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比不上陈友谅财富比不过张士诚,泥腿子朱元璋为何笑到最后?
元末江南三大军阀,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陈友谅兵多将广,张士诚富甲一方,朱元璋算是实力最弱的一个!为何他能笑到最后?
古之为英雄豪杰者,不过面厚心黑而已 ——李宗吾
李宗吾老先生在《厚黑学》中,将自古以来的英雄豪杰们分析的明明白白。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战胜手握雄兵的陈友谅、富可敌国的张士诚,并不是因为朱元璋“天命所归、天神保佑”,而是因为朱元璋的内在性格和做人处事方面,比陈友谅、张士诚更加高明。
先说陈友谅!
陈友谅与朱元璋同样出身草莽,但不同于朱元璋身上英明果断的性格, 陈友谅的内心黑暗,手段毒辣,是一个十足的心狠手辣之人,算是枭雄吧。
当时对陈友谅有着知遇之恩、师生之情的倪文俊,背叛了当时势力最大的“天完国”之后,一心想着投奔曾经自己一手提拔的陈友谅,陈友谅害怕得罪“天完国”于是假意接待倪文俊,趁倪文俊不备,陈友谅一刀便杀了自己的恩人倪文俊。
陈友谅的一部分手下,曾经也在倪文俊麾下任职过,陈友谅在一众小弟面前暴露了自己的凶狠,阴险!
此为陈友谅第一败,败德。
陈友谅生性多疑,对属下管理极为严酷,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眼里揉不得沙子的陈友谅,不懂“不聋不瞎不配当家”的道理,导致他的属下只是表面上服从他,以至于陈友谅失势后,竟没有人再愿意追随他。
此为陈友谅第二败,败品。
陈友谅占据江西之后,本可“以压倒性”的优势团灭割据淮西的赵普胜,但陈友谅非要设下鸿门宴将其阴死,赵普胜死后他的几万大军为了报仇,全部投奔了朱元璋。
此为陈友谅第三败,败智。
势力独大的陈友谅在1360年杀了“天完国皇帝”后,正式称帝。此时天下未定,他称帝的举动导致了盘踞中原东部的欧普祥直接投奔了朱元璋。
此为陈友谅第四败,败义。
陈友谅虽然心黑,但面却不厚,为人刻薄寡恩,苛待下属,且做事没有格局,对形式的判断也不准确,因此输给朱元璋的局面,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也说明了他并不是一个能做大事的材料。
再来是张士诚!
张士诚盐贩子出身,腰缠万贯,表面待人和善,实际面厚心黑,若论收买人心假仁假义的本事,张士诚比陈友谅高出不知多少个段位!
但是张士诚在管理属下方面实在不敢恭维,张士诚在拿下苏杭这块富庶之地以后,他的“团队”包括张士诚本人变得骄奢淫逸,虎狼之师瞬间变成了一盘散沙!
这种统御能力怎么和军纪严格,赏罚分明的朱元璋团队比?
综上所述,争天下不仅仅取决于军力、财力,还取决于最高指挥官的性格、眼界、和管理能力。
朱元璋从乞丐变为帝王,靠的是把握机遇、掌控人性,知人善用、步步为营、无所畏惧,一个人拥有的品质代表了他最终能够走多远,很显然,陈友谅与张士诚只能止步于历史,永远无法创造传奇。
当然,时也,命也,也可能是朱元璋的运气更好!
实力比不上陈友谅财富比不过张士诚,泥腿子朱元璋为何笑到最后?
