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那些隐士足不出户,又没有电视报纸,是如何知道天下大势的?

读《三国演义》,诸葛亮居山野之地,不读报不看新闻联播,他是如何知道天下大势,又是如何做出《隆中对》的?

应该这么说,古代时期的所谓隐士很多并不是真的与世隔绝。有些隐士之所以隐,是为了更好的出山,正所谓玉在匣中求善价,他在等那个真正懂她,真正在心灵上和他match的那个主公。

所以很多隐士根本没有与社会脱节,反而是消息相当灵通。既然不是真的隐居,而是为抬高身价,那肯定要与外界接触。许多隐居人士,他们有自己庞大的社交圈子这些人就是他的情报员和水军。

这些人人员数量不少,而且质量还很好,要知道真的上隐士的人往往都是学问出众本领高强,他们身边物以类聚往往就有很多学问很好,家庭出身也很好的朋友。

就以诸葛亮为例,他身边的朋友个个都是干才,后来几乎人人都成了州郡一级的大官。可以说诸葛亮的朋友圈是真正做到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的。这些人家庭出身好,他们的眼界宽阔,以及他们的人生经历丰富,他们听到的看到的情况,都成为了诸葛亮分析当时社会情况,天下形势的重要参考。

当然,诸葛亮适当的要对这些情报进行分析,去除一些带有感情色彩,有失公允的看法,去芜存真。而这些人为了被推荐做官,抬高自己的身价,他们也会把这个隐士朋友宣传的神乎其神。这种商业互捧,对大家来说其实是双赢的,既提升隐士的知名度,也从侧面吹嘘了一把自己,事半功倍。

当然,作为一个隐居的人,要想了解天下形势,光靠着满座高朋还是不够的,他们需要自己家族的助攻,以此来提升情报的广度和深度,准确判断实事形势打下良好基础。

我们依然以诸葛亮为例,诸葛亮的家族可不是什么小门小户,是琅琊诸葛氏,这在当时数得上中国最大的世家大族之一,他家的族人分布极广。在三国时期,魏蜀吴都有诸葛家的人才,这些诸葛家的人他们也会互相有书信来往。

而中国的读书人是最喜欢对时政发表议论的,所以在这些书信中肯定少不了对时事的分析。所以在和家里人的交往中,诸葛亮也能够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要知道诸葛家的这些子侄很有可能是在某个机关中担任要职的,他不经意流露出来的情报,可能就是别人穷极一生都不可能接触到的机密。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诸葛亮虽然过着隐居生活,但是他的信息的广度绝对够可以的。不仅是诸葛家的情报,他还有自己老婆家的情报。黄承彦也不是一个普通人,他的家族也是很有势力的。

诸葛亮还有个非常强势的姐夫家族,诸葛亮的一个姐姐嫁给了蒯家,这个家族可是当地荆州属的上等大家族,家族里的人在荆州深度参与荆州事务。通过与姐夫家庭的接触,诸葛亮也能够获得许多关于荆州的秘信,情报的深度也有了。

通过综合统筹分析这些情报,再加上作为一个隐居的人,多的就是时间研究这些事情,所以久而久之再配合诸葛亮超人一等的脑子,一个伟大的战略,就在他的心中逐渐成形那就是隆中对!

由此可见,古代有不少隐居的人士他们非但没有与社会脱节,反而消息极为灵通,他们往往能够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做出作为准确的判断,让人叹为观止,给人一种半人半神的感觉。

古代的那些隐士足不出户,又没有电视报纸,是如何知道天下大势的?

有联保甲丁,有邦道,有集市,有驿站驿道,所有道听途说,有報人,有马路,才有马路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天生长有一张嘴,二只耳朵,越大越有思维增长。

古代的那些隐士足不出户,又没有电视报纸,是如何知道天下大势的?

古代也有邮电所和驿站,周边自然有旅馆丶青楼丶赌场,还有各种小买部丶小吃部,有公共厕所和浴室。该有的一应俱有。

比如刘邦在沛县做亭长,其三产一应俱全。如果是白板亭长,吕太公怎能将美少女嫁于刘大叔。刘邦怎能结交三教九流。

至少,唐朝就有各级文件放在各基层,让基层了解朝庭政策和天下概况。

古代在野人士会从各种渠道了解了天下大势,又不时与友人相聚,像刘邦上通县吏萧何丶曹参,下达吹鼓手丶屠户丶小贩,否则独处孤城,两眼一抹黑,两耳闭塞,怎能会乘势而为,应运而生呢?

诸葛先生也自有他的法道,与司马徽丶徐庶等人的交往,知道天下大概,通过夫人了解了财团,通过姐夫了解了官场,平时游历天下,早已成竹在胸,只等皇叔一展天下宏图了!

古代的那些隐士足不出户,又没有电视报纸,是如何知道天下大势的?

