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热衷于小说人物而曲解历史真实,如曹操,如何对待这类现象?
小说曲解历史也许是作者心意,但广泛流传必然是意识洗脑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汉室宗亲分夺天下,身无皇室血脉,却又开创魏国,他干的事,在历史上如果被尊为正统,将令忠君之道何地处之。
曹操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当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出来以汉献帝旗号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建立绝世的功业。《三国志》评价他是超世之杰。他万万没有料到,到了后世,他将成为历史上白脸奸雄的总代表,在舞台上演绎奸诈狡猾、多疑无情的角色。
正所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当然不会介意后人怎么糟践他,但是小说却有这样的权利去改变一个人的形象。因为小说本就虚构。小说的作者就算出于政治目的,或者为了抒发自己的政治价值观,都无可厚非。然而当这样的人物形象,被扩大宣传、推波助澜,形成老百姓心中的一种固定形象,那当然是逃不开洗脑的嫌疑。
《世说新语》描述曹操,淡化了他的功业,却挑出了他很多奸雄狡诈方面来描述,这可能是奸雄的最早版本。到了后面,慢慢戏剧话本都开始有了这一类的描写,直到三国演义出现,奸雄的形象彻底遮盖了他英雄豪杰的形象。
曹操的身份是毫无正统血脉,也不属于贵族,他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起家,纯粹就是依靠个人能力。这样的人,历朝历代常常都是开国皇帝之类。所以不得不防,也不能大力崇扬,虽然天下在人手时,可以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一旦江山在手了,当然就要注重血脉宗室,注重规则了。那些不讲规则,奸诈,胆敢和皇室后人刘备、和东吴贵族孙权分夺天下者,就算魏国建立,也必须让他在天下人心中瞧不上眼,放不上正板。
这就是为何古代小说常常篡改历史,因为小说是有一部分是自己写的自由作品,有一部分则是为官方写的正确作品。
民间热衷于小说人物而曲解历史真实,如曹操,如何对待这类现象?
正史&野史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史实的传播变异现象:有一个我们都会玩的小游戏,就是第一个人说一段话,然后一个人说给后一个人往后传,传过的人越多,原话被变异的越离谱(好像叫俯耳传音,也记不清了,谁记得说一声,先谢)。
历史发展也是这样的,当传播的时间越长,历史拉的越久远,更加朴素迷离,让人无法知道当时的真实情况,包括里面的人物,就算在当时信息非常闭塞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能清楚了解另一个人呢?书籍文字成为历史传播的一种载体,给人们的感觉她比人们的口口相传就要详细真实的多。那事实是这样吗?我认为最起码在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上来说,传播给后人的历史真实事实不过十之一二,大家觉得呢?要不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于历史只能是用耳朵听,用眼睛看书籍记载而无法用眼睛去看到当时真实情况!何必可以在普通生活里无谓的较真呢,又不是考古和记实。又如何较的清和对呢?
影响书籍记载真实性的因素:首先我们不否认一些书籍记载的东西确实是当时真实的,例如:诗词歌赋、医书、天气、山川、地域、图画等等这些。而牵扯到历史事件和人物就大多是我刚才说的是十之一二的真实性。这在不同事件和人物身上真实的方面不一定是一样的。
正史一般是统治阶级也就是皇帝安排下进行官方修史的,里面确实也有证物可考的东西,但肯定不会全是真实的。必定有修史官未知的猜测和设想,必定有皇帝的喜好和安排,必定有王权统治利益的需要,必定有时间历史的延后蒙蔽性,必定有统治阶级主张发扬传播的,也有他们禁止和阻挡传播的东西。
野史一般都是民间文人,根据自己所知所喜,根据自己的主张和偏爱,根据自己的心声需要和文化特点,根据自己或者一部分人的角度与视角等等原因吧,写了一些野史。在可信度来讲,后人都会习惯性的认为正史比野史可信性要高一些。但也不能说明正史记载的所有东西都是真实发生和是真实情况样貌的。
书籍文化文学性,历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当文人在创造文学故事的时候,肯定有自己的主张,有自己的构思,有自己想体现的中心思想。然后组织故事情节需要,人物需要,进行故事文学创作。文学故事第一要点就是能吸引人来看,有他的趣味体现性,没有吸引人的故事内容别说看的人很少,也不会得到很多人的传播。在创作文学故事上会抓住一些历史的重点东西(这也是我说的历史事实的十之一二),然后对其他部分进行全新的编辑,最后形成大家喜欢,然后能形成分享式的传播效应,这样就能很容易流传下去。例如我们的四大名著这些。
文化文学影响力: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文化文学领域,文化文学他有需要符合人类大众群体的期盼思往,同鸣共唤,前瞻取向……这些东西第一能被认可,第二有最大的受众,第三也才能被代代传播下来,具有鲜明的文学众多描写手法来渲染。所以历史文化对后人的影响就大多在思想主张,文化文学,故事情趣,文艺复兴这些方面,当然不止就在这些方面。例如事实上的曹操其人是什么样的真实面貌,在历史记载中有但不全面,也不全是真实的,历史记载只是记载了有关他的一些事情。他对于当时人们的影响已经成为烟尘,他对历史的推动也完成了任务促成了后面的发展。在文化学领域曹操不管是啥样的,他的作用脱离不出文化文学影响这个范畴,与人们实际生活领域的引领作用几乎微乎其微,当今时代的人们有自己的时代文化主张和已经铸造成的底蕴,不管是人生三观也好,现实作为也好,都是根据这个时代的特色在行走。至于历史上的人物啥样的就是在闲谈娱趣里,有啥关系呢?
