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死后,同治帝的遗孀瑜妃为何大闹皇宫?

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一家赶出紫禁城。没想到有两位太妃又哭又闹不肯走。愣是在紫禁城赖了16天,将溥仪丢下的宝物藏起来,趁乱搬出皇宫。

光绪帝穿过的龙袍,皇帝和皇妃用过的仪仗,来不及带走的瓷器、字画、衣服等等,都被两位太妃想办法藏了起来。

除了偷偷找机会从皇宫运出一部分宝物外,两位太妃出宫的时候,连人带东西还用了八辆汽车。

两位太妃中,领头的是同治帝的遗孀瑜妃

瑜妃经历过同治、光绪、溥仪三位清朝皇帝,她并没有像其他守寡的妃嫔一样,行将就木地度过一生。

而是在枯槁的后宫生活中,奋斗出几次高光时刻。

一、身不由己、政治斗争中被殃及的瑜妃

瑜妃,赫舍里氏,满洲正蓝旗人,父亲是广州雷州知府崇龄。

同治帝17岁时,东宫太后慈安和西宫太后慈禧下懿旨举办八旗选秀,为同治帝娶亲。

14岁的富察氏活泼俏丽,深得慈禧欢心,慈禧要求同治将她封为中宫皇后。

同治一直受到母亲慈禧的控制,又恰逢青春叛逆期,在立后一事上无论如何不想再任人摆布。

他喜欢端庄娴静的阿鲁特氏,为此同治和慈禧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后来在慈安的支持下,慈禧不得不同意了同治的选择。阿鲁特氏被册立为后,富察氏被封为慧妃。

这场表面的选秀,背后却是各种势力的角逐。好强的慈禧遭到同治的反抗,输了慈安一局,内心的愤懑可想而知。

一个月后,赫舍里氏被封为瑜嫔,另一位阿鲁特氏被封为珣嫔、西林觉罗氏被封为瑨贵人。

同治的后宫中有了五位妻妾,可是同治却没有享受到莺环燕绕的美好生活,反而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同治喜欢皇后,慈禧却逼着他临幸慧妃。同治内心极度反感,却不得不委屈自己去亲近慧妃。

几次冲突后,同治一气之下,将五位妻妾都抛在一边。外出寻花问柳,染上花柳病,遍寻名医却沉疴难愈。

为了给皇帝祈福,两宫太后大封妃嫔,瑜嫔晋升为瑜妃。

这个举动并没有挽救同治的生命,没多久,同治一命呜呼。皇后阿鲁特氏吞金自尽,追随同治而去。

16岁的慧妃,19岁的瑜妃都成了寡妇。开始了她们漫长的守寡生涯。

同治去世后,慈禧没有为儿子立嗣,而是立醇亲王之子为帝,也就是光绪帝。慈禧的身份还是皇太后,依旧牢牢掌握军政大权。

慧妃凭借着慈禧的喜爱,晋升为皇贵妃,在同治的妃嫔中,地位最高。常常对瑜妃颐指气使,而年长慧妃三岁的瑜妃,处处要看慧妃的脸色,心里非常不爽。

被封闭在后宫小小的一方天地中,独守深宫的瑜妃是极度无聊的。她只能将自己的心绪寄托在笔墨中,在寂寥的岁月中,如花的容颜渐渐凋零。

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瑜妃死水一般的生活中曾经泛起过一丝小涟漪,那就是在慈禧60岁大寿时,她被晋升为瑜贵妃。

“贵妃”这个称号就是漫长的枯槁岁月中,对她流逝的容颜和青春的唯一馈赠。

二、乱世中的高光时刻

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慈禧带着光绪帝仓皇逃跑,临走前,急匆匆将光绪帝的妃子珍妃推入井中,带走了光绪帝的其他妃嫔。

同治帝的妃嫔们却无人理会,她们被抛弃在紫禁城中,自生自灭。

八国联军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当时的老百姓对洋人非常恐惧,谈之色变。

后宫中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们,常常听闻洋人的恶行。此时的紫禁城,没有任何抵抗能力,她们的恐慌可想而知。

