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北宋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宰相王安石所发动的一场旨在去除国家积弊的改革,因在熙宁年间举行,又称熙宁变法。
一、北宋王朝的积弊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因宋太祖遗言要优待文人,导致冗官太多;二是因燕云十六州为辽所占,北方门户洞开,需要大量养兵,导致冗兵太多,所谓“一天下之民养两天下之兵”。此两项首先导致宋财政吃紧;其次因赋税过重,农民不愿种地,便又牵连出土地兼并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事实上,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宰相范仲淹便进行过一场类似的变法,史称“庆历新政”。因反对派势力太大,无果而终。王安石任宰相后,又针对这些问题颁布了方田均税法、青苗法、裁兵法、募役法等一系列新法令,主要着眼点便在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强兵、减轻农民负担。
三、王安石实施变法后,朝廷财政收入增加不少,士兵数量减少的同时质量得到提高。但因遭到既得利益者和保守大臣的反对,阻力过大;同时,王安石也有些刚愎自用,未能充分团结苏轼等中间派人士;加之变法宣传不足,没能吸引优秀的人才进行有力的执行,导致变法利弊兼有。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只部分内容保留下来,王安石变法宣告失败。之后的宋人以支持或反对王安石变法分为“元丰党人”、“元祐党人”两派。从此宋朝进入了党争的泥沼,不可自拔。后人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如何评价北宋王安石变法?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开始实施变法,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以,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出发,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还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
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库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缓解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熙宁六年的一天,有人画(流民图),图中暗示皇上说实验是王安石造成的,因此神宗受到刺激,开始对变法产生怀疑。熙宁七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熙宁八年,从召王安石复职,继续执行新法。后来,王安石因爱子去世,求退金陵,从此静心学问,不问世事。
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逝,其子赵煦继位,即宋哲宗,年仅只有十岁,其母宣仁太后以大皇太后的身份执政。而宣仁太后是原来宫廷中反对王安石的后台。她掌权后更引用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到政府中,从而将反变法的力量聚集在了一起。
司马光更以,以母改子,为由,反对新法。他把所有变法的责任都归咎于王安石,全盘否定新法。于是新法大部分被废除,许多旧法被一一恢复。他全部罢黜了王安石等人的变法派官员。变法派人人人自危,惶恐怖不己,直到宣仁太后死后。复辟旧制的反变法派才随之垮台。
历史上总结其失败的原因有,首先变法触及了大地主打官僚主义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其次,神宗的立场不坚定,曾对宪法产生怀疑,王安石本人刚愎自用等,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如何评价北宋王安石变法?
从某种程度上说,王安石如同一个莽撞人。只想把事做好,看到了问题症结所在,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是他自认为的一厢情愿的方法。而忽略了,做事,不是自己去做就能成功,而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形成合力,才能轻易成功。
在变法过程中,他只考虑了普通民众的利益,考虑了国家利益,忽略了封建地主阶层,这个封建社会主要组成部分的利益。
所以王安石所谓的变法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以损伤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前提,而弥补普通农民和朝庭,有劫富济贫的味道,是注定会被封建地主阶层反对而反扑的。这是一个人认识的局限性,不是文采高就能弥补的。
所以地主阶层的代表,司马光上位后,就废除了王安石的政策,变法随之失败。所谓变法失败,并不是因为司马光上位而失败,而是从一开始利益考虑不全面就注定了失败,所以说王安石是一个理想化的文采高的莽撞人。
如何评价北宋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指北宋神宗时期宰相王安石主导的旨在革除积贫积弱的社会改革活动。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通过杯酒释兵权,设置三衙,枢密院,更戍法等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军权的控制。行政上,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置三司掌管财政,设置枢密院,分割相权。地方上任用文官为知县知州,又设置转运使,通判分割州县长官的权利。通过上述措施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了机构庞大,兵员增多,开支扩大,史称“三冗”,给朝廷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开始变法,内容包括:青苗法,每年三四月份青黄不接时政府借贷钱粱给农户,夏秋两季还给政府,利息二三分。募役法,由原来轮流服役变为以钱代役,农户按贫富交多少不等的钱地主也不例外,由政府出钱雇人服役。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丈量土地,核实户主,按土地的贫瘠程度作为征税的依据。农田水利法,责令地方大力兴修水利,提高产量。市易法,东京设市易务,调节市场供需。均输法,设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的生产和朝廷及市场的需求。保甲法,民户十家为一保,民户有两男者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组织军事训练。置将法,把全国各路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个单位置正副将负责军事训练。改革科举,废除明经科,进士考试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通过变法,北宋朝廷积平积弱的局面得到改善,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但是由于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集团的利益,于是遇到他们的极力阻挠,再加上用人不当,政策贯彻不力,急功近利,新法造成了扰民害民,使变法丧失了群众基础。到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后以失败而告终。
如何评价北宋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发展到无以复加的时刻开始的。变法旨在通过财经制度、土地制度、军功制度、取仕制度等达到抑制高利贷者、大地主、大官僚甚至皇族,适当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增加国库收入。
但是变法最终失败了。原因:第一,正是由于积弊太深,变法遭遇包括太后在内的守旧派集团的重重阻挠;第二,变法的主要仰仗宋神宗态度经常游移,经常给守旧派以反扑之机;第三,王安石侍宠而飞扬跋扈,不善于分化守旧派;第四,变法派集团同样没有被王安石治理好,以至于权力被自私自利的政客攫取,打击异己不遗余力,贪赃枉法趋之若鹜,变法变了味道;第五也是最重要的,变法指望自上而下的改革,没有动到宋朝重文轻武、忌外压内的基本国策。
如何评价北宋王安石变法?