镜中花水中月:以民间的角度看小说人物或者历史关注的是什么?第一应该是其故事趣味性。第二是人性品味性。第三是对以前的时代好奇性。对于其真实性看重的就比较少,因为过往历史对后人的影响,该影响的已经影响了,该推动历史发展的已经推动了,很难再更改。而且在对历史的深远性方面是会有一些影响,但是前史都会受到后史的牵带呀、继承呀,阻碍呀,变革呀……所以民间的角度不会太看重历史事件和人物真实性,在今天谁也无法知道当时时代百分百的真实性。
民间人们老百姓看文学小说故事,是融入一种人类发展故事情绪里,喜欢的不喜欢的,好玩的不好玩,想得到的和意料之外的……这就像在看镜子里的繁花似锦,看的有滋有味,看的情浓欲飞,或者像看水中的明月,明亮洁净美丽,水波荡漾思绪万千,情感流觞起伏不定……这是什么?这是人们的生活乐趣,是人们的精神心灵享受和富足。至于和真实的历史是不是一模一样,那根本不重要,影响不到今天人们的生活和取向判断。就和:“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句话是一个道理,人们的生活情趣内容而已。佳友们觉得呢?水平有限,篇幅有限,欢迎佳友们讨论!(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借用)
民间热衷于小说人物而曲解历史真实,如曹操,如何对待这类现象?
小说的写作基于三分真实,七分夸张。作者用个人的观点来迎合民间的喜好。曲解也罢,正解也罢,都是人为的解释历史。历史的真实是无法还原的,因为每过去的一天,都无法追忆,除非有时间隧道,我们能亲自临历史现场,能见到历史人物本人,作一个采访,这样就真实了吗,也不真实,因为就是他本人也不定一实话实说,历史的真实可能性很小,只能贴近于真实的历史。
民间为何喜欢小说人物而曲解历史真实,基于三点。
- 因为民间老百姓是由善恶二元化区分人物的。读小说是读另一个我的快意恩仇。小说作者刻画的历史人物的人性,让恶的更恶 ,善的更善,在历史事件中冲突,造成矛盾引起悬念,以吸引民间老百姓观读。
- 小说人物的通俗易懂也是让民间喜欢的原因。我们看四大名著,只要识字就能读明白,有几人去读那惜字如金让人头疼的史书。还有评书、京剧等其它流行曲艺形势的传播,加速民间的喜好,只要有耳朵就能听明白。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已经把历史人脸谱化。
- 小说人物还要为当朝执政者服务。否则小说怎么推广印刷,假如你公开赞扬反叛皇帝的人,会产生什么样的舆论影响。因为朝庭需要忠孝两全的人物,让民间的老百姓明白忠于皇帝是有好的结果的。所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得人心,宋江的替天行道最终被招安。
我们就以三国的曹操曹阿瞒为例,看看小说人物怎么被曲解的。我们选史书与三国演义中的一小段来作分析。
比如杀吕伯奢一家,史书与小说描述就让人费解。
魏书曰:太祖以卓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而三国演义是如何写曹操写吕伯奢的呢,说,曹操献刀给董卓,被识破与陈宫一起逃命到老相识吕伯奢家,吕伯奢热情款待,并亲自出去打酒。曹操与陈宫在家休息,忽然听到屋后面有人磨刀,并有声音说,缚而杀之如何。曹操一听,在逃命中不如先下手为强,不分男女连杀八口。原来人家正在杀猪招待曹操一行。曹操与陈宫赶紧逃走,路上正遇吕伯奢打酒回来。曹操一不做二不休,连吕伯奢一起杀了。陈宫大惊道,刚才误杀他的家人,现在再杀他,是何道理。曹操说道,吕伯奢回家一看,家人被杀安肯罢休。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一看曹操是狼心之徒,连夜离曹操逃命。
史书并没有记载有陈宫与曹操同行,第一种是说吕伯奢的儿子要劫持曹操,不得已而杀之。第二种是说,是误杀,但曹操很不心安有侧隐之心,怆然无奈的说了那句,宁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负人我。而三国演义把曹操描述成一个冷血无情之人,坏的很彻底,还有陈宫这个证人来证明。从一出场,曹操就是恶人,他的所做所为都唯私欲而已。所以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奸臣罪人。
还有其他的如,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挟天子以令诸侯,青梅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等等正史中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区别很大。
