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肃顺、端华六大臣没有被慈禧除掉,历史将会怎样?

肃顺是满清少有的干练之才,左宗棠、曾国藩等中兴名臣都是他推荐引用的。咸丰帝临终授予端华、肃顺等六人为顾命大臣,后在“辛酉政变”中,肃顺被杀,端华被赐自尽。

很明显,这样的话,清朝会陷入一场新的内斗中,通过内斗,最终可能只剩下一个强势的派系掌控权力。

当时顾命八大臣分为两派,以肃顺为首的托孤派,以亦訢为首的亲王派,然后加上两宫太后形成的垂帘派,就形成了三种利益集团你争我斗的局面。

这样的三足鼎立的格局被慈禧发动的辛酉政变打破了,托孤派被团灭,亲王派元气大伤,就只有垂帘派一家独大,然后就有了慈禧掌权半个世纪的事情。

假如慈禧没有干掉托孤派,那么这种三大派系共同存在的格局将继续下去,并且会进入新一轮的争斗中,在新的一轮角逐下,力量格局会重新洗牌,最终也会出现一家独大或者两派并立的局面。

这种内斗是长期的,是不团结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致命的,因为那个时候最需要的恰恰是团结,是上下一致的改革与学习。

新的内斗可能会延缓近代化进程,也可能加速近代化进程,这个取决于历史的偶然和必然。

而后面的同治皇帝依然会得天花而亡,光绪空有大志,但缺乏作为一代雄主的才华,难成大器,清朝会随着历史的脚步走向灭亡,可能提前,也可能延后。

如果肃顺、端华六大臣没有被慈禧除掉,历史将会怎样?

如果“辅政八大臣”没有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联合恭忠亲王奕訢被除掉,那么历史将会怎样?个人认为,可能会更加糟糕!对照一下清初的那四位辅政大臣,大概其也就能看明白了。

清世祖顺治帝临终前指定了四位大臣辅政,有两位是曾经反对过摄政王多尔衮的,即索尼和鳌拜。另外两位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外孙子、顺治帝的表兄弟苏克萨哈和遏必隆,这其中鳌拜与苏克萨哈还是儿女亲家!按照顺治帝的设想,四位辅政大臣相互牵制,虽可能会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等“副作用”,但起码不至于威胁到儿子清圣祖康熙帝将来收回并行使皇权。

然而,事与愿违,顺治帝前脚刚死,四位辅政大臣便斗上了,尤其是鳌拜与苏克萨哈这对儿女亲家,斗得跟“乌眼鸡”似的!最后,苏克萨哈“光荣”地GAME OVER了。遏必隆则索性直接“躺平”——“你们爱咋地咋地吧,爷不跟你们玩儿了!”老奸巨猾的索尼更加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若不是康熙帝娶了他的孙女、硬生生把他“捆”上了自己的战车,赫舍里氏家族究竟会走向何方,恐怕都是个未知之数……

正所谓“权力会使人迷失方向”,四位辅政大臣尚且斗成那样,就更别说是八位了!如果“辅政八大臣”没有被除掉,等于就是默认了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和恭忠亲王奕訢的败北,即便不被除掉,两宫皇太后也基本上只能沦为“辅政八大臣”的“橡皮图章”了。接下来,这八位的内斗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清文宗咸丰帝当初选择这八位时,本来就“没安好心”,说白了就是让他们相互牵制。郑亲王端华和肃顺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怡亲王载垣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这三位是宗室、是爱新觉罗家的人。一等公、固伦额驸景寿是清宣宗道光帝的姑爷、清文宗咸丰帝的姐夫,跟那几位都不是一路人。更重要的是,景寿的夫人寿恩固伦公主还是恭忠亲王奕訢一母同胞的亲姐姐!

剩下的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几人中,杜翰是咸丰帝的“嫡系”、帝师杜受田的儿子,跟那几位也不太可能穿一条裤子。总而言之,这本就是由不同利益集团拼凑起来的班子,各有各的利益、各怀各的鬼胎,内斗几乎是必然的。

再就是端华、肃顺兄弟,肃顺的锋芒毕露可不是一天两天了!都是庶出,凭什么端华承袭了“铁帽子”郑亲王爵位?一旦掌握了最高权力,您认为肃顺会真的甘心屈居端华之下吗?还有怡亲王载垣,他真的就会心甘情愿听端华、肃顺兄弟的吆喝?三位宗室之间同样是矛盾重重,内斗也几乎是必然的!这还没有算上手握重兵的曾文正、左文襄、李文忠那些人,在“辅政八大臣”斗得不可开交时,他们又会如何?没有谁知道……内部都已经乱成了“一锅粥”,难道还指望他们能够改变清王朝的颓势吗?

