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主食,就能瘦下来吗?
感谢邀请。
适当减少主食是减肥时候很好的做法,因为主要功能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中,脂肪的利用率最高,高于90%,碳水也不低,70%左右,蛋白质是身体需要多少就就拥多少,24小时多余的会排出体外,一般来说,减肥时期会推荐增加优质蛋白摄入量,减少主食和脂肪的摄入量。不过减少主食的量不等于不吃主食,主食中提供丰富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分解的葡萄糖是人体最快速清洁的能源,特别是大脑的工作,最离不开的就是葡萄糖。不吃主食的话,也会增加对其他食物的摄入来维持饱腹感,而其他食物如肉、豆、菜中含有更多蛋白质、膳食纤维等成分,更不利于消化和能量转化,可能会出现能量供应不足的情况,长期下去可能会容易导致低血糖、情绪低下、行动力地下、情绪抑郁急躁的情况,还可能由于能量营养供应不足造成女性生理周期有所影响。
另外要清楚,减肥的话需要摄入热量小于消耗热量,即使是不吃主食,摄入的热量高于了每人消耗的热量,那也无法达到减肥的目的,比如不吃主食,但我吃了过多肉,吃了一些甜点、零食,这些食物中也可以摄入到能量,如果能量超出消耗量的话,还是无法达到减肥的目的。减肥中可以配合适当运动辅助减肥,运动虽然消耗的热量有限,两口食物就能吃回去,但运动可以提高体质,比如提高肝脏功能、提高肌肉总量,这些可以提高我们的基础代谢耗能,对消耗总热量是有一定帮助的,注意要有氧运动,坚持半小时以上,不要做高强度的无氧运动。
少吃主食,就能瘦下来吗?
肥胖,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在因疾病死亡的人中,15%到20%的人都同时患有肥胖症。虽然说单纯的肥胖不至于致死,但受肥胖引起的多种有关疾病,每年都至少会造成约30万人的死亡。因此,减肥、控制体重,已不仅仅只是女性的“事业”,更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课题。
控制体重的方法无外乎在于运动和饮食两个方面。但对于需要长时间坐班工作的上班族而言,要想通过运动减肥似乎不是那么容易,于是控制饮食就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减肥手段。但是很多人却发现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明明吃得很少,但还是胖?首先,非疾病性肥胖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先天和后天。因此先天带有肥胖基因可能的确是一部分人肥胖的重要诱因,但这并不意味着带有肥胖基因的人群便无法摆脱肥胖。
有关报告显示,我国具有超重或患有肥胖症的人群中,仅有不到5%的人携带肥胖基因,而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才是可能导致肥胖的最主要诱因。
于是很多人便单纯地理解为:吃得多就会长胖,吃得少就不会。但是,实际生活中却也不乏很多人,即使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少吃,却发现减肥效果仍然不佳。
其实,这与大多数人对“饮食习惯”的理解错误有关。饮食习惯并不仅仅指摄入食物的分量,对于食物的选择也同样非常重要。如果你发现自己明明吃的不多,但肥胖的趋势仍然没有缓解,很大可能是因为你“吃错了”。
胰岛素失衡导致身体脂肪代谢异常是肥胖的重要原因
我们知道,胰岛素主要负责降低人体血糖,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便能更好地利用糖来供能,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本来可以通过分解脂肪为人体供能最后却因为胰岛素的阻碍而首先进行糖的分解供能。
同时,这个过程又会促进脂肪的合成。总的来说就是,若体内胰岛素水平越高,则脂肪分解便越难以进行,甚至可能增加脂肪堆积,导致肥胖。
什么情况会导致胰岛素水平升高呢?一般而言,当我们进食后,饭后血糖便会升高,此时胰岛素水平也会上升,人体依靠直接分解糖供能。而多余的热量又会堆积成脂肪;随着食物的分解消化,血糖水平慢慢回落恢复,胰岛素水平也就随之下降,此时身体才有机会燃烧脂肪。
因此,越是容易导致血糖快速升高的食物,便越容易导致出现胰岛素失衡,这类食物被称为“高升糖指数食物”。摄入后能快速分解为小分子的糖导致胰岛素持续升高;而与此对应的“低升糖指数食物”,其分解为小分子糖的速度就较慢,能够避免血糖含量的飙升,从而避免了胰岛素增高阻碍脂肪代谢分解。
因此,即使是同样分量、甚至相同热量的食物,若选择升糖指数较高的食物,不仅不抗饿,还不利于脂肪分解,容易导致肥胖;而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胰岛素的水平便会趋于平稳,有利于人体进行脂肪的燃烧。
常见的高升糖指数食物
如许多人早餐经常会选择的馒头、面包、面条、粥、米饭、油条、西瓜、红薯等;
常见的低升糖指数食物
如全脂牛奶、芹菜、樱桃、花生、黄瓜等,以及其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和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如鸡蛋等。
所以,想减肥的人记住了!虽然控制饮食必不可少,但遵循科学的方法更为重要。
首先,早餐是一定要吃的,不吃早餐不仅不能减肥,甚至可能会加重肥胖,增大多种疾病如胆结石、心血管疾病等的患病风险;
此外,在食物的选择上,要尽量替换掉高升糖指数的食物,调整饮食结构。比如早餐吃馒头、面包配粥,不如选择鸡蛋配牛奶,再辅助适当的运动,肥胖和疾病自然离你越来越远,生命也就更加长寿。
想要了解更多记得点击关注哦!:https://www.toutiao.com/i6754264296269545992/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