我们如何看待这类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观,不能人云亦云。首先,历史上的这个人,他会有和我们一样的思想与欲望,任何书的记载都会神话或者贬低这个人,这都是由后人来写。他是一个平常之人,生活在一个乱世中,在恰当的机会进入历史的眼帘,由个人演义了一段属于他的历史,创造出不同的命运。假如是我们在处在那乱世中,有那样的机会,也会创造出不同的历史,任由后人评说。
其实我们看看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或许就会明白历史上曹操是什么样的人,这可是他自己写的传。我这个人本来没有什么欲望,能当个征西将军就行了,可谁知道正逢董卓之乱,我不得不与敌人斗争,要是没有我,天下还不知乱成什么样。这也许接近于历史的真实,是历史选择了某一个人,不是某一个人选择了历史。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海内人这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征西将军曹候之墓”……而遭董卓之难,兴举义兵,与强敌争……设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个称王。
民间热衷于小说人物而曲解历史真实,如曹操,如何对待这类现象?
有人选择只做不说 也有人选择只说不做 扒一扒史料里的“扑朔迷离”?
这个事情撒?豆哥还是讲个小故事。
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衆,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陈寿《三国志》.魏书。
就史实而言,曹操就是走的袁绍政治顶层设计之实,无非是有无这段对话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陈寿先生想说什么?难道他想说攫取权力的最有效“捷径”,或者直接说步履王道的“文明”密码?先生已经发现了,先生很想说,但是又为主流伦理所不容,“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的顶层智慧,又岂容尔等凡夫俗子所能窥测,于是某夜里先生搜肠刮肚,巧借曹操之口:道出毕生所学之肺腑箴言?
这个故事的真伪,您暂时不做判断,但是我们去结合春秋战国的演进的话,是否可以联系春秋的“郑庄公”故事与战国时期“魏武卒”的早期强盛?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为什么早期的盛极一时无法长期延续呢?要知道,除开晋国属于自身出问题意外,真正做强的其实都是边缘势力,譬如秦国和齐国,楚国。
答案就是既有结合了身处中原的,人员与技术上交融的相对有利;也有身处四战之地的地缘劣势的过早树敌与过多消耗,那么衍生出来的问题就浮出水面:曹操的地缘政治环境其实很差!
真的很差哦,我们不去探讨“孙策早死”与刘表毫无进取心的偶然概率,只需依据“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基本原则,就可以得出倘若袁绍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联络以上州级势力任何一方加入官渡战场的,就会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那么袁绍集团的“外交官”在干什么呢?有工作表现的,比如说刘备被曹操闪击击败之后,就跑到袁集团去了,就很说明问题?大概率上,默许和扶持在“曹弟弟”背后捅刀子的就是这位“刘弟弟”。
再结合荆州与扬州集团均未加入战场的史实,那么判断可以得出:兖州与豫州这块中原“四战之地”,袁绍已经开始惦记了,只允许默许的“小弟”们互掐,而不愿意更大更强的势力集团染指。
那么官渡之战随后的演进则证明了,刘备不经打袁绍可能知道,曹操打败刘备那么迅猛则证明:袁绍轻视曹操了,具体表现还有就是他被轻易地引入了曹操集团的战略腹地,并且还相当“轻率”地拒绝了闪击许昌的战役奇袭。
当然了,证据还有就是:那个烧毁联络书信的旧梗,说明啥?曹操有情报人员肯定是真的,在袁绍没有意识到形势严峻之前,保留住这些“二五仔”,以后还有谈判解决矛盾的机会撒!
