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味精酱油醋对身体有害吗?
感谢邀请。
味精、酱油和醋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调味料了,我们天天都在和这些调料作伴,可它们毕竟是调料,感觉和添加剂类似,长期吃它们到底会不会对健康有什么影响呢?其实并不用担心,我们适当地添加调味料并不会影响健康,还能让食物更美味,提高食欲,对我们是有利的。
我们可以一个一个来说,味精。一看到味精可能有很多朋友就要表达不满了,因为在部分朋友的眼中,味精是一种不健康的调味品,加多了会让大脑神经受到影响,会变傻,甚至还会致癌,这着实让很多人对味精有了恐惧心理,只要食物里有味精连吃都不想吃了,这不,我周围的朋友就有这样的。其实这么多年,你们都误会味精了,味精没这么可怕,它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很早就被FDA批准为安全的食品添加剂了,谷氨酸钠还是我们体内所需的一种物质,只要适量地添加对健康没有威胁。一些朋友认为,长时间加热的味精会产生有毒成分 - 焦谷氨酸钠,的确有这么个物质的存在,不过说人家有毒也是空穴来风,这焦谷氨酸钠没什么危害,甚至还有研究发现,能促进大脑智力提高。
但为什么不建议多放味精?有部分动物实验发现,谷氨酸钠可能会刺激大脑神经兴奋,过量食用对小鼠的神经系统有影响,虽然不是临床实验,不过我们还不能确定谷氨酸钠对大脑有没有其他潜在危害,所以适当添加为宜;另外,味精的朋友鸡精,普遍添加了40%左右的食盐成分,如果加多了鸡精的话可能会造成盐摄入过量,则钠离子摄入过量,过量的钠离子会升高血管外渗透压,挤压血管,加重高血压症状。所以,适当添加味精是更好的选择。
酱油,酱油其实是豆类发酵后的调料,它富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还有部分维生素,其实营养价值还算不错,但问题还是出在含盐量较高上,因为酱油的制作过程会添加大量食盐,所以酱油如果加多了的话,可能还会造成钠离子摄入过量。我们加多了酱油一般都会觉得咸,吃了就口渴,就是因为摄入的钠离子较多,血管外渗透压升高让我们失水造成。所以,酱油适当添加,主要是提鲜提香,如果酱油加的多,那么盐就少加点。
醋也是一种发酵类的调味料,经过发件,多种氨基酸新生,醋中也富含多种有益成分,而且醋味酸,还能入脾胃,有助于开胃消食。醋倒是没有什么明确地限制,醋中的食盐含量并不多,只是其中有醋酸成分,如果过量的话可能会刺激胃分泌大量胃酸,造成胃反酸、肠胃不适、烧心等情况,所以,醋也适量加入为宜。总之,这些调料长期吃也没什么问题,但大部分都应当注意加入量的问题。
长期吃味精酱油醋对身体有害吗?
味精,是粮食酿造的一种产物,长期被煮菜大妈以讹传讹成“化学合成品”。
1866年德国人发现了“谷氨酸”的存在,1907年日本人从煮海带汤中提取出一种晶体称为“味之素”,为此发明了“酸水解蛋白质提取谷氨酸”工艺,这也就是“化学合成品”的由来。因为“酸水解法”制造味精成本太高而“吃不起”,故一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人们另辟蹊径,在生物酿造物中如酱油、豆瓣酱、鱼露等等中也找到“谷氨酸”衍生物“谷氨酸钠”,这才有了今天大规模生产的廉价的(比起“酸水解法”)“酿造法”生产味精的工艺 从1965年起中国就全面采用“酿造工艺”生产“味精”,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味精生产产量最大的国家,也占据了发达国家味精的80%以上份额。
关于“味精对人类是否有害”的全面研究后,1987年3月美国FDA、美国医学协会、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组等权威部门的评审表示:味精在食品中的使用没有一定的限制,无需担心其安全性。 特别指出在中国烹饪条件下,味精也不会有安全问题。
实际上味精早在1965年中国大规模酿造法生产前,被医生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症的食疗”。研究及临床标明:谷氨酸能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参与脑蛋白质代谢与糖代谢,促进氧化过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儿童智力发育。还能解除代谢过程中氨的毒害作用等。有利于降低及消除血氨,从而改善脑病症状。
在中国菜烹饪中大量使用生抽、蚝油等调味品,实际上就是在应用其中“谷氨酸钠”成分提鲜。实质上“味精在中国菜中无处不在”,所有的“高汤”中都存在“谷氨酸”的成分,这包括羊肉汤、牛肉汤、骨头汤、鲜菇汤等等。最重要的是“味精摄取量多的人,钠摄取量减少许多”,这是因为“1g味精可以减少约3g盐的摄取”,即“1g味精+ 1g盐的口味相当于4g盐”。因此做菜大妈们需要重新认识“味精”,家中少用“味精”是导致家人罹患“神经衰弱” “高血压” “冠心病”的重要因素。为此,“请相信科学”,“不做家庭饮食杀手”。
长期吃味精酱油醋对身体有害吗?