如今科技发达,我们通过一些报纸电视手机等途径获知一些奇闻怪谈和天下大事,可是古代却没有这些,在我们印象之中古代的那些隐士足不出户,又没有电视报纸,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出现这样的情况很是让我们惊奇,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要知道报纸最早可以说出现在唐朝时期,可是当时的条件有限,这样的报纸传播速度并不是很快,这就是早期的报纸原型开元杂报。唐朝之后的隐士足不出户在没有电视报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这些杂报来了解天下大势,唐朝之前的隐士同样可以通过方法来了解天下大势。比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久居山野之地,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把天下大势分析的头头是道,还有著名的《隆中对》传颂至今。

其实这些隐士在没有电视报纸并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依然能了解天下大势的,他们既然是隐士自然在当地是比较出名的有才学之人,诸葛亮也是如此。这样隐士这般有才学势必经常接触一些游历天下的饱学之士,他们在一起会探讨一些天下大势。作为游历天下的饱学之士自然是见多识广,而隐士也可以根据一起探讨的事情加以分析,以自己的才学来判断天下。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乃是一介布衣,其实历史之中的诸葛亮并不是普通布衣,而是出身于名门望族,其关系网也是异常庞大。诸葛亮有这些关系做基础肯定经常接触一些名流雅士,这些名流雅士对天下大势都一定的了解和见解,诸葛亮通过接触这些名流把从他们口中得知的天下大势进行整合,加上自己独到的分析,让我们感觉诸葛亮身居茅庐就可三分天下。

我们要知道当时的世家大族有一个特权,就是可以向朝廷推荐才学之士入朝为官,诸葛亮隐居之地当时也有诸侯雄霸一方,诸葛亮家族要么给汉室推荐人才,要么给当地诸侯推荐人才。在推荐人才之后,汉室和诸侯势必要对人才进行考核,世家大族肯定也会在场而考核的内容或许有对天下大势的分析,诸葛亮可以以这样的条件做基础,从中了解到天下大势。

再则就是诸葛亮书童的功劳,诸葛亮虽然久居茅屋很少外出游历,可其书童却能外出办一些杂事,书童在外出之时自然也会听闻很多天下大事,回来之后肯定会说于诸葛亮,诸葛亮自然也会对天下大势有一定的了解,在加上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说是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

最后就是诸葛亮结交的人的原因,通过《三国演义》我们也知道的交际圈子全是那些心系天下的人才,比如徐庶、水镜先生甚至诸葛亮附近的一些农者也对天下有独到的认知,显然他们之间会经常讨论这些。诸葛亮久居山林,可他的一些朋友却活跃于民间,他们得知一些天下大事经常与诸葛亮一起进行探讨,在探讨的同时也就是诸葛亮获取一些天下大势的信息。

综合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古代那些隐士足不出户,又没有电视报纸,他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交友圈子,自己的关系等途径来获取天下大势,加上他们本身的智慧,形成独特的见解让我们误认为他们如半神般的存在。

古代的那些隐士足不出户,又没有电视报纸,是如何知道天下大势的?

如今科技发达,甚至连古人觉得十分难得的报纸新闻这样的资讯“利器”也被我们认为传播缓慢,移动网络的崛起,几乎让消息可以无缝的推送到我们的面前,正可谓足不出户,天下皆知。

那么古代的资讯传播速度又是如何呢?举个例子,如汉朝始祖刘邦在年少时候,由于喜欢剑术,便从楚地跑到了齐地,只是因为他听说齐地有一个剑术大师,非常的擅长耍剑。可当刘邦到了之后,才知道这个人已经死了好几年了,连墓葬都已经变成了平地。由此可见信息传播之慢。

但是,我们却又时常在一些故事甚至是史料之中,得知古代有那么一类人,明明在信息传播如此不发达的时期,却依旧可以足不出户,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如果说到古代咨询传播的方式,其实还是离不开报纸,而报纸最早大抵出现在唐朝时期,虽然这是一种了解资讯的方式,不过传播速度并不是很快,即便如此,唐朝之后的隐士也还算是可以足不出户来了解天下大势,只不过有时效性的问题。

那么疑问又来了,唐朝之前的隐士又是用什么方法来了解天下大势的呢?如《三国》中的诸葛亮久居山野之地,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把天下大势分析的头头是道,还有著名的《隆中对》传颂至今。

其实说起来,所谓的隐士并不是我们想象之中那般,隐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士。

也就是说隐士是“士”阶层的成员之一。那些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隐士,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也不是隐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

那么这时候,就能明白一个道理,作为这样的一个阶层,大抵多数人是世家大族的,而这样的大族本身还有一定的交友基础,纵然自身足不出户,但是所得到的信息未必就少,甚至可以说,远比普通百姓要多的多。

另外一则,在当时的趋势之中,所谓的天下大事便真的就是大事,但凡一些现在时常看到的新闻,在当时来说,甚至都很难传播出去,即便隐士知道,可能来求教隐士的人也未必知道,这样的话题不提也罢,只要知道真正的大事,并且凭借自身的分析来做出判断,就已经可以给人以足不出户,却闻天下事的感受了。

古代的那些隐士足不出户,又没有电视报纸,是如何知道天下大势的?

秀才不出门,偏知天下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