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镇守汉中40年无事,为何姜维却连30天都守不了?

历史上真实的魏延可不是一个莽夫,他武力值很高,而且还是一个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良将。

当刘备夺取汉中准备回成都时,准备安排汉中的防御工作,汉中作为西川的门户,对于蜀汉帝国来说意义非凡,守住了汉中就能够拒敌于国门之外。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位置非张飞莫属,张飞本人也有意出任汉中太守,与关羽统领荆州遥相呼应。

▲魏延剧照

然而事实是刘备没有选择张飞而是选择了魏延。刘备这个人打仗也不行,但是看人却是超一流的。在他的心目中关张马黄赵在奇谋将略,兵行诡道这方面都不如魏延,魏延领兵多出奇谋,大局观也比较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刘备选择了魏延。

魏延也用实际行动报答了刘备。魏延防守汉中时采用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策略。他在外围阵地,布置了重兵,这结合了汉中地区多山的地形特点,以及山地地形使得曹魏军团的兵力优势没有办法完全体现的情况,只能采用添油战术,使得每一座有利用价值的山头都成为牢不可破的堡垒,敌人在这条防线中每突破一步都将付出极大的代价。

用这种方式来消耗敌人的进攻动能,在这种战略思维的指挥下,魏延自己以及后来的王平斗多次击退曹魏军团的进攻。

这一套战术到了姜维掌权的时代,被姜维的新思维所取代。姜维毕竟年纪轻,他对于魏延这套行之有效的战术嗤之以鼻,觉得太过保守,这种战术打法不利于他这个大将军建立不朽功勋。

姜维的军事策略是采用关门打狗的战术进行积极防御。他的做法就是主动收缩,在坚壁清野的同时,派驻重兵屯守汉乐二城。在这两座城池之下不断的给予敌人杀伤,以避免敌军长驱进入平原地区。

▲姜维剧照

与此同时,蜀汉帝国的军队要化整为零,要对敌人进行多批次不间断的骚扰但是这个想法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要实施这样一个战略的前提就是汉乐这两座城池要成为敌人的血肉磨坊,蜀汉军队要有很强的机动性才能做到依靠步兵在行走如飞地敌军骑兵面前做到来无影去无踪,说来就来,说打就打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极为困难的。

事实也证明姜维的策略是错误的,他放弃了外围的据点,使得汉中门户大开,敌人长驱直入,他重兵屯守的两座城池,最终被钟会以偏师围城,而钟会的主力军团轻松的绕过,将整个汉中打穿,这是在整个魏延和王平时代所不可能发生的。

如果我们假设一下姜维还是采用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术战法,虽然蜀汉帝国依然会灭亡,但是它的灭亡进程将大大的减缓。丢失汉中这个锅,真的得由姜维来背。

魏延镇守汉中40年无事,为何姜维却连30天都守不了?

公元219年,刘备数次与曹操鏖战,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汉中拿下。汉中位于秦岭和大巴山之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转站。有了这个中转站,出川北上的军队,就能够舒舒服服在这里休养调整,进行粮草补给。虽然汉中并没有跳出川外,但是这个中转站却可以让蜀军大大地松一口气。

汉中的地位重要,与荆州类似,与作为蜀汉的基本盘的四川盆地是不同的地理单元,需要择一位上将镇守,节制区域内大小事物。原本以为汉中太守已经自己囊中之物的张飞,结果却败给了魏延。

(魏延的含冤被杀是蜀汉大损失)

刘备问魏延如何防御汉中,魏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汉中是蜀汉的北方门户,是北伐的前进基地,因此着重于防守。魏延的策略即是依靠汉中的莽莽群山,以地利之便,采用错守诸围之法,将蜀军分散到每一个险要的关口(如骆谷,斜谷,子午谷等)重兵防御,剩下的军队主要留在汉中城内。

这样魏军没有有利的作战地形,在山川峡谷中,纵然有千军万马也难以施展,魏军十余年内不敢正视汉中。魏延因政变事被杀后,王平被任为汉中太守,又延续了魏延的防御策略,坚守待援,曹爽久攻不下,不得不撤兵。因此,汉中在魏延和王平手中30年安然无恙。

姜维此时拜镇西大将军,因为姜维熟知西方风俗,文武双全,所以他想拉拢羌、胡为蜀汉所用,这样就可以控制陇西。姜维的设想很有前瞻性,控制陇西,就可以隔断魏国伸向凉州、西域的势力,蜀汉可以从容消化这些地区,从而与曹魏在关中的争夺战中占据上风。

