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吃什么食物比较好?

感谢邀请。

便秘的朋友最重要的就是要调整心态,如果几天有便秘的情况,不要总放在心上,甚至影响一天的工作学习,因为便秘出现在生活中是很频繁很常见的,产生便秘的原因就是源于我们的生活,只要愿意去调整,放松心情,很容易就缓解便秘。

便秘的时候可以尝试增加果蔬、全谷物类食物的比例,因为其中富含膳食纤维成分,能够帮助增加食物残渣体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便意,利于排便。另外饮食最好清淡,过于油腻或者有刺激性的食物会造成内分泌紊乱,肠胃消化习惯发生变化,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因为某些原因节食,比如减肥塑身,这些都会造成肠胃消化速度的变化,残渣累积习惯发生改变,则便意产生的时间不同,可能会错过排便最佳时间,从而造成便秘。另外需要适当增加锻炼,促进胃肠蠕动,并且提高肌肉紧致,这样排便有有力,才更利于排出。特别是一切孕期或刚生完的女性朋友,由于体内激素一些分泌导致平滑肌更加松弛,有可能会造成排便无力而引起排便困难,最好不要久坐久躺,平时还是要适当增加一些轻度锻炼。日常还要饮水充足,缺少水分的话,可能造成大肠吸收残渣水分过多导致大便硬结,补充水分能够环节症状。

另外,养成定点排便的习惯很重要,定点排便能够让肠胃道在某一个固定时间点运动更加活跃,促进便意,让我们能够更好排便,哪怕是在马桶坐了好一会儿也未果,也建议去蹲一蹲,这样慢慢能够形成习惯,有一天就会发现,越来越容易排便了。坐在马桶上排便的话最好是垫一个小板凳,这样更利于肠道排便。

便秘吃什么食物比较好?

关注我,一个健康好习惯,受益终生!我是专业营养师,我来解答您的问题,如果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让更多朋友看到受益。营养问题可随时下方留言,将为您解答。

一、便秘的类型:

①年龄因素:随年龄增长,肠道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量减少等造成的便秘

②不良生活习惯:精细化饮食、饮水少、活动量减少

③精神因素:焦虑紧张

④疾病因素:肠道,身体的一些病变

⑤药物因素:部分药物引起的副作用。

疾病药物因素就需要大家及时到医院去就诊,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二、便秘的饮食及生活方式管理:

我们今天重点谈一下关于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引起的便秘我们应该需要的注意事项

①保证充足的饮水量,每天1500ml-1700ml

②保证早餐中丰富均衡的搭配,早餐尽量有一些薯类比如地瓜,玉米、杂豆粥,蔬菜等食物

③每天尽量保证300g-500g蔬菜

④调节便秘的水果,很多朋友以为香蕉调节便秘,实际香蕉寒性比较大,如果脾胃虚寒的朋友反而更容易便秘,实际上比较好的水果是苹果、火龙果、草莓都是比较不错的选择

⑤每天尽量保证40分钟以上的步行,通过早晚双手按摩腹部。

⑥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选择一些膳食纤维(比如菊粉等)或者益生菌,对改善便秘都有一定的帮助。

温馨提示:合理膳食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石,但食物营养、生活方式干预,以及本文内容均不得取代药物及医院医生的诊断治疗,为了确保您的健康,提醒所有的朋友在进行任何与疾病相关的治疗及干预,请到医院咨询专业的医生!祝您健康

便秘吃什么食物比较好?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为什么会产生便秘,常见的便秘以中老年居多,青少年很少,现代人居多,困难时期或者说30年前很少,便秘为非就是胃肠功能下降,导致排便不畅通,胃肠功能下降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年龄大了导致身体机能衰退引起的,第二种是疾病引起的,第三种是饮食不当引起的,第四种就是长期不动引起的,第五种就是精神方面引起的,例如,精神紧张等!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那就是,放松精神,经常运动尤其是腿部运动,适当饮食多吃粗粮、蔬菜,控制食量,及时治疗(有疾病的首先要治疗),所以,治疗便秘就四句话解决,放松精神,经常运动,适当饮食,及时治疗!

便秘吃什么食物比较好?

三天两头的便秘,确实需要去注意一下了哦。

长期便秘,不仅容易形成痔疮等疾病,便秘的由于粪块长时间滞留肠道,异常发酵,腐败后可产生大量有害的毒素,易生痤疮面部色素沉着皮疹等。

同时还会导致口臭~~~

所以,如果有便秘的情况,就要及时去调整哦,每天排便顺畅,才能及时排泄出身体毒素

那怎样的情况才能判断为便秘呢

一般具备两个要点:

1.每周排便少于3次;

2.大便干结、排除困难,或者粪质不硬,虽然有便意,但较难排出;

想要彻底的解决便秘,首先要了解一下便秘发生的常见原因

1.平时不爱吃蔬菜,导致膳食纤维不足,粪便体积小,质地干硬;

2.喝水少,导致粪便干结;

3.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生活压力大、焦虑等因素也会导致便秘

4.不良的排便习惯,如厕时看手机、报纸、没有定时排便习惯,忽略便意;

