明帝国打了一针强心剂,让大明朝,重新回到了世界之巅。

他的一系列政策使得明朝积攒了足够的力量,在明朝行将就木的时候,打赢了万历三大征这样大规模的战争!可以说,张居正是为大明朝续命60年的头号大功臣。

第三才是王阳明。对于明帝国来说,王阳明的功劳,主要就是平定了江西宁王叛乱,以及在断藤峡打败叛军。王守仁打仗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快,他是谋定而后动,用脑子打仗。

王守仁平叛的功劳不可谓不大,但是和于谦力挽狂澜于既倒,张居正为大明续命60年,这样的功劳相比,黯然失色。当然,王阳明的主要成绩并不在于他出色的军事能力,而是在于他创造的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不仅仅局限于国内,他影响到了亚洲的每一个角落。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曾经说过一生俯首拜阳明,他就是一个阳明心学的海外弟子。

如果单论国际影响力的话,王阳明绝对是大明第一人,也是唯一的公认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大明帝国唯一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但是我觉得和于谦和张居正相比,他对于大明帝国的贡献,略逊风骚,所以我觉得他只能屈居第三。

一家之言,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

明朝于谦,张居正和王阳明哪个是明朝第一人?

从他们三人的经历看,应当是在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救大厦于将倾的大明兵部侍郎于谦了,他处事不惊,纷繁中有定力,力排众议决不迁都,在孙太后支持下立朱祁镇之弟朱祁钰监国。又下令各州府镇勤王,并释放了关在牢中的大将总兵官石享,排兵布阵,临危不惧对大明王朝有再选之恩,无语伦比,与日同辉,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伟大胜利。张居正是一位伴食宰相权臣伟才,知权谋善管理,精于治国理政,内修政治,外治吏治,其一条鞭法大气磅礴利国利民,是中兴之举类同于商君变法。打江山难,守业更难。张居正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如果上天在给他十年的天寿大明必中兴鼎盛万邦拜服。他的伟大霸气也令后世称目结舌,对万历皇帝管教太严,导致了天怒人怨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击。功在于谦之下,王阳明之上,王阳明乃一个大儒术士国士无双,天下少有,以柔克刚,仅用屈屈几千名兵丁虚张声势,不战而屈人之兵制服了宁王叛乱,无愧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仁志士。

明朝于谦,张居正和王阳明哪个是明朝第一人?

明朝最出名的三个大臣,莫过于于谦、张居正和王阳明。那么,这三个大臣谁对明朝的贡献最大,对历史的贡献最大呢?

(于谦画像)

咱们先来对这三个最出名的大臣,在历史上所做的贡献,集中概括一下。

于谦的贡献,当然就是在瓦剌挟明英宗朱祁镇南下,一直打到北京城的时候,力主拥戴朱祁钰为新皇帝,对瓦剌进行坚决的反击,组织军民死守北京城。

最终的结果是,明朝在于谦的力挽狂澜之下,击退了瓦剌的进攻,保住了大明江山,让大明江山没有走上当年晋朝和宋朝的老路。当年晋朝和宋朝,也遭到了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力攻击。但是最终他们没能扛住,只好南迁。而于谦通过自己的努力,力保大明不残。这对于大明的历史,贡献自然是相当大的。

张居正的贡献,主要就是他的改革。张居正的改革,是一次重要的改革。明朝延续到万历皇帝的时候,整个国家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疲态。政府松懈、腐败,经济凋敝、困顿。张居正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发动了一次重要的政治经济的改革。虽说张居正的改革不是很彻底,但是也算是比较成功的,对明朝的提振作用是很大的,也使得明朝能够往前延续下去。

而且张居正的改革,实际上比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更有意义。因为商鞅变法,主要是在军事和法治上的成果,王安石变法最终是失败的。所以说,从对社会推动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张居正改革,实在不逊色于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画像)

