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吗,为什么不杀掉他为朱允炆继位铺路?

朱元璋刚刚咽气不久,朱棣就恶狠狠地盯着地图上的南京城,对着手下的将士们咬牙切齿地说道:“清君侧!”

公元1398年,朱元璋在奉天殿驾崩了,皇太孙朱允炆毫无疑问地继位成为明朝第二位国君。

可是令他们都没有想到的是,老朱尸骨未寒之际,远在北平镇守边疆的燕王朱棣竟然起兵造反了。虽说这场靖难之役一波三折、前前后后历时4年,但朱棣率领大军还是闯进了南京城,最终逼死了自己的亲侄子、夺来了皇位。

那么朱元璋弥留之际,心中自然清楚藩王实力强大,而朱允炆年纪尚小、根本不是叔叔们的对手,为什么不杀掉朱棣、杀鸡儆猴,给朱允炆继位铺平道路呢?朱元璋刚死一年,为什么朱棣就迫不及待地准备造反呢?叔侄二人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深仇大恨呢?

朱棣的狐狸尾巴深藏不漏,一直扮演着“乖孩子”的角色,朱元璋怎么舍得对好儿子下手?

朱棣从小就天资聪慧、深受朱元璋的喜爱。在他10岁那年,就和其他兄弟们一起被父皇叫到身边,进行了一场“人性的考验”。

“如果你们日后手里握着军权,但京城发生叛乱,相隔千里之遥,你们会怎么办?”

看着大殿内战列整齐的儿子们,朱元璋细细打量一番,随后便抛出了一个问题。

自从朱元璋登基称帝开始,就一次次地在心中复盘、琢磨强及一时的元朝为什么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就分崩离析。最终,朱元璋想明白了,元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主弱臣强,皇帝在整个朝堂上举目无亲、连个帮手都没有。

所以,朱元璋为了避免辛辛苦苦建立起的大明重蹈覆辙,决定重启分封制,让自己的儿子们拱卫京师,并且留下训令:“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

而此时此刻,朱元璋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是为了考验这些将要被封为藩王的儿子们。

话音刚落,换回来的却是一片寂静,众多皇子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表态。

就当朱元璋长叹一声,心中一阵失望涌起时,一声铿锵有力的回答声打破了沉寂。

“无论前方刀山火海,儿臣愿拼尽全力、保卫南京安宁。”

说话的,正是年仅10岁的朱棣,此刻,他那稚嫩的脸上写满了刚毅,眼神坚定地看着朱元璋。

正是因为朱棣出色的回答,让朱元璋刮目相看,之后朱棣就藩北平,更是多次率兵远征漠北、捷报频传。

在战功的堆积下,朱棣很快在兄弟中脱颖而出,成为朱元璋心中最倚重的藩王。

而朱棣虽然战功赫赫,但是为人却十分小心谨慎,根本没有露出半点觊觎皇位的心思。

正是这种假象,让朱元璋打心底里认定,朱棣就是给太子朱标留下的左膀右臂,就算自己死后、大明江山社稷也可无忧。

太子英年早逝、朱元璋垂垂老矣,曾认真考虑过削藩的问题,但却被皇太孙这个毛头小子的一番话打消了念头。

公元1392年,自己苦心培养的太子死了,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好在孙子朱允炆天生富贵相,老朱便打算直接越过儿子,培养嫡孙朱允炆作为接班人。

这样一来,曾经留下的那一大批人才就必须除掉!

于是,一场朝廷内部的大清洗展开了,大批官员被处死,其中还不乏像蓝玉、傅友德这样的开国元勋!

因为朱元璋知道,如果是太子朱标继位,凭借他的才能和资历,还能够压得住那些南征北战的老将们,可现在继承人却是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自己死后,那些功高震主的元勋们未必会听朱允炆的命令。

等到朝中的大臣被杀得差不多了,朱元璋又调转矛头,将目标盯上了那些藩王。

但对着自己的儿子下手,老朱多少有些不忍心,于是他决定把这个难题交给朱允炆。

“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朱元璋故意提议分封制:“朕把防守蒙古、鞑靼的重任交给藩王,这样北方边境就能得到安定,你就可以专心内政了。”

而朱允炆眨了几下大眼睛,心中却十分忧心。

“蒙古、鞑靼入侵,藩王们可以抵御,那如果藩王造反呢?”