5.长期久坐不运动;

解决便秘的办法:

1.避免久坐,每次连续坐着不超过1小时,注意多运动;

2.多喝水,每天1600ml-2000ml;

3.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蔬菜比如蘑菇、香菇、木耳、海带、芹菜、菠菜、苋菜、空心菜,水果有梨子、西梅、牛油果等。主食粗细搭配,吃一些粗粮,如小米、糙米、全麦、燕麦、杂豆

4.养成每天早上定时排便的习惯,有便意不要憋着,及时排出;

5.作息规律,不要熬夜,舒缓心情,减轻压力;(虽然我知道这一条你很难做到,还是说一下正确的废话哈哈)

以上就是关于便秘解决办法的回答啦!

祝大家大便通畅,身体好轻松~~

便秘吃什么食物比较好?

一个月有半个月在便秘,吃什么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由于生活压力,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便秘已经成为困扰很多人日常的一大问题。便秘是指排便频率减少,一周内大便次数少于2~3次,或者2~3天才大便1次,粪便量少且干结时称为便秘。

那怎样吃能够改善便秘呢?

答案提前揭晓: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饮食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少吃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具体为什么是这样吃和具体怎样吃,下面超哥跟你说道说道。

【便秘和饮食之间的关系】

(1)Roma[1]等发现低渣低纤维素食物可以使粪便量明显减少,饮食纤维中的戊糖有很强的吸水性,可以导致大便量増多,体积增加,有效刺激肠道,内括约肌松弛幅度增大而快,粪便停留时间缩短。

反之食物中纤维不足,则会使粪便通过肠道时间明思延长从而形成便秘。

长期进食精细食物,还可能导致维生素B1缺乏,可致肠肌无力引起便秘。食物中增加30g/d的植物纤维可明显增加肠蠕动,此称为纤维素样效应。

(2)刘彥埼[2]研究表明挑食、偏食、饮食结构不当也是功能性便秘发生的重要原因,如偏食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的物质,容易导致大便呈碱化,且干燥,引起功能性便秘。

(3)盛志坚[3]认为进食辛辣、烟、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饮食中蔬菜、水果含量少,水分摄入不足是导致便秘的重要原因。

【该怎样吃改善便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了饮食和便秘的关系,那对症下药就可以事半功倍啦。

(1)因为膳食纤维具有很好的持水性的物化特性,有助于肠道蠕动,清理胃肠道,防治便秘等胃肠道疾病。所以在饮食中我们可以适当多的进食含纤维量多的食物。

例如粗粮,豆类食品,芹菜,西红柿等蔬菜和香蕉,苹果等水果。

(2)不应该挑食和偏食,应该做到主食要多样化,粗细粮搭配,[4]富含蛋白质较高的食物也要控制好量,多以豆类以补充蛋白质。

(3)只有足够的量,才足以刺激肠蠕动,使粪便正常通行和排出体外。特别是早饭要吃饱,因为早餐后能引起胃结肠反射,有利排粪运动。

(4)保证充足的水摄入量:肠道中的水分相对减少,粪便干燥导致大便秘结。足量饮水,使肠道得到充足的水分可利于肠内容物通过。

(5)如果出现了便秘的话,那就应该忌辛辣,烟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和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

超哥为你支了这些应对便秘的招数,你学会了吗?

参考文献

[1]Roma E,Adamidis D,Nikolara R,et al.Double-blind study of the effect of ciapride on constipation and abdominal disecomfort as components of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1999(28);169-174.

[2]刘彥埼,苏秉忠.功能性便秘的肛口直肠动力学将点及危险因素分析川.中华临床医师杂立;12,6(19):6134.

[3]盛志坚,盛志刚.饮食巧为千预在功能性便秘治巧中的应用[J].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Thnopharmacy,2012,21(6):81-82

[4]杨怡. 饮食干预对功能性便秘疗效维持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作者:邱博泓 赵力超

便秘吃什么食物比较好?

我自己就有过,因为胃炎,经常不消化,然后引起了便秘。自己也亲身试过很多方法,我一一介绍一下自己的体验。

一、酸奶+火龙果,刚开始真的很有用!特别是冰酸奶和火龙果榨汁,很管用,但是吃一次两次有用,后面效果就不好了,而且这种吃法也是比较伤胃的吃法。

二、奇亚籽泡燕麦,奇亚籽有通肠润便的功效,我开始也是在小红书上看到的,后面就自己去查,发现确实有,就买了两罐试试,吃了几次就没吃了,这个要长期吃,慢慢调理,对身体好,但是见效不快。

三、酸奶+香蕉+火龙果,其实就是一的升级版,当时肚子不消化很难受,阻碍了我脑子的思考,所以觉得有用。个人体质不一样,如果想要快去见效可以一试。

最后我想说我真正恢复正常的就是现在!我因为要调理皮肤吃的很清淡,然后多吃了蔬菜和水果,平时也多喝水,肠胃就好很多了,还是得饮食调剂,然后切记不要一整天没有油的摄入,不然真的只会一直便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