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饮食有5个技巧,可以把餐后血糖14变成7,是哪些?

感谢回答邀请。

要说能把餐后血糖14降到7那实在太夸张了点,即便是立刻注射胰岛素也不可能达到这么迅速的效用,只是如果糖友做好饮食中的这几点,那么餐后血糖能够控制得更好,至少不会飙升到我们控制不住,身体难受的状态。那么糖友如何科学饮食?

①注意主食粗细搭配

糖友在选择主食的时候可以选择“粗细结合”的方式,我们平时吃的主食大部分是精白米饭、精白小麦粉做成的面食,如面条、包子、饺子等等,这些细粮在出厂前都是经过精细加工处理,除杂做得很好,不过相应的麦麸成分损失也较多,膳食纤维随之流失,消化吸收速度快,淀粉更容易转化为葡萄糖被吸收,因此,餐后血糖上升速度也会较快,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建议混合粗粮、杂豆、杂粮一同食用,做成粗粮饭,杂粮饭,杂豆饭,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能有助延缓血糖上升速度,平稳餐后血糖。

②吃饭前先吃点菜,喝些菜汤

吃饭之前可以先吃点蔬菜或先喝一碗蔬菜汤垫底,蔬菜中富含膳食纤维,汤和菜都能占据胃的部分位置,这时候在正常吃饭的话,淀粉接触消化液的机会少了,自然没那么容易转化为葡萄糖被吸收,也能够达到平稳餐后血糖的辅助效果。吃饭菜的顺序最好就是先吃菜,再吃饭,饭菜轮流吃,不要光盯着主食吃。

③细嚼慢咽,切勿暴食

细嚼慢咽是很好的习惯,吃饭不要囫囵吞枣,不慌不忙。吃饭过快的人摄入的热量短时间内也会更多,短时间内可能有更多葡萄糖进入血液,因此血糖容易飙升。而且狼吞虎咽也不容易感知自己的饥饱程度,有时候可能站起来过一会儿才发现自己撑得不行,这样的朋友一般肠胃也不会很健康,餐后热量暴涨,很容易汗流浃背。凡是七分饱就足够,也不要暴饮暴食,美味的食物下次还能再吃,不要今朝有酒今朝醉,暴食的习惯不仅不利于血糖,对肠胃也有很大的威胁。

④精细食物控量

糖友注意减少吃精细食物,做工精细,加工程度高的食物往往也容易被消化吸收,尽量选择更天然,做法简单的食物食用,例如白煮或者蒸的土豆一定比做成土豆泥的土豆升糖速度要缓慢,水煮花生一定比油炸花生米、鱼皮花生吃了更健康。如果是添加了精制糖的精细食物更要注意,例如一些宴席的餐后甜点,餐后零食,糖友还是别去吃了。

⑤注意避免高糖菜肴

一些菜肴其实隐藏糖分含有不少,这些菜肴糖友可以注意一下,以后不要多吃,吃个几口尝尝鲜就好,比如典型糖多的菜:糖醋排骨、京酱肉丝、红烧肉、松鼠鱼、菠萝饭、糯米丸子等等,这些菜肴可能添加了不少冰糖调味、可能加了甜面酱、可能加了番茄酱或其他含糖量不低的酱料,或是淀粉含量较高,糖友如果吃多了,可能对餐后血糖影响是较大的。另外,如果有富含淀粉的配菜,如土豆丝、莲藕、蒸南瓜、烤红薯等,这些菜肴淀粉高,最终转化为葡萄糖多,吃多了也会影响餐后血糖,如果吃了这些菜肴最好减少对应主食摄入量,调节总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⑥餐后散步

餐后散步是很好的习惯,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有助消耗葡萄糖,帮助糖友平稳血糖,特别是晚餐后建议糖友都“百步走”,晚餐血糖上升最高且最快,通过散步来平稳血糖是最好的选择。

糖尿病饮食有5个技巧,可以把餐后血糖14变成7,是哪些?