再者,“辅政八大臣”中,绝大部分都是满洲贵族或传统官僚,除了肃顺还稍微有点儿“战略眼光”,其他人不见得比慈禧太后看得更远。即便是肃顺,他所关注的也依然局限于清王朝原有的框架之内,并没有太大突破。换言之,就算肃顺最终斗赢了其他七位辅政大臣,成为了一家独大,也不见得就能让清王朝起死回生,说不定还不如慈禧太后掌权也未可知……更何况,随着清穆宗同治帝一天天长大,皇帝与辅政大臣的矛盾会日渐凸显,“辅政八大臣”还能不能继续掌权都是个未知之数!如果同治帝亲政了,历史又会如何走?谁也不知道。所以,就算“辅政八大臣”没有被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联合恭忠亲王奕訢除掉,清王朝的灭亡恐怕也是无法避免的,说不定亡得更早!

如果肃顺、端华六大臣没有被慈禧除掉,历史将会怎样?

咸丰安排的是辅政八大臣并不是六大臣。这八大臣如果成功掌权,那么首先中国必然会和外国势力陷入更大的纷争,其次他们也会为了权力斗的你死我活,国家局势会更加混乱。清朝可能会提前灭亡。

而八大臣从组成那一刻起就注定不可能成功,因为咸丰是不会让他们成功的。

咸丰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怯战逃往承德。

但是放弃都城火烧圆明园,外敌入侵让咸丰承担巨大的压力,最终一病不起。

咸丰帝只有一个儿子活下来就是慈禧生的载淳。因此咸丰死后,必然由载淳继位。

可是载淳只有六岁,自然无法理政因此选择辅政者成了必须选项。

当时可以选择的人很多,一般幼帝继位,往往会由生母,亲王,大臣辅政。可是到了咸丰这里全都行不通。

皇帝生母辅政,历史上有个武则天,而慈禧有权力倾向;亲王辅政,本朝出了个多尔衮,而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当年曾经和自己有过皇位之争;大臣辅政,本朝出过权臣鳌拜,自己的宠臣肃顺嚣张跋扈,颇有鳌拜的影子。

选择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最后咸丰决定联合辅政。

他特意组成了八个人,分别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穆荫、匡源、景寿、杜翰、焦佑瀛。

他让这八个人组成辅政集团,并且为了限制他们的权力特意将自己的两个印章交给皇后慈安和载淳,而因为载淳年幼,故此由慈禧掌管。这样决策权就到了皇太后手中。

而慈禧和慈安正是因为拥有决策权才最后绊倒了八大臣。

如果八大臣没有被慈禧绊倒,而是成功掌权,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第一,外国势力干涉。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时候最害怕外国势力干涉。而和外国势力打交道的恭亲王保证外国势力不会干涉,因为外国人要的是在华利益,他们通过二次鸦片战争已经获得了想要的,并且认可了恭亲王等和他们打交道的大臣,希望他们掌权。

而肃顺等人是顽固的守旧派,他们不会和外国势力打交道,因此如果他们上台外国势力一定会干涉,以此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到时候中国一定再次陷入战乱。

第二,八大臣离心离德争权夺利。

咸丰是为了保住儿子的皇权才组建的八大臣,因此并不希望他们团结一致。这八个人中,载垣端华肃顺是远支宗室,景寿穆荫匡源是满人,杜翰焦佑瀛是汉人,景寿还是驸马。因此这个八大臣就是宗室满人汉人外戚的大杂烩,这些人不可能同一条心,他们只不过是因为皇命才一起共事,并且有着两宫太后压着才团结一致,一旦共同的敌人没了,必然互相争夺权力。

肃顺虽然不是第一辅政大臣,但是他是咸丰的宠臣,是实际领导者,他虽然有才能但是风扬跋扈,很不得人心,就连八大臣中的人都不满肃顺,因此一旦八大臣真正掌权,一场政府权力大战在所难免。

第三,朝野不满。

八大臣全都是跟随咸丰帝逃亡承德的大臣,而留守北京的大臣要和外国势力议和维持局面,可是最后手握大权的去世逃跑的人,出力的什么都没得到,因此以恭亲王为首的北京大臣对八大臣恨之入骨。

如果八大臣掌权,恭亲王等北京大臣不可能就这样沉默,必然争夺权力。

因此八大臣掌权后,清政府一定会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内忧是朝堂争权夺利,农民起义军起义不断,外患是外国势力干涉,到时候清政府说不定就会提前灭亡。

如果肃顺、端华六大臣没有被慈禧除掉,历史将会怎样?

