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患者,一吃血糖准“飙升”的家常菜,都有什么?

感谢邀请。

血糖偏高最怕的就是摄入更多糖分,所以菜肴里但凡主动添加了精制糖(蔗糖、白砂糖、葡萄糖等),必然会让血糖飙升;另外,如果食材里淀粉含量较高,吃多了也可能会让血糖上升速度较快,所以,对于高血糖、糖尿病的朋友避开这些种类的菜来吃就行了。

①添加了不少糖、含糖调味料的菜

这些菜其实在平时还是挺常见的,例如需要加入冰糖来做的糖醋排骨、红烧肉,咕噜肉,一些家常排骨中也可能会加点冰糖“炒糖色”所以吃之前可以问清楚。还有一些菜肴需要加入甜面酱来提味,例如“京酱肉丝”、“红烧茄子”、“炸酱面”、“酱牛肉”等等。还有一些加入了番茄酱等含糖调料的菜,例如松鼠鱼、番茄牛腩汤、茄汁虾仁等等。总之,如果看起来甜酱欲滴的菜肴,糖友最好就少碰一些。

②添加了不少糖,而且还不容易被发觉的菜!

一些菜肴口感比较咸,所以经常会加入不少蔗糖来中和咸味,其实最终可以产生我们比较喜爱的“咸鲜味”,这样的隐藏着不少蔗糖的菜肴可也不少。比如炒有机花菜(有时候还会添加甜面酱)、锅包肉、回锅肉,这些菜可想不到其实要加糖的吧,因为豆豉、豆瓣比较咸,很多做菜的人会加点甜味中和,这样让菜肴味道更鲜美。另外还有鱼香肉丝、木须肉、竹笋肉片等等,大部分川菜系其实都可能添加蔗糖来提味,因为这是很多大厨让菜肴更鲜美的秘密武器。所以,才会提醒糖友们多自家烹饪,少在外就餐或者点外卖,因为我们也不知道这些菜里到底放了多少糖。

③食材中淀粉含量较多的菜

其实淀粉/碳水化合物最终也是分解为葡萄糖的,如果我们吃了这些淀粉含量较高的菜,应当适当减少主食的摄入量。比如块茎类蔬菜、薯类食物做成的菜,如炒土豆丝、炒山药、炒玉米、炒藕丁等,烧菜里的芋儿烧鸡、土豆烧排骨、炖菜里的排骨炖藕、排骨炖山药等等。还有蒸南瓜、蒸红薯等等。其实这些食材自己就能作为主食代替细粮,如果说菜肴里有这些菜,我们可以减少主食摄入量。

④别忽略高油高脂的菜

虽然高油高脂的食物并不会直接升高血糖,但它们间接会影响血糖的控制,因为高油高脂菜肴摄入可增加胰岛素抵抗,更多的油脂需要胰腺出更多的力来消化,对胰岛的分泌也有影响,而且长期高油高脂,会引起肥胖,会增加胰岛负荷,降低胰岛素敏感度,让血糖更难平稳。我们平时吃了火锅、烤肉等可能也会发现自己血糖有些难控制,其实就是和摄入油脂太多有关系。

高血糖患者,一吃血糖准“飙升”的家常菜,都有什么?

据统计,中国Ⅱ型糖尿病所占比例为90-95%,Ⅰ型糖尿病占比为5~10%,其他少数类型是妊娠糖尿病或特殊型糖尿病,约占1%。6)中国糖尿病人士约为1.41亿,已经超过印度成为成糖尿病第一大国。

我们也都知道糖尿病人在饮食中要把握低糖高纤维的原则,所以不能和其他人一样什么都吃,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注意了。

这三种菜尽量不吃

第一道:水煮鱼

很多人喜欢水煮鱼麻辣浓重的口感,但是制作水煮鱼,鱼片要先用沸水焯一下,配上豆芽,撒满辣椒与花椒,再浇上滚滚的热油,鱼片完全在油里“潜泳”,不是水煮鱼,而是油煮鱼。非常不适合,糖友食用!

第二道:鱼香肉丝

你以为鱼香肉丝不含糖,那就大错特错了!