元朝末年,统治者们同汉族人民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各地的英雄豪杰们纷纷揭竿而起,发动战乱,意图推翻元王朝的统治。说到元朝末年最厉害的三个反对元朝统治的集团,那就必须提到,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最终笑到最后的则是朱元璋。陈友谅与张士诚各有优势,为何都败给了朱元璋?刘伯温说出原因
在陈友谅、张士诚与朱元璋三方诸侯中,实最强大的就是陈友谅,陈友谅出身平凡,但他从小就胸怀大志,他参加了起义军之后一直努力展现自己的能力,成功的让起义军的首领注意到了他,从此陈友谅就开始不断的在起义军中崛起,最终成为了起义军中的主帅之一。陈友谅成为主帅之后野心得到了极大的膨胀,他觉得凭借自己的能力绝对能做出一番更大的事业,于是他就开始暗中谋划,企图能够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后来陈友谅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时机争夺权力,他控制住了起义军的首领徐世昌,成为了起义军中的实际领导者,接着陈友谅先是自封为王又登基称帝,绝对是当时天下风头最劲的诸侯了。陈友谅不甘心自己只是一方的首领,于是他一边和蒙古交战,一边不但的蚕食周边的小诸侯,这让陈友谅的势力更加强大起来了,同时成为了所有诸侯中拥有领土最多之人,当时的朱元璋和他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张士诚比起陈友谅来要逊色不好,他同样是出身贫寒,在陈友谅之后登基称帝,张士诚曾经反过元朝,但后来却再次投靠了元朝,光是在这一点上他就远远不如陈友谅和朱元璋,起码陈友谅一直都在奋勇抗击元朝。张士诚的势力也是比较强大的,手下并不缺乏能臣良将,但张士诚最主要的优势还是他最富有,因为张士诚占据的地区是天下最富庶的江南,而且他还是个盐商,所以张士诚从来都不缺钱,这点也是朱元璋比不上的。
既然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比朱元璋更有优势,为何最终他们还是败给了朱元璋呢?刘伯温曾说出了他们失败的原因,陈友谅虽然横扫千军的消灭了不少敌对势力,让他有了无敌的气势,但也正是因为这样陈友谅开始志得意满,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俗话说“骄兵必败”,而当时陈友谅已经骄到了极致,在加上陈友谅这个位置来的不怎么光明正大,所以会令很多人都不信服,这样一来陈友谅想胜利简直是奢望。
再说张士诚,他就像是三国时期的孙权一样,只要能占据一席之地就非常开心了,但张士诚还是没有孙权那样的魄力 ,而且根本没有像朱元璋与陈友谅那样的雄心壮志,可见他为人保守,在这样的情况下绝对不会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对手,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抵不住朱元璋的虎狼之师。当时陈友谅还想着先联合张士诚消灭朱元璋,但张士诚果断的拒绝了,所以刘伯温对张士诚的评价就是不足为虑。
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先消灭了张士诚,然后和陈友谅进行了大决战,在这场战争中陈友谅死于乱箭之中,张士诚则被带到了金陵城最终死亡,朱元璋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小编认为陈友谅与张士诚虽然比起朱元璋来有自己的优势,但同时他们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而且他们的优势并不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朱元璋虽然没有陈友谅的地盘广,但他的军队士气恢弘而且不怕受挫;朱元璋没有张士诚那样的财富,但朱元璋拥有张士诚比不上的雄才伟略。其实朱元璋也并不是没有自己的缺点,但他知道避开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所以最终是朱元璋笑到了最后,并建立了一个伟大的王朝。
实力比不上陈友谅财富比不过张士诚,泥腿子朱元璋为何笑到最后?
朱元璋: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老朱把陈友谅的失败归结于陈的爱生事,这就是当婊子又立牌坊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自1355年元相脱脱被罢免,元军化作鸟兽散。之后元朝根本就没有了镇压起义军的力量。此时镇压各地起义军的仅剩各地的地主武装。元朝颓废之势已不可避免!
现在各路起义军的敌人不是元朝廷,而是曾经的好队友们,所以起义军之间的较量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陈友谅在整体战略上并没有任何问题,走到这一步,先灭朱元璋是对的。但陈友谅狂妄自大,恃武冒进。在领兵打仗方面完全不如朱元璋。
陈友谅兵败身亡以后,他的儿子陈理,仍然掌控着长江中游部分地区,可见陈友谅根基很深。后来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向朱元璋投降。
所以朱元璋评价陈友谅肯定有一些保留,用以安抚陈氏投降的旧部。总不能说陈友谅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太垃圾,不如我老朱吧!
两大集团的利益相撞,谁又能说谁生事者呢?
1359年,老朱和陈友谅都在不断扩张,这时常遇春攻占了池州,陈友谅大惊,并派遣兵马准备夺回池州,但老朱早就有所准备,在九华山设伏,全歼陈友谅军。常遇春杀了大部分降卒,仅剩十余人让他们向陈友谅报信;
我是常遇春,是我打败了你!这时的陈友谅得有多气,杀人、夺城、诛心!