妃嫔们日夜啼哭,瑜妃却表现得镇定自若。她一边安慰大家,一边与大臣们商议应对办法,组织护卫守卫内廷。

幸运的是,八国联军入侵紫禁城后,只是抢劫财物,并未侵犯这些后宫妃嫔。

在大难来临的时刻,瑜妃能够镇定自若,表现出少有的从容,维护自己和后宫妃嫔们的尊严,这份勇气和智慧极其难得。

她的胆识第一次得以展现在众人眼前,让人对她刮目相看。

1908年,光绪帝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过继给同治,同时兼承光绪之祧。这也就是说,溥仪既是同治的儿子,也是光绪的儿子。

《清史稿·本纪二十五·宣统皇帝本纪》:“三十四年冬十月壬申,德宗疾大渐,太皇太后命教养宫内。癸酉,德宗崩,奉太皇太后懿旨,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嗣穆宗,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时年三岁。”

第二日,慈禧太后病逝。

溥仪登基后,光绪的皇后隆裕被尊为太后,就连光绪的妃子瑾妃都升为太妃。可是瑜妃的称号却依旧没变。

隆裕太后手握遗诏,认为溥仪只是自己的儿子,不把瑜妃在内的同治的妃嫔当成溥仪的母亲,对她们根本不屑一顾。

瑜妃和隆裕本是平辈,可是按照清朝礼制,妃子见太后要跪地自称奴才。瑜妃咽不下这口气。

瑜妃不想示弱,却又不想正面冲突。她避免去见隆裕太后,用冷处理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隆裕太后自然对瑜妃的表现很生气,常常背后指桑骂槐。

在慈禧入葬东陵的那一天,矛盾终于爆发了。

瑜妃和珣妃、瑨妃借葬礼的机会出宫后,拒绝回宫,要求继续住在东陵的行宫中。

摄政王载沣去动员她们回宫,瑜妃生气地问:“皇帝入继,是否只继德宗(光绪),不继穆宗(同治)?”

载沣被问懵了,沉吟半响才说:“兼继穆宗。”

瑜妃又问:“既然兼继穆宗,孝钦后(慈禧)及孝哲后(同治皇后)今已逝去,则穆宗一系,我的身份最尊贵。皇上既然同时过继给穆宗,为什么只以隆裕太后为母,而我为奴才呢?”

载沣无言以对,瑜妃嚎啕大哭,坚决表示,如果让我当奴才,我宁可不回皇宫,还不如追随慈禧老佛爷于地下,宁愿死在这里。

另外两位妃子急忙附和,三人作势就要往旁边的柱子上撞。

一哭二闹三上吊,并不是市井泼妇的专利,尊贵的皇妃迫不得已也要用上这一招。

别说这招还真的挺有用,如果三人真的因此而亡,或者从此不肯回宫,皇家的颜面何存?

载沣只好向隆裕太后汇报,隆裕太后无奈,和大臣们商量后决定,晋封瑜妃为皇太妃,不再自称奴才。瑜妃这才作罢。

瑜妃独守寂寥岁月,无情无爱,无权无势,更没有亲人的温暖。她所能争取的只有”名分“二字,“名分”就是她的一切。

她能够不畏权势,不甘心当作奴隶,争取自己应当的一切。在那个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年代,可谓是非常了不起的行为。

可惜的是,仅仅只过了三年多,宣统帝溥仪被迫颁布退位诏书,大清国亡了。

瑜妃费尽心力争夺的“名分”,就这样化为泡影。

三、历史上最后一次皇家葬礼

民国建立后,溥仪与后妃们还可以居住在紫禁城内廷。

直至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一家赶出了紫禁城。

瑜妃坚决不肯出宫,又哭又闹,甚至以死相逼,在紫禁城坚持了16天。

最终将溥仪来不及带走的大批宝物收藏起来,运送出宫,作为后半生生活的依靠。

虽然离开了生活了几十年的皇宫,她却并未有什么留恋。尽管年岁已高,前途叵测,重返自由的人世间,瑜妃还是长出了一口气。

1932年,瑜妃病逝,享年77岁。

她的葬礼十分隆重,虽然已经是民国时期,依旧按照清朝皇贵妃的丧事礼仪办理的。溥仪给她的谥号是“献哲皇贵妃”。

这是北京人所看到的最后一次皇家葬礼。参加丧礼的有清朝皇族、遗老遗少、社会名流,足足办了十几天,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北京老百姓争先恐后前来看热闹,造成万人空巷的局面。