吃过的人都知道,鱼香肉丝具有酸、辣、甜的口感,是很好的下饭菜。

但是烹饪的关键是要糖多、盐多、油多,有人曾经算过,做这道菜时需要用到30克油和白糖,所以糖友一定要少吃。

第三道:炸土豆片

如同是不放盐的蒸土豆,土豆里的淀粉含量比米饭要低,而且吃完饱腹感很强,升糖速度并不快。糖尿病患者的食谱里,是可以有土豆的一席之地。

但如果是炸土豆片、薯条之类的食物,就不健康了。

经过高温油炸过的土豆就变成了所谓的高血糖指数食物了,而且很可能会产生一些苯并芘等有害的物质。

教你学会5招,控制血糖。

一、学会饮

谷谷丁番麦须茶

将番麦须、谷谷丁、玉竹和玫瑰混合制成茶包,每天泡茶饮用,可以起到很好的降糖作用,对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也有不错的效果。

番麦须其实就是玉米须。民间常用于茶药膳中,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等作用。

还能抗血糖、抗体内自由基等活性物质,为加强番麦须治疗糖尿病过程中,保护肝脏的作用,与白鼓丁搭配使用。

谷谷丁性味甘,微苦,寒。归肝、胃经。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功效。经常食用,可以促进肝脏排毒,避免服药对肝脏的损害。其次,谷谷丁多糖有降糖的作用,可以调理血糖。

玉竹是《中华药典》中经实验证实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之一,魏晋时期的药书《大明本草》里面记载:玉竹“除烦闷,止消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腰脚疼痛。”糖尿病引起的口渴、口干、发热烦躁等症状,都可以服用一些玉竹食疗。

玫瑰花性温,既可以中和茶中的寒性,还有很好的温胃活血的作用。

二、学会吃

1、主食定时、定量

糖尿病人吃饭要少食多餐,按照先吃蔬菜,再吃肉类/蛋类,最后吃主食的顺序进餐,与先吃主食相比,餐后血糖更平稳。

2、餐间经常食醋

最好是陈醋,其中醋酸能抑制淀粉酶的活性,减慢淀粉分解为糖的速度,所以主食搭配醋可降低餐后血糖。

三、学会睡

糖友需要注意,最好别睡懒觉。

因为要想控制血糖,必须坚持规律的生活,不良的睡眠习惯会影响血糖的波动。另外,糖尿病人也不要熬夜,熬夜会使得肾上腺素飙升,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不利于血糖控制。

四、学会动

糖尿病人运动要科学合理,最好遵循“1357”原则:

1次运动不少于30分钟,每周运动不少于5次;

运动强度应该以浑身发热、出汗但不大汗淋漓为宜,脉搏应控制在:(170-年龄),这样运动则为有效且安全的。

糖尿病者运动,最好以走路为宜,以餐后1小时运动最佳。

五、忌烟酒

不少糖友们面对烟酒,还是不舍得忌口,但是酒可是一把双刃剑。

若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的同时进行饮酒则会使得血糖骤降,从而诱发低血糖的症状,发生晕倒,心悸、颤抖等。

还有就是酒中的乙醇会影响到降糖药的代谢进而影响到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对于血糖控制很不利。

最后定期复查,控制血糖

预防糖尿病肾病,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定期复查。病程超过5年以上者要检查 肾功能、尿蛋白定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压、眼底等。

1,尿微量白蛋白

早期肾病检查主要是尿微量白蛋白;到了肾病中后期,能检测出大量的蛋白尿,而这时,肾病已经不能完全逆转了。

2,尿糖

尿糖定性,是筛选糖尿病的简易方法。在糖尿病肾病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也是检查肾病的参考依据。

高血糖患者,一吃血糖准“飙升”的家常菜,都有什么?

血糖,对于有精制糖类、大量淀粉类的食物,反应非常快;而对于含有脂肪和蛋白质类的肉类、坚果等,对于几乎不含碳水的绝大部分蔬菜和水果,反应比较慢。

下列食物会引起血糖飙升:

