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多病独登台”怎么理解?
这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诗人作诗时得心情来理解。全诗感情沉郁苍凉,境界雄浑开阔。
- 在此就单看这两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二句笔锋陡转,触景抒情,感慨万千。“百年”、“万里”。时空交错,悲秋之情尽在其中。诗人之悲因何而生呢?句中自有交待,一因“常作客”,二因“独登台”,三因“秋”至,四因“多病”。
- 何谓多病?杜甫晚年肺病,耳聋、齿落、右臂偏枯等各种疾病缠身,诗用“百病”一词托出,诗人一生辛酸化出的这两句诗含义颇丰,后人罗大经作如下评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做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早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可见杜甫晚年的语言已达到炉火纯青、字字千钧的境地。
“百年多病独登台”怎么理解?
“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杜甫《登高》里面的一句,是说自己晚年疾病缠身,今天独自登上高台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古人有农历九月初九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杜甫在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登上高台所写。这时的杜甫已经五十六岁了,依附的成都府尹兼好友严武英年病逝,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到了夔州(今四川省奉县)。此时的老诗人疾病缠身,生活困顿,重阳节这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满眼萧瑟的秋景,引发了他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写了夔州特定的气候环境:夔州地处长江边上,四周高山围绕,峡谷风大浪急。两岸高山之上,猿啼终年不绝,到了秋日天高气爽之时,猿啼声更是凄厉哀久。接着诗人移动视线,由两岸转向江面:只见水清沙白,鸟群上下迎风飞翔。接着,诗人用磅礴大气的手笔,描述了夔州秋天的特征:风声夹杂着树叶潇潇飘落,又是一年即将过去;滚滚长江水,汹涌奔腾,日夜不息向东流去。此时老诗人的内心就像这纷纷飘落的树叶,悲凉至极,自己多病残生,却依然居无定所,这颠沛流离的日子,百姓这悲苦潦倒的生活何时休?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抒情,一生漂泊辗转万里,居无定所,远离家乡,常年客居外地,晚年又疾病缠身的老诗人,今日独自登上高台,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令老诗人白发频生,旧病未除又添新病,逼迫的诗人连酒也戒了,不然还可以痛饮几杯,暂时忘却这一切烦恼。就在写完这首诗三年后的770年,老诗人携家带口到达湖南,被洪水围困9天后被人救起,当晚就去世了。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老年的杜甫,对格律的使用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怪乎明代胡应麟评价说: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深沉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百年多病独登台”怎么理解?
杜甫晚年,各种不如意,接障而至。带着病躯之身独自登上风凰台,望着流逝之江水,禁不住发出凄凉人生之喟叹。
“百年多病独登台”怎么理解?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56岁时(公元767年)在夔洲登白帝城所作。距"安史之乱"结束四年,混战依旧,世道艰难,民不聊生。此时杜甫己是疾患侵身,心俱疲惫,忧心忡忡。那日登高目及所处,百感交集,悲凉无限,旧事萦怀,漂零无倚遂书此诗寄怅悲叹。《登高》这首诗被后人誉为"七律""之冠,不负千古上佳盛名。
“百年多病独登台”怎么理解?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此诗句出自诗圣杜甫的七律名篇《登高》,是一篇广为传诵的佳作。这句“百年多病独登台”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也可以概括为:三独。
一独,年老无依。
话说公元767年,伟大的诗人杜甫已年近56岁,古时候,这个年龄段已经算是老人了。杜甫家族世代官僚,年少时经济状况很好。安史之乱,社会动荡,父亲去世,杜甫科举考试也未及第,之后的生活状况便日益下降。等到他50多岁的时候,正流落夔州,更是没有收入来源,妻子与子女又不在身边,愈发显得飘零思乡,孤独无依。
二独,多病缠身。
杜甫一生命运坎坷,辗转离家。生活窘迫的杜甫经常挨饿受冻,长期营养不良,身体日益孱弱。写这首诗时已经疾病缠身,哮喘、耳聋、眼花、失眠。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能在诗中写下自己百年多病,足可见杜甫的病实在是太重了 。旧病不除添新病,没有办法的杜甫只好把酒戒了。
三独,理想落空。
杜甫一生心系百姓,胸怀苍生,可谓是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写的诗多关注民生疾苦,反应社会状况,所以也被称为现实主义诗人 。他见证了唐朝由盛而衰,见证了百姓奔波流离。科举不第,抱负不展,杜甫心情沉郁、悲凉 ,志向未酬之心常常挥之不去。
此时又逢重阳节,杜甫独自登高。望着萧萧落木,望着滚滚长江,杜甫既思念亲人,又哀叹天下不定,于是仰天长叹,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登高》应运而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百年多病独登台”怎么理解?
杜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命运坎坷,也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见证人。年少时生活在一个世代官僚之家,经济状况也较好。安史之乱,加上父亲的去世,杜甫自己科举考试均未及第,无官可做无事可为的情况下他的生活状况跟着急剧下降,经常挨饿受冻,他的经历是当时很多民众生活的一个影子。在年老时,疾病缠身,孤独无依,穷困潦倒,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感觉就在眼前,而这一切都是朝堂里的宦官专政,朝堂外的安史之乱的结果。
“百年多病独登台”就是杜甫在知天命的年纪登高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中的一句。一句话,道出了作者长年老病、无奈、悲凉、孤独、穷苦、沉郁的境况,反映了唐朝末年安史之乱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有家不能归,有病不能治,处处尽显不安和忧虑。
百年多病作者年老又多病,且现时更是病重。说自己生来多病,是在来夔州的前几年,作者曾经患有消渴之疾(糖尿病)与哮喘等病,耳聋、齿落、眼花、头痛、失眠常常困扰着他,尤其当时作者已在56岁的年纪,还生着肺病,咳嗽不止。
独作者独自一人去登高,到这个年龄了,应该是儿孙满堂,子女环绕,作者却是孤身一人,无人陪着,衬托了作者思念亲人,想念家人,不想孤单寂寞的心情。据说在众多的文人墨客里,杜甫算是比较痴情的一个,一生只结一次婚,娶一个妻子,两人感情相当好。作者此时流落夔州(重庆奉节),妻子和子女们都不在身边,有家不能归的无奈,不能和亲人团聚的心情谁能理解?
登台作者在重阳节思念逝去的亲人的日子里,独自去登高,看到青天高阔,秋风萧萧,猿猴悲啼,小洲清朗,沙岸白净,鸟儿飞回。落叶萧萧而下,无边无垠,长江滚滚奔来,无垠无边,情景交融,不禁回想起自己这一生潦倒失意,现在又孤老,还有疾病缠身,不免忧郁。
作者尽管自己前程未卜,满目凄凉,从侧面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灾难感到不满,遥想中原,挂念着和他一样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百姓们。
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站在长江边的高台上,一位饱经沧桑的学者在执着地看着眼前的青天,感受着秋风,听着猿猴的啼声,江岸的白沙,鸟儿在飞回,落叶在飘下,长江在奔腾,想着自己这一生跟这凄凉的景是不是一样的呢?过这种日子的百姓又有多少呢?这种日子何时是个头呢?
整句话道出了杜甫对流年易逝,人生苦短的感叹和对安史之乱战争带来的民生疾苦的同情和无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