1935年,瑜妃和另一个太妃的遗体入葬清东陵惠陵妃园寝。

瑜妃的一生,曾经身不由己,在茫然无知时就被困于一方窄小的天地。

可是,她却并未如其他人一样形如枯木,而是心中还有挣扎的火焰,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

她在史书上留下的几丝痕迹,让我们知道她并不是一个弱女子,而是一个有向往、有追求的勇敢的女人。

这份坚持让她的一生虽然无奈,却还能够偶尔闪烁一些象征生命活力的光辉。

慈禧太后死后,同治帝的遗孀瑜妃为何大闹皇宫?

瑜妃之所以在慈禧太后死后大闹皇宫,其实为的就是"名分"二字。慈禧太后崩逝后,溥仪继承皇位,是为宣统皇帝,光绪帝的皇后隆裕升为太后,成为了紫禁城里名副其实的主子,而同治帝的三位遗孀没有得到任何封号,这样的结果就是她们在见到比自己年轻的隆裕皇后时还要下跪并自称"奴才"。憋屈了一辈子的瑜妃当然不干,瑜妃之所以闹,也是代表了同治帝遗孀们的不满。

瑜妃是同治帝的嫔妃,同治帝大婚时选择了慈安太后推荐的阿鲁特氏为皇后,这导致了生母慈禧非常恼火,为了找回面子,慈禧硬是将她相中的富察氏塞给了同治帝,富察氏也因此被封为慧妃,并享受贵妃级的待遇。而当时的瑜妃和另外两名女子作为后、妃斗争的编外人士被选进了宫中,瑜妃当时被封为瑜嫔,在同治帝的后宫五人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皇后阿鲁特氏和慧妃富察氏,高于珣嫔西林觉罗氏和瑨贵人阿鲁特氏。大婚后的生活及其无聊,由于同治帝和皇后情投意合,慧妃只能独守空房,相对于慧妃的怨怼,瑜嫔并不以为意,她每天在宫中以丹青自娱,据说她的山水画画的很好。同治帝在宠幸皇后之余也会偶尔临幸一下瑜嫔。然而这样的岁月仅仅过了一年多,同治帝就病逝了。十九岁的瑜妃不得不因此成为节妇,过起了漫长的守寡生涯。同治帝的死让慈禧太后深受打击,因此她也不愿意见到儿子的这些遗妃们,因为她们会让慈禧想起那些伤心的往事,慈禧宁肯和瑾妃近亲,也不愿意理会儿子的这些遗妃们。这期间最让瑜妃感到安慰的莫过于慈禧太后六十万寿时她被随喜升为了瑜贵妃。

光绪二十六年,在八国联军即将攻陷北京时,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和隆裕皇后及瑾妃等仓皇出逃,而瑜贵妃等同治帝的四位遗妃却被扔在了紫禁城内任其自生自灭。这时已经是敦宜荣庆皇贵妃的慧妃却毫无主见,只会大哭大闹,而咸丰帝所遗的两位太妃已经年老难靠。瑜贵妃只好振作起来,打起精神,她吩咐宫中的下人们将宫门关好,同时又召留守京中的宗室大臣们商议对策。好在联军并未进入内宫,才让瑜贵妃等人逃过一劫。然而一年多后回銮的慈禧太后对于瑜贵妃的这份功劳却只字未提,这让瑜贵妃非常痛苦。

