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量饮酒的人比不饮酒的人长寿”是谣言?
感谢邀请。
很多朋友争论过“适当喝酒到底是否有利健康”的问题。但其实更多的相关资料表明,酒精总是对人体弊大于利,所以不喝酒可能才是最好的抉择。去年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还曾提到过:滴酒不沾或许才是最好的办法,而不存在适当喝酒有利健康的说法。这样的说法恐怕让很多爱酒人士都大吐唾沫,大家也纷纷指出了身边那些“99岁天天喝酒的老爷爷”、“每天喝酒但身体依然很棒的同事”、“喝酒之后反而更有精神的奶奶”等等例子。
不如辩证来看看,其实个人认为或是存在“适当喝酒有利健康”的例子的。首先《柳叶刀》是国外的医学杂志,中国和外国人的体质上可能就有很大的差异,这些临床调查可能依然有一些漏洞之处。其实在研究过程中,酒精对人体的作用比较复杂,不利之处必然是很多,不过优点也的确存在,这些利弊此消彼长,对每个不同的人来说可能体现出的优点和缺点各不相同,我们还是不能一概而论。比如一定剂量的酒精可以促进交感神经兴奋性,有助于提高血液流动,起到我们通常所说的“活血化瘀”效果,不过与此同时,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这无疑是升高血压,会让病情更危险,而且酒精还有可能抑制尿酸的代谢、累积更多脂肪在肝脏,不利之处也有不少。
部分人群酒精代谢能力好,而正好又体寒胃寒,偶尔的小酌可能更好体现出的是酒的优势,但部分人群本来就有慢性疾病,或肝脏虚弱,酒精代谢能力不足,即使适当饮酒恐怕也会带来更多危害。酒在我国的历史千年,流传至今,也经常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员,它的存在必然还是有价值的,例如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活跃气氛,从更多的层面来看,适当的饮酒或还能够解压抒郁,让我们的心情得到改善。不过这仅仅是说明“适当饮酒可能有利健康”的,并不能说明“适当喝酒的人更长寿”。
回到题主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适当喝酒的人是否更长寿”,这个命题绝对就是伪命题了,长寿与否并不是由喝酒或不喝酒来决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来决定,例如先天的个人体质、遗传因素、生活环境、个人的饮食、生活习惯,这些都能是长寿与否的条件,喝酒只是饮食方式中的一部分,举个很易懂的例子,即使一个人长期饮酒,另一个人不喝酒,但某一天这个不喝酒的人出了车祸去世了,而相对更长寿的就是这个喝酒的人,但如果说这个喝酒的人先天肺就不好,又在长期的雾霾环境中诱发了呼吸道疾病,恶化为肺炎,最终由于疾病去世了,那更长寿的又成了这个不喝酒的人。让人不长寿的因素可是有太多了。
当然,除去先天体质的差别,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健康的心态和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或能让我们更长寿,而“适当饮酒”的饮食方式是好是坏因人而异,它也并不能单独决定一个人的寿命,我们不可能说一个不喝酒的人一定能更长寿,但也不可能说一个适当喝酒的人就能活得更久,只能在增加寿命的这些条件里尽量做得更好,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备注:适当饮酒,多少才算适当?成年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25g酒精大概约为一瓶750ml啤酒,一杯350ml红酒,二两白酒。如果是长期过量的酗酒,那么必然是会增加心脑血管爆发几率的,这就不可能有利健康了。
“适量饮酒的人比不饮酒的人长寿”是谣言?
