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赤壁大战的时候,诸葛亮到底在干什么呢?
赤壁之战,大部分功劳应该归功于周瑜,战役还没结束,诸葛亮就和刘备一起忙着摘桃子去了。
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只在赤壁之战开打之前出使东吴与孙权谈判,两方达成联盟后,诸葛亮就回到刘备身边了。
当时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一番唇枪舌战之后,孙权答应与刘备结盟,并派周瑜、程普、鲁肃率水师三万前去与刘备会师。
于是,诸葛亮就带着周瑜和鲁肃一路前往刘备驻地,之后的事情,全部都是刘备亲自与周瑜交涉的,没诸葛亮啥事。
而周瑜和刘备的第一次见面,和小说相比,更加精彩和让人吃惊!
因为周瑜刚一见面就先给刘备来了一个下马威。当时,刘备的巡逻兵在江边远远望见周瑜率领的东吴水师舰队,立马就向刘备汇报了情况。
于是,刘备当即派人前去劳军,谁知周瑜却说,军务在身,不能擅离职守,如果刘豫州能屈尊前来见我的话,那就太好了。
这句话其实伤害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首先,当时孙刘结盟,刘备和孙权是平级的,是主公级别,周瑜只是孙权手下一员大将。
从身份上来说,也得是周瑜去拜见刘备,而不是让刘备去见他。
除此之外,刘备在当时公开的身份也比孙权高一些。
按照汉朝官制,地方官员大小顺序是:州牧—刺史—太守。
刘备做过徐州牧、豫州牧、左将军,属于汉朝州牧级别的封疆大吏,左将军在汉朝属于高级武将。
而孙权当时的官职,只是会稽太守,讨虏将军,太守这个官职比州牧还低两级,讨虏将军只不过是个杂号将军而已。
周瑜就更不用说了,只不过是孙权的手下而已,如今竟然如此看不起刘备。
言外之意很明显,周瑜打心眼里瞧不起刘备,你刘备不过是个织席贩履之徒,至今连个栖身之所都没有,凭什么让我去见你?
要是识相,就自己过来见我!
刘备还真是识相,当时关羽、张飞听完当场大怒,那阵势,估计周瑜要在旁边,他俩能当场修理周瑜一顿。
但刘备还是去了,男人能屈能伸嘛。
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遣人尉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资治通鉴》
见到周瑜后,两人一番寒暄,刘备听说周瑜只带了三万人马,有点失望,他觉得三万人很难打得过曹操。
于是提议让鲁肃一起过来,大家商议一下破敌之策。
这时,周瑜再度显示出倨傲之色,并说,军务在身,鲁肃恐怕也不能随意离开岗位,要是想见他,就自己去船上找他吧。
刘备听完,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毕竟是一代枭雄,喜怒不形于色,当场口不对心地称赞周瑜治军有方。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备深愧喜。——《资治通鉴》
经过这次见面,刘备对周瑜区区三万兵马能否战胜曹操心存疑虑,于是将自己的人马分两千出来交给关羽和张飞。
而且这两千人马故意和周瑜保持较远的距离,不受周瑜节制。
这是刘备的后招,万一到时候周瑜战败,这两千精锐也算能保存一定的实力,实在不行还能保着刘备开溜。
随后不久,刘备就和周瑜合兵一处,沿江往西进发,而曹军则顺流东下,双方在赤壁相遇,于是立刻开打。
当时孙刘联军据守在赤壁南岸,曹军则驻军在北岸,两方第一战,曹军就失利了。
原因在于曹军多是北方士兵,水土不服,生病的士兵有很多,没力气打仗。
而且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曹军顶多在邺城的人工湖划过几天水,真要打水战,还真不行。
而刚刚投降的原刘表荆州水师则是一方面人心不服,军心不稳,另一方面刚刚投降不久,还来不及与曹军有效协同。
所以开打后,曹军大败,但曹操并不准备放弃,而是与孙刘联军展开对峙,打持久战。
之后的事情跟《三国演义》情节差不多。为了解决北方士兵水土不服的问题,曹操想了一个办法,用铁链将所有战船连在一起。
黄盖为了破敌,想出诈降和火攻之策,于是写信给曹操请求投降,前去送信的信使面对曹操的质疑,对答如流,结果曹操相信了黄盖是真投降。
但当时是冬天,江面基本吹西北风,真要放火,那只能把自己给烧了。
可没想到才没几天,天气突然转暖,江面吹起了东南风,两人一见时机成熟,于是立即出动。
黄盖带着数十艘草船假意投降,接近曹营时,一把火点燃了草船,曹军的连环战舰瞬间火光冲天。
随着大火蔓延,曹军在岸上的营地都受到了波及。
曹操见势不妙,立即带着残部往江陵方向溃逃,孙刘联军水陆并进,一路追击,但没能追上。
战后,曹操带着一部撤回北方,但已经占领的部分荆州地盘,还是派了大将并分配了兵力镇守。
其中有一座很重要的城池——江陵!
