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粥养胃,而汤泡饭伤胃?

或许这个结论是很多朋友都认为的,“粥养胃”而“汤泡饭”却伤胃,实际上我们仔细来分析的话也并不是如此绝对,粥可能“伤胃”,而汤泡饭也不一定对肠胃就不利。

粥真的养胃吗?
  • 利于吸收这点是养胃的

粥一般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谷物类食物、杂豆、大豆等食物长时间熬煮后做成的食物,毕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加热,这些植物性食物中的膳食纤维等成分都被软化,对营养成分抑制降低,对食物消化的阻碍减小;淀粉类食物经过长时间加热,还会增加其“糊化度”,糊化程度越高,则淀粉越接近一种半胶质状态,更利于消化吸收。所以,对于一些牙口不好,消化能力差,肠胃蠕动慢的人群来说,粥利于消化吸收的确有助减轻肠胃负担,帮助胃肠消化。

  • 长期喝粥对胃却并不好

但并非每天每顿喝粥就一定对胃是有好处的。我们听过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肠胃也是如此,如果天天都给予它一些软烂,糊状、甚至半流质食物,逐渐地它习惯了安逸地消化食物,即使稍微给予一些质硬,膳食纤维多一些的食物,可能就会影响消化吸收,肠胃不适的状况。养胃需要“循序渐进”,适当减少它们的负荷,但同时也有适当训练、提高它们的消化能力。胃虚弱的话,一天中我们可以选择消化状态较差的晚餐来喝粥,早餐或午餐可以适当吃干饭。

  • 喝粥还有什么不利?

毕竟长时间的蒸煮让淀粉糊化程度提高,膳食纤维软化,虽然更利于消化吸收了,但也正是因为吸收快,糖分进入血液的速度更快,这会让高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容易飙升。如果是糖友的话反倒是不推荐喝粥的,若是喝粥一定不要长时间煮(避免煮到米饭形状软塌,水粥难以分离的状态,清汤寡水,米粥分离的粥会是糖友更好的选择),可在粥中添加粗粮杂豆混合,提高膳食纤维摄入,若糖友肠胃不好,牙口不好,多咀嚼,细嚼慢咽。

汤泡饭又真的伤胃吗?
  • 适当加汤不会伤胃

很多朋友认为汤泡饭对胃不好,原因是汤会冲淡胃酸,这样会影响消化,增加胃的负担。实际上胃酸可没那么“脆弱”,喝几碗汤没对它的分泌并没有什么影响,我们的消化能力也不会降低,但汤泡饭的问题在于汤水喝太多的话会填充胃的容积,胃被填充到一定程度会有饱胀感,抑制食欲,如此一来我们变得不想吃菜,不想吃肉也不想吃饭,如果加过多的汤来泡饭的话可能会影响其他食物摄入量,降低营养成分摄入;如果适当加点汤的话,其实影响并不大。

  • 清汤还好,菜油汤就有些不合适

很多时候某一种菜我们十分爱吃,味道下饭,吃完了之后我们喜欢把它们剩下的油汤倒在饭里混合一起吃,的确,这样吃的话又香又下饭,不过同时会摄入更多油脂、食盐、蔗糖等调料,可能会增加热量吸收,盐、糖摄入量,长期如此可能会引起肥胖等问题。推荐可以加入一些菜汤或适当炖肉汤等。

  • 汤泡饭也要细嚼慢咽,囫囵吞枣肯定就不行

汤泡饭有个大问题就是因为有水存在,我们稀里哗啦几口就把饭刨完了,饭顺着汤水可能没怎么咀嚼就被送入胃里,并没有充分粉碎或和唾液淀粉酶混合,如果是这样的话,自然就会增加肠胃消化负担了。即便是汤泡饭,我们还是应当细嚼慢咽,多咀嚼几口再吞,愿意这样吃的话,汤泡饭就没什么问题。一些小朋友很容易连汤带饭就吞下肚子,所以很多家长才不准他们吃汤泡饭,其实当汤泡点饭,小朋友肯多咀嚼的话影响也不大。

为什么粥养胃,而汤泡饭伤胃?

