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凄惨吗?为什么?

可以说是凄惨之极,冰天雪地之中,拖着疲惫的身躯,穿着单薄的衣服,你脑海里可以想象一下那个情景,就跟安徒生童话里《卖火柴的小女孩》所要表达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表达了作者对底层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卖炭翁》是古文所写,你如果读起来吃力的话,可以先去读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以下是《卖炭翁》全文:

卖炭翁

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你觉得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凄惨吗?为什么?

谢谢邀请!作者以万分同情的心理来刻画封建社会被压迫者卖炭翁的形象的。一车炭关系到一家人的温饱,“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个“愿”字把老人这一矛盾的反常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天再冷,忍着,只要能卖个好价钱就行。“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揭示了宫市的掠夺实质,老人希望的是卖几个钱,然后买点粮食回家,一家老小正急等着,可是得到的是“半匹红绡一丈绫”这个对于老人来说是一个不需要而没有用的东西,“惜不得”写出了老人的无奈而没有一点办法的心理,希望化为泡影了。作者为老人鸣不平,以犀利的笔锋鞭挞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你觉得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凄惨吗?为什么?

谢谢邀请,非常荣幸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中写的卖炭翁境遇很凄惨。

一、 《卖炭翁》的写作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这正是安史之乱平定四十三年后,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白居易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下层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为什么大唐盛世会出现这样的悲惨局面呢?原因就是安史之乱后,整个社会呈现荒凉的状况,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之中。藩镇不服朝廷管理,各自割据,实行自主管理,税收有的不入宫里,朝廷,甚至骄横称帝,称王,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安史之乱后大唐进入了衰败期。 韩愈《顺宗实录》中曾具体记载过一位农民用驴子驮着木柴到城里去卖,宦官见了口称“宫市”,只给了几尺绢,就把木柴抢去了,还要夺走他养家糊口的驴子,农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殴打了为非作歹的宦官。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这次内乱动摇了大唐根基,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让我们更加珍视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奋发向上、积极恳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原文:《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三、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以上回答如有不当请指正。

你觉得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凄惨吗?为什么?

白居易,唐代文学家,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著有巜白氏长庆集》,他的卖炭翁脍炙人口,诵起来朗朗上口,寓意深刻,诗情画意般的刻划岀了劳动人民的淒苦和无奈的情景,含蓄讽刺的道岀了官差贪婪强势的嘴脸。

首先伐薪烧炭南山中,两鬂苍苍十指黑,短短几句勾勒岀了一位年过七旬,两鬓花白的孤单老人,挥汗如雨的在寒风凌厉的南山老林里,伐了许多木料,抱进了一个浓烟呛鼻的窑洞里,眼泪已熏干,乌黑的脸和手指加上烟熏的衣服,整个人就像一根炭棒似的。

这样劳作辛苦,炭价却很便宜,但愿老天爷下场雪,让天气再冷些就好了,这样买炭的人就多了或许也能买个好价钱。(心忧炭践愿天寒),这表达了老人多么想让老天帮忙再冷些,老天终于看不过眼了,夜来城外一尺雪,老天爷同情了帮了他的忙。

清晨碾着冰雪,满怀希望的在市南门外泥中歇下来,心想着,买掉炭后首先买米,身上的衣服又单又破旧,寒风吹来,粘在身上的汗遇冷象刀子一样刮的生疼,也该添件御寒了,老人正想的美,两个穿黄衣服的人囗里喊着"起来!起来,奉命出宫买炭,这是酬金"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老者愣着反应不过来了,如何是好,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语,这官差猛如虎,有啥办法呢!

老头辛苦劳作,吃不饱穿不暖,梦想着买炭营生,却被官差就那样拿走了,这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在淒残的压榨和剥削下,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表达了作者同情劳动人民和对统治者深恶痛绝的情怀。

你觉得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凄惨吗?为什么?

伐薪南山千般苦,

全家靠炭填饱肚。

谁知官差抢了去,

居易愤书卖炭翁。

你觉得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凄惨吗?为什么?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he。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开头写烧炭翁的辛苦形象,后两句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了口中食身上衣,引人深思。全诗写出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掠夺本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