姜维打了很多次报告,要求朝廷给兵给粮,要去把陇西打下来。对于姜维频起的北伐之念,丞相费祎每次都从中作梗,使姜维率领的军队每次出征都不足万人规模。为此,姜维郁闷不已,常常嗟叹诸葛丞相之遗愿难伸。

(虽是丞相门生却有志难伸)

公元248年,镇北大将军王平病逝,蜀汉已无大将,姜维被启用守备汉中。有几年的时间,也是沿用魏延的策略,汉中不曾有失。

公元253年,蜀汉鸽派领袖费祎被魏国刺客郭循刺杀于陛前,蜀汉权力洗牌,姜维得以大像事权,开始从容布局北伐。

公元256年,姜维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好北上伐魏,在上邦会合。但胡济并未如约而至,导致姜维在段谷大败。

于是姜维开始检讨自我,认为汉中的防守有很大漏洞。姜维认为虽然外围设置据点有利于防御,但魏军既不能大举进攻,那么就根本无法消灭其有生力量,双防对峙僵局下,更是无法组织有力的反攻。

于是姜维上书刘禅,将险要隘口的重兵全部撤回,企图将魏军吸引到汉中平原,依靠汉中城池坚守待援,严密把守阳安关,趁敌人因山路崎岖粮草转运不济时出击,聚而歼之。得胜之后,再以雷霆之势扑向长安,占据关中。

姜维把这种防御方法叫敛兵聚谷。

这种防御方法是进攻型的诱敌深入的战法,一般都是以强示弱,引诱敌人顿兵于坚城之下。在姜维部署这样的防御措施的前期,由于姜维亲自坐镇,蜀汉军队彼此呼应,并未处于弱势,魏军也不是没有人,看的出来姜维的谋算,因此姜维虽然摆出了开门揖盗的架势,魏军也不来攻。

(魏军的进军计划)

其实,魏军此时都集中在淮南地区,平定诸葛诞叛乱呢!

好景不长。

由于姜维常年领兵在外,把持征伐大权,对成都来的命令常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理由推诿搪塞,使得蜀汉朝臣集团对姜维的用心感到担忧。在刘禅的默许下,宦官黄晧发起“倒姜运动”,刻意培养黄晧党羽阎宇来分姜维的军权。

姜维本是军人出身,不懂得朝廷政治斗争他还以为只要自己忠心耿耿,即便专权,皇帝也不会说什么——诸葛丞相当年就是这样的。于是,他写了一封信,要求刘禅杀了黄晧来试探皇帝的态度。结果,刘禅回信说:“大将军大人大量,何必跟一个内臣一般见识?!”

姜维因此知道了皇帝的真实意思,更加不自安起来。他不敢放弃手中的兵权,去成都也没见着皇帝。姜维长期拥兵在外,没有个合适的理由也没办法说服军队中其他官兵啊,他们的妻儿老小可都在成都呢!于是,见不到皇帝的姜维,情急之下问计于郤正。

这个郗正是谁呢?

他是刘禅的秘书令,主要负责起草公文。后来他跟着刘禅被掳到洛阳,司马昭曾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直言“乐不思蜀”,旁边有一人提醒刘禅,要说:“先人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此人即是郗正。这人的官职虽然不大,先人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耳濡目染,自然熟悉这里面的门道。

他对姜维说:“不若去沓中屯田,效仿武侯故事。”郤正还列举了四大优势: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轻举妄动;最后,在外握有兵权,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姜维大喜非常感谢郤正,次日召集众将,对汉中防御体系进行了周密部署后率军北上沓中屯田。

(郗正劝说姜维屯田避祸)

沓中又在哪儿呢?

沓中在现在的甘肃甘南州舟曲县一带,是河西走廊(当时叫做凉州)的南部边缘少有的一块山间谷地。姜维在此屯田,果然引起了曹魏的极大警觉。万一姜维反出河西,则凉州不为魏有。可是,司马昭也非庸人,他看到了姜维布局中的破绽。沓中与汉中相距数百里,都是山路,崎岖难行。蜀汉政权将不多的兵力分散在沓中和汉中两个地方,攻不足用,守不足御,必然顾此失彼。

在姜维前脚刚走,司马昭就派了八路大军进攻蜀汉。其中有五路都是从凉州出发,直取沓中。其他三路从关中出发,经略汉中。魏军十八万大军,齐头并进。姜维所领兵马不过五万,既失地利,又处劣势,无法抵挡。

钟会主力大军十多万人轻松进入汉中腹地,与蜀军展开决战,防守汉中的蜀军既没有战斗力也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姜维此时想要救援,却被困在沓中与诸葛绪和邓艾周旋,汉中因此很快就被钟会占领,距开战还不足一个月。