米饭加上汤混混泡泡,就是日常所说的“泡饭”。泡饭貌似粥,其实和粥大相径庭。

泡饭和粥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咱们只要看看米粒的状态就知道了。

在泡饭当中,汤是汤,米是米,两者是分开的,并没有融为一体。看看米粒呢,米粒并没有松散,和米饭一样,是独立而完整的,汤不能把米粒托起来。

在粥中呢,米粒是完全崩解散开,和粥汤充分亲和的状态。也就是说,米粒和粥汤完全融为一体。正如清代才子袁枚所说:“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为什么米粒不好消化?其实,米粒就是天然淀粉“打包存在”的一种形式。

天然的淀粉食物,在显微镜下都能看到很多的淀粉粒。也就是说,淀粉并不是散放的,而是紧密地包装在一起,外面还有含有蛋白质的“包裹层”。加水煮成饭之后,米粒吸水膨胀,饭粒变粘,但淀粉粒只是膨大,并没有解体。

米粒经过长时间的充分熬煮,淀粉粒才能彻底崩解。这时候,淀粉分子跑出来,使清水变成粘粘的粥汤。最后米粒和粥汤融为一体。这就是粥的状态了。

显而易见,从消化的容易程度上来看,粥和泡了汤的米饭是不一样的。粥的状态已经极为软烂,基本上不需要牙齿再嚼碎,也不需要胃再做太多揉碎的工作,就可以直接变成食糜,淀粉酶可以直接作用于它,所以粥是很好消化的。

用汤泡米粒则不同。米粒还是米粒,淀粉还是被包裹起来的状态,需要牙齿细细地嚼烂。要知道,胃里是没有牙齿的。柔软的胃袋,要把米粒揉成食糜,那是多么的辛苦啊!

然而,在人们吃汤泡饭的时候,总是就着美味的汤汁,急急忙忙就把饭粒就咽下去了,米粒没有好好嚼烂就进了胃里。如果您胃本来很好,问题是不大的,毕竟饭粒还不是很硬的东西。如果您的胃本来就比较弱,这些整粒的米粒就增加了胃的工作量。

不过,粥真能“养胃”?还真不一定。要看什么粥了。只喝营养价值很低的白米粥,虽然好消化,却不能供应帮助胃肠修复的营养成分,长期而言也是不利于胃肠功能提升的。

要想让粥真的养胃,一方面,粥中要加各种营养价值高的配料,杂粮、薯类、蔬菜、水果干和其他食材。比如南瓜小米山药粥、百合莲子糙米粥、枸杞小枣紫米粥等。

古人没有电动碾米机,煮粥用的是小米、大黄米、糙米等食材,即便是舂过的大米,也保留了稻米种子中的大部分营养,远远没有现在吃的精白米营养价值这么低。所以,自古以来,有很多赞美粥的文字,说它是养生之道,“只将食粥致神仙”。

为什么粥养胃,而汤泡饭伤胃?

《华佗食论》曰:

“食物有三化: 一火化, 烂煮也; 一口化, 细嚼也; 一腹化, 入胃自化也, 老年惟藉火化, 磨运易即输精多, 若市脯每加硝石, 速其糜烂, 虽同为火化, 不宜频食, 恐反伤胃气。”

中医认为,看食物是否好消化,除了食物本身的性质外,还有三大因素。

一是火化,即烹饪至烂熟,肯定比生硬好消化。

二是口化,即用牙齿细嚼慢咽的,肯定比囫囵吞咽的好消化。

三是胃自化,即脾胃的消化能力,这取决于个体的脾阳是否充足,同时也要看有没有积食、痰湿之类的(如果有的话,先要消积化痰)。

粥和汤泡饭都是米和水,它俩的区别主要在于火化的程度。“火化,烂煮也”,粥的火化程度明显是高于汤泡饭的。另外,汤泡饭由于汤水的缘故,会使米饭不经咀嚼就冲入胃里,可能还不如单纯的米饭被“口化”得充分。