控制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所有的药物治疗都必须在饮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

糖尿病医生每天的工作时间几乎有一半用于患者的饮食教育,就是因为饮食非常重要,很多糖尿病朋友一谈起饮食来就非常为难,觉得医生的说法告诉他,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该吃些什么呢?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其实和普通人一样,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吃,只是吃的量和吃的方法和非糖尿病人有一些区别,我们通过这样的区别,保证血糖的平稳,又能保证生活的质量。

那么怎么样才能两者兼顾呢?其实饮食是有技巧的,掌握了这5个技巧,不要说血糖从14降到7,就是从24到7都是有可能的。因为在临床上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患者,通过饮食后血糖的对比,他们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

不要喝稀饭:

稀饭会很快的升高血糖,粮食作物加水经过长时间的熬煮做成稀饭后,淀粉的结构发生改变,许多大分子淀粉水解为糊精或麦芽糖,这两者在消化道中很容易被消化道中的酶水解成为葡萄糖,而被迅速吸收,使血糖在短时间内明显升高。

很多人说那我喝粗粮稀饭,血糖会怎么样呢?其实是一样的,粗粮中的纤维素能够起到延缓食物吸收的作用,但是在稀饭中,纤维素会和粗粮中的碳水化合物分离,就没有了所谓粗粮的概念。建议如果和粗粮稀饭,可以进行简单的熬煮,保证粗粮熟但结构不散开,这样升高血糖的速度较熬煮过的稀饭要稍微慢一些。

综上,我们不建议喝稀饭,病房经常会有患者喝过稀饭后进行血糖的检查,发现血糖会达到20多,昨天会诊的一个老人,餐后血糖超过了33.3mmol/L,在血糖仪上呈Hi的状态。

饭时不要吃水果:

糖尿病人当然也可以吃水果,但是建议血糖超过10mmol/L的患者不要吃真正意义上的水果,我们可以拿西红柿、黄瓜、萝卜等代替水果。

如果血糖在8mmol/L以下,可以吃些苹果、梨、柚子等水果,但是不建议吃太多,每天半个苹果的量即可,而且水果尽量要放在两餐之间吃,不要和主食一起,下一餐的主食量要稍微减少一些,这样可以减少血糖的波动。

吃东西要清淡:

油腻的食物会明显的升高血糖,1g的碳水化合物提供的热量为4千卡,而1g的脂肪提供的热量是9千卡,由此可以看出,脂肪升高血糖的幅度会比碳水化合物升高会更多,这是我们建议患者低脂饮食的一个原因。

当然糖尿病患者多存在高脂血症,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出现高血压、冠心病等靶器官的损害。

注意进餐的顺序:

美国的科研人员发现,进餐的顺序对血糖的影响也非常大,先进食主食比先进食蔬菜升高血糖的幅度要高一倍,我们的建议是先吃蔬菜,然后吃蛋白质如鸡蛋、肉、鱼等食物,最后吃主食,如米饭、馒头、煎饼等食物。

规律用药:

主要是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进食后由于胰岛素的分泌缺陷,餐后血糖升高都比较明显,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应用控制餐后血糖的药物就非常必要。通常使用的药物有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及胰岛素促泌剂、短效胰岛素等,这些都能有效的降低血糖。

糖尿病人进餐后血糖都会升高,通常认为餐后血糖与餐前血糖的差值低于3-4mmol/L,是许可的,说明饮食及用药相对来说是比较合适,但是如果超过4mmol/L,那么患者的饮食可能超量或者药物没有及时使用或者药物选择不合适,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糖尿病饮食有5个技巧,可以把餐后血糖14变成7,是哪些?

你好,三诺讲糖很高兴为你解答!

饮食疗法是糖尿病的基础疗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友一定要过好饮食关,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控制餐后血糖,也有利于身体补充营养。

1、主食定量、粗细搭配

主食尽量多点选择,选择全谷类搭配杂豆类,主食定量最简单的办法是一餐一拳头米饭,杂豆类和粗粮要占到1/3左右,这样营养有了,也不容易升高餐后血糖。

2、多吃蔬菜,颜色种类要多样

一般建议糖尿病人每天的蔬菜进食量在1斤以上,即一大捧,蔬菜的颜色要多样,绿色蔬菜,深色蔬菜都要吃,对于水果,也是同样道理,虽然水果要适量,但在选择上,也可以做到多点种类,尽量在两餐中间可以选择3-4两的低升糖指数的水果。

