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补铁吃什么最好?

补铁最好的食物一定是动物类食物,例如动物肝脏、动物血、动物红瘦肉都是很好的补铁食物,它们富含“血红素铁”,是一种很利于被吸收利用的铁元素,能起到快速补铁,预防贫血的效果。很多朋友可能也会认为,植物性食物中也富含铁元素,比如菠菜、苋菜、油麦菜、蕹菜、荠菜等等,的确,植物性食物中含铁高的也有不少,不过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属于“非血红素铁”,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不高,而且还受到植物性食物中植酸、鞣酸、膳食纤维等成分的影响,因此最终的补铁效率较低,血红素铁的吸收率大概有15~35%,而非血红素铁只有5~15%,两者有三倍之差,所以,植物性食物只能用来辅助补铁,并不能成为主要补铁的食物。

不过这里就存在:素食者如何补铁的问题。素食者分为几类,比如鱼素(吃植物性食物,不吃动物肉,不过会吃鱼虾类食物),比如蛋奶素(吃植物性食物,但不吃动物肉,只吃蛋奶),还有纯素食者,只吃植物性食物的人群,由于缺乏动物性食物的摄入,素食者很容易缺乏多种有益成分,如优质蛋白质(植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属于植物蛋白,吸收率也较低)、脂溶性维生素成分、胆固醇、热量、磷脂等,另外一些特别的矿物质,植物性食物中含量也较少,而且吸收率较低,如铁、锌、钙。

蛋奶素食者和鱼素者还是能够补充到动物性食物,比如鱼虾贝肉、蛋奶,这些食物中含铁量可能没有动物红肉那么丰富,但比起植物性食物来说,吸收率也较高,只要摄入量充足的话,不会出现明显的缺铁症状。蛋黄中的铁元素含量也较高,蛋奶素食者基本也不会出现明显的营养缺乏症状,如果蛋奶素、鱼素者日常有贫血症状,注意配合膳食补充剂补充。重点是纯素食者,由于完全缺乏动物性食物的摄入,很容易出现多种营养缺乏症状,如贫血、免疫力低下、面黄肌瘦、脱发、生理周期异常等等,纯素食者日常一定要注意大豆类食物/大豆类制品(如豆腐、豆腐脑、豆腐干、豆浆等)的摄入,大豆类食物是植物性食物中少有的丰富蛋白质的来源,大豆类食物中还含有油脂,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能够补充植物性食物中缺乏脂溶性维生素的弊端;大豆类中有一定量的铁元素含量,能缓解部分铁元素所需。

纯素食者日常还应当注意多吃绿叶蔬菜,绿叶蔬菜中铁元素富集,除了吸收率较低外,还提供多种营养成分,辅助补钙也不是问题。一定要注意谷物类食物的摄入,而且要粗粮细粮搭配食用,粗谷物类食物中的燕麦、苦荞米、青稞、荞麦、黑米等铁元素含量丰富,而且它们能提供较多球蛋白、粗蛋白等,辅助蛋白质补充。粗粮、薯类食物中,如玉米、南瓜、山药等也是和胃健脾的食物,含一定的铁元素,它们能提高脾胃运化能力,有助造血系统运行,也有助预防贫血。另外就是适当补充坚果类食物,坚果类食物中的矿物质含量丰富,有助辅助补铁。当然出现贫血症状,不要忘了用膳食补充剂补充。

食疗补铁吃什么最好?

铁对新陈代谢、肌肉和正常身体功能至关重要。

缺铁是全球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尤其是儿童和孕妇。 铁被身体用来帮助红细胞生成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将氧气从肺部运送到肌肉和其他器官。身体需要铁来制造一些荷尔蒙和结缔组织。 这不是你想要缺乏的营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铁,这种情况被称为缺铁性贫血(或仅仅是贫血),使你的血细胞难以输送组织和器官所需的氧气。你会注意到的症状可能包括感到疲倦或没有任何精力、胃部不适、难以集中注意力或记住事情、难以保持体温正常、或者容易感染或生病。

