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献上中下三策取西川,为何刘备只取中策而不取上策呢?
庞统为刘备献上中下三策取西川,明确记载在《三国志-庞统传》中,而刘备之所以取中策,是因为庞统已经洞察刘备心思,所以给出的上中下三策,只有中策有明确实施方案,所以庞统已经暗示刘备取中策,而从当时刘备集团处境而言,也只有中策可取,遗憾的是庞统的中策却最终葬送了自己性命。
刘备入蜀作战并未与刘璋反目建安十六年,曹操扬言进攻汉中张鲁,益州的刘璋大惊,在属下张松、法正的建议下,刘璋邀请刘备率大军入蜀,并在涪城亲自接见了刘备。
刘备入蜀前形势
夺取益州是刘备集团向来的计划,而刘璋的邀请可以说是正中下怀,刘备于是率领军师庞统及数万精兵入蜀作战,在涪城之会上,庞统建议刘备直接擒获刘璋,被刘备拒绝,之后刘璋命令刘备继续进攻汉中的张鲁,刘备率兵北上,但却停驻在葭萌关,并未进攻汉中,并在葭萌关附近广施恩惠,收买人心,此举已经引起刘璋的疑心。
建安十七年,曹操大军攻伐孙权,孙权向刘备求援,刘备于是向刘璋索要兵马一万以及军需物资,被刘璋婉拒,只拨付半数,不明就里的张松以为刘备真要回救孙权,于是写信给刘备,这封书信被张松哥哥张肃揭发,刘璋于是处死张松,公开与刘备反目。
庞统献策上中下三计在刘备与刘璋反目之际,作为刘备入蜀的军事庞统,献上了著名的攻取西川三计策,并记载在《三国志-庞统传》,原文如下: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庞统与刘备
简单来说,上策就是趁刘璋不备,直接派兵进攻成都,威慑刘璋投降;中策就是设下计谋,先杀害守白水关的名将,之后徐徐进攻成都;下策则是直接回荆州。
庞统暗示刘备选取中策按照古代谋士计策,上策肯定是最优的,但是对于庞统而言,其给出的上策却是模糊的,选精兵,谁统帅?如何攻取?成都有防备如何进行?都是未知数,可以说是一条险计,况且当时刘璋已经有所警惕,益州集团对刘备也是多加提防,所以上策可行度很低,即便到了成都,刘璋不投降怎么办?所以这条计策类似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未必可行。
至于下策,也不予考虑,刘备入蜀年龄已经五旬,益州易守难攻,一旦退出,再进入就基本不可能,所以刘备也不会放弃益州,这条计策也不可行。
刘备攻取成都路线
至于中策,庞统给出了具体实施计划,可见庞统也是中意中策的,当时从刘备集团来看,也只有中策最符合刘备集团利益,所以刘备和庞统当然心照不宣的选择了中策,只不过庞统后来意外战死,给刘备集团带来了不少阻难,但是凭借中策,刘备还是顺利平定了西川,算是取得了争霸天下的重要资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