适量饮酒的人比不饮酒的人长寿,这句话并不是谣言,但看怎么理解。
说到喝酒,人们习惯联想到酗酒,起码是多喝酒,很少有“适量”的联想。生活中也是这样的习惯,对待有建议不宜多喝酒的家人,一定是不让端杯,尝都不许尝一口,把端杯抿一口与放量喝一顿划等号,而且强制执行,比城管还厉害。医生也大都如此下医嘱。我家四弟去年四月份来郑州一附院做了手术,全切了喉头。他干了几十年厨师,每日应酬,抽烟喝酒,一天三顿酒,多的四顿,从不吃饭,结果喉癌晚期,给割了。从此与烟酒无缘,尝都不许尝。我说适当喝点酒还是可以吧?许世友最后都肝昏迷了,还靠茅台缓和痛苦呢。医生说的厉害,一滴都不许尝,除非不想活了。去年十月回老家看他,活的倒是很好,因为没有烟酒,一日三餐恢复正常,体质和精神状态都比以前好很多,可我就是感到压抑。不吸烟我赞成,我就戒了十几年。可是明明喝酒人,每天一斤喝了多少年,突然一滴不沾,搁我受不了。
当然不是说喝酒就会好了的意思。人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受着习惯的影响和支配。且不管你的习惯好与不好,一旦养成,不可陡然改变。很多因为病痛或其他种种原因,来个老习惯急刹车而引发出大问题的事例。就说戒毒,完全应该的事情,但看着那个难受,整个地狱走一道,不死脱层皮。再说戒酒,医生好像也不主张戛然而止,要循序渐进,慢慢戒掉。
扯远了,拉回话题。为什么主张适量喝酒人比不喝酒的长寿,并不是非得这么肯定,要看具体情况。还是老规矩,说三点:第一,支持这个说法的关键在于“适量”两个字。至于适量是多少,怎么把握?有几个标准:
- 国家标准。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性每日饮酒不超过25克。指的是酒精量,约合啤酒750毫升,50度白酒50克,葡萄酒250毫升。
- 传统标准。这个标准最早是孔子定下的,他没说具体几杯几两,只说道喝好喝舒服,不要喝醉胡来就行。民间约定俗成的饮酒量标准,大都按着这个限度,不喝醉为上。
- 个人标准。个人标准有点乱,每个人酒量不同,生活和工作条件不同,饮酒的档次也不同。就是说,喝酒人就没有个统一的标准。其实存在有大致的参照标准,譬如:①微醺,养生喝法;②尽兴,聚会喝法;③拼了,社交喝法。
第二,由此看来,喝酒和饮食健康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甚至是一对矛盾。在我国饮食文化里,酒文化确实处在相对独立的状态,说是饮食文化吧,也算,可是酒文化单成系统。
这样说有点绕。操近路说,我国的饮食概念,指的是物化食物,具体到鸡鸭鹅牛羊猪,稻麦蜀黍豆薯。酒也是物质,但不属于物资食物,属于精神食粮。喝酒主要用于满足精神方面的需要。
这就说清楚了,所有喝酒的人,问他为什么喝酒,都不会提出物质的理由,渴了,饿了什么的。全部都是精神方面的需要,高兴了,忧伤了,联络社交了。所以说,当下社会文明程度,该是认可酒的这个属性了,不能再单纯列为一级致癌物吓人。
第三,喝酒与不喝酒跟寿命没有直接关系。本题的逻辑错误显而易见,如果喝酒人长寿,不喝酒人必然短寿;反过来,喝酒人短寿,不喝酒人就会长寿,这是混蛋逻辑。
喝酒与不喝酒,只是个生活习惯的不同。对喝酒人来说,适量喝酒有益身心健康,起码心里不藏事,天大的事一顿酒都给发泄了。不喝酒的人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样会排解情绪。至于寿命长短,实在跟酒无关,就别让美酒背这个锅了。
“适量饮酒的人比不饮酒的人长寿”是谣言?
谢邀!
不谦虚,但,实事求是地说:
答主是中文网上大张旗鼓反对适量喝酒有益健康说法的第一人!
