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个洞是不是时光隧道?

我在西湖游船,遇见疑似宋朝人,他和我说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道理。说得实在太玄乎其玄,让我不禁怀疑。

去年我路过杭州有点事,想起已有十几年没有去过西湖,那天正好还有时间,便急匆匆打了个车跑去西湖,上了断桥的时候,天色已经快黄昏了。我感觉,天色黄昏的时候,西湖的感觉更加美。

正是人间一抹绝色,浓妆淡抹总相宜。我走着走着,没多久就到了西泠印社,进去参观的时候,旁边有个男人,五十岁左右的样子,正在低头研究篆刻作品。

他口里惊叹:不料千年后,也竟有如此惊人的作品。奇哉,奇哉。

我听了觉得这个人说话真奇怪。搞得好像是个古人似的。

也没有搭理他,便随便看了看,就走了出来。

到了湖边,见到有个茶座摆在那,店家泡着龙井茶,我一看那个景色,实在太惬意了。于是便买了一杯,坐了一下,独自对着西湖喝龙井,实在是一种特别的韵味。

我看着西湖的景色,忍不住吟诵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只听我身后有人拍手道:好诗,好诗,苏子瞻的这首诗,实在是写得轻灵隽永。

我一看,原来是刚才那个怪人。我便邀请他坐下,请他喝一杯茶。

他说:兄台坐湖边品茗,出口诵诗,十分惬意啊。

我说:我数次来西湖,都是艳阳之下,看来与公园没有太大区别,然夕阳下的西湖,更是绝美。所以忍不住吟东坡诗一首。

他说:想不到一千多年了,西湖依然如此美妙,我当年和苏子瞻也曾共游西湖,那时西湖虽美,却多有凋零荒芜之处,哪有今日这般精致。

我好奇地问道:兄台你意思你是宋朝人?

他笑笑说:不瞒你说,在下实乃宋哲宗时人,与苏子瞻也有过交情,在西湖与他、佛印法师,曾有几次雅会,也是谈佛论道,不亦乐乎。不料有一次我在一寺中打坐,忽然醒来,走出来便已是2018年。也无方法回去,实在不知如何是好,便干脆在此生活算了。

我心里想,这位仁兄,恐怕是脑子有点问题,在精神病院逃脱。但看他行为举止,十分文雅,有板有眼,也不像是个傻子。便假装相信。说道:兄台竟有如此奇遇?

他拱手道:这便是古人所说: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啊。

我说:难道果真有这样的事情?

他说:你听说过烂柯之事吗?

我说:我知道,有个古人去山里砍柴,看到有仙人下棋,他把斧子竖在地下观棋,等到仙人散去,他发现斧头木柄已经腐烂,回家一看,亲人俱已老死。

他说:对对对,就是如此,此事真实不虚。我听寺庙里方丈说过,此事是真的。

这两年我来到现代,也曾研究这些东西,发现这事情确实如此啊。

我说:愿闻其详。

他说:

人类活在意识生成的时间幻局里。

我们人类啊其实没有活在一个固定的时间里面,我们是活在一个千变万化的时间局里,这个千变万化的时间局,是由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意识生成并且自己来感受的。

我说:这种说法太奇怪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时间是由我们的意识生成的。

他说:是的,我们的心意识生成时间,只不过这个时间是我们认为的时间。如果回到根本上说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

我说:那怎么可能呢,明明我和你都有生老病死,你在宋朝到我们这里就有1000多年。这些难道不是真实不虚的吗?

他说:这只不过是你我心意识所认定的时间格局。

我们给自己创造了过去、未来和现在这三个时间概念。然后在这三个时间概念里面颠倒,我们信以为真。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当做真实发生,把未来当做一定会到来的东西。

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我们妄心所现所执。因为执着而产生的一种意识。

我曾听苏子瞻和佛印大师相谈时说过,人生如梦。我们的人生,犹如一场梦幻。在这梦中你所看到的所有一切和你所感受到的时间变迁,都好像是那么真实,可是当你醒来的时候,一切不可得,毫无痕迹可留,好像从没发生过。

因为他就是一场梦幻。所以我从宋朝穿越到现在,也是因为我略懂这些东西才不至于惊慌失措。可能是我自己的意识上的执着,才让我有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觉。

佛印大师曾说,如果一个人用心修行,有朝一日,也许有机会突破时空的概念。彻底了知原来时间不过是我们自己的幻想。

前几天我在看你们的科技知识书本的时候,看到有一位叫爱因斯坦的科学家,他晚年也曾说过这句话,他说时间是人类的幻觉。

我们以幻为真,活在幻觉,所以把幻觉里的梦幻全部当成真实地来执着。因此还产生了各种喜怒哀乐,产生了一种成长老去的体验。这些通通都是在一个生和灭当中。

我们从诞生到死亡,这是一个大的生灭,大的生灭里面,又包含了很多小的生灭。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大大的生灭法。生灭法就是有为法,佛陀在金刚经上说如梦幻泡影,毫无可得。

佛陀还说山河,外洎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也就是说天地万法唯心所现。时间自然也是如此。

我们难以破除迷障,在于我们无法抹去时间的流逝感。

我问:那我们为什么突不破这种谜团困局呢?