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慈禧临终前遗命,溥仪继承同治帝的皇位,同时兼祧光绪帝。说白了溥仪继承的是同治帝的皇位,但是穆宗皇后已经殡天,所以隆裕太后成为了溥仪的母亲,瑜贵妃等同治帝的遗妃们什么封号都没有得到,还要向比她们年轻的隆裕太后行跪拜之礼并自称奴才,这让瑜贵妃再也无法忍受,于是在珣贵妃和瑨妃的撺掇下,瑜妃就上演了这场大闹皇宫的一幕,这也是她对于多年来遭受的不平等待遇的一次发泄。

瑜妃这一闹也是有结果的,最终,摄政王载沣以宣统帝名义将瑜贵妃等三人(慧妃已于1904年去世)全部升为皇贵太妃。名正则言顺,瑜妃等人既有了名分,这才作罢。

瑜妃最终于1933年除夕病逝,享年七十七岁,她是同治帝最后去世的妃子,也是清东陵最后葬入的皇族,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去世的皇妃。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慈禧太后死后,同治帝的遗孀瑜妃为何大闹皇宫?

一个国家的皇妃在百官面前痛哭流涕,甚至是撒泼打滚,丝毫不顾及皇室的脸面与体统,将自己的面子给抛到九霄云外,更是让百官看尽笑话,而瑜妃如此不顾脸面,她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得到她想要的“名分”。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宣统“奉太皇太后懿旨,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嗣穆宗,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时年三岁”,此时慈禧命年仅三岁的溥仪继承大统,同时因同治、光绪皆无子嗣,溥仪一人祧两房,做了他们二人法统上的儿子。慈禧这般安排,为日后瑜妃向朝廷要名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次日,慈禧驾崩,光绪的皇后隆裕被尊奉皇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和溥仪的生父载沣一起执掌这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宣统登基后,光绪的皇后不但被尊为皇太后,其遗孀瑾妃也被尊为兼祧皇考瑾贵妃,可是瑜妃这位同治的遗孀却什么封赏也没得到,如此瑜妃可是恼怒不已。

首先按照清宫祖制,妃嫔见到太后是要口呼奴才的,按理说这是规矩,是无可置疑的,瑜妃也没什么好说的。可因为她与隆裕怎么算都是同辈,且在年龄上也要长于隆裕,同时在慈禧时期,她曾一度与隆裕平起平坐,所以此时让她对隆裕称奴才,我想是谁都受不了的。

再者按照慈禧的遗命,溥仪是光绪的儿子,但同时也是同治的儿子,也就是说理论上隆裕是溥仪的嫡母,瑜妃也是溥仪的庶母。可是事实上作为庶母的瑜妃在宣统登基之初,却是什么封赏也得不到,如此也就造成了瑜妃的愤愤不平,乃至是恼羞成怒。

因此,基于以上2点原因,最终也就促使瑜妃为争求名分在后面做出了一系列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

1909年十月,慈禧葬于河北省遵化市菩陀峪定东陵,朝中文武百官,后宫妃嫔皆跟随前往定东陵拜祭。此时瑜妃觉得时机已到,在从定东陵回来时,她突然从人群中站了出来,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质问摄政王载沣:“皇上入继,是否只继德宗,不继穆宗?”,当时载沣一下子就被问愣了,他沉默片刻后,说“兼继穆宗”。

在载沣说出这句话后,瑜妃就指着载沣的鼻子说道:“既然如此,那么此时穆宗皇后已经宾天,我就是穆宗遗留下来的唯一妃子。皇上入继既然也继穆宗,那为何隆裕被称为母后,而我却还是个奴才?”,此时这个关乎社稷的问题,载沣是无所适从,不该如何回答,只得是沉默不语,而瑜妃看到载沣如此反应,顿时就嚎啕大哭,更是在地上撒泼打滚,口中断断续续的说穆宗不仁不义,慈禧刚出去不久,他们就这么欺负他等一些话。

此时载沣眼见于此,只得无奈的与瑜妃说道:“回宫后再做安排,可否”,当然这个时候瑜妃还是不依不饶,直到百官都来劝她,说一定会妥善安排她的时候,瑜妃才止住哭声,不再无理取闹,和大家回到了北京。回到北京后,隆裕太后和载沣就尊封她为瑜皇贵妃,地位仅次于隆裕,且也不用再口呼奴才。