不能说是谣言。
不过这是一个“过时”的说法,现在的主流观点发生了逆转。
以前认为适度饮酒可能对健康有益,包括延长寿命。
然而,现有的证据给出了相反的结论。
曾经,饮酒量与死亡风险的J-形曲线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有人基于对“法国悖论”原因的探究认为,适量喝酒,尤其是喝红酒,对心脏病具有保护作用,进而总体上有益于健康。
这一说法引发了大量跟进研究,数以千计的研究相当一致性地表明,适量喝酒者的死亡率低于从不用喝酒者。
当然,当喝酒量达到一定水平,死亡率开始拐头向上增加,大量喝酒的死亡率则急剧上升。
总体上,每天喝酒量与死亡率之间呈现一种J-形曲线关系:
适量喝酒的死亡率的降低意味着早死的机会降低。
换句话说,也就是说适度饮酒者的寿命比从不喝酒者更长。
因此,在过去的接近30年的时间内,“适量饮酒的人比不饮酒的人长寿”是基于研究证据的主流科学观点,自然不能说是谣言。
2015年,英国政府官方:喝酒没有安全剂量标准,只要喝酒就会增加健康和死亡风险我们知道,当代医学也被称为循证医学,就是基于科学证据的医学;也或者称为基于科学的医学。
相对于其他自然科学而言,医学不过仍处在幼年期,正在快速成长发展,基于不断出现的科学证据,很多医学观点正在日新月异地出现修订。
有关喝酒与健康的关系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变化。
早在“法国悖论”被抛出不久,大量研究对对它提出质疑,更广泛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认为,“法国悖论”并非科学事实。
然而,即使“法国悖论”被认为是虚假的,如山的研究证据,主要是流行病学证据一次次验证上述J-形曲线关系的可信性。
虽然也不断有研究结论对此提出挑战,但却难以撼动其“主流”地位。
直到2015年,这种情况第一次发生转变。
为了修订饮酒指南,英伦各国首席卫生官和英国皇家医师学会前会长于2012年召集专家组对喝酒相关的科学研究重新进行审查。
审查结果发现,即便是少量饮酒也增加肝脏病和某些癌症风险,而传统观点认为的少量饮酒的心脏保护作用也是研究缺陷造成的假象。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先前的研究样本分组存在重大缺陷,大都将已经戒酒的前饮酒者归于不饮酒队列。
而这些人前饮酒者之所以戒酒,很多都是身体出现健康问题(不管是不是由于喝酒喝出来的),因而具有更糟糕的健康状况,和更高的死亡率。
另一方面,从不饮酒者者很多都是由于身体健康问题才不喝酒的,这些人即使不喝酒,甚至活的小心翼翼,死亡率仍高于一般人群。
相反,当前饮酒者都是经过“酒精考验”的,活到一定年龄健康状况仍允许饮酒才继续喝酒,因此,喝酒本身其实是身体健康的一种标识,喝酒并不是这种健康的原因。
其中,终生能保持适量饮酒的人,往往是自律性相当强,特别看重健康的人士,而且往往高学历、高收入人士,对其他健康追求也更高,因而也就更健康。
这样,拿适量饮酒者,即久经考验和从人群中选择出来的更健康的人群,与包括大量存在健康问题的从不喝酒者比健康和寿命,相当同时减小了分子,增大了分母,因而得出的相对死亡风险自然低得多。
研究还发现,只需要对研究稍加调整,比如将前饮酒者调整出不饮酒队列,少量饮酒对心脏的保护和降低死亡率的作用就消失。
这些研究在2014年到2015年间陆续公开发表。
基于新的研究证据,英国于2016年修订了饮酒指南,第一次以国家官方立场性声明性质高调宣称“饮酒没有所谓安全标准”,并作为指导国民饮酒行为的基石性观点。
也就是说,早在2016年,英国就以政府立场的性质否决了“适量饮酒有益健康,可以延长寿命”的论调。
以英国首席医疗官莎莉·戴维斯爵士为首的官员、专家和机构对此进行了广泛科普宣传。
随后,有几个研究团队按照这种方法对以往发表的有关喝酒与健康和死亡率之间的研究进行重新审查,得出一致性结论,认为所谓适量饮酒有益于健康,降低死亡率的结论是由混杂因素造成的假象。
2018年,柳叶刀全球195个国家饮酒及饮酒相关疾病负担研究:“最安全的饮酒水平是滴酒不沾”2018年,发表在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关于全球195个国家饮酒及饮酒相关疾病负担的大型研究重复了英国政府研究的的结论。
通过对涉及全球数百万人的700多项研究的审查,得出结论认为:
“最安全的饮酒水平是滴酒不沾”,只要喝酒就增加健康和死亡风险。
当然,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每天1标准杯(含14克纯酒精的任何酒,相当于355毫升的1易拉罐普通啤酒)以下,对死亡风险的影响非常低;超过1杯,可以看出明显的升高趋势,超过2杯升高趋势更加明显。
每天大量喝酒死亡风险急剧升高。
这一研究获得了广泛认同,基本上可以说结束了几十年来有关喝酒与健康和寿命影响的争论。
因此,
如果现在还有谁在鼓吹“适量饮酒的人比不饮酒的人长寿”,也可以视为造谣或传谣“适量饮酒的人比不饮酒的人长寿”是谣言?