一席话,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里去了,他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竟然能有这样的想法,不禁感叹自己果然没有选错。

但对于这个问题,朱元璋故意不回答,而是要听听朱允炆的想法,他故意问答:“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只见朱允炆稍加思索,便脱口而出道:“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这样的回答让朱元璋很是高兴,既感叹朱允炆的头脑灵光,又为他对叔叔们的包容感到欣慰。

正是因为朱允炆的话,让朱元璋以为他能够处理好朝廷与藩王的关系,所以也就收起了削藩的心思,为之后的靖难之役埋下祸根。

朱元璋一死,叔侄们的关系就降到了冰点,已经到了你死我亡的程度。

朱允炆登基之后,立马遭到黄子澄、齐泰等人的轮番忽悠。

“藩王势力太大,必须得削,否则皇位不保!”

正是因为这通忽悠,让朱允炆坚定地在削藩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先把周王朱橚贬为庶民、发配到云南任由他自生自灭,接着又派几名心腹到北平燕王府、监视朱棣的一举一动。接着又剥夺了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的爵位,更是逼得湘王朱柏放火自焚。

一系列的动作,让剩下的藩王们惶惶不可终日,最终朱棣振臂一呼、喊着“清君侧”的口号造反了。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感觉到,朱棣造反或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自保,毕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得不到皇帝的信任,说不定自己什么时候就会像齐王、代王他们那样,被贬为庶民。

公元1402年,历时4年之久的靖难之役结束,原本毫无胜算的朱棣最终入主南京,成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

或许,他本来没有谋反之心,只想在北平做一世拥有实权的王爷,但侄子朱允炆并不给他机会,如果不反抗,朱棣迟早会成为待宰的羔羊。

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吗,为什么不杀掉他为朱允炆继位铺路?

主要是燕王朱棣是个伪装的高手,朱元璋在世时,他特别的低调,很少与其他王子联系。

明太祖60岁的时候,太子朱标死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各地的藩王大都是朱允炆的皇叔,眼看皇位继承权落到侄儿手里,心里不服气。

朱允炆有个伴读的老师叫黄子澄,看到他整天苦眉愁脸的,心事重重。便问原因,朱允炆说:*现在几个叔叔手里都有兵权,将来如何管理*?

黄子澄便讲了一个西汉平定七国之乱的故事,来安慰他。朱允炆是心里敞亮点了。

1398年,明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就是明惠帝,历史上也称建文帝(建文是年号)。当时京城里大街小巷谣传,说藩王们串通一起,要造反。朱允炆听到民间的探子的汇报,是非常的害怕,就找来黄子澄商量办法。

黄子澄把朱允炆的另一个宠信的大臣齐泰找来商量。齐泰认为各个藩王之中,燕王是最有实力的,是兵多将广,首先把燕王的权力削掉。黄子澄不同意这个意见,他认为燕王早有准备,先拿他开刀,容易发生兵变。于是建文帝决定先从其它几个藩王下手。

燕王早就做准备了,暗中招兵买马,好随时起兵。为了疑惑建文帝,他又开始演戏了,整天胡说八道,疯疯癫癫的。黄子澄等建文帝身边的人都不相信,他们就派人到北平把燕王的家属都抓起来,又暗中派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去抓燕王,还诱惑燕王府的一部分官员做内应。但是张信是燕王的人,把这个消息通知了燕王。

燕王是聪明过人,知道建文帝是法定的皇帝,公开反叛,名声不好。就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反叛。历史上称*靖难之变*(靖难就是平定内乱的意思)。

这场内乱,打了近4年时间。到了1402年,燕王的军队在淮北遇到朝廷派出南军的低挡,战斗非常的激烈。有些将领建议燕王撤兵,燕王坚持必须打到最后。后来,燕王派出小股的精兵把南军运粮的通道给截断了,南军一下就大乱了。燕王乘胜追击,一直打到应天城下。

过了几天,守卫京城的大将李景隆打开城门投降。燕王领军进城,只见皇宫火光冲天。燕王派兵把大火扑灭时,已经烧死不少人。他询问建文帝的下落,有人报告说。建立帝下令放火烧宫,建立帝和皇后都跳进大火里自焚了。

随后,燕王朱棣即位,这就是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吗,为什么不杀掉他为朱允炆继位铺路?