1. 含有大量淀粉的菜肴。

铁板土豆片、炸薯条、糖醋藕、清炒南瓜、酸辣芋头、排骨山药汤等菜肴,含有大量的淀粉,食用的时候,如果不减少主食,会导致血糖飙升。

2. 添加精制糖的食物。

糖醋排骨、鱼香肉丝、糖醋鱼、糖蜜瓜条等等菜肴,为了调味,会添加许多的糖,并且部分咸味和辣味会掩盖甜味,导致菜肴的口感并不甜,必须十分警惕。

3. 含有大量糖分的水果。

大部分水果都少量可以吃,但是大枣等水果,拔丝香蕉等菜肴,含糖量非常高,另外柿饼、葡萄干等水果干和水果汁,对高血糖人士不合适。

4. 勾芡类、糊类、粥类、浓汤类食物。

用淀粉勾芡的食物,弄成糊糊的土豆泥,稀烂的大米粥,口味非常浓厚的汤类,都不适合糖友。

5. 含糖饮品等。

进餐的时候,不能饮用含糖饮料,包括咖啡、可乐、椰汁、果汁、糖醋饮料、甜的乳制品、含糖麦片、含糖芝麻糊等。

6. 食物过量。

饮食过量,大油大肉食物吃得太多,会导致热量超标,进而内分泌紊乱,对血糖并无好处。糖尿病人,必须控制饮食热量与理想体重相匹配。

最后,先吃蔬菜,再吃肉类,同时少量吃主食,最后再吃剩下的大部分主食。主食,推荐全谷物、薯类和粗粮,有助于防止血糖飙升。

高血糖患者,一吃血糖准“飙升”的家常菜,都有什么?

这4道家常菜,容易引起血糖“飙升”,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少吃!

红烧肉

其实只要是红烧的烹饪方式,不管是红烧肉、红烧排骨还是红烧鱼,都要加入大量油和少量糖。

虽然红烧系列的菜肴很好吃很下饭,但都不太适合糖尿病患者。因为红烧的菜不仅重油、重盐,这些糖尿病人都不宜过量摄入,更重要的是红烧菜还会加糖,更加容易引起血糖飙升。

烹饪肉类健康的吃法:宜以煮、炖、烩、煲、清蒸为主,清淡又不失营养。

地三鲜

用青椒、茄子、土豆搭配炒制的菜肴一般叫做地三鲜。其实这三样食物分开来吃,都是很健康的,但合在一起的地三鲜,却不适合糖友们吃,最大的问题是用油过重!

地三鲜地道的做法,需要多次过油,对于糖友们来说,即便再美味那也是一颗“升糖小炸弹”,还是少吃为妙。

烹饪蔬菜健康的吃法:宜选择凉拌 、水煮等,不宜用过油的方式烹饪。

水煮肉片/水煮鱼

水煮肉片、水煮鱼作为川菜的招牌菜之一,色香味俱全,是很常见的家常菜。但川菜作为“重口味”的代表又麻又辣,不是很适合需要控制饮食的糖尿病人。

长期使用川菜的烹饪手法,日常饮食过于重口味,不仅会影响血糖的控制,还可能使糖尿病患者本身就存在的心血管并发症雪上加霜。

健康的吃法:不推荐高脂肪高盐的菜肴,应尽量选择低脂低盐低糖的烹饪方式,控制好油盐的量,切记不要放糖。

火锅

川锅和川菜一样,都含有大量的油脂与盐,所以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食用。也许糖友们会说,那我吃清汤锅也不可以吗?

其实,如果是相对清淡的火锅,本事是不会影响控糖的。但很多时候,吃火锅都会配大量酱料“芝麻酱,花生酱,辣椒酱等等”不少酱料不仅高盐高脂还含糖,都是不适合糖尿病人吃的。

相对健康的吃火锅方法:选择清汤锅,不要涮煮过久,少蘸酱料吃。

高血糖患者,一吃血糖准“飙升”的家常菜,都有什么?

我老家有一个亲戚,得的就是糖尿病,他本人还是一个厨师。以前吃过他做的菜,虽然好吃,但很显然,这其中放了很多的调味品、调味料。不知道他得糖尿病和他的饮食习惯有没有关系。

高血糖患者,一吃血糖准“飙升”的家常菜,都有什么?

我经常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必须慎重,但慎重不是不吃,也不是少吃,而是要有选择的吃。糖尿病患者均衡饮食很重要,该有的食物种类都不能少,只不过就是吃多吃少的问题。像是题目所说的“家常菜”,既然是家常菜,那就得从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方面来考虑,让患者吃起来更放心。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少放糖: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做菜口味也不一样,如南方偏甜,北方偏咸。据说无锡人对甜食的钟情度极高,几乎道道菜都必须放糖。这对正常人来说,或许吃起来会更可口,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并不友好。

  • 代表菜:糖醋鱼、糖醋排骨、糖醋藕,锅包肉,红烧肉,红烧茄子、风味茄子,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拔丝山药等。

