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发生玄武门事件,李渊一死李世民就带兵夺位。李建成能打败李世民吗?
李世民当时已经没机会等到那天了,如果不动手,先被干掉的就是他自己。
在玄武门事变前夕,太子李建成极力想办法搞死李世民,李渊为了给李建成铺路,也在着手削弱李世民。
史书上说,李建成宴请李世民,在酒中下毒,意图毒杀李世民。
结果李世民酒过三巡,当场胸中暴痛,吐血数升,被淮安王李神通扛回家才救回来。
此事之后,李渊为了防止兄弟二人自相残杀,想把李世民发配到洛阳封王,隔得远,就不会有流血冲突了。
但此事存在较大争议!其一,李世民既然喝了毒酒,为什么没死,这毒药难不成是假冒伪劣产品?
其二,李建成在真实的历史中,是一个有政治才华的人才。
他不是一无是处,是有智慧和眼光的,明目张胆下毒这种低智商的事情,李建成是干不出来的。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李建成没有下毒,李世民当时的症状和饮酒过量导致的胃出血极为相似,而李世民有篡改历史的习惯,这很可能是他为了美化玄武门事变而改动的。
这事儿就先不谈了,就是此事之后,李渊决定将李世民打发到洛阳定居。
这下李建成就慌了,因为洛阳是当年李世民攻灭王世充后打下来的,对当地实行了不少优惠政策,有民心基础和军队基础。
一旦把李世民放过去,那将是放虎归山,只有把他扣留在长安,手里没有地盘和军队,他就掀不起风浪。
于是向李渊进言说李世民的手下一听说要回洛阳,开心得不得了,这很明显是盼着回去,重整旗鼓跟太子对着干嘛。
李渊自然是不愿意李世民坐大威胁太子的地位,因此收回任命,让李世民留守长安。
但这只是其中一个步骤!
最关键的是,李渊在李建成的建议下,把李世民的核心团队给肢解了,这才是致命的!
李建成先是奏请李渊将李世民的核心谋臣房玄龄、杜如晦调离秦王府,并严禁这俩再接近秦王府。
核心谋臣,李世民的智囊团被清理掉了,接下来就轮到武将了。
时逢突厥入侵,李渊以李元吉为统帅,下令秦王府的猛将如尉迟恭、程咬金、秦叔宝等人以及精兵全部跟随李元吉出征。
至此,李世民的秦王府两大核心谋士被限制行动,府内精兵强将被抽调一空。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要架空李世民的一切权力,因此很多朝廷大臣都见风使舵,临阵倒戈。
李世民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秦王府除了长孙无忌、高士廉这些亲戚还在,基本处于冷清状态。
到了这一步,李建成并没有打算就此罢休。
他和李元吉还密谋在出征前,于昆明池摆下鸿门宴,作为饯别酒,邀请李世民参加,再藏伏兵一举干掉李世民。
当然,这事儿也是有争议的,不过这不影响李世民当时的处境。
李世民的处境已经是核心团队被肢解,自己权力被架空,一旦李元吉击败突厥回来,就连李世民在军中的威望也将被取代。
团队没了,兵权也没了,再拖下去,连多年在军中树立的威望也会没了。
到了这个份上,李世民只能孤注一掷,趁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在京城,先干掉他们。
于是上书李渊,具体地说是一封举报信,大概内容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之类的严重事件。
李渊并未当场作出处罚,而是召见李建成和李元吉第二天入宫接受他的亲自盘问。
李世民抓住时机,在李建成入宫的必经之路玄武门设下伏兵,将二人一举斩杀。
至此,玄武门事变落下帷幕,大唐帝国最高统治权的归属最终得以确定。
总的来说,尽管李世民有篡改史书的习惯,但像团队被肢解,权力被架空这事儿被改掉的空间不大。
真正有修改空间的,是那个下毒事件以及昆明池密谋事件。
按照常理,发动政变夺嫡,虽然收益极大,但风险也极高,一旦失败,将再无翻身之地。
当时李建成一方步步紧逼,逐渐肢解秦王府团队,李渊为了给李建成铺路也一直打压李世民。
如果李世民不是感受到了极大的危险,应该是不会冒着极大的风险发动政变的。
最后一点,李渊为什么要打压李世民?因为真实的李建成才华出众,并不亚于李世民,只不过作为太子,他是不能亲自上战场打仗的。
所以李世民长期征战,看起来战功赫赫,实际上李建成在幕后也做了很多后勤和政务工作。
李建成并不差,政务能力也很出色,李渊没有理由让李世民当太子。
如果没有发生玄武门事件,李渊一死李世民就带兵夺位。李建成能打败李世民吗?