王阳明在政治上的作用,主要是平定了宁王的叛乱。

藩王问题,一直是明朝的一个大问题。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重视了外戚问题、宦官问题、权臣问题等等,但是并不怎么重视藩王问题。或者说,他虽然对藩王问题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最终引发了“靖难之役”这样的藩王造反的大灾难。朱棣上台以后,虽然继续削弱藩王的权力,可是也并没有彻底解决藩王问题。也因此造成了宁王的叛乱。

王阳明一介儒生,而且手中并没有兵权,但是,王阳明却能够筹集兵马,迅速就打败了宁王,体现出了他不但具有旷世的文才,同时也具有卓越的指挥作战的能力。而王阳明的努力,也确保了明王朝内部的稳定,此后藩王叛乱的问题,明显就减少了。

那么,这三个大臣,究竟谁对大明对历史的贡献最大呢?

这三个大臣,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对于挽救大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于谦是打击外族的入侵,王阳明是打击内部的叛乱,张居正则是从明朝自身下功夫,让自己自强自立,从而让别人打不败。

可以说,从保家卫国的角度来说,大家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如果非要对这三个大臣进行一番对比的话,我认为,对于明朝的贡献,张居正的历史贡献更大。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贡献,王阳明的历史贡献最大。为什么这么说呢?

张居正所做的,是增强明朝内部的生命力。只有内部的生命力变强了,无论是对待外部的侵略,还是对待内部的反叛,当然都是不怕的。

(王阳明画像)

不过,要说到对整个中国历史的贡献,无疑是王阳明。

王阳明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家。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爆发以后,后来就停滞了。之所以停滞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春秋战国的思想水平太高的,后世很难再出现这个样的高度。二是秦始皇、汉武帝等皇帝,都对思想文化进行了残酷的专制,这种专制自然就造成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停滞不前。

从秦汉到明朝,中国思想史的发展,除了在宗教上有所突破以外,思想上没有更大的突破,也就是在儒学上想些办法。到了宋明时期,儒学发展成了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实际上也造成了儒学发展走向了僵化。

不过王阳明在这时候提出的“心学”,应该算是思想史的一个突破。王阳明的心学,我们现在把他叫做主观唯心主义。但事实上,用现代西方哲学的观念,来框我国古代的思想,是没有道理的。王阳明的心学,实际上是对人心的一种解放,也是对人性的一种解放,让人们反抗封建禁锢,寻找心灵的解放,并同时寻找人身的解放。

所以说,王阳明对于历史的贡献,显然要大得多。乃至于直到现在,我们依然还在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明朝于谦,张居正和王阳明哪个是明朝第一人?

我个人心目中,对于明朝政治、社会、民生来说,张居正排第一;对于汉民族来说,于谦排第一;对于世界尤其是亚洲精神文化的影响来说,王阳明应该排第一。

明朝于谦,张居正和王阳明哪个是明朝第一人?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给明代诸多厉害的人物排过名次,他给于谦的评价是“应该排在第二名”,理由是于谦德才兼备,朱元璋和张居正能力虽然高于他,但品行比不上于谦。

1、

《龙门客栈》这个系列的电影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恐怕很多朋友不知道,这部电影正是以于谦先生被冤杀后,他儿子于冕被发配龙门后的故事为原型,虚构出的一系列故事。

不过,故事的背景虽然来源于现实,但是现实却远比故事要来得残酷。

成化初年,明宪宗在给于谦翻案的诰文里曾这样说道:

当国家多灾多难的时候,是于谦保住了社稷使其安然无恙,他独自坚守公道,遭到了权臣奸臣共同的嫉妒,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

很多人喜欢于谦,或爱他清白的人格,或爱他挽大厦于将倾的救国功绩,而我独爱他敢于直面黑暗、敢于抛弃自身利益几十年如一日与贪官奸臣做斗争为民请命的伟大,哪怕代价是“粉身碎骨”,他依旧“浑不怕”,正如陈奕迅《孤勇者》里唱的那样:

“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

爱你孤身走暗巷

爱你不跪的模样

爱你对峙过绝望

不肯哭一场。”