近年来人们越发关注饮食健康的问题,可重视问题是对的,但也没有必要杯弓蛇影的自己吓自己。味精、酱油和醋算是最普通的调味品,不说家家厨房全都有吧,但是可能至少也会有1样。所以这次我们就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人有疑虑、怀疑是因为不了解,了解了自然就知道如何选择、如何面对了。
【长期吃味精、酱油和醋对身体有害吗?】咱们先从最受争议的味精开始说吧,而且现在有些酱油里面也是有味精的,味精的事情说明白了,酱油的问题也解决一大半了。
很多人觉得味精是人造出来的化工产品,其实不是这样的。味精的主要成分就是谷氨酸钠,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是广泛存在于绝大多数生物体之中的。不过一般情况下被包含在蛋白质中的谷氨酸并没有味道,只有处于游离状态的谷氨酸才会呈现出谷氨酸盐的“鲜味”状态。所以基本上只要含有水解蛋白的食物中就有天然的谷氨酸钠,这是避免不了的,也不需要去避免。也就是说哪怕一个人从来不用味精,事实上他每天也都在吃跟味精一模一样的东西。
至于味精的安全性也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了,除去一小部分对味精有过敏反应的人之外,味精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安全的。包括:美国FDA、美国医学协会、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卫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组(JECFA)、欧盟委员会食品科学委员会(EFSA)等机构,都曾进行过相关的评估和审查,其中JECFA和EFSA认为味精并没有安全性方面的问题,美国方面的结论简单的说就是“有未知比例人群可能对味精有所反应”,但是基本也认同后两者的观点。
关于味精的争议,其实是起源于196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过的一篇文章。作者描述其吃了中餐之后大约20分钟左右出现后颈部麻木的问题,然后发展到胳膊和背部,持续2小时左右消失。这篇文章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关注,让全世界对味精产生了恐慌,西方媒体还把这个情况称为“中餐并发症”。不过之后进行的各种研究都没能证明确实有这个情况的出现,只有在某些动物实验中,发现在“大剂量”之下对有些非常敏感的小白鼠会有神经毒性的问题,但是这个“大剂量”按照比例来说,是正常人的饮食中不会出现的,除非一个人恨不得拿味精当饭吃。
味精的生产过程基本是以淀粉、甜菜、甘蔗之类的东西为原料,然后利用一些擅长分泌谷氨酸的细菌来进行发酵得到的。这个过程跟酿酒、酱油、醋很像,都是利用微生物发酵,然后再经过其他工序、提纯得到的东西。所以味精并不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可怕怪物”,它就只是一个调料而已,适量进食没有危害。而所谓的加热之后产生的“焦谷氨酸钠有毒”,也是没有根据的事情。
味精的事情说清楚了,其实酱油和醋就更简单了。酱油就是以大豆为原料进行发酵得到的,其实它的营养还是不错的,含有一些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盐分含量,这点跟味精也有点像,都是含有大量的钠离子,所以一次吃多了才会产生口渴的现象。如果长期过量的话就可能会增大高血压等疾病的概率,不过同样的正常食用也不会有什么危害。醋的情况就更简单了,它同样是通过发酵得到的产品,而且比起酱油来醋还少了盐分多的缺点,所以也很少听说吃醋有什么限制的,就更别说危害了,只有一些消化系统本身有问题的人需要注意一下,比如胃酸过多、肠胃不适就少吃点醋吧。
所以综上所述,味精、酱油和醋都是普通的日常调味料,只要不是长期的摄入过量,不用担心有什么危害。最重要的还是不要过量的吃,凉白开一次性喝个3、4升也可能会水中毒的,但这能说明“凉白开有害”吗?有时候与其为这些没影、没谱的传言而忧心忡忡,还不如关注下吸烟、二手烟、酗酒带来的已被证实危害。
对于美食、健康饮食和美食趣闻轶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和赞支持一下,以后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关内容!长期吃味精酱油醋对身体有害吗?