李世民经常带兵出去打仗,可以说战斗经验是非常丰富,若只看硬件武力值,那么不管是李世民还是他身边的大将,军事实力是超过李建成的。李建成的团队偏向于文臣,所以若只有战略战策,却没有能实施这些战略的人,也是空有其谈。
以上说的是李世民的军事优势,下面咱们说李渊的态度问题。正史上李渊权衡利弊之后,放弃了废长立幼的想法,这个也可以理解。当时二子相争不动可能相安无事,但若动必然会起事端,所以李渊选择了向太子李建成倾斜。李渊的这种倾斜心理,必然会慢慢蚕食李世民的势力。若李世民甘愿坐以待毙,而你问题当中的李渊死后事,这要看李渊死时将李世民的势力削弱到何种程度?如果李渊死时李世民已经被磨的只剩光杆司令了,那李建成肯定能打败李世民。若反之还是必败!
历史没有假设,"如果"之下的历史变幻多端,牵扯各方面因素不计其数。所以只能将已经发生的历史主线推演一下,得出的结果也只能是XY。
点击关注更多精彩历史如果没有发生玄武门事件,李渊一死李世民就带兵夺位。李建成能打败李世民吗?
隋王朝横政暴敛,各地纷纷揭杆而起,太原李渊顺势反隋,势力影响不断扩大,不久成几个主要的反隋集团之一,
隋炀帝在扬州被杀,各路起义军为独霸天下,扩军备战,逐鹿中原,然诸智多谋,计高一筹的李世民,在与窦建德,王世充等集团的斗争中,充分表现他杰出的军事天才,组织协调领导能力突出,身边有一大群文臣武将,出谋划策,李世民善于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总是以最少的兵力,灵活机动的打败对手。在血与火的战争中锤炼和沉淀自己的军事素养,李渊当时皇帝后,感叹的说,在唐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二子李世民起到主要作用,三分之二是他打下的天下。知子莫若父,他高度重视李世民,也就是,在几个儿子中,除他最有能力和希望成为千古明君,是非曲直早已一目了然,玄武门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早已败局一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不量力的他们企图谋害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加速李世民夺权称帝进程,他后来开创清明的创贞观之治,为大唐顺利走向辉煌奠定基础。
如果没有发生玄武门事件,李渊一死李世民就带兵夺位。李建成能打败李世民吗?
我说李老二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而是老老实实等到李太祖死才发动兵变,那么李老大可以吊打李老二你信吗?
玄武门之变
李老二只有这一次机会李老二是历史上著名的马背上的帝王,李太祖早年起兵,李老二就鞍前马后的忙碌,可以说整个大唐的江山都是李老二打下来的都不为过。反观李太祖和李老大就是在后方搞搞后勤工作。
而大唐初定的这段时间,李老二的实力可以说是最强的。但问题就出在他是李老二,上面还有个哥哥,如果按照古制,这皇位如果李老大不死怎么都落不到他头上,那么就存在一个问题。
李世民
李老大是法理上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李老二却才是那个能力和实力最强的,换你是李太祖,你会怎么选择?