以前确有调查显示,适量饮酒的人比不饮酒的人长寿,但最新研究[1]表明,最合适的饮酒量是0,也就是最好滴酒不沾。
早在二十年前,英国医学杂志曾经刊登过这么一则消息,凡是定量饮酒,并且每次适量喝的人,寿命会比不喝酒的人要长。同时,美国哈佛医学院、澳大利亚和日本也对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适量饮酒比不饮酒的人长寿[2]。
同时,早在二十年前,世界卫生组织(WTO)却认为,少量饮酒并不一定有益于健康。WTO认为“少量饮酒可以防治心血管疾病”缺乏充分有效的证据,并且WTO做了实验,证明每隔一天喝一杯酒才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果一天喝两倍以上,发病风险反而增加。而且WTO认为,少量喝酒可以降低死亡率是有条件的,只对35对以上的男性,或者过了绝经期的女性有效,推崇适度喝酒可以增长寿命,很有可能是产酒商的一种营销手段,喝酒百害而无一利,酒还是喝得越少越好,最好不喝[3]。
再者,也有其他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4],喝一点酒都会对肝造成损害,所以一点酒都不喝是最好的。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酒对延长寿命没有帮助,喝一点酒可能会因为带来愉悦感,减轻三高患者的心理压力,进而对缓解病情有所帮助[5]。当然,这些目前调查证据还不够充分。
但近期,一个发表于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的研究[1]表示:最合适的饮酒量是不存在的。研究调查一共涉及195个国家和地区在1990年至2016年期间的酒精消费水平、死亡与残障记录,希望以此得出酒精与23种癌症或健康风险之间的关系。在目前所有关于酒精的研究里,这是研究范围最大的一个。在估计加权风险曲线的时候,研究人员发现:如果要将所有健康问题的综合风险降低到最小值的话,标准日饮酒量是0,并且随着日饮酒量的增加,风险也单调递增。但是这项研究也有不足,就是没有将啤酒、葡萄酒、白酒区分开来。该文作者表示:“人们不应该再认为每天喝一两杯有好处,对身体最好的是——滴酒不沾。”
我们再来看这个数据,2016年,酒精导致了280万人死亡。在15至49岁的年龄段中,酒精是过早死亡、残障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死去的人中,平均每五个人就有一个因为酒精死去。另外,有研究还指出[6],饮酒给男性健康造成的伤害远比女性的多。
喝酒跟长不长寿其实跟基因有很大关系,如果你没有别人好的基因,最好就别逞能了,把酒戒掉吧!如果很喜欢喝酒,每天只喝一杯,那也不用过于担心,因为最新的研究虽然认为最合适的饮酒量是0,但是,并没有说小酌一杯就会对身体造成巨大的伤害。其实每天喝一杯的风险非常小,如果是年轻人的话,就更不用担心啦。当然,饮酒的风险因人而异,毕竟每个人的体质、健康状况都不一样,能不喝,还是不要喝。
参考文献
[1]Alcohol use and burden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The Lancet, 2018.
[2]张艳芳. 适度饮酒能延长寿命吗?[J].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03(3):57-59.
[3]周恒刚. 适量饮酒有益健康长寿世界卫生组织说NO[J]. 酿酒, 2000(3).
[4]鲁晓岚, 陶明, 罗金燕,等.饮酒与肝病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2, 10(6):467-468.
[5]王秀敏.饮酒与健康[J].中国酒, 2009(6):77.
[6]惠文.为什么男性寿命比女性短[J].健康, 2014(12):36-37.
作者:廖钰樱 赵力超
“适量饮酒的人比不饮酒的人长寿”是谣言?