当然以上仅仅只是一个故事,并不是真的,因为在正史中,光绪皇帝刚死四天,宣统就尊封她为瑜皇贵妃,而不似故事中直到一年后才被尊封为皇贵妃。

此外,关于瑜妃讨要皇贵妃封号的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话说在慈禧去世后的某一个晚上,隆裕她独自一人守在慈禧的陵前,此时载沣火急火燎的从外赶来,对着隆裕说道“主子赶紧出发吧,等不了了。刚刚瑜妃和瑾妃两人一起商量着回宫拿太后金印呢,如果这个时候她们把太后金印拿到手,那回宫时,你就不是太后了”。

此时隆裕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就不再为慈禧守灵,她赶紧和载沣赶回北京。在快马加鞭下,隆裕终于比瑜妃早拿到太后金印,因这件事隆裕虽然没有怪罪于瑜妃,但却不再是册封瑜妃。就这样过了一年后,心怀不满的瑜妃就在第二年拜谒慈禧和光绪的时候,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向载沣要封号,可是这种事情载沣自然是做不了主的,他只能是沉默不语。

瑜妃见状,当时就在地上撒泼打滚,嚎啕大哭,载沣见状,赶紧就和百官过来相劝,但是瑜妃却是什么也不听,而是大喊道:“让我当奴才,我宁可不回皇宫,宁愿死在这里”。

说完她就做势要去撞旁边的柱子,当时大臣们见状,那是赶忙拉着她,死活不让她撞柱子。大家都怕在这个地方出人命,毕竟这是皇陵,在这里死人可是会坏了风水,同时也会让大清脸面尽失。于是载沣见状,只能赶紧通知隆裕,隆裕在和百官商量后,就只得同意晋封她为皇贵妃,不用再称奴才。直到这个时候,瑜妃才善罢甘休,乖乖和百官回到了京城。

慈禧太后死后,同治帝的遗孀瑜妃为何大闹皇宫?

闹什么?闹地位!闹待遇!

同治帝的遗孀瑜妃不仅在慈禧死后大闹一场,在隆裕皇太后死后也闹过一场。

慈禧活着的时候,谁也不敢闹,谁闹了下场在那里摆着,珍妃不就被扔井里去了嘛,大家敢怒不敢言。

要说瑜妃这一辈子也够憋屈的,同治十一年,在同治将要亲政前,同治一股脑儿娶进来一个皇后,四个妃子。

皇后本来是有两个人选,一个是阿鲁特氏,一个是富察氏,慈安倾向于仪态端庄的阿鲁特氏,而同治的生母慈禧却更中意富察氏,有一说是她觉得富察氏有她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其实是慈禧根本就不喜欢阿鲁特氏,原因很简单,阿鲁特氏是前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端华恰是当年死在辛酉政变中的顾命八大臣之一,算是慈禧的政敌。

两宫太后意见不统一,只好让同治自己选,同治选了阿鲁特氏,她被册封为皇后,富察氏退而求其次,被册封为慧妃。

同时入宫的还有两个嫔,一个贵人。

本文的主人公赫舍里氏,就是两个嫔的其中之一——瑜嫔,另外一个嫔——珣嫔也是阿鲁特氏,她是皇后阿鲁特氏的姑姑,没错,姑侄二人同时嫁给了同治帝,说起来,这姑姑还比侄女皇后小了三岁,只好从嫔做起。