不少朋友可能要说肯定选李老二啊,这还用想?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立长不立幼虽然是古制,看似不合理,但却能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存在,所谓存在即是合理。
毕竟在先秦时期,由于医疗、营养等问题,古人寿命大多不长,长子相较幼子在思想上要成熟许多,比较适合继承家业。
其次就是定一个规矩,以后大家就按这个规矩来,有了规矩才能长久,不然就乱套了,尤其是封建社会这种家天下的王朝模式,如果在国家继承人这种天大的问题上没有规矩的话,那还谈啥长治久安,每次新旧交替可以说都将是一场血雨腥风。
要不是有规矩,这可能就不是演义了
好了,说回老李一家,李太祖建立唐朝肯定也是想要比肩大汉的,可不想和那个被他推翻的亲戚,所以李老大必然就是他的选择,可让他头疼的是李老二那边太强势了。
不过这在李太祖看来问题也不是很大,毕竟他觉得只要他这个爹还在,李老二也翻不起什么浪花,完全可以慢慢削弱李老二的势力,帮李老大培养自己的势力。
但李太祖完全不了解李老二这个儿子,也完全不知道最是无情帝王家。因为对于李老二来说真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反。
李渊
且不说李老二是不是真的觊觎皇位,如果他不反,李太祖或许能容他,但李老大肯定容不了他,毕竟大唐第一功臣可不是嘴上说出来的。
而且李老二如果不在自己实力最巅峰的时候反,那就真的没机会了,看看隔壁老朱家。
为什么说李老二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就没机会了上面说到看看隔壁老朱家,之所以说老李家和老朱家像,这一点就很像。朱老大死后,朱洪武没有选择实力、威望都更强的儿子辈,反而选了个孙子,虽然他为这个孙子铺好了各种路,但结果朱永乐还是反了。
朱永乐能造这个反,得益于自己常年外放,手上要兵有兵,要粮有粮,虽然和中央比起来是九牛一毛,但至少有点资本。
朱棣
反观李老二,如果当时李老二不反,那么结局就是做个王爷,看似和朱永乐一样,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朱永乐虽然名义上只有兵权没有地方的财政和行政权,但实际上布政司都是他的人。
而唐朝的王爷,要么在京城当当官,不想当官的可以划块地给你去地方上玩,当个刺史啥的,权利可比不了朱永乐。
何况李太祖能让李老二去地方?朱洪武之所以敢是因为朱洪武是自己平定的天下,而李太祖不是。所以如果李老二去不了地方,那么结局就只能是在京城当个闲散大官,随着李老二上缴兵权,李老大势力逐渐庞大,一朝上台,那么清剿这个已经没啥实权的大唐第一功臣就是必然。
李建成影视剧形象
退一万步说,李太祖心疼儿子,让李老二去地方了,也发展起了一股属于自己的势力,结局也不会改变。
这还是得说回隔壁老朱家,别以为只要能力够强,就能造反成功,朱永乐之所以能成功,其中的缘由太多了,难度更是有史以来之最。
想要以地方对抗中央,怎么听怎么不靠谱,这也是说朱皇孙不靠谱,很多朋友都说虽然自己不怎么样,但如果和朱皇孙换位,肯定都能吊打朱永乐。
朱允炆
这话虽然有点站在上帝视角的嫌疑,但我不管怎么想都找不到反驳的理由。有人可能会说朱永乐经营多年,早就买通了南京的各种官员和宦官,再加上一个李景隆,换谁去都白搭。
是这么个理,朱永乐经营多年,以速战速决的方式一举攻克南京,最终昭告天下。但南京守不住,可以跑嘛,跑出南京,集结各路勤王援军,再仗着自己正统的身份振臂一呼,举全国之力反攻,试问朱永乐能抗多久?
朱皇孙错就错在销声匿迹,让那些有心支持正统的人都找不到可以支持的对象,最终要么无奈被朱永乐收编,要么刚正致死。
靖难之役
李老大可不是朱皇孙,就算李老二去到了地方,肯定也不会不管不顾,李老二想要做大基本无望,因为不管是李太祖还是李老大都不是朱洪武。
就算李老二真做大了,也在李太祖死后选择造反了,当年的旧部也都归顺他了,他依旧只能被李老大吊打,毕竟朱永乐以地方对抗中央还成功了的案例并不具代表性和复制性。
朱元璋
结语历史没有偶然,李世民在那个时间选择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必然的,是他功高盖主,不反就死的必然,不管李世民是不是想当那个皇帝,就算只为了自己的性命都必须反,一旦天下大定,一切都走上了正轨,那么他李世民就啥都不是了。
如果没有发生玄武门事件,李渊一死李世民就带兵夺位。李建成能打败李世民吗?
如果没有发生玄武门事变的话,那么李世民在李渊一死就带兵夺位,恐怕李建成会打得李世民连封地都出不来!