题目问的是【“适量饮酒的人比不饮酒的人长寿”是谣言?】,这个问题还是挺复杂的,要看从什么角度来说。
影响一个人寿命的因素有很多,人的寿命长短客观的说就是:外界因素作用在遗传因素上得到的最终结果。饮酒只是外界因素的一小部分,所以“饮酒的人比不饮酒的人长寿”或者“饮酒的人绝对比不饮酒的人短寿”,这类武断的说法都不是正确的,如果要说是谣言也没什么毛病。
咱们就拿客观事实来说话:人代谢酒精的能力是天生的,是由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含量来决定的,而负责这两种酶合成的基因在每个人体内的状态完全不一样。于是有的人可能经常喝酒,但是体内这两种酶含量高、天生的基因更“给力”,所以酒精对他的伤害就很小。但是有另外一些人体内相关酶的含量没那么高、甚至是缺乏的,如果也像前者那些基因“给力”的人一样频繁饮酒甚至酗酒,最后得到的结果可能就是酒精肝——肝硬化——肝癌。因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所谓的“适量”到底是多少,可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人一天三顿酒能活到99,但是有的人一天三顿酒可能不到60岁肝脏就不堪重负了。忽略个体的差异和其他因素,而一直劝别人“多喝酒,喝酒长寿”的人要么是卖酒的,要么就是“酒蒙子”,毕竟一般人都还知道个不要交浅言深,何况这种有争议的问题。
不过事实上关于“要不要喝酒”这种问题其实是没有必要过多争论,毕竟每个人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认为喝酒不健康的人就不喝,认为喝酒长寿的人就喝,反正“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都是成年人了自己做的选择自己承担结果就好了。就在前几天我爸给我打电话闲聊的时候,说到我们老家的一个邻居叔叔肝癌过世了,今年才不到50岁,他生前就是以“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为信条的人,从年轻的时候喝1两就“到位”,一直自我“磨炼”到一天1斤半没有丝毫感觉。按照他家人的说法,他去看的所有医生都叮嘱他不要再喝酒了,但是依然劝不住。最后留给家人的就只是医疗费用而导致的外债,以及亲人离世的悲伤,这就是“人生在世的洒脱、自在”吗?好像也不太对吧。
最后咱们再聊聊这个“适量饮酒”和“健康长寿”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要分成两部分来看,因为人的健康长寿除了受身体上的生理条件限制之外,人的情绪、心情等心理条件也是很重要的。我并不觉得一个滴酒不沾、但是每天郁郁寡欢的人,会比一个偶尔适量喝点小酒愉悦下心情的人要健康长寿,哪怕是从更全面的科学和医学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的。当然这里只是举例,并不是说“不喝酒”就等于“郁郁寡欢”的意思,如果有其他健康的、没有争议的陶冶心情、释放压力的方式那也是好的。
首先单纯从肉体上的、生理上的健康来说,任何酒精摄入都是弊大于利的,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比较被认可的医学观点,在很多国家都有各种相关研究可以查询,我们之前也例举过一些,就不再次赘述了。另外有一点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关于“酒是百药之长”的这个说法,其实最初说的根本就不是现在的这些高度酒,而是原始的、传统的那种酒精含量特别低的米酒之类的东西,古代医者基本也都不认为高度酒是什么好东西,借用李时珍的话说就是“纯阳毒物也”。
其次如果考虑心情、情绪的心理因素的话,我觉得偶尔根据自己的状况适量的喝一点酒对长寿可能是有点好处的。虽然喝酒解决不了实际性质的问题,但是确实还是能起到一些舒压解乏、让人身心愉悦的效果,人的心情好了,自然一个人在同等条件下长寿的几率也大一点。
所以对于本来就喜欢酒的人来说,如果能够控制住不酗酒,适当的偶尔喝点酒保持身心愉悦,应该是比想喝而不敢喝,或者喝得提心吊胆来的健康。但是对于本来就没有饮酒习惯的人,那完全不必为了“喝酒更长寿”这样的无厘头理由去尝试,强迫自己反而会得不偿失,除了给卖酒的创造点利润之外,没有什么正面作用。
对于美食、健康饮食和美食趣闻轶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和赞支持一下,以后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关内容!“适量饮酒的人比不饮酒的人长寿”是谣言?
饮酒与长寿没有什么关系吧?但是,身体状况不允许饮酒,却在一意孤行的饮酒中,可以肯定会折寿的。
仅从一些饮酒又长寿的现象,去说明"适量饮酒的人比不饮酒的人长寿",太牵强附会了!
一些身体好长期饮酒的人们,却对于健康无大碍,又可以长寿,是身体健康的原因在起作用,而不可以误导人们,以为是酒在给力、使他们延年益寿了。
如果那样,酒的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还需投资去做广告,以及进行名目繁多的营销活动吗?
生命个体有很大的差异,有些酒精适应症人们,可以饮酒如饮水,有些却滴酒不沾,他们一旦摄入少量的酒水,过敏性反应十分强烈,甚至失去了生命。
由此可见,凡事不可一概而论,至于少量饮酒,可以长寿的结论,也就站不住脚了。
(网络图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