最后一个贵人是瑨贵人,西林觉罗氏。

同治比较喜欢皇后阿鲁特氏,然后的顺序是瑜嫔、瑨贵人,最不稀罕的恰是慈禧看中的慧妃,因此皇后阿鲁特氏也成为慈禧的眼中钉。

可惜同治命短福薄,没两年就因为不可描述的疾病一命呜呼,临死之前,为了给同治祈福,嫔妃都获得晋级,慧妃成了贵妃,瑜嫔晋为瑜妃。

同治死后,皇后阿鲁特氏孤立无援,选择了自杀,慧贵妃晋为敦宜皇贵妃,剩下的几个名号不变。

从瑜妃往下这姐仨,年纪轻轻十八九岁就守了活寡,但她们之前关系还不错,苦熬宫中岁月。慈禧压根儿不愿意见到她们,想是这几张脸会使她回忆起自己的亲生儿子同治。

庚子国难时,慈禧仓皇西窜,带上了光绪帝和他的后妃(珍妃除外),把同治帝的四个妃子全留在紫禁城听天由命,这时候咸丰帝还有两位妃子也留了下来,但她二人年纪太大,没有主心骨。关键时刻还是瑜妃跳了出来当家,跟留下来的内臣开会商讨对策,幸亏八国联军最终也没进紫禁城后宫,见了她还很尊重的敬礼。

光绪二十年,慈禧六十大寿,宫中妃嫔大家跟着再晋升一级,瑜妃终于熬成了瑜贵妃。

慈禧死后的祭奠仪式上,瑜贵妃已经没了怕角儿(比她级别高的慧妃也已经死了几年了),大胆地质问摄政王载沣:“新皇帝登基,难道只继德宗(光绪),不继穆宗(同治)吗?”

载沣也没弄明白瑜贵妃的意思,随便敷衍了一下:“兼继穆宗啊”。

瑜贵妃等着的就是这一句话,然后就放声大哭,“既如此,为何不尊我为皇贵妃?我还得继续做奴才?”

说这句话的背景,是因为隆裕皇后已经升格为皇太后,按照宫中礼制,皇贵妃以下的在皇太后面前仍然是奴才辈儿。

大闹一场后,瑜贵妃得到了她想要的称谓——瑜皇贵妃。

瑜皇贵妃食髓知味,在隆裕皇太后死后,那时候已经是民国了,逊清皇室还保留有四大太妃,除了她自己,还有珣嫔和瑨贵人姐儿俩,还有光绪帝的瑾妃,已经都混成皇贵妃了。别看天下已经丢了,但紫禁城的后宫就是她们的宫斗大舞台,为什么不能给小逊帝安排个新一任皇太后呢?

瑜皇贵妃,现在的封号已经改为敬懿皇贵妃了,她的竞争者是光绪帝的瑾妃,最终她们为了一个皇太后尊号也大闹一场,绵延数年,当然,谁也没干掉谁,直到冯玉祥派人把她们全赶出了紫禁城。

肯定有人会问,争这些虚名又有何用,放上一张表格就会明白,嫔妃待遇是按照等级来分配的,从猪肉到香油,再到茶壶茶碗,都有供应制度,妃比嫔每天多供应一两白糖呐!

我们的主人公——同治帝的遗孀瑜妃在溥仪大婚的时候已经改称为敬懿皇贵太妃了,她和好姐妹荣惠太妃(当年的瑨贵人)被赶出紫禁城后,一起到了东城的麒麟胡同隐居,前者活到了1932年,后者失去了好姐姐后,又多活了一年。她俩是四大太妃中活得最长寿的。

1935年,姐儿俩一同被葬入清东陵,正如六十三年前姐儿俩一同嫁给少年同治一样。

慈禧太后死后,同治帝的遗孀瑜妃为何大闹皇宫?

慈禧驾鹤西去后,三岁的溥仪继承皇位,是为清朝最后的一任皇帝——宣统皇帝,溥仪名义上是同治帝的接班人又是光绪帝嗣子(按慈禧的意思),依清朝宗法血缘排序,同治和光绪既是堂兄弟,又是表兄弟,二人是平辈的,但当时,同治的皇后已离世,光绪的皇后还活着就是隆裕;这样,隆裕就晋升为皇太后,一夜之间这位才不出众,貌不惊人的女人成为了宫里的真正当家人。