打个比方,老年人的脾胃消化能力和牙齿都不太好,所以吃的东西更要烹饪得熟烂才好消化。

至于粥是否一定养胃,基本上是的,但也有例外。

中医认为,粥是补虚的。一般虚弱的病人会给他喝粥,一方面是粥好消化,能减少脾胃的负担,另一方面是粥味甘能补,王孟英称粥为“天下之第一补物”。脾胃虚弱的人喝粥是养胃的。

但是,因为粥是补的,所以会堵邪出路。王孟英说:“惟患停饮者不宜啜粥,痧胀霍乱虽米汤不可入口,以其性补,能闭塞络隧也。”像胃有停饮的(痰湿较重,容易反酸)、痧胀(秽浊内阻而腹痛闷乱)、霍乱(上吐下泻),在病发当时,都不能喝粥。所以,胃部有这些病症时,喝粥反而是伤胃的。

为什么粥养胃,而汤泡饭伤胃?

因为粥里面维生素很丰富,尤其是小米粥,富含维生素B1、B2等,而且小米粥是温性的食物,所以说它养胃

常吃泡饭的人,消化功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汤泡饭本身对胃其实是没有什么伤害的,但是由于汤泡饭中的饭被泡的软烂了,很多人在吃的时候就不咀嚼或细细咀嚼就咽下去,食物在没有被充分咀嚼的情况下营养是不能被充分吸收的,而且也是间接的狼吞虎咽,我们都知道狼吞虎咽对肠胃是不好的,增加肠胃负担,

为什么粥养胃,而汤泡饭伤胃?

你好,我是中医安心妈妈。关注我,每天至少学会一个育儿方式。点赞转发,让更多的妈妈在带娃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让每个家庭中都有一个懂中医育儿知识的人。

为什么粥养胃,而汤泡饭伤胃?

相比于白米饭来说,汤泡饭的味道确实挺不错。

所以有不少人都喜欢吃汤泡饭,甚至有一些妈妈也会让孩子吃汤泡饭。

但实际上,汤泡饭是非常伤胃的。

正常情况下,我们在吃东西的时候,会在口腔内进行初步的消化。

坚硬的牙齿就会把大块食物切磨成细小的颗粒,同时唾液腺不断分泌唾液,舌头也在不断搅拌让唾液和食物充分混合。

在这个时候,唾液中的淀粉酶就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将电费分解长甘甜爽口的麦芽糖,便于胃肠的进一步消化吸收。

同时,食欲也会刺激舌头上面的味觉神经,反射到大闹,让大闹发出信息,“通知”胃、肠、胰腺等部位做好接受食物的准备。

接受到“命令”,胃、肠就会分泌出相应的胰液,肠胃的蠕动就会增强,从而加速胃肠道对食物营养的消化吸收。

喝粥养胃

我们都知道,粥都是很粘稠的。那是因为在充分的熬煮中,它的淀粉粒已经被彻底崩解,淀粉分子分解后进入到水中就会讲解成淀粉糊精,让水变黏。

粥熬好之后,上面还会浮着一层细腻、粘稠、形如膏油的物质,中医上把他叫做“米油”,有很强的的滋补作用。

喝粥基本上不需要胃再做太多揉碎的工作,可以直接变成食糜后,与小肠内的淀粉酶充分作用,使其分解为葡萄糖,所以粥不需要嚼就能很好消化与吸收。

中医认为,粥具有补中益气、健脾胃的作用,常喝粥油,可以达到补益肾精、益寿延年的效果

汤泡饭伤胃

泡饭表面上看饭粒已全部变成半流质的状态,吃起来也很爽口,但是饭粒中的淀粉粒并没有崩解开,还需要牙齿将饭粒充分嚼烂之后,胃才能把它变成食糜,因此与粥有本质上的不同。

更糟糕的是,当人们吃泡饭时与食粥的感觉差不多。加之饭粒泡在水中相当滑爽,往往未能细嚼便吞进了胃,大大加重了胃的负担。

好了,关于这个问题我就说这么多了。如果你在带娃的时候还遇到其他问题,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直接留言或者私信【中医安心妈妈】,只要我看到,就会在第一时间及时回复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