姜维身为大将军,还兼领汉中太守,忧惧不已,不仅蜀汉危险,一旦钟会大军出现在姜维身后,姜维将陷入重围。此时蜀中门户仅有剑门关了。剑阁不容有失,因此姜维火速从沓中回援剑阁。因为姜维认为阴平崎岖难行,通不过大部队,因此就只在阴平留下了1000人的守备队。

(姜维自沓中回援剑阁)

姜维守住了剑阁,却被邓艾偷渡阴平,三万魏军出现在了成都平原上。在敌国腹地作战的魏军士兵战力强劲,蜀汉军队不是对手。最后,刘禅带着60多个文武大臣投降了邓艾。姜维收到刘禅的投降诏书,伤心不已,拔剑击石。无奈根据已失,只好命全军投降钟会,献出剑阁。

此后,姜维发现钟会有反心,生起复国之念,写了一封信给刘禅,希望刘禅能隐忍数日,他来使蜀汉重见天日,日月幽而复明。可惜功败垂成,姜维自己也在乱军中被杀。

(姜维:我计不成,死不瞑目)

可见,姜维作为诸葛亮倾心培养的军事接班人,其才具自然是超拔于其他人的。相比于蜀汉集团的稳重气质,姜维的军事进攻战略富有冒险主义精神。

他修改了行之有效的汉中防御国策,原本想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同时占有陇右、凉州,徐图关中,进窥中原。他的军事谋划不可谓不大,可是蜀汉国力有限,又有宫廷内部政治斗争,无法全部信任他。所以,姜维最终计策不成,竟成蜀汉灭亡的导火索。

魏延镇守汉中40年无事,为何姜维却连30天都守不了?

魏延受屈而亡,他随诸葛亮征战多年,经验丰富,当接班人顺理成章。但诸葛亮凭一己之便见,使蜀汉江山失去。我认为,以往行为看,要是魏文当了接班人,阿斗说不定还会抖起来。再说明一点,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并无反意,他是为怕蜀汉天下失去而挺身,他不服姜维,但更重要的是不放心姜维。哎,人才难得,伯乐更难得啊!土厚埋金的现象朝朝代代都有。

魏延镇守汉中40年无事,为何姜维却连30天都守不了?

魏延和姜维均为蜀汉之名将,且先后负责镇守汉中,那么为何魏延和姜维镇守汉中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呢?正所谓时也命也,魏延和姜维虽然先后镇守汉中,但面对的外部、内部环境却是天差地别,这也是造成两人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

纠正一点,魏延驻守汉中并没有四十年之久,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担任汉中太守,到建兴十二年(234年)去世,满打满算不过十五年而已。

外部因素:魏延时战事寥寥,姜维时战事频发

外部因素,主要便是曹魏对于汉中的态度,以及蜀汉在汉中的战略部署,这在魏延和姜维分别镇守汉中时期,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魏延影视形象

1、曹魏方面:魏延时曹魏内部不稳,姜维时曹魏虎视眈眈。魏延镇守汉中时期,曹魏方面可谓急剧动荡,先是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逝,曹丕即位后,尤其是篡汉建魏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内部,根本无力对外发动战争。然而,曹丕在位仅仅数年,便于黄初七年(226年)去世了,曹叡即位之后,曹魏虽然大多时间都在与蜀汉、东吴发生战事,却是守多攻少,对外扩张能力实在有限。而到了姜维时期,曹魏内部却早已经稳定,且从实力上已经对蜀汉形成了压倒性优势,因而开始再次对蜀汉虎视眈眈,始终想要从汉中打开缺口,隔三差五的便对汉中发动进攻。

△姜维影视形象

2、蜀汉方面:魏延时蜀汉占据主动,姜维时蜀汉处于被动。魏延镇守汉中早期,由于蜀汉和东吴围绕荆州展开争夺,因而魏延在汉中主要以战略防守为主,再加上前文所述的曹魏内部问题,汉中少有战事发生。夷陵之战之后,蜀汉和东吴再度议和恢复结盟关系,此后蜀汉为了打开局面,诸葛亮开始多次率领蜀汉军队由汉中北伐,这一时期汉中方向虽然战事增多,但蜀汉却是主攻一方,因而处于战略主动。但到了姜维时期则不然,姜维虽然也意图从汉中方向打开局面,但由于蜀汉和曹魏国力差距越来越大,局势对蜀汉已经越来越不利,最终彻底落入了战略被动。

