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湿气”一说,您相信吗?为什么?

感谢邀请。

“湿气”一说来源于传统中医学,现代医学的确是不存在的说法,不过中医学上的湿气这种状态还是描述得挺惟妙惟肖的,我个人还是相信的。“湿”这个状态在中医学上来说就是身体的水湿调节出了问题,如果掉进水坑再爬起来起来大家都会觉得好像被水拖住一样,身体沉重,行动变得困难缓慢,中医上也正是如此,“湿邪”是描述湿气的说法,如果身体有湿邪的话,就会出现“停滞”、“粘腻”、“迟缓”的状态。所以中医上说有湿气的人可能会有精神欠佳,行动迟缓,特别是起床后感觉身体像灌了铅似的沉重,懒于行动;食物更容易停滞在中部,不进脾胃运化,总会觉得没吃多少就感觉吃饱了,肚子总胀胀的,尽管这样还容易长胖,进餐体验极差。中医学是一种经验医学,也是一种根据自然的生命顺应出的医学,这些描述的确很符合湿气的感觉,所以还是值得肯定的。

中医上还有“五行”的说法,一般湿气重会和“脾虚”联系起来,而脾脏在五行上属“土”,水来土掩,所以土是可以制约水的存在,脾脏健康的人一般不会出现湿气重的情况,因为脾脏像一个堤坝一样,能够阻挡水湿叨扰身体,一旦脾脏虚了,堤坝一垮,自然水湿又会开始作祟了。脾脏虽然是身体的最大淋巴系统,起到免疫功能,同时它也承担一个“养分分配”的作用,把消化得来的养分分到它们各自要去的地方,像一个快递中转站,脾脏有了问题,意味着身体的运化出问题,比如我们吃食物消化来的养分不知道分配到哪去,滞留在“中焦”,上也不是下也不是,所以才会出现前文说到的肚子总觉得胀,吃东西吃不多,总没胃口,还容易发胖。滞留的精微(食物消化的食糜、养分等物质在中医上的说法)化湿,让身体的水湿难以调节。如果脾脏好,运化佳,水湿不会莫名而来,身体通常,胃口也好了,做事也有精气神了,这样的说法也的确符合解释,让人信服。

另外,五行上心脏属火,而火能“生土”,也就是说,心脏对于脾脏来说是一个挚友,能帮助它提高健康,想要脾脏健康,加强运化,那么心脏的锻炼是不可少的。心肺功能的锻炼有助提高心脏泵血,心肺功能的提高能增加基础代谢能力,代谢能力快则食物的消化能力也能提高,脾脏运化能力加强。中医学上:心火能蒸腾水湿减轻水湿压力,肾脏(属水,代谢水液)水液蒸腾温润脾脏,对脾脏也是有利的。所以适当的锻炼有助提高心肺功能,有助健脾。我们的脾脏虚弱还归功于日常饮食的不节制,暴饮暴食,高油高脂高糖饮食,这样的饮食习惯会增加脾脏负荷,长期如此脾脏被削弱,自然消化能力下降,食欲降低,肚子总觉得鼓胀不化。所以中医上也说暴饮暴食饮食不节也会生湿。

关于“湿气”一说,您相信吗?为什么?

"湿气"一词,是中医理论六淫邪气之一,医者通过望舌苔、面色,诊脉,问病史,闻气味等中医手段能够判断一个人是否被湿气缠绕。

有一些从事健康管理的非医学从事者,他们通过拔罐,根据灌印判断湿气,但很多这样的从事者往往经过几天的培训上岗,他们未必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湿气就妄下定论。其实“湿气”一说是很严谨的,是有特定舌苔、脉象反应的,并不像非医学从事者说的那样,通过拔罐出现深印就是湿气重。那么什么是湿气?湿气反应在人体有哪些表现呢?

何为湿气?

湿气是具有粘滞、重浊、趋下且易阻碍人体气机的六淫邪气之一。一般久居湿地、涉水淋雨之人最易被湿邪困扰,一旦湿气久困,则缠绵难愈。

湿气反应在人体有哪些表现?

湿气阻上:湿气侵袭头面等部,容易出现头重如裹、昏沉嗜睡、眼鼻等分泌物增多,头、背、前胸等部位遍发湿疹。

湿气阻中:湿气阻遏中焦,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口臭、食欲减退等症状。

湿气下注:可出现里急后重、大便臭秽粘腻等症状。男性可出现阴囊潮湿、尿频、尿急等症状,女性可出现白带增多,月经不调等疾病。

如何治疗?

除湿是一个很重大的工程,中医除湿分为中药、拔罐、艾灸等治疗方法。中药方面,临床上中医除湿分为温化寒湿、燥湿、利湿、渗湿等治法,比如藿香正气散、平胃散、龙胆泻肝汤、三仁汤等都是常用的除湿之剂。切记拔罐时不可在湿盛之地行之,比如澡堂、下雨天,艾灸适合寒湿之体,对于湿热体质者,不建议艾灸。另外,平时还可通过食疗长期抗湿,比如红豆薏米汤、冬瓜汤、南瓜汤、鲫鱼汤等。

湿气对于非中医者来说,像是天方夜谭,但经过时间的沉淀,慢慢被证明其存在。中医来看,湿邪可单独致病,亦可夹杂致病,比如风湿、寒湿、湿热、暑湿等,其中湿热证的研究较多,与西医所说的炎症类似。

文:卢冬冬/王传航教授

关于“湿气”一说,您相信吗?为什么?