朱棣是朱元章七个儿子中的老四,文武双全,谋略胜于诸王子,而且在年青时便被父亲朱元章派到藩封地北平驻守。在此之前父亲为了让诸皇子体验民间的生活,他们都被指派到朱元章的家乡凤阳,朱棣当时年仅16岁,这是皇帝想在他们举大事之前的一种煅练。他们共在凤阳居住了三、四年左右,对民间的疾苦无不知晓。

20岁时朱棣根据父亲的安排就藩北平。这是朱元章经过思考的一个安排,因为,他接受元朝主弱臣强的教训。皇帝没有安排得力的亲人来屏藩保护皇家的政权而导致国家的灭亡,因此,朱元章安排众子孙的亲王各领部分兵力,由三千至一万五千人不等,到分封之地镇守,不得干预地方政务。但是这样就加大了诸藩王的实力,朱元章在的时候确实起到了作用,可是朱元章去世后便是一后患。

在朱元章在世之时,朱棣便展示出他的才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朱元章派傅有德为大将军,率领诸将领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到北平,受燕王朱棣的节制,出师古北口,去征莫北的元将军乃儿不花的驻地牧迤都。大队人马挥师奋进,不料天下大雪,诸将建议雪停后再进,朱棣不许,要承其不备取胜。大军行至元军的近距离,仅隔着一坐小沙丘,朱棣要智取,派人去劝降,结果元军将领乃儿不花知道打不过明军,于是就率领所属部队投降了明朝的军队。朱棣初出茅庐就取得了如此战果,深得父亲朱元章的喜爱。

朱元章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但是朱王子都不满,特别是秦、晋、燕王不满,兄弟之间开始了明争暗斗,但目标都是对准燕王朱棣,他的功劳着著,谋略超群。

当朱元章的大儿子朱标去世后,秦、晋、燕王都想被立为太子,暗争更为激烈,但他们畏惧父亲朱元章,不敢违背父亲的决定。立谁为太子大费周折,最后在大臣刘三吾的建议下,决定立朱标的儿子朱永炆为太子,以杜绝诸皇子对皇位的觊觎之心。后来秦王、晋王相继去世,危胁太子位的仅剩燕王朱棣,仍然使朱元章不放心。但是又十分依赖朱棣来保护国家政权,但对燕王朱棣的耽心犹重。

朱元章临死就告戒大家:“燕王不可不虑。”而且留下遗诏:“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有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显示出他的这一忧虑。

朱元章既要朱棣保家卫国,因为只有他在诸子孙中最为有能力的一个人,文武兼备,而又谋略超群;又耽心他对皇孙朱允炆的皇位的威胁,但是朱元章也无法解决,只有听天由命了。这就是朱元章知道朱棣有野心,但是又不能杀他的原因。

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吗,为什么不杀掉他为朱允炆继位铺路?

朱棣有被逼反的部分因素存在,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谋嫡”的主观意愿的。洪武9年,17岁的朱棣就已经就藩北平了。

在藩王中,朱棣的能力是相当突出的,最主要的原因实际上也是朱元璋造就的。

因为洪武后期的北伐,大明北境的安危,加强对大明北方军队的影响。这些朱元璋即便是同甘共苦的好兄弟也不放心,这些事情都要交给自己的儿子们来实现。所以为什么要让朱棣娶徐达的女儿,而不是让朱标娶徐达女儿。因为每个儿子身上担负的任务是不一样的。

所以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要求也很高。就藩之前,先上政治课。出去就藩,实际上相当于重新打江山。要谦恭慎行,不能骄躁,饮食穿着要节约,要懂民生艰苦。你们的任务就是去跟掌握军权的大明良将们去学习打仗,建立功勋,逐步替代这些人,成为大明皇室真正的守护神。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朱元璋