那么综合以上,正是地缘劣势,造成了曹操一度搁袁绍跟前装孙子!并且在没有决定“掏刀子”之前,还经常“叫哥哥”。
还有那个“淮南弟称帝,河北兄刻玺”的诗句里,衍生出来的陈寿关于“袁绍得美玉”的记载里,曹操也没敢当面表示“驳斥”的记述啊?
所以,以上关于“袁绍得美玉”的故事,陈寿有可能来自附会的话?那么那次袁曹二人的对策,我都九成把握认定:老先生使用的“春秋”笔法,压根就没这次“聚会”。
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陈寿的困惑在哪里?当然是,老倌写历史的话,就相当于国产《势力是怎样炼成的?》或者干脆就叫《权力的游戏攻略》,事情是暂时不说君王们会不会“批陈寿”,老倌同时期与后世的“文人”们,不反天才叫怪?
为啥?陈寿那样写历史,他就不是“儒家”了,妥妥的“法家”。
法家好得很,譬如刘备诸葛亮“乱世当用重典”的对话,就是“法家”;好得很也好用得很,就一点你不能说出来啊?不然你“君权神授”的鬼话,还有谁会信?当然了,古代全社会都实用主义了,也非黎民百姓之福。
好撒回到问答:其实延续以上脉络,就不难发现,陈寿先生懂“妥协”,正因如此其实就政治能力上,毫无疑问陈先生强于“罗”主编;问题在于:于文学性而言,前者是“芭蕾舞”而后者属于“流行歌曲”。。。
而广大“吃群瓜众”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忙完了一天各自的工作,还得正襟危坐听您“整大餐”?路边摊上的串串和啤酒价格便宜,量又足撒~~~豆哥也喜欢。
民间热衷于小说人物而曲解历史真实,如曹操,如何对待这类现象?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在历史学界有一句名言说的很有意思,叫做:“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这句话,很多人就开始大肆鼓吹历史无用论,认为研究历史研究不出什么东西。个人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情况下,如果你研究那个时代的历史,不就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情况吗?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解答。
一、 曹操是什么时候被黑的?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我们可以发现陈寿的个人取向是以曹魏为尊,我认为这也代表了当时的价值取向,即尊曹魏为尊主,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曹操尚且还没有被黑。
在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刘渊建立了后赵,他便以极高的热情称赞曹操为人雄才大略,扬言作为君主就要效仿曹操的雄才,他说:
“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可见刘渊虽然是个匈奴人,但是他认为同为匈奴人的前辈呼韩邪单于没有什么好效仿的,做人就要做汉高祖刘邦、魏武帝曹操一样白手起家,建立天下的人。
在南朝东晋的王导也曾经盛赞曹操,说曹操是有能力的主子,王导说:
“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虽然南北朝时代曹操依然保留着好名声,被很多人奉为偶像,但是此时也开始出现了很多曹操的黑料了。其中最为著名的黑料就是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事情了,这件事情的变化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最早的说法在《魏书》之中,《魏书》说白了就是魏国自己的史书,因此在其中势必会对曹操进行一些美化。在这里面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之事变成了吕伯奢的儿子与宾客抢劫曹操,曹操为了自卫只得杀掉了吕伯奢一家人。如果这么说的话,曹操这种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虽然存在着防卫过当的举动,但是也还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到了东晋的时候,这种自我防卫的形象被打破了,在东晋人孙盛所作的《杂记》之中,一种全新形象的曹操诞生了,这个就是有疑心病而且滥杀无辜的曹操形象,孙盛写到: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里面曹操可能听到了磨刀的声音,因此便主观臆断吕伯奢一家想杀了自己,于是便杀了吕伯奢一家人。后来曹操发现自己杀错人了,因此非常后悔地喊出了:“宁可我辜负别人,不能让别人辜负我。”因此我们可见曹操虽然多疑而且杀错了人,但是他心里是表达忏悔之意而并非是那种理直气壮的。可见东晋时代,已经开始出现挖掘曹操黑料的事情了,但是此时的曹操余威尚在,因此人们即便是写,也还是颇为顾及曹操的面子,因此尚未变成一个完全黑的形象。
我们可以认为,曹操被黑的开始实际上是在东晋时代。
二、 尊刘贬曹下的宋明两代我认为在东晋的时代之中,逐渐出现了尊刘贬曹的风气,因为东晋偏安一隅,处境类似于孙刘,因此人们在同理心上便开始逐渐接近孙刘,因此也开始同情其境遇。正如同卢梭所说的人类的同情心的起源,卢梭认为人们只是怕同样的厄运降临在自己身上,因此才产生了同情心。可以说东晋人有着与孙刘一样的命运,因此在心理认同上更加接近孙刘,这便在民间产生了很多尊刘贬曹的故事。
