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亚洲人易患糖尿病?

亚洲人更容易患糖尿病?那您是没见过欧美那边的糖尿病更可怕,也并不是说那个洲的人糖尿病最甚,世界各地,人们都没逃出糖尿病的魔掌。现代人比起几十年前我们的祖父辈们来说,糖尿病的爆发几率增加了不低于10倍,很重要的几个原因是:生活便利后,人们的运动量大幅降低了;人们的工作性质从体力劳动逐渐转变为脑力劳动,消耗的能量少了;人们的食材丰富了,生活富足了,摄入的能量经常超标;食物的口味提升了,更容易让我们摄入更高热量;食物储存方便了,大量的加工类食品问世,我们摄入的油脂、热量又进一步增加。概括来说就是:热量的消耗大幅降低了,而热量的摄入却大幅增加了!

很多研究发现,肥胖是诱发现代人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元凶之一,而常见的二型糖尿病更是和肥胖有密切联系。肥胖人群中有80%以上的人患有二型糖尿病。不得不提到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美属萨摩亚小岛上的居民们,本来是一个靠海吃海,饮食上还低脂低热的地方,但二战后这里引进了大量便宜的加工类食品,如火腿、薯片、可乐,这些食物热量高,营养价值有限,但味道好而廉价,在短短的几年里,这里大部分人都吃成了胖子,岛民里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糖尿病患者,而10年终,这里糖尿病的发病几率增加了10倍。很多动物研究也体现出这一点,人们让小鼠持续进食高脂高热的食物,肥胖后的小鼠糖尿病的几率有所提升,而人们再让小鼠恢复到健康饮食,减少食物中热量和油脂的提供,糖尿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下降。肥胖人群的细胞体积较大,细胞的数量也更多,也正因为如此,胰岛素需要分泌到每个细胞,胰岛负荷加重,胰岛素抵抗就会增加,从而更容易诱发糖尿病。

有一个很有名的医学观点:节俭基因。

我们的体内比较“致命”的基因,就是这个节俭基因,因为远古人类大部分为一个部落的狩猎者,他们每天组队狩猎,如果猎到食物,分配给部落每个人吃,还不一定能吃饱,但大部分时候其实都是空手而归的,这就意味着大家要饿肚子。每日食不果腹,还要保留体力来逃脱野兽的追击,这就让人类的体内有了这个“节俭基因” - 追求高能量、高蛋白质、高糖,而尽量保存体力,所以我们现在也是一样,对肉类、甜点毫无抵抗力,也很容易过量饮食,但要运动起来大家都不乐意,更喜欢躺着睡着。

这样的基因还未能赶上现代发展的脚步,它们还留在我们的DNA里,没有得到进化,所以我们的确难以控制自己的食欲,难以压抑对肉、甜点的喜爱之情,但为了健康,我们也应当“管住嘴,迈开腿”,至少要让自己处于正常的体质指数,维持合理的体脂率,否则一旦肥胖,慢性疾病就很容易找上门来。

为什么欧美人糖尿病人的基数更大?去一趟欧美旅游就知道了,那边的垃圾食品(如冰激凌、薯片)价格尤其便宜,比如我去英国留学的时候,那里大盒装的一大盒冰激凌才1磅,比起一小块鸡胸肉还要便宜好几倍。那边的膨化零食都是大包大包装的,有多大包?比国内大包的零食还要大伤五六倍,而且价格也非常便宜,这让宅家的人,尤其是不愿意花钱,或者生活水平较低的人幸福指数翻倍,但相应的肥胖几率也翻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