好消息是许多普通食物含铁量高——从巧克力和南瓜籽到强化谷物和红肉。 “有两种铁:动物来源的血红素铁和植物来源的非血红素铁,血红素铁比植物性非血红素铁更容易被身体吸收,所以在饮食中摄入这两种营养素非常重要。如果你仅仅依靠植物来源,你需要每天摄入将近两倍的铁。这里有10种含铁量高的食物,可以帮助你获得所有你需要的矿物质。

鸡蛋、红肉、肝脏和内脏是血红素铁的主要来源 许多动物蛋白含有血红素铁,包括蛋黄、红肉、家禽。 像肝脏和内脏这样的器官肉富含铁。猪肝是一个更聪明的选择,因为它稍微瘦一点,铁和维生素C的含量都更高。只要确保你吃得适量,因为如果你吃得太多,它的维生素A含量可能会让你超过推荐的限量;孕妇应该一起避免肝脏,因为它的维生素A与出生缺陷有关。最后,肝脏也有很高胆固醇。

牡蛎、贻贝和蛤蜊是铁的丰富来源 它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像蛤、贻贝和牡蛎这样的双壳类软体动物富含重要的营养物质(锌和维生素B12)。鲑鱼和金枪鱼——含有一些铁,尽管没有软体动物多。

鹰嘴豆这些豆类为你的身体提供了铁,外加大量的蛋白质,使它们成为素食者的明智选择。在鹰嘴豆泥中加入柠檬汁会增加维生素C,帮助你的身体更容易吸收豆类中的非血红素铁。

早餐谷物 一碗麦片是你的早餐选择吗?每份食物中铁的含量:许多品种提供90%至100%的每日推荐值,以及其他重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纤维、锌、钙,和维生素b。

南瓜种子可能很小,但是它们含有大量的铁 不要低估这些松脆的种子。南瓜子为各种菜肴提供了一种简单的补铁方法。将种子添加到自制的什锦或面包或松饼食谱中,或者将其用作松脆的酸奶、谷类食品。或者单独品尝一下。

大豆也富含铁和其他基本营养 黄豆 含有铁,而且它们是铜等重要矿物质的极好来源,铜有助于保持我们的血管和免疫系统健康,锰是人体许多化学过程中的一种必需营养素。此外,大豆富含蛋白质和纤维以及许多维生素氨基酸。

富含维生素C的黑豆想办法把豆子加入到食物中吗?将它们与羽衣甘蓝、甜椒、西兰花和花椰菜等食物搭配,它们都富含维生素维生素c,这是一种有助于人体吸收非血红素铁的营养素。把它们做成酱和生蔬菜一起吃,或者把它们和菜一起炒。如果你想寻找更多的品种,蚕豆也含有铁。

扁豆是另一种富含铁的豆类 煮熟的小扁豆每杯含有6毫克以上的矿物质,富含纤维,可以填充你的身体,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稳定血糖。小扁豆也是厨房里一种用途极其广泛的配料——它们是从汤到蔬菜等各种食物的绝佳补充。

菠菜 生菠菜和熟菠菜都是极好的铁质来源,尽管熟菠菜有助于你的身体更容易吸收其营养。仅仅一杯煮熟的菠菜就能提供超过6毫克的铁和蛋白质,纤维,钙(而且作为非血红素铁的来源,当与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搭配时,比如一些蔬菜)。

芝麻有一股铁的味道芝麻是铁的丰富来源,含有大量必需的营养物质,如铜,它们含有磷,生育酚和锌。

食疗补铁吃什么最好?

谢谢邀请。补铁的话题一直是多数人偏爱的事情,现实生活中缺铁性贫血的人群相对较多,女性朋友占有较大的比例,正因为如此,通过饮食或者其他方式靠谱补充血红素铁是各位应该关注并且实施的事情。相对而言,饮食应该如何偏向?哪些食物的补铁作用更强?预防缺铁性贫血,请您健康作为。

哪些食物补铁的效果更好一些?
  • 动物瘦肉:

猪牛羊瘦肉中含有充足的血红素铁,这些红色肉类食物中富含血红素铁元素,相对而言消化吸收率更高;一种日常生活中比较平凡的食物,但却有着不错的补铁作用。

  • 动物血液,比如说您熟悉的猪血和鸭血:

说到实处,动物血液是补充血红素铁元素较好的食物,血液当中的铁含量可以达到8.7毫克/100克,动物血液中的矿物质铁元素利用程度极高,每星期食用2次左右非常靠谱,当然食用不可过量,一般每次不超过100克即可。

  • 动物内脏(肝脏):

和动物血液一样,动物肝脏中同样含有优质的血红素铁元素,举一个例子,猪肝当中所含的血红素铁离子每百克可以达到22.6毫克,数量较大,吸收率也非常之高;当然,动物肝脏当中含有较多的脂肪物质,建议您单周食用不超过2次,每次食用量在100克左右即可。

  • 您还需要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

除了要补充动物性食品来增加血红素铁元素的摄入量以外,还要摄入充足的新鲜果蔬,新鲜果蔬当中所含的维生素C对于血红素铁有优质的促进作用,可以促进血红素铁的吸收和利用程度。

所以,每日应该保证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蔬菜应该保证每日一斤,新鲜绿叶蔬菜应该占到半斤以上;水果也要达成3种以上的摄入,尽可能要迟到350克左右。

关于“补铁”,有些事情需要您知道:

首先,您所熟悉的红枣和红糖并不会起到补血、补铁的作用,虽然它们长相通红,虽然它们也含有一定的矿物质铁,但是它们的吸收率真心很差,并不能起到补充的作用。

其次,菠菜同样不会补铁,虽然大力水手喜欢食用,但是补铁机理并不存在。

言于实际,血红素铁就是我们可以拿来直接吸收利用的铁元素,而非血红素铁的吸收效果则要差很多,而且其中的妨碍吸收因素本身还很多。一般非血红素铁主要是以氢氧化铁络合物的形式存在于食品当中,它们进入身体之后必须要先和其他有机部分分离,还原为二价铁离子才能通过粘膜细胞被吸收。

靠谱补铁,请您科学选择食物,在科学的基础上谈论营养健康,您才会离贫血越来越远;愿您的身体越来越康健,生活越来越幸福。

注:王思露原创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食疗补铁吃什么最好?

食疗补铁既安全又方便,方式有很多种:

  1. 首选含铁高、吸收率也高的动物肝脏(猪肝、羊肝、鸡肝等)、瘦肉(猪、牛、羊等)和动物血液(猪血、羊血、鸭血等)等富含血红素铁的动物性食物。如鸭血的铁含量为30.5mg/100g,猪肝为22.6 mg/100g,而且因为是血红素铁,吸收率高,动物血的铁吸收率约为25%,肉类及肝脏的铁吸收率约为22%。同时,它们还帮助肠道吸收其他食物中的铁。

  2. 植物性食物中如黑木耳、紫菜、蘑菇、红枣、樱桃、小白菜含铁量也比较高,也可以适当选择。但由于属于非血红素铁,受植酸、草酸等的影响,其吸收率相对于肉类食物比较低,如大豆的吸收率约为4%,而菠菜的吸收率只有1.3%,补铁的效果当然不如上述的动物性食材。

  3. 注意适当多食用维生素C 和有机酸高的食物,促进铁的吸收。维生素C主要是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对血红素铁影响不大。它有还原作用,让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或使二价铁保持原有状态,不被氧化。所以绿叶蔬菜、新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要多吃,常吃。

  4. 强化铁的食物,如加铁酱油、加铁鲜奶,这些必不可缺的日常食材中添加了大量铁元素,可以帮助我们随时随地地方便补铁。

  5. 还有一招是使用铁锅烹调食物,锅壁上的铁在铲子的刮蹭之下,有微量碎屑掉下来,接触到食物中的酸性物质之后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变成铁离子,混入到食品当中,会少量增加食物中铁的含量,所谓苍蝇腿也是肉啊,这也是帮您补铁的一个小妙招。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需要补铁的朋友不宜多喝浓茶、咖啡,它们的作用刚好相反,会妨碍铁的吸收,您如果这边积极地补着铁,那边又每天大量喝咖啡、浓茶,两下一抵销,不是白忙一场嘛。

(安娜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王兴国营养特训班四期学员 扶贫达人团优秀成员 优质健康领域创作者 营养科普原创作者 唠“糖友” 的嗑儿 说“减重” 的事 还有好吃的、好喝的和你一起分享)

食疗补铁吃什么最好?