味精、酱油和醋都是常见的调味品,作为调味品,一般使用量都比较少,但很多人担心长期吃会对身体有害,这种说法有依据么?
- 味精,味精就是比较纯的谷氨酸钠,有很独特的鲜味,和轻微的甜味和咸味。谷氨酸是一种氨基酸,有一定营养价值,安全无害,钠是食盐(氯化钠)的主要成分之一,过量会增加高血压风险,但也没有毒性。尽管有研究发现,食用大量味精可能出现暂时的头痛、心慌和恶心呕吐等症状,但一般不需要治疗,很快就会恢复。且正常多数人的使用量,不会出现这些不适症状。联合国食品添加剂委员会汇总了之前大量研究后,也认为味精是一种安全的物质。当然,因为味精本身是含钠的,而钠(包括食盐中的钠)摄入过多,会增加高血压风险,不利于血压控制。因此,放了味精,就要适当再少放一些盐。
- 酱油,酱油是以大豆和小麦为原料,经过发酵制成的调味品,主要成分就是大豆和小麦中的蛋白质发酵分解后的氨基酸和多肽,具有特殊的鲜味,这个本身非常天然了,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也都有一定营养价值,有益无害。但市面上多数酱油还会加入不少盐、味精和糖来调味,刚才说了,盐和味精都含有较多的钠,过量不利于血压控制和健康,糖过多也是对健康有害的(不过多数酱油糖的含量还不至于太多,少量用于调味对健康影响不太大)。所以做菜加酱油,同样要少放盐和味精,才能保证钠摄入不超标。
- 醋,醋也是一种微生物发酵制品,主要成分是醋酸(乙酸),乙酸是一种有机酸,本身对身体无害,还可以促进钙铁锌的吸收,帮助消化。同时醋的酸味还可以增强盐的咸味,同样的用盐量,加入醋的话,咸味会相对更强。因此,合理的用醋,可以减少盐的使用,对健康是有益的。
长期吃味精酱油醋对身体有害吗?
味精、酱油、醋,是人们食物烹调过程中少不了的调味品,也给人们烹调菜肴起到了增鲜、增香的作用。但总是有网传说味精不能经常吃,酱油不能经常吃的传言,所以让很多人不了解内情的人,不再吃味精,酱油,生怕对健康不利。
其实,大可不必,味精、酱油、醋,也只不过是调味品罢了,而且只要正常的食用,是不会对身体有害的。
01 味精
味精,调味料,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谷氨酸,其实是一种氨基酸,蛋白质的分解产物。存在于多种天然食物中,比如番茄、香菇、海产品等中。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的钠盐。国内味精主要都是从粮食谷物经过发酵、脱色、脱铁、蒸发、结晶等工序制成。主要功能就是起到增鲜的作用。
网传吃味精可致癌的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没有,味精熔点在232℃时,解体融化,在高温中加热可产生焦谷氨酸钠,说味精致癌的也就是因为产生的焦谷氨酸钠,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权威论证焦谷氨酸钠致癌的说法。而且在100℃高温加热半小时,也只不过产生0.3%的焦谷氨酸钠,对人体大影响甚微。最多也就是没有了鲜味。
当然了,味精在烹调时,一定要记得在临出锅时在投放。才可将它的鲜味发挥到极致。
02 酱油
酱油,是以小麦、大豆极其制品为主要原料,接种曲霉菌种,经发酵酿制而呈,酱油的品种也比较多,有风味酱油,固体酱油、营养酱油三大类。风味酱油加入了海带汁、鲣鱼汁,还有的加入了鸡精、鱼露、香菇汁、香辛料等。不仅增加了鲜味,也使营养价值有所提高。
酱油的鲜味主要来自于含氮化合物,含量高低也是酱油品质的重要标志。而且酱油中还含有一定数量的 B族维生素,比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所以,酱油即是调味品,也有一定发营养保健价值。比如:
在酱油中加入铁强化剂,起到可以补铁的作用,可用于贫血患者。
03 醋
