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吃的很少为什么还是不瘦?
感谢邀请。
四个月下来至少还是有成效的,所以应该给自己增加点信心。减肥的条件其实理论上很简单,只要每天摄入的总能量小于消耗能量的话,就能够达到慢慢减肥的效果,体重没变化了,说明按照以前的热量来吃,能够与现在身体所需的能量达到平衡状态,因此能量没有负平衡,就一直维持这个体重了。
另外,虽然题主自己觉得自己日常吃的东西不多,但并不代表达到了上面“摄入总热量小于消耗热量”的条件,所以也不一定能够达到减肥的效果。有时候自己觉得自己其实吃得很少,但这些东西可能是热量较高的食物,虽然分量少,但热量不一定少;另外,早餐和晚餐正常吃,即使晚餐不吃,也不一定能够保证总热量摄入少,所以,还是根据准确公式算一些自己每天到底需要摄入多少热量来定,在这个总热量的基础上,适当减少一些热量的摄入。
女: BMR = 655 + ( 9.6 x 体重kg ) + ( 1.8 x 身高cm ) - ( 4.7 x 年龄)
男: BMR = 66 + ( 13.7 x 体重kg ) + ( 5 x 身高cm ) - ( 6.8 x 年龄 )
算出基础代谢,根据自己日常的活动情况可以算算自己每天消耗的总能量(大卡)。
几乎不动 = BMR x 1.2
稍微运动(每周1-3次运动)总需 = BMR x 1.375
中度运动(每周3-5次运动)总需 = BMR x 1.55
积极运动(每周6-7次运动)总需 = BMR x 1.725
专业运动(2倍运动量)总需 = BMR x 1.9
可以查询一些食物的热量表,估算一下自己每天吃了多少热量。另外,不用晚餐完全不吃,重要的不是哪顿不吃的问题,而是考虑总热量的问题,只要每一顿适当减少一点,不至于让我们过度饥饿,损失营养成分,又更容易坚持。
如果要求效率,可以适当做一些运动来辅助减肥,比如每周选个3天来做一些运动,慢跑、快走、跳绳、游泳等等运动都是有利于消耗额外热量的。
天天吃的很少为什么还是不瘦?
一定要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又比较容易坚持的办法,才是最好的减肥办法,不知不觉你会变瘦而且不容易反弹,我告诉你我一直坚持的方法 少吃多运动,不要懒惰,因为懒惰是直接导致肥胖的原因之一. 尽量多吃蔬菜和白肉,不要吃油炸和油腻的东西,坚持在晚上7点以后不吃东西. 多做做家务,你会发现你在慢慢的变瘦,不知不觉中的你的皮肤也会变好,这些都是我多年减肥的经验,已经瘦很多了.希望你也能瘦 还有别相信任何减肥药,只能让你的身体变的很差, 减肥是一件长久的战争,要战胜自己,要有持之以恒的勇气! 如果你肯运动的话,配合跳绳,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上全部是我亲身经历并一直坚持下来的减肥办法. 不伤害身体,效果非常好 下面有几个建议,呵呵 你可以试一下 一是控制高脂类食物 如动物性食物 肉类、用油煎炸的食物或西式快餐等。 二是少吃高强水化合物的食品 在平 时的饮食中,含碳水化合物较高的主要是 来自于谷类(如米、面、杂粮等)。谷类 是能量的来源,它为人体提供碳水化合 物、蛋白质、纤维素及B族维生素等。我 们强调的是要控制而不是不要。肥胖的人 在晚餐一定要少吃谷类的食品。因为晚餐 后人很少运动,过量的能量消耗不掉就易 转化为脂肪。 三是要减少精糖的摄入 精糖容易代 谢,但是如果在人体内不消化,就很客易 转化为脂肪。 四是晚餐之后不吃零食 特别是花 生、果仁类的食品。如果实在喜欢的话, 最好就在早上吃,因为果仁食品富含蛋白 质,人吃过后可以有一种饱腹之感。 五是不吃夜宵 如果晚上饿得不行, 可以吃飞过水的青菜,它既可以为人体提 供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等,但又只有很 低的能量,且有极少的脂肪,最适合胖、 糖尿病人。另外,晚上还可以吃蘑芋食品 如猪腰、粉丝、粉条等几乎不合热量的食 品,但是吃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放太多的 油。 另外,早餐最好是吃一 些低脂、脱脂的奶类,也可以吃少量的奶 酪或谷类,还可以吃半个鸡蛋。而午餐则 应适当的吃些肉,最好是鱼类,以150克 为最佳。然后可以吃250克青菜,吃点瓜 茄,但不能用太多的油煎炸或煮
天天吃的很少为什么还是不瘦?
这话感觉就是伪命题嘛!所谓少,除非真的低于一个人的消耗,那必须瘦。
天天吃的很少为什么还是不瘦?
因为节食不是正确的减肥方法,导致你的基础代谢下降了,吃的不多也会胖。
基础代谢减肥法,我不写文章讲,自己百度搜索下,或者头条关注 邱医生说 ,那么多胖子都说好的网红医生,你看看。
另外送你几张图,第一张是正常心脏和胖人的,第二三张是热量大小的食物分类。
天天吃的很少为什么还是不瘦?
应该与你锻炼情况,要看你每天消耗能量多少,如果是你吃饭少,如果你并不锻炼的话,热量不能消耗,也不能够成功的减肥的,建议你这个情况,除了要少吃一点之外,应该是注意进行体育锻炼,一定要多坚持运动。
天天吃的很少为什么还是不瘦?
我天天吃得很多为什么不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