这地儿属于军事重镇,里面工事坚固,粮草充足,而且曹操派来镇守此地的是曹仁、徐晃这种身经百战的大将。
孙刘联军为了夺取这座军事重镇,进攻了很久也没能打下来。
于是刘备提议率本部人马绕过江陵,沿夏水北上,断了曹仁后路,同时甘宁也提议率兵沿长江西上,攻取夷陵,对江陵形成合围。
周瑜觉得很有道理,于是采纳了这一建议。
随后,甘宁率兵往西,攻占了夷陵,但遭到曹军反攻,曹军和东吴围绕着江陵、夷陵这两个地方展开了一年的拉锯战。
而刘备、诸葛亮则趁机开始摘桃子。他们趁周瑜和曹仁在江陵大战无法分身和分兵之机,率兵南下,一口气吞掉了荆南四郡。
这四郡分别是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四郡都属于今天的湖南境内。
刘备拿下四郡时,基本没有遇到过像样的抵抗,除了武陵郡有轻度抵抗外,其他三郡几乎望风而降。
演义里说刘备攻取四郡打了好几仗,其实根本不存在的。
至此,刘备漂泊一生,屡战屡败,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占领四郡后,刘备自领荆州牧,对手下的人进行了封赏。
其中,诸葛亮的功劳比较大,被封为军事中郎将,除了参与军事以外,还要掌管财政。
整个赤壁之战,诸葛亮就出场过两回,第一次是出使东吴,与孙权结成同盟,之后就立马回到刘备身边了。
第二次是,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占领荆南四郡,封诸葛亮为军事中郎将。
如果一定要问诸葛亮在赤壁大战时在做什么,按照诸葛亮当时的身份,应该是跟在刘备身边。
协助刘备追击曹军,同时负责后勤供应,之后应该是协助刘备攻取荆南四郡。
全程没有舌战群儒,只有舌战孙权,草船借箭、借东风、与周瑜之间的那档子事儿全部虚构的。
历史上赤壁大战的时候,诸葛亮到底在干什么呢?
火烧赤壁时,我估计诸葛亮在做以下几件事。
一,他知道周瑜未来必是自己的主要对手,他正在思谋想计,至周瑜于死池。二,他知道关羽一定会在华客道私放曹操,自己又不敢真的按军令法斩关羽,正在想办法为自己找台阶下,而又不会使二爷丢了面子。三,火烧赤壁时,诸葛亮不过是个小小参谋,他最有可能在和一班参谋们弹冠相庆,觥筹交错。
当然,作为刘备的首席军师,我们应该知道,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在为三分天下而筹划。
历史上赤壁大战的时候,诸葛亮到底在干什么呢?
狭义的赤壁之战指的是乌林战役,也即是传统说的火烧赤壁,时间比较短,而广义的赤壁之战则从公元208年7月开始到当年12月结束,前后历经大约6个月的时间。
那么在这6个月的时间里面,作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诸葛亮,他在忙些什么呢?借东风是他干的吗?火烧赤壁和诸葛亮有关系吗?