老朱又让康茂才给陈友谅写了封诈降信,怒气冲天的陈友谅为了找回场子,想都没想,带着人就去攻打应天。结果应天之战陈友谅又再度折戟沉沙。
1363年,鄱阳湖之战,老朱又给陈友谅写了封信;
我想与你约定,你我各安一方,以待天命。你却盘算失误,企图加害于我。我军只以少量兵力,便攻取了你龙兴十一郡,你还不悔过,重新挑起战端。首先被困在洪都,再败于康郎,骨肉将士被葬身于火海。你即便侥幸生还,但也应当取消帝号,坐待真正的主人,不然将会丧家灭姓,到那时就悔之晚矣。看到这话,谁不气?到了这时候老朱还不忘气一下陈友谅😂。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攻心为上吧!
陈友谅的失败,完全是因为在军事能力方面不如朱元璋,所以我说朱元璋评价陈友谅的失败是因为志骄好生事,完全是当婊子立牌坊!
再说张士诚!
对于张士诚,老朱的评价是非常客观的。
张士诚是私盐贩子出身,有一种典型小富即安的心态。他起事占领长江三角洲地区之后。就一直没什么大的动作。可能他的梦想就是当一个诸侯吧。
他本人在他统治的地区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所以他在民众心中威望很高。元末起义领袖之中素有“友谅最桀,士诚最富”的说法!
朱元璋攻打张士诚时,围城一年不下。可见张士诚深得民心。
但是老朱很生气,因为灭张时所受到的阻力是最大的。明统一天下后,对江南地区课以重税,拼命压榨江南地区百姓,苏州松江地区百姓交的税收,达到了元朝时的三倍,超过了宋朝时的五倍,苏州一地所收税收占到了全国的10%。
题外话;到了明末,反抗清军最甚的也是江南地区。(江阴保卫战,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可见江南地区多豪杰!
实力比不上陈友谅财富比不过张士诚,泥腿子朱元璋为何笑到最后?
如果用六个字形容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史,那就是"在跌宕中前进",外有强国扰境,内有农民起义,这几乎是每个朝代发展到中后期都会面临的状况,最糟糕的是"外患"会趁着"内忧"趁虚而入,所以对内镇压农民起义、解决内忧是统治者御国的重中之重!那么在当权者的强压下,历史上农民起义大都失败了,为什么就朱元璋成功了?
1、 历史造就了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在元朝风雨交际之时,内部支脉打的水深火热,外部还有南宋虎视眈眈,在这种极其动荡、战乱频发的时代,是造就英雄的绝佳契机,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恰好给摇摇欲坠的元朝致命一击,如果元朝在鼎盛时期,朱元璋想拿下江山未必有这么容易,其实是历史给了他机会。
2、 朱元璋会审时度势
为什么说朱元璋会审时度势?这里从他最初的从军经历可以推断,朱元璋刚参军时,因为个人能力优秀,被火速提拨成一军首领,他顺风顺水的政治境遇遭到了伯乐郭子兴的嫉妒,于是他避开锋芒,率领着徐达、李善长这些心腹向南发展,他这一让步,不仅显得自己心胸宽广,更让他的发展范围不再受限,朱元璋也在这时培养了一批核心骨干,在当时皇帝翰林儿死后, 他得到了更多人的拥护。
3、 朱元璋做事杀伐果断
历史上大多数起义军会失败,和后期领导集团的腐化有关,朱元璋成为起义军的领袖后,制定了很多规矩,他这些规矩约束了属下也赢得了民心,即使是他的至近亲属犯错,也是一样严惩不贷,朱元璋刚正不阿的性格赢得了不少民望,后期起义军的队伍也是越来越壮大,另外朱元璋办事也是杀伐果断,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处置了很多威胁到他的功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内部权力混斗。
4、 成长的磨难,磨砺了朱元璋坚毅的意志
朱元璋的父母死于瘟疫,在灾乱频发的年代,他为了让自己生存下来,选择去寺庙出家,后来寺庙连基本的温饱也提供不了了,他就四处游走,沿街乞讨,同样是为了混一口吃的,他参加了当时叛乱者组织的红军,朱元璋前半生经历了生离死别,也了弱肉强食的生存现实,他长期颠沛流离、没有安全感的生活,促使他性格发生了很大改变,从脆弱变得坚毅,也从无知变得多疑,成长的磨难,磨砺了他的意志,所以朱元璋能坚持到中年登上皇位。
历朝历代爆发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唯独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摘得了胜利的硕果,这主要归功于他对时事的判断和规划,可朱元璋狐疑的性格也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火种,固步自封的边疆政策,让内陆与边疆族群失去了联络,让元朝陷入被边疆族群的威胁,从文明史来看,他也压抑了中华文明的成长,与世界主流背道而驰的发展策略,又显现出他眼界的局限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