可以常吃苦瓜、冬瓜、洋葱、芹菜、嫩南瓜、黄瓜、西红柿、豆芽、大蒜、菠菜带根、海带、紫菜及食用菌类。

3、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

细嚼慢咽也是可以增强饱腹感的一种方式,另外,进餐顺序也会影响到餐后血糖,建议按照先喝清汤,再吃蔬菜,再吃肉及粗杂粮的顺序,有利于血糖稳定。

同时要注意科学烹饪,建议糖尿病患者烧菜以蒸、煮、炖、拌、汆为主,不推荐糖醋、红烧、爆炒、油炸的烹饪方式。

4、补充优质蛋白质

常吃鱼禽,蛋类和猪肉类适量,限制加工的肉类。鱼禽脂肪含量相对较低,蛋白质含量丰富,而且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所以建议大家多选择鱼禽,蛋类每周可以吃4个。

5、少食多餐

三餐最好定时定量,早餐建议6-8时进食,两餐之间间隔不要超过6小时,睡前可定时小吃,防治低血糖。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保证每日吃3-6两粮食,每天肉类2-5两,可每日1个鸡蛋和250-500ml的牛奶。

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或易出现低血糖的病人还应在三正餐之间增添2―3次加餐,即从早、中、晚三餐中匀出一小部分主食留做加餐用,这是防止低血糖行之有效的措施。即使非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也可少食多餐,使每餐主食量不超过2两(100克)。

纯手打,码字不易。若您赞同文中观点,就赏个赞、点个关注呗,如有疑问可留言或邀请“三诺讲糖”回答!

糖尿病饮食有5个技巧,可以把餐后血糖14变成7,是哪些?

我们接诊一名糖尿病患者,通过3个月饮食调控+用药,餐后血糖从17降至7,已经停药了。饮食调理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和保证,离开饮食调控,其他治疗难以奏效。在饮食上需注意如下技巧。

1.糖尿病饮食首先要掌握的知识:食物中血糖唯一直接来源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于主食,还有某些水果。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程度是血糖指数Gi和血糖负荷GL。

主食和水果是直接明显影响到血糖的两种食物,尤其是主食,是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程度高低的指标是血糖指数Gi和血糖负荷GL。Gi衡量食物升血糖速度的快慢,而GL是Gi的升级版,除了考虑升糖速度,还考虑了食物碳水化合物总量对血糖的影响。糖尿病饮食选择时最好选择Gi和GL均低的食物,两者之中,优先选择低GL。

2.主食要控量,粗细搭配,避开“5白”食物。

主食对血糖影响最大,首当某冲需要调控主食。我们来看下图各种常见主食对血糖的影响指标。由上表可以看出,各种杂豆、杂粮、薯类食物比精细主粮血糖影响低,这些粗杂粮含丰富的膳食纤维,在胃肠道停留时间长,减缓了血糖上升速度,减轻餐后血糖峰值。

主食控量。不管哪种主食,血糖Gi和GL都不低,为了减少血糖波动,主食要控量。每餐控在二两以内,也就是100g左右。二两相当下图小半碗。

粗细搭配,避免“5白”食物。主食可以选择粗粮,也可以粗杂粮和细粮混合烹调,这样可以有效拖慢血糖上升速度。所谓“5白”食物就是指细米细面做成的食物,如“白粥白饭白面白馒包子”。为什么称“白”?因为这些精细米面在加工过程中,去掉麦麸、谷物外胚层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部分,变成了白色。只剩淀粉部分,口感好了,营养素却减少了,对血糖影响速度升高了。

3.水果控量,避开高糖水果。

水果富含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直接升高血糖,果糖在肝脏代谢,升糖速度慢一些。以葡萄糖为主的水果或含糖量高的水果,对血糖影响明显。所以,选择时跟选择主食的原则一样,尽量选择Gi和GL均低的水果。

尽量不要选择枣类、蕉类、瓜类、龙眼、荔枝、榴莲、山竹等高糖水果,尽量选用樱桃、李子、柚子、草莓等低糖水果。

每天水果最好控在100g,尽量在加餐时吃,不要与主食叠加,否则升血糖会更高。

4.多吃疏菜,补充优质蛋白质,进餐顺序先菜后肉最后主食。

主食需要控量,要多吃疏菜,补充足够蛋白质以保证人体热量所需。按《中国糖尿病膳食南2017》推荐,每天蔬菜500g以上,牛奶300g,鱼、禽、畜、蛋、豆共约200g。