可以说在宋代,这种情况已经变得非常突出了,苏东坡便记录下了这种情况,他在《东坡志林》中写到: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从苏东坡的记载中我们可以读出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点,第一点是市民文化的兴起,当时面对着家中顽劣的小孩,家人便给几个钱让他出去听说书的,可见当时是有着比较繁盛的市民文化的存在,这样才能找到说书人;第二点是民间所存在的尊刘贬曹风气,要知道当时普通市民是少读书的,因此他们有限的知识来源基本上都是通过说书人来的,说书便传达了一种尊刘贬曹的风气。
到了南宋,这种风气更盛,这与南宋偏安一隅与刘备处境相似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南宋之人也幻想着有诸葛亮这样的贤能宰相,关羽张飞这样的勇猛虎将来带领自己打败金人,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这种风气下,南宋时代产生了《三分事略》和《三国志平话》这样的说书人所用的书籍,《三国演义》的智慧便来自于此。
到了明代《三国演义》成书之时,可以说尊刘贬曹已经成为了一股大风气,不是一两个人能够更改回来的,因此罗贯中也写了《三国演义》这本书,里面一样延续了“尊刘贬曹”的风气,就这样,曹操便成为了三国时代第一大恶人。我们还是以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之事为例,《三国演义》中如此写到:
“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可以说在东晋时代,曹操杀了人尚且还是表现得非常后悔。但是到了明代,曹操杀了人之后就变成了理直气壮的样子。我们可想而知这种“尊刘贬曹”的风气是如何强烈,而在这背后实际上是明代繁盛的市民文化。
到了清代,满洲人打仗所依赖的兵书更是《三国演义》,而且满洲人还尊奉关羽为圣人,在朝廷的号召之下,“尊刘贬曹”的风气进一步发酵。
三、 近代:为曹操翻案之风到了近代,开始出现了一波为曹操翻案,重新评判《三国演义》的风气。这种风气之下,人们习惯用一种更加科学、更加西方的方法去看待《三国演义》。
这其中我认为杰出代表就是鲁迅先生了。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时是这么说的: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鲁迅先生评价曹操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因此在近代的风气之下,人们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曹操及其事迹。当然了,“尊刘贬曹”的风气还是存在的,就有民国时人周大荒写了一本书叫做《三国异史》(又名《反三国演义》),其中讲述了刘备夺取天下,光复汉室的故事,可见虽然人们有所反思,但是尊刘贬曹的风气还是深入人心。
因为曹操其人勇于与士族抗争,勇于变革,勇于使用寒门子弟,因此迎合了价值观,此后更是被拔高了许多,有诗曰: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就目前来看,对于曹操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学术角度,用一种理性与辨证的视角去看待曹操事迹了,大家不把他当好人,也不把他当坏人,毕竟人都是很复杂了。这也产生了很多研究曹操的书籍,例如日本学者掘敏一的《曹操》,澳大利亚学者张磊夫的《国之枭雄:曹操传》等,国内学者如韩昇教授、田余庆教授等对于曹操也多有研究,均是比较有趣值得一看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日本,曹操与织田信长一般被视为日本人眼中的英雄人物,具体可见日本国民级游戏《无双大蛇》,在里面曹操与织田信长简直就是亲兄弟,长得一模一样,足以见日本人的价值取向。
因此我们可见,对于曹操的评价其实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我们没必要太过于纠结某些对于曹操的误解,因为时代在变化,对于人物的解读方式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民间热衷于小说人物而曲解历史真实,如曹操,如何对待这类现象?
着实三国演义的观点是抑曹扬刘,这部书影响了戏剧,多年来戏剧上一副奸臣大白脸的形象使曹操的负面影响深入民间 ,妇孺皆知曹操是个大奸雄。但历史并非这样,曹操是个有历史贡献的人。连毛主席在诗词里都予以了肯定,“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据说,郭沬若写的《蔡文姬》就是为曹操翻案。的确这部戏里客观地反映曹操接回蔡文姬是办了一件好事。要想客观公正评判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就必须先从历史教科书上着手,把真实的历史写进教科书让青少年自小就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再编写一些象《蔡文姬》一样真实反映曹操的戏剧改变曹操在民间的不良形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