于谦是一个伟大的英雄,他历事三朝,服官三十五年,位极人臣,却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他衣无絮帛,食无兼味,“所居仅蔽风雨”,寻常市民家都比他过得好,哪里看得出来这是一个从一品大员的家?当别人忙着争权夺利的时候,唯有他两袖清风勤于政事,似他这般“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2、

于谦的英雄梦源自于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人:文天祥。

很小的时候,于谦便在家中供奉上了诸葛亮和文天祥的画像,他将这两位视作自己的偶像,立志要如他俩一般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4岁那年,于谦中了进士,他实现理想的机会来了。

于谦所处的时代,正处于大明朝由盛转衰的节点,当时的大明朝历经洪武、建文、永乐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期间虽经历过“靖难之役”,但总体来讲依然是处于蓬勃发展的青年阶段。

越是在这样的时期,像于谦这样的人才,越是有实现理想的机会。

于谦很幸运,在他考上公务员的第五年(1426年),他得到了第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那一年,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反,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击败了汉王,在汉王投降的仪式上,明宣宗下令让于谦代表天子数落汉王的罪行。

老实讲,这个活并不好做,汉王毕竟是皇室成员,说得太过火有损皇室尊严,说得不到位,又容易让领导不满意,谁也没料到,于谦这个新人不仅把这门差使完成了,还办得相当漂亮,史书记载:汉王在于谦的凌厉攻势下,被彻底击垮了内心,只能趴在地上瑟瑟发抖,嘴里还自称自己罪该万死。

于谦这活办得让皇帝非常满意,大手一挥就赏给他一个差事:巡按江西。

可别小看这个正七品的巡按御史,他们“代天子巡狩”,位地而权重,“凡朝会纠仪,祭祀监礼。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这个职位一般是皇帝亲信担任,等于是皇帝的眼睛。

于谦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他上任不久,就给皇帝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在江西平反了数百件冤假错案

于谦杰出的能力,让他在民间获得了很高的声望,爱戴他的人民为他起了一个很贴切的外号“于青天”。

但从这数百起案件,我们也能看出一个很大的问题:明朝的地方官腐败问题很突出。

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明朝的低薪制度和监察、升迁制度不完善上面。

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十分痛恨贪官,他曾下令如果地方有贪官,老百姓可以把贪腐的文武百官直接绑到京城去,到了宣宗时期,这条政策就被废除了。

政策的调整虽然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不从根本上解决官员的工资问题,只是降低惩罚,这不仅不能解决贪污问题,反倒会加大官员贪腐的力度。

以于谦为例,他当七品监察官的年收入为46两左右,约等于一个繁华地段的屠夫或者富豪家马夫的收入,老实说,这个收入与其它朝代的官员相比,算是相当低了,仅够勉强维持一家五口在城市的生活开支。

嘉靖年间的名臣何孟春曾经说过:“四品以上禄厚,则家不可以言贫。”

换言之,四品以下的官员收入算不上多高。

除了底薪低外,导致明朝官员收入低的另外一大原因就是:朝廷发的俸禄并不是实打实的给,很大一部分会折算成布匹、香料、粮米之类的物资发放,而这些物资的定价往往比市价高几倍,这也就导致官吏到手的实际工资比他应得的少很多,底薪本来就不多,如此一来基层官吏的生活也就更加困难了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于谦那样,认为“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明宣宗之所以重用于谦开展反腐工作,原因很简单,当时明朝的腐败现象已经相当严重了。

明宣宗曾经召集阁臣杨士奇、杨荣询问满朝文武贪污的原因,杨士奇答道:自从太宗生病,不再经常外出后,那些到京城的官员便开始公开行贿谋求升迁。

明宣宗又问道:“朝堂之上,现在谁贪污最为严重?”

