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粥养胃”误导了多少人?
很多人都相信喝粥能养胃,因为粥经过长时间熬煮,变得软烂好消化,但实际上它可能并不利于养胃。
粥中的水分含量较多,进入口腔的时候会冲淡唾液淀粉酶的浓度,让米粒和唾液不容易充分混合,减少了米粒分级的程度,这样直接送到胃中,胃要全权负责所有消化过程,其实还给胃加重的负担。另外,随着粥水容易直接吞咽米饭到胃部,口腔也没有混合唾液淀粉酶,也没有得到充分咀嚼,所以胃的负担就更大了。
如果喝粥过量,大部分水分到达胃部还会冲淡胃液浓度,如果同时摄入蔬菜肉类蛋奶,很容易引起消化困难的情况,因为胃液是消化蛋白质类的主要条件,所以会增加肉类,蛋奶类在胃部的囤积时间,可能引起肠胃不适的现象,而其实这也是在给胃增加负担;另外,由于水分多,水分进入胃部占据了更多位置,所以可能会造成“吃饱”的假象,这样一餐中的营养和能量可能无法达到充足量。
而且由于粥软烂,其中淀粉长时间熬煮后糊化程度较高,利于吸收,所以短时间内可能会让人血糖飙升,这也加重了胰岛的负担,还可能损害胰岛细胞,降低胰岛素敏感度,诱发糖尿病。
所以,偶尔喝喝粥还是挺好的,但是也不适合天天都喝大量粥,更好的选择是加入粗杂粮、杂豆、薯类,增加食物的多样性,增加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的来源。不要煮过于黏稠的粥,糊化程度太高不利于血糖平稳,喝粥不宜太急,也不宜过量。
“喝粥养胃”误导了多少人?
随着夏天来临,天气渐渐炎热,很多人感觉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昏昏欲睡。
人们甚至一度认为,生、冷、凉、热、粗糙的食物都是胃肠疾病的罪魁祸首,只有喝粥细软且易消化又能补充水分及减轻胃肠负担,是健康营养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全面,且看湖南省人民医院营养专家蔡华怎么说。
一、因料而异人们总认为白米粥营养又养胃,而实际上白米粥的营养价值远低于小米、糙米等全谷物熬制成的粥。
论口感而言,精白米面往往更受欢迎,其实是由于加工过度,谷物籽粒的谷皮、糊粉层、胚芽被分离出去,仅留下淀粉含量高的胚乳部分。
而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严重受损,营养价值下降。
此外,就食物加工而言,谷类加工越精细则血糖生成指数越高(GI,是表示某种食物升高血糖效应与标准食品(通常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效应之比,指的是人体食用一定食物后会引起多大的血糖反应)。
因此,糖尿患者不宜喝熬煮时间较长的精白米粥。
还有夏天的热门食物之一绿豆粥,虽然有清热解毒、消暑除烦、止渴健胃、利水消肿等功效,但如果是胃寒及脾胃虚弱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则应尽量少喝绿豆汤。
二、因时而异粥以米、杂粮为原料,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谷类为主,粗细搭配”的原则。
如果是做早餐则应以补充体力为主,加点地瓜山药土豆,增加薯类豆类摄入,更有益补充人们上午工作所需要的体力。
如果是偶尔做中餐,则应注意营养搭配,可以和多种食物搭配,加点鸡鸭鱼肉蛋奶,口味营养都更均衡。
如果是做晚餐,则应以清淡爽口为主,可适当加点瘦肉、青菜类,并且即使粥好吃也不宜多吃。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应杜绝吃较烫(60℃以上)的粥,高温会损伤食道粘膜和胃粘膜、诱发炎症,并增加患胃癌的风险,还容易导致肥胖。
三、因人而异粥属于流质食物,不需要经过大量咀嚼与胃部蠕动即可快速进入小肠并被人体吸收利用,确实降低了肠胃的负担。
一般胃炎患者胃酸分泌不足,喝粥能促进胃酸分泌,有助于食物消化,还能提升血糖,从这个角度讲,喝粥确实“养胃”。
然而对于部分容易烧心、反酸的胃食管反流患者来说,不建议进食过多流质食物,而应该进食半流质或固体食物。
而胃酸分泌过多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则也应当减少喝粥的频率,以免刺激胃酸过多分泌,加重病情。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平稳的情况下,掌握好材料搭配,也能适当喝粥。
可以在粥里加入一半以上的淀粉豆类(芸豆、红小豆、绿豆、干扁豆等)之后 ,谷物类则选择使用燕麦、糙米等血糖反应较低的食材。
这样不但血糖反应放缓,还能够补充足够的膳食纤维和其他营养素,饱腹感也更强,能够更好地控制进食量。
健康的人喝粥,应进行巧妙的搭配和处理,增加杂豆类、其他谷类或者薯类,能极大地丰富一碗粥中所能含有的营养素,再搭配一定的蔬菜、肉类,营养摄入更全面。
但要提醒的是,人们并不适宜长期喝粥,应注意不应过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湖南医聊特约问答作者:湖南省人民医院 蔡华 陈金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