2、少放油:高油食物也是糖尿病患者的禁忌,因为油脂摄入超标不仅会导致糖脂代谢紊乱,诱发超重、肥胖,不利于血糖的管理,同时也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增加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代表菜:炸藕合、炸鸡、炸鱼、炸薯条、炸丸子、油条、油饼等油炸食物。

3、少放调味品:除了糖和油之外,食盐、味精、酱油、鸡精、豆瓣酱、甜面酱、孜然等调味品,如果出现在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中,也不利于餐后血糖的控制。

  • 代表菜:炸酱面、鱼香肉丝、腌制食物 、烧烤、烟熏食物、加工肉食(如香肠、培根、肉罐头、酱牛肉等)。

4、本身富含淀粉的家常菜:有些食物即便在烹饪的时候不添加任何多余的调味品,但本身就是富含淀粉、糖分的食物,所以吃了就相当于多吃了很多的主食,如果不控制馒头、米饭等主食的摄入,必然会导致餐后血糖失控。

  • 代表菜:莲藕、山药、土豆、红薯、紫薯、玉米粒、甜菜等。

总之,糖尿病患者饮食必须慎重,要清楚哪些食物不能吃,哪些食物要少吃,哪些食物可以放心吃,尤其是一些看似很安全,实则也是升糖元凶的食物,一定要远离。

我是王药师,坚持用简单易懂的文字传播心脑血管疾病知识,为健康中国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留下一个赞吧!另外,如果您还有相关问题,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高血糖患者,一吃血糖准“飙升”的家常菜,都有什么?

高血糖患者,一吃血糖准“飙升”的家常菜,都有什么?

对于高血糖患者而言,最难的问题就在于怎么吃才合适,怎么吃才不会升高血糖,虽然很多糖友都有意注意这个问题,但是经常一顿饭后血糖就飙升了,这几种家常菜,要注意少吃,否则血糖很难控制。

1.主食类:白米饭、馒头、糯米类食物

糖其实是碳水化合物的俗称,碳水化合物除了包括我们平时吃的蔗糖,还包括淀粉、面粉等多糖。对于白米饭、浓稠的粥、精细白面粉制品、糯米类制品等这类主食,碳水化合物较高,且升糖指数也不低,进食后会使血糖快速升高,糖友都应少吃。

但是又不能不吃,而是要合理的吃,控制好摄入量,不要吃得太多,煮米饭时可以加入一些糙米、燕麦、豆类等,吃馒头前可以先吃些蔬菜,馒头尽量不要吃精面做的,可以吃粗粮的馒头,比如玉米馒头等等。糯米类的食物,例如粽子,建议少吃。

2.糖醋类少吃

为糖醋里脊、糖醋排骨或糖醋鱼等等食物,因为加入了糖,可帮助提鲜、增味、上色。但是这些食物会导致摄取的糖分过多,可能比喝一杯甜饮料还多,糖友应慎食!

3.多油的食物

鱼香肉丝、地三鲜、水煮鱼、油条、油饼等等食物,可以说是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代表,它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油脂。食用后,不但会使血糖升高,还容易增高血脂,引发心血管并发症,糖友要少吃。

4.蔬菜沙拉

蔬菜本身是健康的,但是一旦加了沙拉酱,就让它不那么健康了。沙拉酱是一种脂肪含量较高的酱汁,这样无形中给自己增加热量和脂肪,糖友要谨慎食用。

5.无糖饼干、月饼、面包、蛋糕等

为了满足糖友想吃甜食的愿望,很多商家推出了无糖产品,比如无糖饼干、无糖饮料等等,实际上许多“无糖食品”只是没有添加蔗糖,而淀粉、面粉等也属于多糖,还是会有升高血糖的风险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存在真正的无糖食品,无糖食物可以吃,但是不要多吃。

糖友一定要注意,饮食上要注意粗细搭配,食材处理的越简单越好,尽量不要细作,烹饪方法宜以煮、炖、烩、煲、清蒸为主,不推荐高脂肪高盐的菜肴,尽量选择低脂低盐低糖的菜肴,控制好油盐糖的量。尽量不吃或少吃肥肉、含胆固醇高的内脏,以及含油脂高的动物皮。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量,可以多吃一些鱼、海产品、蛋、豆浆等。饭后1小时适量运动,可降低餐后血糖。

最后,糖友饮食上没有绝对的禁忌,但是需要控制量,千万不能过量。

我是心血管黄医生,致力于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解释复杂难懂的疾病知识,帮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您的点赞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高血糖相关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