这不是危言耸听。
历史从来都不是干巴巴的去看,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
首先我们分析人物。
李渊,陇西李氏出身,在当时是北方关陇门阀里面的一支,而且跟隋炀帝杨广是表亲兄弟。
在这里着重介绍一下门阀这个概念,以及门阀的恐怖之处。
自西汉武帝刘彻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除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诸子百家之说就逐渐的消失在了大众面前,但人汉武帝是有心思的,尊儒术尊的也就是儒家公羊派提倡思想大一统的学说,这在当时是可以消除分封制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实际上汉武帝只是披了一层儒家的皮,实施的还是法家的治国理念,俗称,儒皮法骨,要问汉武帝信不信儒家,他压根就不信,充其量也就是利用这其中一部分精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已。
而诸子百家消失了吗?并没有,当时的贵族们很多都不是傻子,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时候这些人的祖先可是亲眼见到过的,所以他们其实也清楚汉武帝是什么心思什么想法,但是这跟他们的利益并不冲突,好的学说你公然去罢除,我们可以偷偷私下里学啊,这样竞争得人就更少了,大不了不公布出来就是了,闷声发大财的道理谁都明白。所以,诸子百家虽然退出大众视野,但是被当时的贵族们流传了下来,成了家族里的不传之秘,用来教导族内子弟。
他们以姓氏,血脉为单位,排除外人,逐渐形成了世家集团。也就是后来的贵族门阀。
在当时可是流传了一句话的,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这不是玩笑话,举个例子。当时的太原王氏,就是东汉时期一位大儒流传下来的世家家族,经历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等几百年的动荡依然不倒,可想而之这其中得恐怖之处!
当时三国时期的各路诸侯,如袁绍,曹操,孙权等人都是出身于贵族世家,各个文武全才,智多近乎妖。其中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是当时世家中的顶级世家。
所以李渊也不例外,他也是出身关陇门阀中的陇西李氏,也是顶级门阀中的成员之一。
在当时南北朝时期的北方,门阀的力量大到什么程度?足以一个姓氏建立一个王朝!
北魏,拓跋家族,当时的顶级门阀。
北周,宇文家族,八大柱国之一,也是顶级门阀。
隋,杨坚出身于十二大将军之一,新晋顶级门阀,娶了同是顶级门阀独孤家族的独孤伽罗,又收复了弘农杨氏。
李渊,陇西李氏,也是顶级门阀。
这批朝代,其实就是门阀之间的较量与斗争,跟百姓没得半毛线的关系。可见当时门阀之间学习那些诸子百家最后恐怖到了哪种程度?足可敌国啊。
有点扯远了,我们说回来。
李渊娶妻为扶风窦氏,生子有四。
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吉,四子李玄霸。
老四就不多说了,年纪轻轻就病死了。
在这里还说一个女儿,李秀成。
当时李渊在晋阳起兵造反得时候其实实力不强大,他用的什么理由?因为当时杨广攻打高丽用门阀的力量,死人太多,导致北方门阀各个恨死了杨广,想取而代之。在这个滚滚大势之中,李渊也起了心思,他在山西直接假传圣旨,说杨广要四征高丽,这回要抽调山西的人,搞得大家都慌了,没办法,被李渊一道假圣职就裹挟着起兵造反了。当时李渊手上只有不到五万人。
李秀宁呢?跟丈夫柴绍知道了这个消息以后,直接拉起了一支七万人的队伍,与父亲遥相呼应,在长安城外汇合,攻打下了长安城。
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一个门阀家的女儿都有这样的魄力与手段?不好意思,当时门阀教女儿也是跟教儿子一样的,除了一些真正的不传之秘要传给接班人外,其余的就是当儿子在教,她们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各个上马能打仗,提笔能治国。
到了这里,作为女儿的李秀宁都这么优秀,那么作为嫡长子的李建成又能差到哪里去呢?他可是李渊当成接班人来培养的,所有资源简直不要太好。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其实李建成的能力,恐怕还要高于李世民,最次也是旗鼓相当!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后来得玄武门事变的发生呢?
问题还是出在李渊身上。
当时他作为一族领袖,清楚的知道隋朝两父子是怎么斗门阀的,他在其中也下了不少绊子,同时他也知道,作为一个皇帝来说,弄死门阀真的非常重要,因为没有一个皇帝会喜欢别家的势力会超过皇家,哪怕是联合起来都不行。
虽然李渊也想弄死门阀势力,但是他的做法却跟隋朝两父子截然相反。
他选择的是,用自己的儿子来当刀,让老大老二两方各自拉拢势力,以大唐皇帝宝座为基础,来进行争斗,也就是俗称的站队。最后再来一举消灭这些势力!