历史大的趋势不会改变,因为对整个大时代来说,个人的作用太渺小了。

无论慈禧当政,还是肃顺八大臣主政。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满清的封建制度其结果应该都是一样的。在英法联军紧逼北京的情况下,肃顺的主张是让咸丰逃跑,由恭亲王留守谈判。可见其的能力和本事也不见得有多高明,对比之下。当时的慈禧还希望咸丰皇帝据城而战。不管其目的如何,但显然比肃顺高明多了。

咸丰应该是吸取了顺治和康熙年间的的教训,不设立摄政王,也不让少数辅政大臣专权,所以设立了八个辅政大臣,既有宗室,皇亲,也有朝臣。也就是说不能让顾命大臣大权独揽,初衷是好的,但结果却是八大臣被罢黜横死。因为咸丰做梦都想不到慈禧不是孝庄、却是武则天。

可以说,讲究玩心计肃顺肯定玩不过慈禧,而且肃顺向咸丰提过效仿勾弋夫人事,杀其母,留其子。也可见双方关系之恶劣。但如果说到说到治国方略,慈禧应该不如肃顺永。慈禧是永远都是是阴毒的小伎俩,是没有大局观念,慈禧也确实没有治国理政的能力。所以如果肃顺上台,应该比慈禧当政的要好很多。

但如果希望肃顺能够实行君主立宪,类似于日本明治维新,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既是肃顺个人的能力问题,也是历史的局限性。肃顺当政的最终结果应该和慈禧区别不大,而且依照过去的历史经验,同治皇帝亲政以后,肃顺的结局大概也未必善终。

无论慈禧还是肃顺谁当政都无法治理好这个国家,当时的满清好比是一个身体机能已经毁坏,重病缠身的老人,任何一个人也无法挽回他衰败的命数,因为封建制度已经走进了他的死胡同,已经是病入膏肓无药就要了,制度如血液,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满清的灭亡是必然,这和谁当政关系不大。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如果肃顺、端华六大臣没有被慈禧除掉,历史将会怎样?

咸丰皇帝临终留下的顾命八大臣,肃顺是他们的首领。肃顺曾经建议咸丰学习汉武帝立子杀母。可惜咸丰不是汉武帝,他没有听从肃顺的建议,而且还把象征皇权的印章让慈禧代同治皇帝管理。可见他对肃顺并不完全放心。

咸丰有顾虑,同治年幼,肃顺一旦专权,他儿子同治的皇位会有危险。

假如没发生辛酉政变,肃顺、端华等六大臣没被慈禧处死。以肃顺的狂傲性格和跋扈的工作作风,专权是必然结果。随着同治皇帝一天天长大,他与肃顺的矛盾会日趋激化。

这时的肃顺有三种选择,一是废掉同治自己当皇帝;二是放弃手中的权利;三是继续当权臣。废帝自立那叫篡位,风险极高,即便是有魄力,肃顺选择的可能性也不大。放弃权力,没有张良那样的智慧很难做到。肃顺最有可能的是继续当权臣。

同治与肃顺的矛盾,必然把嗜权如命的慈禧卷入其中。同治母子俩会携起手来对付肃顺。

论行政能力,肃顺比慈禧强太多了,但要论玩心眼,搞政治斗争,肃顺不是慈禧的对手。肃顺有一个最大弱点,就是他看不上满人。他认为满人都是草包,能吃饭不能干活,复兴大清朝必须依靠汉族能人。所以,肃顺对满清贵族很不友好。满清贵族对肃顺当然也不感冒。慈禧会联合满清贵族干掉肃顺。肃顺的结局依然不会太好。

同治六岁登基,按照顺治康熙的先例十四岁亲政,期间也就八年时间。所以,肃顺专权的时间不会太长,八年可能就是极限。

有人会问,肃顺不会先把慈禧杀掉吗?不会。慈禧是皇帝的妈,肃顺没有那个权力,同治皇帝也不能让。

因此,即使没有辛酉政变也会有其他政变,肃顺当政时间不会太长,慈禧还会掌权,大清朝历史不会有太大变化,肃顺被杀的命运也不会改变。

历史要想改写,除非咸丰听从肃顺的建议,杀掉慈禧。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如果肃顺、端华六大臣没有被慈禧除掉,历史将会怎样?

若是肃顺等顾命大臣在辛酉政变中成功了,那么同治帝就成了傀儡皇帝,这个傀儡不是被他的母后架空,而是被八大顾命大臣架空,那样的话肃顺的势力就会更大,权力也会更大,还有端华。

若真的是这样,慈禧这个命就保不住了,慈禧如果被杀,做为儿子同治帝只有表现的更听话,更顺从才不会惹来杀身之祸。

还有一个结果,慈禧不被杀掉,但会被限制一切权力,形同软禁,这样也等于是架空了慈禧。那样的话,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就不会死,毕竟她的外公就是端华,还有一个外公就是肃顺。

可历史没有如果,肃顺等在辛酉政变中失败,被杀的被杀,自尽的自尽,被革职的革职,慈禧逐步掌握大清政权,从后宫走向前朝,成了晚清的实权派。

也是因为肃顺和端华的缘故,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才在丈夫去世后,被逼自尽,陷入尴尬的境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