说起王安石,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因为初中的语文教材里就有他的文章被编入,高中语文教材更不例外。当然,更能提高王安石知名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历史中王安石变法也编入中学历史教材,相信楼主所说的王安石改革就是王安石变法吧?那么,王安石变法究竟提出了哪些主张,起到了什么作用,其结果如何?就让我把我所了解的王安石,以及他变法的起始结果简单的给大家说说。
王安石出生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他的父亲王益,当时任临川的军判官。王安石自幼聪明好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出口成章。他从小就跟随父亲游遍大江南北,了解乡土人情,体验百姓疾苦。所以,王安石的文章论据充分详实,观点新颖独特,独具推陈出新之势。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跟随父亲来到京城,以文会友,先后结识曾巩、欧阳修、等文人名流,得到他们的热棒,故而名震京城。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登榜进士,任淮南节度判官之职。任满后,王安石被调到鄞县当知县,在任期间,他号召百姓兴修水利,动员商家积资办学,收到相当不错的政绩。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调任舒州通判,在任期间,他两袖清风,勤政爱民,办事公道,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当时的宰相文彦博特向宋仁宗举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勤政爱民,请求朝廷褒奖,王安石拒绝了这次褒奖,认为这会助长越级提拔之风。随后,王安石又以祖母年事已高拒绝了欧阳修的举荐。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结识了知名人士周敦颐,故而声名更盛。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调任度支判官,任职后的王安石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而详细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总结指出国家贫弱的现实危机:经济萧条、社会风气败坏、国防空虚等等。这些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政者不懂得法度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些根本的的问题,唯一的途经就是效仿古圣先贤之道、改革时下不合理的制度。他提出了自己对人才政策的改革方案,建议朝廷重视人才,改革人才录用制度。可惜的是,他赤诚的变法主张被宋仁宗无情拒绝。 从这以后,朝廷曾数次任王安石为馆阁之职,都被他拒绝。尤其是宋英宗在位时期(1063年—1066年),屡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他均以各种理由拒绝。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久慕王安石之名的宋神宗即位后,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召见王安石,就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面临的危机,与王安石交换意见。王安石乘机提出自已的改革意见,得到宋神宗的认同与支持。 王安石随即起草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引经据典的陈述了太平思危的为政之要。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步入权重的执政岗位。王安石分析了当时社会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变革方案,应确立新的法度,宋神宗非常赞同。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委任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选拔提举官四十多人,颁行新法。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官职等同于宰相。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王安石的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这些新法在很多方面动了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故而遭到这一部分人的强烈反对。当时就有一个名叫吕诲的御史中丞,罗列王安石变法十大过失,虽然被神宗贬为地方官,但在反对派的巨大压力下,神宗对反对派作了让步,致使王安石的许多新法无情夭折。越到后来,反对派越来越多,起初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人也众叛亲离,王安石变法渐渐地孤立无援。 王安石变法期间,有一个非常知名的人物极力反对,他就是留名史册的司马光。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斥责新法弊端,要求废弃新法,恢复旧制。随后,司马光还拒绝宋神宗的启用,以之要挟宋神宗废弃新法。随后数年,由于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保守派更是借题发挥,认为是王安石变法导致。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曹太皇太后、高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致使神宗对变法也产生了怀疑,王安石被罢去宰相之职。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虽然被再次拜相。但他推行的新法没有人支持,根本无法推行下去。万般无奈下,王安石于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辞去宰相。元丰八年(1085年),高神宗驾奔,宋哲宗赵煦即位,太后在神宗时就对王安石变法强烈反对,更何况现在是自己听政,她立马起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废除新法,王安石变法被画上无情的句号。
王安石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废除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习,建立一种有利于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发展的新法度。改革初期颇有成效,各方面得到良好的改观与长新的发展。但到了后期,由于保守派的强力反对,致使宋神宗改变了对新法的支持态度,导致王安石变法半途夭折,着实可悲可叹!谢谢大家的支持,欢迎批评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