进餐顺序很重要,要先吃青菜,让青菜在胃肠道形成纤维网,再吃肉,最后吃主食,以阻隔碳水化合物的快速吸收,可以有放减缓血糖升高速度,减轻餐后血糖高峰。

5.餐后1小时运动可以有效减轻餐后高血糖。

运动虽然不是题主所问的饮食技巧,却是减轻餐后血糖重要手段。要降血糖无非是减少来源和增加去路,前面讲的都是减少来源,现在讲增加去路。餐后1~2小时是餐后血糖高峰,可以在餐后1小时做慢跑、散步等强度不剧烈的有氧运动,最少持续30分钟以上,可以有效减轻餐后血糖。

6.除了上述自己可以把控的技巧,遵医嘱服药也很重要。

临床上我们见过很多患者因为担心需要长期服药而不愿意遵医嘱吃药,寄希望于生活方式改善去降血糖。但事实上,很多初发糖尿病或早期糖尿病,在饮食控制和用药后,血糖控制得好,完全有机会可以停药。而且,就算不能停药,只要合理用药,控好血糖,减少减缓并发症发生,是可以拥有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和寿命。总而言之,不要忌讳服药,不管哪种方法,最重要是控好血糖。

小结:要减轻餐后血糖,控好主食和水果量,注意选择低升糖食物,注意进餐顺序,餐后加上运动,遵医嘱服药,综合干预是可以从餐后14降至7。

糖尿病饮食有5个技巧,可以把餐后血糖14变成7,是哪些?

小张刚得知自己被查出糖尿病时,是感觉天都塌,消沉了好些日子,知道糖尿病要控制饮食,他刚开始真的是啥都不敢吃,就青菜吃得多,后面碳水不够,低血糖都出来了,后面慢慢摸索了2年,找到了控制血糖的饮食方式,餐后2小时血糖从以前的14变成了7左右!

下面与“糖友”分享控糖技巧!一、主食要粗细粮搭配

减少主食中细粮的含量,加入部分的粗粮(燕麦、荞麦、大麦),比例通常为选择6:4。

1、粗粮的营养丰富,对人体有益。

2、粗粮的膳食纤维可以减慢食物消化速度,延缓身体吸收葡萄糖的速度,可在餐后帮助控制血糖,每日的主食量一般在300~350g,饭后一小时,再饮用杯青钱柳薏仁无糖茶,热水可冲泡出它含有的黄酮类、多糖类、三萜类、皂苷类等可降糖的物质,而且还有薏仁在,饭后饮用预防血糖过高,顺便去湿~

二、少食多餐

一天要进食的总量不变,把食物分成几餐进食,增加就餐次数,这样人体不会在某时间大量进食,有利于维持血糖的稳定!

三餐的可分为6份,或者更多,按自身实际情况来安排。

一般2~3小时进餐一次,如果血糖能控得稳定,可用水果作为加餐。

三、学会吃蔬菜

蔬菜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丰富,叶类、瓜类的碳水较低,可以多吃些,一般控制在500~600g。

蔬菜较为理想的配比是绿叶蔬菜约150克(芹菜、韭菜、白菜、卷心菜等)、其它蔬菜约100克(西兰花、青椒、黄瓜等)、藻菌类蔬菜50克(海带、紫菜、木耳、香菇等)

有些菜,比如土豆、山药、地瓜、莲藕等,它们的淀粉含量相对比较高,不能吃太多,喜欢吃的话,就得减少主食的量。

四、多吃优质蛋白质

糖尿病人对蛋白质的消耗是比较大的,如果不能及时补充蛋白质,身体会日渐消瘦,营养不良,不利于对血糖的控制,所以,我一般一天至少1个鸡蛋,300ml的纯牛奶,50g的豆类、2两肉。

五、烹饪方法要健康

一般就是烹饪过程越简单,调味料越少,就越适合糖尿病人吃。做到少油盐、少糖少勾芡,醋喜欢的话可以多放。食物不要煮得太烂了,尤其是主食,不要煮得太稀。清蒸、凉拌、烫涮、清炖这些方式比较适合糖尿病人。

糖尿病饮食有5个技巧,可以把餐后血糖14变成7,是哪些?

糖尿病患者只需一个方法就可以把血糖控制正常!那就是用低碳糖尿病营养干预的办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