醋,常用调味品,而且食用量要大于酱油,醋原料来分,有酿造醋和水果醋,目前大多数食醋都属于粮食酿造醋,主要原料为大米、高粱、麦芽、豆类等,加上麸皮,通过蒸煮使淀粉糊化,在霉菌分泌的淀粉酶作用下转变为小分子胡精,麦芽糖和葡糖糖,在经酵母发酵,转变为酒精,再经醋酸发酵产生有机酸,其中加入少量的盐、糖、曾鲜剂和各种香辛料。
与酱油相比,醋中大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都不高,但含有较为丰富大钙和铁。粮食醋大酸味主要来源于醋酸,醋酸菌发酵还可以产生多种有机酸,如:乳酸、苹果酸、丙酮酸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调味品除了具有调味价值之外,大都含有一定的营养、保健价值。当然了,因为调味品吃得量较小,营养价值并不十分重要,但也有一部分调味品构成了日常饮食的一部分,比如醋,对健康也维持着一定的保健作用。
故,长期吃味精,酱油、醋,只要正常食用,不会对人体有害。当然了,任何食物都会过量而不及,吃得过量了,也会伤及到身体。
长期吃味精酱油醋对身体有害吗?
酱油、味精、醋等调味品在安全食用量内不会对身体有任何健康影响,但如果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钠的摄入量超标,引发或加剧高血压、水肿等问题。下面,“问上医”将为您详细讲述。
关于味精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而谷氨酸钠就是一种氨基酸,很多天然食物中都含有,如西红柿、紫菜、海带等。
现在的味精大都是通过利用某种擅长分泌谷氨酸的细菌发酵而来的,发酵的原料可以是淀粉、甜菜或者甘蔗,就跟酿酒、制醋、造酸奶的原理差不多,并不会对身体产生危害。
推荐用量:成年人每天不超过2g,约三分之一啤酒盖。
关于酱油酱油主要是由大豆、小麦、盐和其他原料高温加热发酵而成。适量食用酱油不仅对身体没有害,反而能补充一些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
推荐用量:成年人每天食用量应在6-10g,约一个啤酒盖左右。
关于醋醋主要是由糯米、大米、玉米、高粱、小麦和一些糖酒类发酵而来的。适量食用可以增强食欲,但过量食用可能会刺激胃酸分泌过多,损害肠胃功能。
推荐用量:成年人每天食醋量应在20-40g,约4-6个啤酒盖左右,但最多不宜超过100g。
过量食用味精、酱油等调味品可能会对身体有害虽然味精、酱油无毒无害,但其中含有钠。味精大约每5g中就含有1g钠,酱油中每6-10g就含有1g钠,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每天通过调味料摄入的钠,最好不超过1.2g。吃过多的含钠调味品可能会导致以下一些危害。
升高血压。细胞内钠浓度的增高可促使钙离子进入细胞,细胞内外的钙离子浓度差会引发血管平滑肌收缩,使血压升高。
水肿。摄入钠过多会导致肾脏重吸收钠水增多,最终造成体内水钠潴留,表现为水肿。
提高胃癌风险。这可能因为过多的盐分会降低胃中保护性黏液的粘度,使其保护能力下降,进而促进多种疾病发生。
减少钙的吸收。摄入大量钠的时候,身体在努力排钠的同时也会增加尿液中钙的排出。
损伤肾脏。多余的钠需要会从肾脏排出,因此摄入量大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味精和酱油都含钠过高,以下一些人群应当适量食用:
高血压患者;
痛风患者;
肾病患者;
妊娠水肿者;
心功能衰竭病人。
醋里的醋酸有腐蚀性,以下一些人群应当减量或避免食用:
胃肠道症状的患者;
低钾血症的患者;
牙齿敏感或有口腔问题的人;
正在服用地高辛(强心药)、利尿剂的人。
小贴士:尽量避免在外就餐,或在外就餐时选择口味清淡的菜品可以减少调味品的摄入。
以上内容由“问上医”整理,想了解更多权威、有趣的健康知识,欢迎关注我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