这样,问题就来了,同治帝的三位遗孀尽管都是隆裕太后的平辈人了,但随隆裕地位的改变,反要受年轻的兄弟媳妇的颐指气使了;瑜妃不干了,为此上演了大闹皇宫的剧情。

其实,身为同治帝的嫔妃(早期是嫔),瑜妃是个安分守己的人;同治帝和皇后情投意合,慧妃也只能独守空房,宠爱更不会发生在瑜嫔身上,但她并不介意,日常于幽宫中以笔墨自娱,擅长山水丹青,同治帝对她也只是偶尔临幸一下,这样的日子仅过了一年多,同治帝驾崩了,十九岁的瑜妃成为节妇,开始了守寡生涯,过着孤独,落寞的生活,无声无息,与世无争!慈禧太后60万寿时她才被晋升为妃。

光绪34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隔一天先、后去世了,按慈禧遗命:溥仪继承同治帝的皇位,同时兼做光绪帝的嗣子;这样按法理,隆裕太后就成为了新皇帝溥仪的母亲,而同治帝的遗妃们包括瑜妃什么都不是!并且以后还要向懦弱无能的丑女人行跪拜之礼,申述问题还要自贬为“奴才”,瑜贵妃这才火了!

在珣贵妃和瑨妃的怂恿、撺掇下,瑜妃就上演了争名分的一幕,结果:让总揽朝政的载沣动了一番心思,经讨论、协商后,他用宣统帝的名义将同治帝遗留的三妃晋升为“皇贵太妃”,得到了心理平衡后,瑜妃就息事宁人了。

慈禧太后死后,同治帝的遗孀瑜妃为何大闹皇宫?

这问题最好从同治帝的五个嫔妃聊起。

同治帝一共有五个嫔妃。

老大: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这位是当年慈安太后给同治选定的皇后,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日正式册为皇后。同治帝猝崩时,据说与他感情甚好的阿鲁特氏是怀有身孕的。在当时,这是一件大事,关系到慈禧是否还能名正言顺地继续垂帘听政。如果阿鲁特氏顺利产下了男婴,不仅没后来光绪什么事,慈禧可能都得靠边站,毕竟没有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惯例。

所以阿鲁特氏必须死,而且得是迅速地死。关于同治驾崩后,阿鲁特氏紧跟着也崩掉,有两种说法,一种说阿鲁特氏是忧郁殉节而死,一种说是被慈禧饿死的。

老二:淑慎皇贵妃富察氏,这位是慈禧为找回面子硬塞给同治的,阿鲁特氏被册封为皇后的同一天,她被册封为慧妃,先享皇贵妃待遇,后进封皇贵妃。同治驾崩后,因为是慈禧选中的人,又不涉及利害冲突,所以在光绪朝顺利地活了下来,一直活到光绪三十年。

老三:庄和皇贵妃阿鲁特氏,大学士赛尚阿之女,这位是同治大婚时顺带选进宫的,进宫时为珣嫔,后来进封为珣妃,在宫中的地位比较尴尬,只能偶尔得到同治的临幸,但珣妃的心态似乎挺好,在尴尬的半冷宫里很会用琴棋书画,自娱自乐,陶冶情操。光绪朝慈禧六十大寿时进封为珣贵妃。光绪、慈禧相继驾崩后,受身边太监鼓动,一度想和隆裕太后争名号,也就是本题说到的大闹皇宫,但最终没能如愿。隆裕太后崩掉后,没过一个月,她也崩掉了。

老四、老五:一个是瑜贵妃赫舍里氏,一个是瑨贵妃西林觉罗氏,这两位地位不高,不用多说。这问题中说瑜贵妃大闹没错,但领头的是珣贵妃。

同治帝猝崩后,活着的四位同治嫔妃很不受慈禧待见,这其中有人之常情的因素,也有微妙的心理。儿子死了,再看见这些个女人,慈禧心里堵得慌,所以她不愿见到。另一点,慈禧选立光绪,朝中的非议一度很大,认为没给同治立嗣,这时候再去和同治留下来的女人啰嗦显然没有必要,做好的做法就是让她们在冷宫中封尘。