我们一起分析一下这些历史事实,从而还原历史事实。
赤壁之战期间,诸葛亮在忙些什么?广义的赤壁之战发生是从公元208年7月开始,到12月基本结束,在这期间,作为刘备的主要助手,,诸葛亮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曹操南下的时候,政务必然非常繁忙,那么他到底在忙些什么?
首先,前期跟随刘备向南逃亡。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领大军秘密南下,抄近路快速推进,直达宛城和叶县之间。同年8月,荆州刘表病死,荆州实权人物蔡瑁、张允等人拥立刘表的幼子刘琮就任荆州牧,成为荆州新的主人。
9月,曹操大军的前锋抵达新野,而此时荆州的新主人刘琮在世家大族蒯氏,蔡氏以及名士的拥戴下已经投降曹操。刘琮等人的行为让刘备一无所知,直到他们派宋忠过来通知的时候,刘备才恍然大悟。
正在这时,诸葛亮劝刘备趁刘琮没有防备,带兵袭击襄阳,一举夺取荆州。刘备碍于情面不好下手,于是和诸葛亮率领大军,带着辎重以及百姓向南逃避曹操的锋芒。
刘备带领的大军在长坂坡被曹操的五千精骑追上,慌忙之下,刘备丢下妻子和儿女,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人骑马仓皇而逃,曹操俘获了刘备大量的人马辎重。
曹操击败刘备之后,顺利地占领荆州重镇江陵,而刘备不得不逃往夏口等待时机。
此时,诸葛亮一直跟随刘备逃亡。
其次,游说孙权结盟联合对抗曹操。
曹操占领江陵后不久率兵沿江而下,打算一举荡平刘备军。诸葛亮眼见形势危急,一旦兵临夏口,刘备将无容身之地,于是向刘备建议,立即动身去见孙权,商讨两军结成联盟的事情。
诸葛亮连夜赶到柴桑见到了孙权,并且劝说孙权和刘备结盟共同应对强敌曹操。在诸葛亮的劝说之下,孙权以及部属们同意和刘备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操。
最后,夺取南部四郡。
完成使命后的诸葛亮回到刘备处,共同应对即将到来的联合作战。这年11月,沿江而下的曹操大军在赤壁突然遭遇孙权和刘备联军的火攻,曹军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雪上加霜的是曹军又恰逢爆发瘟疫,极大的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了避免更大的失败,曹操只得率军向北撤。
同年十二月,刘备趁曹操向北撤的时机,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乘机夺取了荆南四郡。随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因此可见,自始至终,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为了和孙权结成联盟以及参与战事,最后夺取南部四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诸葛亮的协助和谋划之下,刘备才得以将势力最大化,并从这场赤壁之战中获得了最大的利益,从而为后来鼎力三国打下了基础。
借东风是诸葛亮干的吗?说东风是诸葛亮借来的,确实有神话他的嫌疑,因为此时的诸葛亮并不在周瑜军中,而是和刘备呆在一起,因此并不存在借东风的事情。那么这个东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作为当时的主帅周瑜居住在长江沿岸,对于这里的水文条件和天气非常熟悉,正是周瑜巧妙的利用了这里的特殊天气气候,恰到好处运用了火攻,从而破坏了曹操的船队。
因此,东风并不是诸葛亮借来的,而是被当时的主帅周瑜巧妙地运用到这场战役中,从而击败了曹操。
火烧赤壁和诸葛亮有关系吗?火烧赤壁其实和诸葛亮也没有什么关系,虽说刘备和孙权已经联盟,但是当时的主帅是周瑜,并不是刘备。在战役上,刘备只是配合周瑜作战,具体指挥则是以周瑜为主。
在涉及到战役计划,则是周瑜安排和操作,比如火烧赤壁的计策也是周瑜麾下的大将黄盖提出和运用。
当时曹操的士卒大部分都是北方人,不习惯坐船,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就把所有的战船链接起来,人和马在上面走动或者跑起来就非常方便。