“湿气”是中医领域的一个名词,西医里是没有湿气一说的。

今天我们做个足疗什么的,动不动就会说你“湿气重”,对此说法,我们该不该相信呢?因而很有必要来认识下中医对“湿”的认识和解读。

传统中医对“湿气”的认识

早在200多年前,人们就认识到湿,并把湿当做一种自然现象归为“长夏之主气”,有滋润万物的作用。

而在人体的新陈代谢中,水与湿密切相关——

水湿的生理功能:

在生理上,《素问》中有“饮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在上面这句话里,就说明了水湿作为一种生理物质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表明正常的水液代谢由胃、肺、脾、肾、膀胱、三焦的气化和五脏之经络输布共同完成,且“脾气散精”是水液代谢的枢纽。

水湿的病理基础:

《素问》中记载:“岁土太过,雨湿流行”,以及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认为:“饮食血气之病,湿由内而生也”。揭示了湿气致病不仅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汗出湿衣等环境因素有关,而且与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等内在因素有关,并且认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再次强调了脾的功能在水湿代谢障碍致病的中心作用。

从湿气的特性,谈湿气重导致湿邪的病因病机

湿气重,湿邪为患可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

1.湿气重,重浊,趋下,可大便粘腻,肢体困重

《素问》中“因于湿,首如裹”。意思就是湿气重的人,头像裹了东西一样,头重。

《素问》中还有:“伤于湿者,下先受之。”说明了湿气的趋下的特性。

而湿性重浊、湿性趋下的中药特性,提示了不管是湿气中于表、客于里或伤于下,湿气中的人都会表现出重着、黏腻、趋下的特征,常见的症状有大便粘腻、肢体困重...

2.湿气停止阻遏气机,日久伤阳,导致阳虚:

而且,湿邪致病的另一个特性是湿邪伤阳,这是因为湿乃阴邪侵袭人体,在体内留存,停滞与脏腑经络,最容易阻遏气机,导致经络不通,日久必然伤及阳气,导致阳虚。

3.湿气重,湿性易变,春为风湿,夏为热湿,秋为燥湿,冬为寒湿:

天地阴阳二期升降交感,则湿邪遂生,湿气虽然为长夏的主气,并不是独主一时一方,也易变,可随四时而变——

湿气在四季都有,东西南北各方可容纳,在冬季为寒湿,在春季为风湿,在夏季为热湿,在秋季为燥湿。

湿邪导致的病位也多变,湿气到处游走居无定所,可侵袭人体脏腑经络、肌肉筋脉、四肢百骸,上下左右,无处不有。

而湿邪的病性多变,则表现为湿、饮、痰,都是和水湿有关的病理产物。

湿邪在病机上,还能与风、热、寒、暑、燥相互结合,形成风湿、湿热、寒湿、暑湿、燥湿等,从而可以产生痰、热、瘀、毒等新的变生病理产物,形成新的病理因素,而且这些病理因素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从而让人体的疾病更加多变和复杂化。

几种常见湿病的辨证论治

1.外感寒湿:

其实就是感冒的一种,当然其他疾病也可有这种证型,发病多见于长夏,因为乘凉、恣食生冷,外感寒邪,内伤于湿。

临床真章为恶寒发热,不出汗,头痛,肢体困倦,胸闷腹痛,或呕吐腹泻...

其病因是,寒湿内停,正邪相搏,所以发热;邪闭玄府,所以不出汗;湿气上阻所以头痛;寒湿内停,所以肢体困倦、胸闷腹胀或呕吐。

对于外感寒湿的治疗,自然是解表散寒,化湿和中之法,以香薷饮加减治疗。

2.外感暑湿:

是感冒的另一个类型,而且多见与夏天,因为夏天暑气盛,而湿气又体内偏盛,暑湿相博而患病。

常见症状有发热,稍微恶风,出汗少,头胀痛,咳嗽有痰,口黏,心烦,口渴不想喝水,胸闷,大便糖稀,小便色黄。

其病因是,暑湿伤表而恶风;邪热迫津液外泄而发汗。湿热上熏而头胀痛、心中烦躁、口渴不欲饮;暑湿趋下则大便溏,小便黄。这是湿热内停之象。

和资料方法是祛暑解表、清热化湿,可以用新加香薷加减治疗。

3.痰湿犯肺:

痰湿犯肺的症状,常见有咳嗽喘促急,痰多年白色泡沫,恶心呕吐,胸闷,肢体困倦,头胀眩晕等。

痰湿犯肺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的体内津液凝结为痰,上犯于肺——痰湿阻肺,肺之宣降作用减弱,则咳嗽喘促,病及胃,则胃失和降而恶心呕吐;痰湿聚停胸隔则胸闷;痰湿困脾,则体倦乏力;痰湿上阻清阳则头胀眩晕。