铁在人体广泛分布,总含量在4~5g左右,72%以血红蛋白、3%肌红蛋白,0.2%其他形式存在,其余的存在于肝脏、脾脏和骨髓中。

缺铁的危害:

主要造成缺铁性贫血,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四大营养缺乏症。

常常表现为乏力、易疲倦、头晕、心悸气短等,部分女性有冷感症情况。

为什么会缺铁?

一、首先排除是否由于病理性造成的贫血,例如子宫肌瘤、痔疮出血等,这类出血较多引起的贫血,要以治疗疾病为主,没有出血症状了,有些人自然就不贫血了。

二、饮食营养不良造成的缺铁性贫血,也是现在比较常见的,这类情况以饮食调整为主,若指标田中(血红蛋白等)已经下降到临界值,建议就医咨询同时调整饮食。

三、部分人群消化系统功能较弱,胃肠功能下降,也会造成铁的吸收率下降。这类人群建议以解决根本为主。

饮食如何补铁?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铁的每日摄入量为:

成年男性:15mg

成年女性:20mg

知道了建议摄入量,就能避免过量补铁而造成的危害。

含铁丰富的食物:每100g铁含量

  1. 鸭血:31.8mg
  2. 猪血:8.7mg
  3. 鸡肝:9.6mg
  4. 猪肝:22.6mg
  5. 牛肝:8.8mg
  6. 猪肉:2.6mg
  7. 牛肉:2.8mg
  8. 木耳(干):97.4mg
  9. 芝麻:50mg
  10. 紫菜:33.2mg
  11. 红糖:2mg
  12. 大枣:2mg

这些是日常常见的铁含量丰富的食物,我之所以把红糖和大枣标记出来,就是让大家对比下铁的含量。

提示:

想要食补达到补铁效果,首选动物内脏、血制品、和瘦肉。因为这些食物中含的铁为血红素铁,人体吸收率在10%左右,而植物蔬菜水果中得铁为非血红素铁,吸收率在1—3%,这样对比来说,结果就比较明显了。

所以日常想要达到补铁的目的,还是以适当增加红肉,动物内脏等,大概量在每日150g左右就好,同时保证营养均衡,因为缺乏维生素B族,锌等,也与贫血有关。

若缺铁同时患有其他疾病,需要控制肉跟内脏的量时,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不要顾此失彼。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食疗补铁吃什么最好?

答案是“铁三角”。

即动物血制品、动物肝脏、红肉(猪肉、牛肉、羊肉)。

上图是我们单位昨天的午餐,其中熘肝尖深得民心。每个月食堂都会给我们做两次动物内脏食物。

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指出:要适量食用动物内脏,常见的动物内脏食物有肝、肾和心、血等,这些内脏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铁、硒和锌等,适量摄入,可弥补日常膳食的不足。建议每月食用动物内脏食物2-3次,每次25g左右。以上是“铁三角”中的前两项,接下来在说说最后一项,也就是红肉。

畜肉类包括猪、牛、羊等的肌肉和内脏。畜肉的肌色较深,呈暗红色,故有“红肉”之称。

红肉中的铁主要以血红素性铁形式存在,消化吸收率很高。

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摄入畜禽肉40-75g。

很多人一说起补铁,首先想到不是“铁三角”,而是大枣、樱桃、红豆、菠菜等食物,那这类食物的补铁效果到底怎样呢?

答案是,这类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很难被人的肠道吸收,是“非血红素铁”,所以不是补铁的良好选择。

听说维生素C能促进铁吸收?

是的。维生素C有很强的还原性和酸性,可以提高食物中铁的吸收率,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贫血。

可在吃铁三角的同时吃含维生素C较多的蔬菜和水果,如青椒、油菜、猕猴桃等。

好了,关于“食疗补铁吃什么最好”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营养海贼船调酒师~任洪叶(从业十余年的妇产科医生、爱下厨的营养师、王兴国营养特训班四期学员、辽宁省十佳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体重管理师、儿童食育推广计划志愿者、九维健康学院二级讲师、亲历母乳喂养24个月的80后辣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