在曹魏和蜀汉的此消彼长之下,魏延与姜维驻守汉中时面对的情形已经截然不同,总体来讲,姜维面对的局势要比魏延困难很多。

内部因素:魏延时国力尚可,姜维时内外交困

内部因素,主要是指蜀汉内部对汉中的支持力度,以及蜀汉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魏延和姜维面临的情形同样截然不同。

△魏延深受刘备信任

1、支持力度。魏延作为一个从基层一步步爬起来的将领,因为长期跟随刘备作战,深受刘备信任,这也是刘备在任命汉中太守时,没有选择张飞而选择魏延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刘备的原因,魏延驻守汉中时期自然是受到全力支持的。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又多次从汉中发动北伐,蜀汉对于汉中的关注和经营,自然也是舍得下血本的。而姜维时期则不同,姜维本就是魏国降将,虽然深受重用,但在蜀汉内部根基却比较浅,再加上先有费祎掣肘,后有黄皓乱政,以及汉中多年无大规模战事,姜维受到的支持力度实在有限,甚至一度自保都出现了问题。

2、国力问题。魏延驻守汉中时期,蜀汉正处在最鼎盛时期,即使后来丢失了荆州,又遭遇了夷陵之战的战败,但蜀汉国力却正处在蒸蒸日上的阶段,因而国力相对来说还比较强盛。而到了姜维时期,由于曹魏的根基本就比蜀汉深厚,双方发展速度本就差距明显,再加上蜀汉多年北伐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导致蜀汉与曹魏的国力差距越拉越大。

△姜维已经是回天乏力

3、统治问题。魏延时期的蜀汉可以说正处在刚刚创业成功的阶段,在人才储备、团队凝聚力、团队战斗力方面都处在鼎盛时期。然而到了姜维时期,蜀汉方面不仅人才凋零,且内部分化极为严重,团队战斗力同样下滑极为严重。最典型的就是两次汉中之战,刘备和曹魏争夺汉中时,即使蜀汉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仍然取得了最终胜利。而到了姜维时期,姜维早在钟会治兵关中时便已经上书刘禅,请求作出应对,但在黄皓的谗言之下,直到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时,蜀汉这才作出应对,面对魏国的进攻,蜀汉已经错过了最佳应对时机,落入了全面战略被动。

综上所述,虽然魏延和姜维驻守汉中的结局不同,但不能就此说明姜维不如魏延,姜维所面对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已经是糟糕到了极点,别说是姜维,就是诸葛亮再生,恐怕也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魏延镇守汉中40年无事,为何姜维却连30天都守不了?

这里纠正一下,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于沔阳自称汉中王,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镇远将军,这时候魏延才刚刚开始接任汉中太守。建兴十二年(公元前234年),诸葛亮病逝,在与杨仪内斗中失势导致被杀,这前前后后魏延镇守汉中也就15年,没到40年。

魏延镇守汉中40年无事,为何姜维却连30天都守不了?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守仁君非常喜欢魏延这个人。魏延一没有关张赵元老的资历,二没有简雍和刘备的交情,三没有糜竺的资本,但是却在短时间内得到刘备信任并被委以重任。只能说明一点,人家是真的有水平。

魏延最初是以部曲跟随刘备入蜀,什么是部曲,撑死了就是刘备的亲兵。

很快,人家就由部曲累迁至牙门将军,虽说是个杂号将军,但是一年不到就由部曲升为杂号将军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

刘备称王后,欲派人镇守汉中,当时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绝对是张飞,刘备却破天荒的让魏延出镇,并且把他直接从牙门将军提到了镇远将军,镇远将军可是正儿八经的正四品武官,比刘备自创的牙门将军不知道高多少级别。

自刘备入蜀到称王,短短七年时间魏延由大头兵升到镇远将军。这升官的速度比火箭也慢不了多少了。

刘备识人是一流的,种种情况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魏延是真的有水平。

魏延自出镇汉中到诸葛亮收其权柄一共有八年时间,这八年里,魏延将汉中打造的如铁桶一般。

至于题目中所说的四十年着实有点夸大了,因为自公元227年之后,魏延就被诸葛亮收了权柄。

从227年一直到234年,诸葛亮多次北进,在此期间季汉是形成攻势的。曹魏少有的几次进攻都被魏延堵了回去。

题目中说姜维守不了30天也是扯,当时朝中有黄皓乱政,姜维已经把曹魏的军情报上去了但是黄皓却以一卦断定敌军不会来,等魏军真的来了,刘禅急令张翼廖化前往救援,可是为时已晚。

魏延能守汉中,一是魏延是真的有这个实力,

二是当时的季汉国力还禁得起折腾,三就是朝野虽然不是一条心,但是却是同一个目标。没有太多掣肘。

到了姜维时期一切都逆转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