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的最走心的一首诗是哪首?
苏轼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最走心。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词人妻子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王弗嫁给了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在苏轼境遇坎坷时,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
词人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
往事回首,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词人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梦。
词人与其亡妻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再没有时空限制,梦里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
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心沉痛,这是苏轼最深情,最走心的一首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代: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谢谢邀请
苏轼写的最走心的一首诗是哪首?
苏轼写的最走心一首诗,莫过于《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作于嘉祐六年(106|),苏轼出任陕西凤翔府签判,弟弟苏辙送其到郑州,回京城开封后给他寄去题为《怀渑池寄子膽兄》的诗,苏轼接到信后依照原韵和作。前四句虽然描写鸿雁,却是感叹自我,形象生动又是寄意深沉。后四句应和苏辙诗中投宿寺庙的怀旧之情,并寄语弟弟深刻的人生态度一一即使顾沛奔玻也要乐观向上。《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解析:人生所到之处留下的痕迹像什么?就像飞来飞去的鸿雁踏过的雪泥。它们在雪泥上偶尔留下落脚的爪痕,鸿雁飞走后也不知其向东向西。老僧已经西去而留新砌的墓塔,残破的寺壁也无法看见曾经的题诗。是否还记得当年艰辛的旅途? 路远人乏的时候跛脚幻骑驴鸣嘶不断。
苏轼写的最走心的一首诗是哪首?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最能使人走心的,莫过悲伤。下面给题主介绍,苏轼悼亡妻之作。
《江诚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谁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是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悼亡妻子之作。他写于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因作者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为蜜州为太守。年仅40岁的苏轼,与前妻王弗,感情甚笃,王氏与治平二年亡世。距苏轼写这首词时己十年之久。江诚子为词牌名,又名《村意远》。
十年生死两茫茫。大意是;自从妻子十年前去世,已有十年时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生者与逝者从此阴阳两隔,永不相见了。
作者起句苍凉,蕴含着无尽的凄凉感概,为整首词奠定了感伤的基调。“两茫茫”,表达了词人对生死离别,一腔幽恨不能前往探视,也恨魂去不归。
不思量,自难忘;就是不用刻意的去思念,往事就会自然的浮现在眼前。这两句深刻的表达了,词人对妻子感情之深,思念之切。
已经十年过去了,但是妻子的音容笑貌,乃至每个细节,一件旧物,都能勾起对往事温馨的回忆,萦绕于心,挥之不去。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千里孤坟,是妻子王弗死后,被埋在苏轼的故里,眉州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之处,离密州相距数千里之遥。意思是;我在千里之外的密州宦游,想去她的坟头凭吊一番,向她诉说别后的凄凉。怎奈山长水阔,只能是长叹不己。
一个“孤”字道尽了词人与逝者,彼此的孤独与寂寞。这“凄凉”二字,既有思念之苦,又有生活的坎坷,辛酸。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意思是说;纵然是在世,多年不已了,她也未必能认出来我是苏轼了。如今的我,已是满面风尘,两鬓如霜,垂垂老矣。词人既想见,又担忧自己的老态龙钟,矛盾不已的心态。
词人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十年来遭遇的处境和悲哀。十年来词人屡遭贬谪,行程万里,风尘仆仆,华发早生,容颜憔悴,已不是当年形态了,所以担心妻子,不能辩认出自己来了。这种苍桑之感,读来令人动容。
上阕言词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之情,加之自己的失意困顿之心。离家千里对妻子怀念更甚,对往日的甜蜜生活更加留恋,朝思暮想,伤感不己。
夜来入梦忽还乡;
词人夜里做梦,忽然又回到家乡。这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由上阕的刻骨铭心思念,自然就过渡到梦回故乡。这对词人无疑也是个安慰,词人用这浪漫色彩的情节,继续想象妻子在世时情景。
小轩窗,正梳妆。词人在梦中,看到妻子正在对镜梳妆。这是词人给读者,逞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然而,此时的两人却是,百感交集,无言以表。千条万绪,不知从何说起,只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个场面感人至极,催人泪下。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几句,是词人化用孟槃《本事诗,征异》中的典故。开元中,有幽州衙将妻生五子后去世,后妻虐待五子,前妻“忽于冢中出”,题赠衙将一诗曰;“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这几句大意是;
由此我猜想妻子,一个人孤零零地居于坟中,每当明月照到那片,满是松树的山冈时?她定会因思念而伤心断肠。
这两句情景交触,以景传情。“明月夜,短松冈”意境凄凉冷寂,有力的烘托出了,亡灵之幽思。
下阕描写了一次夫妻梦中幽会,使词人怀妻,悼妻之情升华,更充分地表达了词人丧妻之痛,宦海沉浮的悲凉。
结束语;这首词,情感真挚,想象丰富,梦境与现实交触,迷离难辩。语言凄婉动人,使人入心,催人泪下的悼亡之佳作。
苏轼写的最走心的一首诗是哪首?
本人滥竽充数,也来凑个热闹。苏轼的名头大家如雷贯耳,就不用介绍了。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感觉是他的词,同时诗、散文、书画都有卓越成就。既然题主的问题是诗,词就撇开不论了。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东坡的形象与印象,每个人推介的诗不尽相同才是正常。本人推介一首走心的诗:
东栏梨花.和孔密州五绝之一.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景,然而作者通过写景,只用了最后一句,就把人生说的如此通透,正是历经沧桑后的看透人生,看破红尘,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人生大智慧。
在这首诗里,作者一二句写景,三句情景交融,四句抒情。由眼前小景——梨树,写出一种惆怅之情。四句“人生看得几清明”?用问句作结,对产生悲伤之因作出回答。光阴荏苒,转眼就是百年。一个“几”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促的叹息。这首诗抓住清明时节几个自然景物的特征,写得幽雅自然,浑然天成。然而谁能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深处,宦海沉浮,屡遭打击,被贬边远地区,其内心悲哀,发出深切感受到人生易老,岁月似箭的感叹。
苏轼写的最走心的一首诗是哪首?
说到苏轼最走心的一首诗,不得不说说他写的《江城子》。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江城子》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写的最走心的一首诗是哪首?
大家知道苏东坡的人生低谷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那一时期,而人生失意往往会触及灵魂而留下千古绝作。
苏东坡在被贬黄州期间写下了一首《卜算子.黄 州定慧院寓居作》,个人认为,这是他最走心的作品,时至今日,都让每个人读了不由自主触动内心。词中写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写于今天湖北黄冈的词,是经历过乌台诗案惊涛骇浪后的苏轼迎来平静寂寞生活期间所作,当时的他被贬任黄州团待副使,且被限定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相当于被流放、人身都不得自由,是彻头彻尾的闲官。而且当时的黄州尚是个偏僻萧条的江边小镇,生活条件很苦,但在苏轼看来,这里没有了朝堂之上的明争暗斗,乐观豁达的他正是这里悟出了人生的真谛。词中月夜下的孤鸿就是苏轼本人的写照。他孤高自许,不与俗世同流合污。他甘于寂寞,不愿随波逐流。他平静而淡泊,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敞开博大胸怀去面对,所以黄庭坚评此词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