慈禧也是够绝的,庚子年八国联军攻进京城,慈禧西逃的时候硬是没带上这四位,大有让她们赶紧自灭的意思。还好这四位命大,也可能是洋鬼子对前朝这些发霉的妃子不感兴趣,最终她们逃过了劫难,活了下来。

慈禧活着的时候,后宫秩序井然,谁人也不敢造次。慈禧一死,几十年压在头顶说一不二的权威没了,后宫的秩序便有了大乱的苗头。

源头在慈禧垂危时,口传的最后一道懿旨上:隆裕皇后为太后。

在身边太监的鼓动下,以珣贵妃为首的同治三遗孀很不服气,她们不服气也是有把柄可抓的。

因为要兑现给同治立嗣的诺言,慈禧最后选立溥仪的时候,说法上溥仪继承的是同治帝的皇位,同时兼祧光绪帝。在同治三遗孀尤其是珣贵妃看来,隆裕称太后有些不够格,她小进一步才是第一资格,毕竟溥仪直接继承的是同治帝的皇位。

慈禧刚死的时候,因限于清制立法,以珣贵妃为首的同治三遗孀没敢声张,真正的争夺是在慈禧奉安后。

据清宫最后一位总管大太监小德张口述历史说,就在慈禧地宫门即将封闭的那一刻,他的徒弟突然过来密报,以珣贵妃为首的同治三遗孀没打招呼,已经启程先回宫了。

她们急忙赶回去为的什么呢?

想抢先一步取得坤宁宫里的太后金印。

小德张赶紧禀报隆裕太后,意思是赶紧回去,如果让那三位抢得太后金印,你的太后显位唯恐不保。

隆裕是个遇事没主见的人,天天就知道在后宫嗑瓜子。听说有这事,她先是嘀嘀咕咕,犹豫不决,最后又说,家礼还没行就跑,这能行吗?

最后还是小德张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把她请上了回宫的马车。

说来,以珣贵妃为首的同治三遗孀也是没经验,很明显,这次比的是谁比谁快,结果这三位居然是坐着轿子往回跑的。

轿子怎能快过马车。

据小德张回忆说:因为那三位提前走了好几个小时,他便下话给车把式,让他玩命地快马加鞭,一路上没歇一口气。到了北京已经是深夜了,那三位也已经进了神武门,自以为稳拿了,不曾想,隆裕太后由东华门进了坤宁宫,把皇太后的宝印先拿到了手。

前后时间相差只有十几分钟。

虽说小德张说的有点夸张,但紧张的意思想必当时还是有的。

控制住皇太后宝印后,紧接着,摄政王载沣也从东陵赶了回来,把”合符子“请出来,军机处赶紧颁发诏书,隆裕皇后遵照太皇太后生前懿旨,草诏为皇太后。

以珣贵妃为首的同治三遗孀不服输,又去找摄政王载沣大哭大闹,结果让摄政王载沣的说法给灭了。

摄政王说,三位皇贵妃应遵循太皇太后懿旨,论清制,德宗光绪皇帝之皇后应为太后。同治皇帝的皇后,已随皇帝殉节升天了。按祖制,贵妃不能继位皇太后。嗣皇帝载湉驾崩,隆裕皇后为皇太后是清制所定。

摄政王载沣这人是温和做派,灭完后,为了安慰这三位,只好给她们皇贵妃名号前加个没啥用的好词,算是尊封。

事后,以珣贵妃为首的同治三遗孀在身边太监的鼓动下还想闹,怎么闹呢?

因为隆裕没权威,怕事,她们便纵容身边的太监营私舞弊,吃空饷,偷东西等等,总之想把后宫搅合乱套。

因为人数众多,闹的隆裕一个劲地借嗑瓜子消愁。

关键时刻,小德张发挥了作用。

照小德张德说法:”必须清君侧,要不然镇不住。“

说干就干,小德张一口气清除了近千名不老实的太监,关键岗位全换成了他的徒弟。

一场大风波,这才彻底平息下来。

当然,小德张也没白忙活,隆裕赏了他十万两银子,在北京安定门内永康胡同极乐寺为他建了所大宅子,占地50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