这一个举措相当危险,因为那些门阀也不是傻子,也有人看得出李渊是什么想法,但是很多人还是经不起诱惑,选择了下场角逐。
其中,李建成一派,带领着关陇门阀。
李世民一派则带领着山东门阀,其中程咬金,秦琼等人就出自于山东。
然后李渊还在其中不断地煽风点火,挑起争斗。
因为他自身就选择的李建成来当接班人,但在这期间还不断地给秦王李世民希望,造成一种只要你可以,太子给你的假象。
这就是当时为什么李建成和李世民斗的你死我活的真相。
按道理来说,李渊作为门阀之主,既然已经选择了接班人,那么就应该好好培养接班人,为他以后的路铺平才对,而不是给他增加游戏难度,至于剩下的儿子,当个富贵王爷也就算了。
只有这种解释最合理,最说得通。李渊就是拿两个儿子来当诱饵诱使那些门阀来站队进行争斗,然后等待时机,一举消灭这些势力。
在这其中,真正悲哀的其实是李世民,他在李渊眼里从一开始就是个棋子的角色,而且还是那一枚迟早要被放弃的棋子!
那么在这里有人又要问了,为什么李渊不是选择李世民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
真正的世家不传之秘其实就是帝王心术,这一点李渊可是传给了李建成的,并没有传给李世民。
在后续的征战之中,其实很容易发现,李世民大多都是充当着一个将军的角色,领兵作战。
而李建成呢?既领兵作战,又处理朝政,而且还慢慢的学会了纵观全局的战略眼光,这些事情史书上一直都有记载的。
第二点,李世民好武,他其实是个武皇帝。李建成不一样,李建成如果即位,他是个文皇帝。
大家看看,自古以来那些开国之君,传位的时候就没有一个皇帝会选择传给武皇帝的,他们最怕的就是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二世而亡。
因为开国就意味着战争进行中或者刚结束,那时候最适合的其实就是文皇帝的休养生息,而不是武皇帝的穷兵黩武,于江山不利。
典型的例子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他老人家在相继死了老大老二老三之后,明知道自己的老四朱棣也有能力,偏偏还要隔代传位给皇太孙,朱允文。因为朱棣就是个武皇帝,最喜欢的就是打仗,别看他后来夺取了江山,事实上他做了皇帝之后可是经常带兵北上蒙古去揍人的,家里基本都是丢给太子朱高炽监国,而朱高炽也是个文皇帝!他自己都知道得选择一个文皇帝来守江山!所以逻辑上是对的,区别就是朱允文太废,守不住而已!
所以这一点就能看出,李渊根本就不会选择李世民,这是注定的。
然后玄武门事变怎么发生的呢?
其实是李世民打了李家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还有关陇,山东门阀两方人的隔岸观火。
武德九年,当时李建成李世民早就已经是势同水火,而且急得还是李世民。
为什么?当时作为太子的李建成可以直接把他丢出长安,派往封地的,而一旦去了封地,估计这辈子都跟皇位无缘了。
为什么这么说?封建时期两千年的历史,从地方造反打到中央并且成功的就只有朱棣一个人,而且当时作为皇帝的朱允文还是一个彻头彻尾被儒门忽悠瘸了的一个废物,在这种极端不平等之下,朱棣都差点失败,可想而之,离开了权力中心,从地方造反打到中央何其艰难!
而当时的情况不一样,李建成甚至比李世民还厉害,背后还有皇帝撑腰,所以李世民当时如果再不造反,估计也就只能凉了!
而当时的门阀根本就没参与进来这场事变,他们也不是傻子,你李渊老阴逼想用儿子把我们弄瘸?我们偏偏不参与,让你的儿子们自相残杀吧!
所以,在没了门阀的阻拦之下,李世民顺利得控制了皇宫,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得李渊不得已传位给了他。
各位不要以为李渊就没手段了。作为一个老阴逼来说,他当时有无数种办法把李世民再拉下来,只是李渊考虑的很多,他输不起,李世民再差也是他嫡亲儿子,也是李唐皇室,也能继承皇位,如果当时再起波澜的话,说不定有么有李唐都不一定了,所以李渊在这种情况之下万般无奈才选择传位给李世民的。
写到这里,结果就已经出来了,在没有发动玄武门事变的情况下,李世民一定会被李建成赶出长安前往封地,如果在李渊死的时候他只要敢带兵造反,那么李建成一定会把他摁死在封地上,妥妥地去给自己的爹陪葬!