杨士奇的回答超出了明宣宗的预料:“时任都察院主管的左都御史刘观。”

左都御史主思“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换言之刘观这个负责监察百官,考核官员业绩的一把手自己就成了贪污的代言人,可想而知,下面是什么情况了。

体制的崩坏会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丧失,长此以往,地方上就会陷入混乱的局面,严重点还会激发民变。

明宣宗要想改变这个局面,就必须选择那种心怀正义,为百姓敢于不顾前程、得罪权贵的人,于谦便是这样一个完美人选。

于谦是一个纯臣,他不仅能力出众、志向高洁,他还有一个很伟大的特质:一心为民。

于谦30多年为官生涯中,他有19年都在做监察的工作,这活苦不说,还很得罪人,在当时他的同僚普遍贪污的情况下,于谦硬生生把这个职业的上限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1426年,于谦在江西平反了几百件冤案,完事后,他还为陕西百姓出头,希望朝廷将当地骚扰百姓的各处官员捉拿问罪;

二,1430年,因地方藩王、官吏侵占田地,导致军民生活困难,朝廷赋税严重亏空,明宣宗便派于谦等6人到各地“总督税粮”。

朝廷本来只是派于谦去收税,谁也没想到,于谦在完成基本工作后,顺手就把侵占田地的官员者 “ 审问明白 , 解送京师 ”,敢于阻挠者,直接一封奏折呈报中央。

三,于谦担任江西、河南两省巡抚期间,因公务繁忙,无法照顾家人,他便把9岁的儿子送回老家,陪伴在自己父母身边,十几年来,他舍弃了自己的私人生活,一心致力于为百姓谋福祉。

以致于于谦离任的时候,有数千百姓在宫门前联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

3、

在他的同僚看来,于谦是一个清高,不近人情的人,因此有些人在点评于谦的性格时,就觉得他不知变通,但这些人哪里知道,于谦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和他人,为的只是老百姓日子能过得好一点,国家的未来能更加美好一点。

于谦打骨子里瞧不上那些整日庸庸碌碌,忙着阿谀奉承、争权夺利的权贵,在他看来这群人锦衣玉食,出行还要搞个排场,有什么用?

老百姓早上四五点起床,晚上七八点还在做农活,结果到头来,大半收成归了地主乡绅,自己连个饱饭都吃不上:

“路徬遗老亦堪悲,问着仓皇只泪垂。恒产卖馀无业次,比邻逃尽少亲知。 衰残满冀升平日,饥困仍逢旱涝时。见说朝廷宽赈恤,也来叩首拜恩私。——于谦《路傍老叟》”

于谦面对农家不堪剥削的现实,他一方面责怪自己能力不足“济世愧无书满腹”,另一方面又呼吁官吏收敛贪婪之心,给百姓留一条活路。

于谦的伟大如同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他负重前行为百姓照亮前行的路,但也正因为此,他成了贪官污吏眼里的眼中钉。

一个小人,若是看到一个让他自惭形秽的人,那他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毁灭对方,不幸的是,于谦面对的是一群这样的小人。

《明史》的评价每每看到,都让人叹息不已: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及时遘艰虞,缮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谦亦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变起夺门,祸机猝发,徐、石之徒出力而挤之死,当时莫不称冤。

史书太小,写不下于谦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以完美的人格和卓越的才华向我们展示了何为“英雄”:

哪怕身处最绝望的炼狱,也不要放弃希望,要活得清清白白,坚持为自己、为他人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明朝于谦,张居正和王阳明哪个是明朝第一人?

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即倾,大明无人能与于谦于少保相提并论。

没有于谦,大明要么不足百年便灭亡,要么南渡――南明提前到来。对于大明来说,于谦的作用关系到生死存亡。

论思想上的穿透力和在后世的影响力,大明无人能与王阳明相提并论,在儒家思想中,孔孟朱王当为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此外,王阳明不仅仅是思想家,其堪称全才,甚至在军事上也有成就(平定宁王叛乱),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这在我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论权势和在改革上的影响力,大明无人可与张居正相提并论。一句“吾非相,乃摄也!”道出了张居正在万历朝的地位。

同时,“一条鞭法”改革经济,“考成法”改革政治体制,如果成功,大明或许会是另一番局面,但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大明无可奈何的滑向了深渊。

因此,我认为对于大明来说,于谦是第一人;对于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史来说,王阳明是大明第一人;而从政治家和改革家的角度来看,张居正是大明第一人,堪与商鞅、王安石相提并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