在前线作战的黄盖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向周瑜献计,认为曹操将战船链接的行为,可以通过火攻的方式破解。
为了取得战役的突然性和爆发性,黄盖向曹操诈降并取得曹操的信任。
在诈降的那一天,黄盖准备了几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在靠近曹军的时候,黄盖命令点燃柴草,冲向曹营。
恰在这个时候,刮起了东南风,风助火势,吹向曹操的战船,并且蔓延到岸边的营寨,从而烧死了大量的曹军,火势逼迫许多曹军跳入水中,导致许多人马被淹死。
因此,火烧赤壁和诸葛亮的关系不大。
总而言之,在赤壁之战期间,诸葛亮具体参与的战役其实很少,他更多地参与和孙权之间的联盟关系,以及保障刘备军的后勤和内政之中,具体的军事指挥以及参与则是周瑜和刘备负责。
历史上赤壁大战的时候,诸葛亮到底在干什么呢?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用了最长篇幅渲染的一场大战,诸葛亮则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主角。因此罗贯中在演义中给诸葛亮加了无数戏份。那么历史上诸葛亮如何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简单梳理一下,演义中的诸葛亮的诸多戏份,哪些是真实的,那些是虚构的。
演义中,诸葛亮主动向刘备提出去联络孙权,这是真的。208年秋天曹操占领整个江东,而东吴孙权和荆州刘备却是长期敌对,这时候也只有刘备手下的诸葛亮和孙权手下的鲁肃看到了两家化敌为友,共抗曹操这一条路子,并促成了孙刘联盟。
演义中,诸葛亮到江东后,舌战群儒,大骂东吴文官主和派。这是假的。历史上诸葛亮要做的是联合东吴,把人家的文官全部臭骂一顿,骂的再解恨,也对大事无补,反而得罪人。历史上的诸葛亮是比较低调的,不会这么嚣张。
演义中,诸葛亮智激周瑜,拿出铜雀台赋中“揽二桥于东南兮”,作为曹操想要夺取大乔小乔的证据,激怒周瑜确定抗曹,这是假的。历史上铜雀台还要过两年才造出来,而且曹植的铜雀台赋里面也没有这两句。
演义中,诸葛亮面见孙权,从多个方面帮助孙权分析敌我格局,打消孙权的疑虑,确定孙权抗曹决心,这是真的。这也是历史上诸葛亮很重要的一段表现。
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孙权能够下定决心,主要靠鲁肃、周瑜和诸葛亮。其中周瑜主要是从军事角度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鲁肃则是从政治角度告诉孙权,当属下的可以投降曹操,作为主公决不能投降曹操。诸葛亮的说辞则是面面俱到,由战略而人情,由人情而军事,逐个诱发孙权潜意识里“积极抗战”的要素,而打消其顾虑心态,最终达到目的。
演义中,诸葛亮遭到周瑜的嫉恨,两人明争暗斗,诸葛亮利用鲁肃这个老实人做掩护,挫败周瑜阴谋毒计,这是假的。历史上的诸葛亮,当时并没有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之类的战绩,只是刘备部下一个出色幕僚,周瑜的身份地位根本不会嫉妒他。实际上赤壁之战后周瑜给孙权的书信中,也只提到了刘备、关羽、张飞很厉害要防备,压根没提诸葛亮。
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这是假的。历史原型是数年后孙权在濡须之战的一件事情。
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这是假的。神神道道的东西,自然没什么可信度。
演义中,诸葛亮在赤壁火攻时安排赵云、张飞、关羽三路人马截击曹操,不但缴获大批降兵辎重,而且迫使曹操在华容道陷入绝境,最后被关羽义释,这是假的。历史上诸葛亮当时并没掌握刘备的兵权。实际上诸葛亮真正掌握蜀汉集团兵权是等到刘备死后的事了。赤壁之战中,刘备是与周瑜联兵参战,最后未能追上曹操。
总之,历史上的诸葛亮,主要是作为外交使臣,促成了孙刘联盟。这个功劳已经非常之大。至于其他那些军事、奇谋层面的表演多数都是虚构,装神弄鬼和勾心斗角的部分就更是纯属演义了。
历史上赤壁大战的时候,诸葛亮到底在干什么呢?