痰湿犯肺的治疗,以祛痰止渴、平喘的方法,方剂可用二陈汤加减治疗。

4.中焦湿滞:

表现为脘腹胀满,纳呆,口淡无味,爱去吞酸,恶心呕吐,肢体困重,倦怠无力,嗜睡等。

其病因是,湿气内阻中焦脾胃,则脘腹胀满,口淡无味;胃气受阻,腐熟力衰退,则饮食差、嗳气吞酸;胃气衰弱降浊能力降低,则恶心呕吐;湿邪困脾,则脾阳不振,所以体重倦怠嗜睡。

治疗方剂可用平胃散等治疗。

其他的湿证,还有痰湿上阻、痰热上扰、痰热壅肺、湿热中停、水湿内停、湿挺胸胁、阳虚水泛、湿热下注、肝胆湿热等症,就不一一解释了。

关注我,有见识,有态度,以靠谱的科普,为健康加营养。

关于“湿气”一说,您相信吗?为什么?

“湿气”是中医概念,如果不信中医的人,那可能就不会相信,如果认可中医的那就一定会相信!

“湿”在中医中为六邪之一,六邪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什么是“邪气”,“邪”,顾名思义就是与“正”是相对的,而在中医中所说的“正”也就是"阳”,正如生活中一切向阳的东西都为正能量。比如形容某某人具有一生的阳刚之气,其实也为一身正气。阳即为“阳气”,在中医中“阳气”与“邪气”为正邪之争。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邪气因人,与正气相博,结于肋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这句话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生病的过程其实就是身体内的阳气和邪气在打架的过程,阳气胜了,我们的病也就好了,反之,邪气旺盛,病就会日益加重。

这样看来,我认为中医中的阳气就好比现代医学中所说的我们身体的自身免疫力,如果身体的自身免疫力强,抵抗外来病毒侵入的力量就强大。外来的病毒的侵袭等也相当于外界邪气的侵入。

因此“邪气”是存在的,既然邪气存在,那么“湿气”必然也是存在的。

那就来看看有关于“湿气”的一说:

湿气主要来源于外界环境的湿和体内自生的湿。外界环境潮湿,自然人体会有变化,内湿就是由长期不良饮食习惯使脾胃功能受损而导致,脾胃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就会出现水湿停留在体内,出现一些热的表征。湿聚得太多就会形成痰,所以体内湿气重的人一般体型肥胖,腹部松软、面部油腻浮肿,容易困倦,而且容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痛风等代谢性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

关于“湿气”一说,您相信吗?为什么?

阅读前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获取最新健康养生知识。如果您有中医养生健康方面的问题,可以在下放评论,我们医生每天下班后集中再一个时间在和大家交流。

为什么会有湿气

1、内在原因:脾是运化水湿的,脾胃功能出现异常,水湿运化就会受阻,自然就形成了湿。影响脾胃功能的原因有很多,暴饮暴食、三餐不定、过油过咸等等这些都在伤害肠胃,长久下去就会使体内湿气堆积,影响健康。

2、外在原因:如果经常淋雨、穿半干衣服、头发不吹干、着凉、居住环境过于潮湿,这些都会让你染上湿邪。

不是什么湿都叫“大湿”,看看你有资格晋级么:

殿堂级大湿:

面部:浮肿;每当早起脸面或者眼皮都会变的丰满性感。

腿脚:浮肿;每到晚上都觉靴子变小腿胀、或脚踝总有很深的袜印;手脚冒汗;脚气。  

皮肤:皮肤瘙痒;湿疹。

口舌:舌苔黄腻;睡觉流口水,说话唾沫星子漫天飞。 

四肢:身体常沉重酸痛,关节炎。

如何祛湿?

1、背部刮痧,散热祛湿

容易受风的部位通常是人体背部的上1/3,也就是肩背区域。背部刮痧可以使毛细血管的活性增加,更利于身体散热祛湿。

具体操作方法是:使用刮痧板或瓷勺蘸少量精油或橄榄油以起到润滑作用,从背部沿脊柱从上往下单向地刮,再沿着距离脊柱1.5寸宽的地方从上往下刮,然后再选择距离脊柱3寸的地方,以同样的方法由上往下刮。大概每个区域刮5-8下即可。

2、艾灸养生,祛湿补阳

艾灸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特别适合祛湿。

艾灸取穴

1.关元穴:

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2.命门穴:

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灸仪灸疗30分钟。

3.中脘穴:

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灸仪灸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4.足三里穴:

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灸仪灸30分钟。

5.丰隆穴:

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灸仪灸30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6.解溪穴:

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每日艾灸15分钟。

关于“湿气”一说,您相信吗?为什么?

关于湿气一说,如果是一个中医,都知道中医中的‘脾主湿’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诊断疾病时就会重视‘湿’的这一病因,比如风湿,湿热而对症治疗。但是,如果不明白这一基础,则会因为这个所谓的‘湿气’,既化验不出,又检测不到,用科学的技术拍片等等也拍不出来,纯粹就是胡说八道了,当然,也就不会相信了,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各人的看法不同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