如果没有发生玄武门事件,李渊一死李世民就带兵夺位。李建成能打败李世民吗?
如果是正面交锋,以当时双方的实力来看,李世民几乎没有击败李建成的机会。
要知道,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几乎被李建成集团逼死,数次暗杀虽然都失败了,但李世民也被逼到了绝境。试想,如果李世民的实力超过了李建成,那么直接出兵攻打太子府和齐王府就好了,何必还要发动玄武门之变,实行斩首行动呢?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实力很强大,手下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秦琼等众多谋臣武将,而且李世民本人官位极高,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就是天策上将和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就是洛阳一带的最高长官,当年李世民击败王世充占领此地,后来又经营多年,在当地的威望和实力都很高。但是,这也只能作为李世民的退路,即万一在长安待不下去了,可以到洛阳搞独立,继续和李建成抗争。如果是在长安打起来,这个职务其实对李世民的帮助并不大。
天策上将,是李渊为了表彰李世民的功劳而特设的一个职位,位在三公之上,可以说没有人比李世民的官职更高了。关键是,李渊允许李世民开府,招募人才进入自己府中,然后推荐给朝廷做官,这个特权就太大了。
通过这个特权,李世民招揽了一大批人才,并陆陆续续将这些人送入朝廷和军队中,通过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权力。而这些人名义上是国家官员,但实际上听命于李世民。并且,李世民还借着招揽人才的名义,招募了一些身强力壮之人,组成了秦王府的卫队。这是李世民的私军,同样完全听命于李世民。
但是,无论是输送朝廷官员,还是招募私军,数量上都不可能太多,否则就会引起李渊的不满,因此李世民的心腹在朝中并没有太大的实权,私军也只有八百人而已。事实上,玄武门之变前,李渊已经开始着手削减李世民的势力,房玄龄、杜如晦甚至被赶出了秦王府。
反观李建成集团,实力就比李世民大得多。
首先,李建成是太子,地位要比李世民高得多。李世民的官职再大,那也是臣,而太子是君,这是质的区别。太子手中的资源、可以调动的资源,肯定要比李世民多得多。
作为太子,可以拥有自己的班底,这是朝廷允许的,为的是将来太子能够顺利接班,这个班底很多时候甚至是皇帝亲自为其打造。朝廷中的重臣,往往会兼任太子太师、太子太保这样的职务,虽然是个虚职,但却意味着将来是太子集团的重要成员,因此总是和太子关系要亲近些。
除此之外,太子府还有一整套官员系统,仿制朝廷正式编制,只是小了一号而已。李建成的太子府中,光从四品及以上的文武官员,就有近三十个。大家熟悉的魏征在东宫系统中,不过是一个正五品的太子洗马,王珪不过是个正五品的太子中允;冯立是正四品将领、薛万彻是从四品将领,在李世民看来已经是难得的人才了。这些人,可都是当时的牛人,地位和能力绝对不在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等人之下,而比他们地位更高的还有几十个人。
至于下六品、七品的文武官员,太子府中就更是多得数不胜数,其中同样不乏人才,只是因为李建成的失败,他们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而已。
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人们普遍有拥护“正朔”的观念,李建成作为李渊的嫡长子,被立为皇太子,是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也是被朝中绝大多数人视为“正朔”。而李世民只是嫡次子,按照礼法,他要跟李建成争夺皇位,那就是谋反。
大家不要小看这一点,我举个明朝的例子吧。朱元璋死后,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第二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四年后打入南京,登基称帝。但这时候,就有非常多的人站出来反对朱棣,表示宁可杀头也要支持“正朔”朱允炆,这些人就被称为“建文忠臣”。朱棣杀了很多建文忠臣,到后来杀得自己都手软了,最后不得不迁都北京。可是,朱允炆只当了四年的皇帝,年纪又小,也没什么政绩,为什么有那么多建文忠臣支持他呢?就是因为他是“正朔”。
李建成作为太子,必然具有极强的号召力,朝中很多文臣武将,可能对他们兄弟三人本身没有好恶之别,但一旦发生冲突,他们绝大多数都会站在李建成一边,就是因为李建成是“正朔”。而且,这些人非常的忠心,李世民想要胁迫或收买他们,很难。
以上所述,足以说明李建成的综合实力,远在李世民之上,更何况还有一个齐王李元吉在旁边帮忙,齐王府的实力即便弱于秦王府,恐怕也不会差得太多罢。
可是,李建成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那就是他手中掌握的军队,要远远多于李世民,如果双方正面交锋,李建成一定可以以碾压之势推平秦王府,李世民几乎没有获胜的机会。
前文我们说过,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率领的只有八百勇士。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些老弱病残留守秦王府,但肯定不多。那么,太子李建成能掌握的军队有多少人呢?