他说,我们很难破除这个迷障。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去抹掉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觉。

要知道生和灭。是我们感受到自己存在,感受到世界存在的一个基本的逻辑。没有这个基础,我们会茫然无措就像孤魂野鬼。你不能想象你在一个空间中无始无终地去漂流。毫无一个落脚点。

正因为我们每一个事情,每一个念头,我们都习惯于把它落脚在一个地方。这才连续起来,组成了我们的生命组成了我们所认知的世界。

比如我们的眼睛看到人看到西湖,看到风景,看到书本文字,我们看到什么,我们的意识就会停留在什么上。并且对他进行认定、判定和分析。

所以我们觉得自己是存在的是真实的,因为我们的感官。是如此真实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

孔子曾经说,逝者如斯夫。他站在一个河流边上,看到那些滚滚的河水说出了这句话,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呢?

其实他看到的就是时间的流逝。也正是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这个世界的运作就是一种前赴后继的滚滚而下地毫不停留的生和灭的轮回。用庄子的话说就是方生方死。

有些东西它的生死过程。是我们忽略和觉察不到的,比如一只蚂蚁的生死,我们根本就忽略了,一颗树木的生死要几十年我们也觉察不到。我们身上细胞的生死随时都在发生,我们更是觉察不到。我们连自己的头发和指甲什么时候长出来的都无法感受到。可是正是这些参差不齐的生生死死。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

我们无法觉察时间的幻局,就是因为这样的生和灭横挡在我们的意识里面,我们永远都破除不了他,除非我们通过修行的方法可以破除。

一旦我们能够抹掉时间的流逝感,那么我们就能活在当下。这也就是佛家所说的,跳出轮回之外。因为轮回就是一场生生死死的梦幻。

3、本无开始也无结束,一切都是当下的原点。

佛印大师曾告诉我,一切本无开始也没有结束,所有的一切都是当下的原点。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的心如同一台投影仪往外投影一场梦幻图景。刹那之间,这个梦幻里面所有的东西都能回到投影原点。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从宋朝穿越到现在,无非是在这个投影影子戏里面的一个幻觉而已。如果你说有什么时间隧道、时光穿越,这只不过也是一种幻想。就如梦中做梦一般。

如果我们能够有这样的见解,什么事情都不会再去执着了,因为你去看任何事都无非是如来如不来,如开始如不开始的幻事。

那些事情,那些光景,好像发生又好像没有发生。你认为过去是真实不虚的,可是过去的回忆没有一刻能够留下来。都只不过是你大脑里面的幻觉。

而未来却还没有来是不存在的东西。也是你大脑里的幻觉。所以从根本上说,我们的生命只不过是活在了当下,而我们却自以为活了过去也会活在未来。我们有一个开始和结束的概念在执着。

4、尽情活在开放性的时间概念里。

我问:那照你这样说我们不能活了吗?那要怎么活才是对的呢?

他说:我并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反而应该尽情的活在开放性的时间概念里。比如你知道的这个见解,你反而不要去执着他。

你说我要活在当下,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当下已经没了,你活在哪个当下呢,当下了不可得。寻找不到。你无法在你头脑里面去定义任何一个所谓的当下。

你唯有可以做的就是放开时间概念,不去执着任何一个时间概念。你不执着过去,也不执着未来,也不执着现在。

所以对我来说,是否从宋朝过来我也不执着了,能不能回去我也不执着。也许当我不执着的时候,搞不好我就回去了,可能正是因为我执着,所以我才穿越过来。

假如世上真有时空隧道。真正能起作用的原因,也是因为人对他有执着。

一个人如果活在开放性的时间概念里,他会越活越年轻,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几十年前发生的事,好像就在昨天发生的一样。他活在世上真的能有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感觉。

假如他到山里去闭关,避个七八年,别人以为他很苦,可是对他来说就好像过了七八天。这就是在开放性的时间概念里,因为他不执着于时间了,不执着于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天两天三年5年。

意识里面打破了这种概念的区别,对时间没有分别性的,那么他就自由了,

真正的自在和自由是连时间都不能限制他的。

我听完他所说的,心里面觉得虽然有点道理,但依然觉得这个人不应该是宋朝来的。我还是不太相信他。我对他竖起大拇指,然后,喝了一口茶,看向远处的西湖,这时夕阳落沉在湖里。那景色实在太美了,我一回头,发现他已经不见。桌上留下一把折扇,上面写着我刚吟诵的苏轼那首诗,落款是:子瞻。

古人说:“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个洞是不是时光隧道?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个洞是不是时光隧道?这个洞不是指时光隧道。