《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诸葛亮,近乎于妖。而孙连联盟对抗曹操的赤壁之战,几乎成了诸葛亮的一人之功。没箭,诸葛亮与鲁肃在船上喝酒就借来十万只箭。没风,他建坛作法借来东风。曹操船没连,他唤来庞统献连环计。甚至连曹操兵败后的结局他都盘算好了,派去关羽还了曹操的恩德。
这哪里是人,简直是神仙。
那么历史上赤壁之战时的诸葛亮究竟在做什么呢?
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当时二十七岁,在曹操进犯荆州时,向刘备献策与孙权联合。他作为使者亲自去说服孙权,孙权素来敬仰刘备,加之认为诸葛亮口才了得,仪表不凡,十分敬重,最终派兵三万与刘备合兵一处,于赤壁大败曹操,并趁势平定荆南四郡,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
总结一下,诸葛亮当时主要做了两件事。
1、作为使者游说东吴孙权,最终让孙权出兵三万帮助刘备对抗曹操。
2、趁赤壁之战新胜,帮助刘备平定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四郡。
历史上赤壁大战的时候,诸葛亮到底在干什么呢?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是赤壁之战的绝对主角,从舌战群儒到草船借箭再到东风破曹,表现可谓神人。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其实整个战争与他的交集并不多,这其中掺杂有不少虚假的成分。
历史上其实火烧赤壁这把火是周瑜和黄盖“点燃”的,借来的东风只是因为当时的特殊地理原因,在天气晴朗时会逆向吹起东南风仅此而已,而草船借箭是赤壁之战前孙权做的事情,这些都与诸葛亮无关。
赤壁之战的主角是东吴,刘备的军队起到的仅仅只是一个辅助的作用,所以诸葛亮并没有在赤壁之战中扮演主导者的角色。
事实上,就算是再刘备军中,诸葛亮当时的发挥都比较有限!
在历史上,诸葛亮出山的时间与赤壁之战的时间相差无几,诸葛亮刚刚出山就遇到曹操压境,刘备败退夏口,然后便是赤壁之战。
刘备“三顾茅庐”时是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而赤壁之战是208年7月至208年11月。
难道诸葛亮一出山刘备就无防备的完全相信诸葛亮?—这样做那么刘备的那些大臣如何说服?
事实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扮演的是一个外交官的角色。
当时曹操大军压境,刘备这点儿人马实在无法抵挡,所以诸葛亮便主动请缨,前往东吴寻求孙权联合。在其一顿嘴炮之后,孙权答应联盟,派遣周瑜等人,率军拒敌,这才有了赤壁之战。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至于后面的战争,那基本就就是周瑜的表演了。
至于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时天天“飞鸽传书”去献言献策,这个可信度不高!
作为外交官,他诸葛亮虽然回到了刘备这里,但随同而来的还有周瑜的大军,所以诸葛亮当时应该干的还是联络工作,负责协调刘备和周瑜两军的配合行动。
所以,诸葛亮在整个赤壁之战中,担任的其实就只是一个中间人的角色,负责协调孙刘联盟。
话说回啦,这任务其实也是比较重要,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努力,才有了孙刘联盟,才有了接下来的赤壁之战。甚至于赤壁之战的胜利,也和诸葛亮的中间协调有很大关系。
所以,赤壁之战的胜利,诸葛亮虽然不是首功,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其也正是因为在赤壁之战中的良好表现,才得到了刘备的信任,被拜为军师中郎将,总督长沙三郡。
曹公败於赤壁,引军归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所以,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也是一步一步靠着奋斗成为蜀汉柱国的,并不是出道即巅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