唐朝的军制很奇怪,实行的是府兵制,即将全天下的军队分为600多个折冲府,每府800到1200人。各府每年都要按照比例派人来长安,进行守卫京师的工作,这就是唐朝的禁军,只不过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段时间的士兵不同而已。
这些来到长安的士兵,被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归十二卫大将军管辖,主要负责京师的防卫等工作。另一部分,就要交给太子府管理,组成东宫六率。东宫六率的职责,就是负责太子府的安全,虽然我没有找到具体的军队人数,但估计不会少于3000人。这支军队,实际上是归李建成管的,毕竟东宫六率的军官都是由他任命的,肯定是他的心腹。
除此之外,李建成还招募四方勇士二千人,组成东宫卫队,分屯于左右长林门,因此也叫长林兵。长林兵非常精锐,是李建成精心打造的一支卫队,论单人战斗力绝不会在李世民的八百勇士。
当然,最后我们还要加上齐王府的卫队,李元吉向来好斗,府中肯定也豢养了自己的私人卫队,纵使数量不到八百,也差不了多少。
如此一算,李建成一方能掌握的军队,至少有五千多人,而李世民这边只有八百人左右,实力悬殊太大,仅靠几个尉迟敬德这样的猛将,恐怕难挽颓势。
最后,我们还要再看一下中间势力。前面说过,十二卫大将军负责保卫京师的安全,那么谁负责皇宫的安全呢?其实是另外四卫大将军,两者合起来就是鼎鼎有名的“十六卫大将军”。
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这四卫不领府兵,而是统领皇帝的私军,军队成员大多有勋贵子弟充当,只听命于皇帝本人,有一点像清朝的“御前侍卫”。这四卫的大将军职位,必须由皇帝本人亲自任命,所以往往都是皇帝的心腹大臣。
那么,在李渊死后,这四卫大将军大概率会忠于新君,而没有玄武门之变的话,新皇帝必然是李建成,那么,李建成手里掌握的军队数量可能会达到一万以上。
而负责保卫京师的十二位大将军,其中站在李建成这边的,肯定多于站在李世民那边的,理由前面已经说过,所以李建成的优势又会进一步扩大。
事实上,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虽然射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但随后太子府的冯立和薛万彻带着东宫卫队,与谢叔方的齐王府卫队汇合,集结了2000精兵围攻玄武门。之所以只有2000人,那是因为情急之下,只能暂时集结这么多人。他们攻打玄武门,杀了敬君弘和吕世衡,差一点就要打破玄武门,李世民不得不让尉迟敬德把李建成、李元吉的人头割下来向外展示,这才让他们退去,由此可见当时的情形是多么的紧急。
而这个时候,李建成的王牌长林兵并未出手,只是因为这支军队只有李建成才能调动、指挥,李建成突然被杀,无人可以调动,使得2000多人的长林兵没有来到战场。试想一下,如果李建成不死,调动长林兵和东宫六率一起攻打李世民,李世民能坚持多久呢?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军事实力上,还是在人心向背上,还是在精英层面的博弈上,只要双方正面交锋,李建成肯定能够碾压李世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世民看到正面进攻不可能取胜,这才采取了偷袭的做法,以选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使得太子集团虽然实力强大,但群龙无首,才被一一击破。
留在最后要说的一句是,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又活了九年,如果不是心情郁闷,可能活得更长,在这可能超过十年的漫长时间里,形势会如何变化,那就不是能够推理得出结果的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