首先我们要知道时光隧道的含义。生命就是连接一个生物从生到死两个时间点的通途。那么这个通途一定是存在,并且时刻发生改变,直到该生物灭亡。从理论上来说也没有停歇。把生命扩展到宇宙,那么每个星辰都有生命。我们每个生命存在的时刻其实都是历史或者是时间的影子。时间离开了运动和物体本身则毫无意义。理论上有了绝对的速度,那么时间的穿梭将不是问题。有追风的少年,也有追日的巨人。和时间赛跑的人就是追日的行为。即使有光速,我们也只能无限接近时间的原点。可是当达到光速之前我们本身已经不能够称之为本身。何况要追回时光就要有超光的速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时光隧道不可能存在。那么除非时间是卷曲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证实时间上卷曲的。即使证实时间是卷曲的,你也要明白,这两端是跨不过去的鸿沟,你可以想象你去迎击一辆疾驶如电的高铁,或者高铁上的你去迎击一座静止的山峰。勉强可以形容这个距离。除非你是一团比光还快的事物存在。而你已经不是你了。

其次我们要知道对时间的体验,还有一个心的感受。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而痛苦的时光总是漫长,这就是一个人心态的感受不同而感官上的感受。有的时候度日如年,有的时候度年如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就是这个情形的类似写照。

再次就是时间外物对我们的感官刺激不同。比如在乡间,生活节奏慢,日复一日,千篇一律。譬如是所谓的“洞”。而在繁华的都市,日新月异。自己都会感觉在飞翔,譬如是所谓的“世上”。

下面我们来谈谈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是怎么回事。这个洞中不是普通的境界。一般是指成仙得道的仙境。仙境里有怎样的体验呢?无外乎是三种。

一、与世上没有区别,物镜一样。

二、光速飞闪,就像过电影的快进。

三、停止不前或者远慢于世间的物镜,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的慢镜头。

至于为什么会形成这三种情形。我们就不讨论了。因为每个人都曾是神仙,也都曾是凡夫俗子。这些感受都有。自己慢慢体会就是了。

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的红字“关注”我,谢谢!

古人说:“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个洞是不是时光隧道?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本来是出自东晋虞喜作的《志林》,说的是王质在信安山看到一间石室进去看到两个小童在对弈,一场棋没下完,手中拿着砍下的木材已经腐朽了,他赶忙回家,结果发现家乡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是他所认识的那样了。

这件事记载于东晋时期,如果是真实的话,那么,王质有可能是公元前的人,并且原著中也不是说世上已千年,而是:遂归,乡已非夕。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一个事情是,他肯定是经历了时空穿越,虽然“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是想要形容人巧遇神仙,和他们在一起一小会,再回到人间,人间的时间早已经过去几十年甚至上千年,也是说人类和神并不是生活在同一个空间的,但是放在今天来理解,这种巧遇用科学解释不就是人类不小心走进了一个特殊的空间,然后时空变换,回不到过去,可能真的就是时光隧道。

然而另外有一个问题,两个小童是不是神呢,我觉得可能是外星人,但有可能就是普通人,只是和我们所处的维度不同,为什么呢?要注意,进入石室后,王质再出来,只是外面的世界发生了改变,王质本身是没有衰老的,那么可以得到两个结论,石室本身是时光机,可以很快的穿梭在时光隧道中,到过去到未来,那么如果真是时间过去一千年,那么他极可能是公元前1300年附近的人,也可能是公元1300年附近的人,另外一种情况,石室是时光机,但是并不能穿梭于时光隧道,而只是将石室中的时间变得十分的缓慢,几乎静止,这样也可以解释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当然这仍然只是个人猜想,这样的事件我们把他当成志怪故事看就行。

古人说:“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个洞是不是时光隧道?

舌人说:洞中方一曰,世上也千年。

那是因为相信神仙住在洞府里的原故,书上的多修道真仙,比如,封神榜中的清虚道人,就住在昆仑山的洞府之中,就是哪宅的师傅。因为古人向往神仙无所不能,不受凡间制约,过着自由自在,无所顾忌的遍遥生活。所以,就有各种各样的传奇神低出世。此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赤脚大仙,南海观音,如来佛祖,八洞神低。以及许许多多的千奇佰怪的神仙问世。古代的帝王将相,也是十分相信有神低的,就如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居然动了一千童男童女去给他寻求长生不老的药物。

老百姓为了寻求神仙保护,也不惜杀鸡宰牛祭祀。在他们看来,神仙是无所无能的,想象神仙会罚恶扬善,惩戎那些无恶不作的人。想象神仙能不休不眠,白天黑夜都巡游在天空之中。想象神仙最初是在洞穴中修练而减。最后又想象成洞中方一日,世上也千年。这都是古人想象出来的。

古人说:“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个洞是不是时光隧道?

要弄清这个问题的洞字意义,首先要搞懂古人说的这句话的整体意义。别想得太复杂,实质很简单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想透彻地搞懂某一事物的本质规律,就不会感觉时间过得慢,而是太快了。

就好象在世间过了很多年而在这一事物上的探究时间才一天一样,似乎进入了另一空间世界。这句话是在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也说明了要获得真知的不易。这样就易明白这个洞字并非真正的时光隧道,而是洞悉的意思。[呲牙][呲牙][呲牙][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古人说:“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个洞是不是时光隧道?

洞中方一日,世间一千年。其实就是现代网络小说之阅。古时的神仙洞府。人不能和神仙比。那我们普通人,能給高人比嘛?其实就是幻想。神就是人,人就是神,无可攀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