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有没有考虑到藩王膨胀呢?实际上是考虑到的。

首先,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断绝了各路藩王“谋嫡”的想法。大明朝是唯一一个明确了皇帝必须嫡长子继承的朝代;

其次,依据古制,藩王虽然因为守边,有一定的兵权。但是论实力,无论如何都无法和中央抗衡的。也就是说按照朱元璋设计的这一套,诸侯发展得可以和中央抗衡,至少夜是几百年后的事情;

再次,藩王之间“搞平衡”,然后不断去敲打,防止某方坐大。而朱标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和事佬。恶人朱元璋自己去做,把好人留给朱标。但是后来朱标、朱樉、朱棡等人的接连死去,实际上打破了这方面的平衡。使得朱棣凸显了出来。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几个藩王中被打压最厉害的恰恰不是朱棣。

所以应该说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应该时根本没有意识朱棣会和朱允炆之间出现如此结局的。

另外朱元璋一辈子杀过很多人,有与自己为敌的、有自己过命的伙伴、也有无辜的人,但是唯独没有杀过姓朱的。

唯一与朱元璋有间接关系的是朱元璋侄子朱文正。

朱元璋也是用鞭子一顿抽,然后圈禁起来,最终郁郁而终。这让朱元璋也非常愧疚,最终作为补偿,在洪武3年(1370年)朱元璋将朱文正8岁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就藩桂林。也是朱元璋侄孙辈唯一的藩王。

鲁荒王朱檀干的那些荒诞事,令人发指。竟然捕小孩炼仙丹。朱元璋也不过只是杀了他的老婆汤氏,而对朱檀用了髡刑而已,并没有杀他。颇有点“本来朱檀是该死的,但是因为是朱元璋的儿子,所以以发代首”的意思。

明朝的皇帝当中,明确有证据杀过姓朱的,只有朱瞻基杀了朱高煦,还有就是崇祯自杀。没有证据朱棣杀了建文。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吗,为什么不杀掉他为朱允炆继位铺路?

朱棣何来谋反之心?!漫说朱元璋不知道,连朱棣都不知道自已有谋反之心。是建文帝朱允炆听信齐泰,黄子澄等愤青官员蛊惑,以消藩为名,迫害长辈,自毁长城。先废周王,欲牵燕王,湘,代,齐,岷以罪废。诸王是协助朱元璋夺取江山有功之臣,诸王被废,皆陷于性命之忧的慌恐之中。朱允炆虽为皇帝,搞骨肉相残,迫害叔父为不仁不孝,其德已失,非帝王之才。朱元璋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很可能断送他之手。燕王本雄武过人,看姪儿胡作非为,危及社稷安危,岂能束手待毙,任其宰割?!放马一搏,成功即能保自已身家性命,又能保朱家江山。失败也警示朱允炆迫害宗亲,骨肉相残是要出代价,警示后世,以此为戒。天佑大明,燕王靖难成功,使朱明王朝统治中国二百多年,成为领先世界一百多年的强盛王朝。

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吗,为什么不杀掉他为朱允炆继位铺路?

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吗?为什么不杀掉他为朱允炆即位铺路?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其一,朱标在时朱棣没有表露野心

朱标作为嫡长子,继承皇位理所当然,而且朱标能力也不弱,治国理政都很不错。

所以,朱标在时朱棣并没有表露野心。

直到后来朱标先朱元璋去世,太子之位空缺,朱棣才有了当储君的可能,于是野心渐露。

朱元璋为了防止藩王出乱,还在《皇明祖训》中专门对藩王进行约束,希望祖祖孙孙都能自我约束。

但他却忽略了一点,人的贪欲是无限的,只要有点可能,谁都想当皇帝。



其二,朱元璋的亲亲政策

朱元璋由农民出身,小时候颠沛流离、忍饥挨饿的日子让他记忆犹深,他希望自己的子孙都能衣食无忧。

所以朱元璋众建藩王,并给他们很大的权利和福利待遇,让整个大明王朝豢养朱家子孙。

朱元璋的意念里,大明王朝就是他朱家自己人的王朝,他认为只有外人威胁江山朝廷,对自己的子孙却很是信任,这从朱元璋不顾西汉七王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教训仍然分封藩王可以看出,朱元璋是自私的,对自己的子孙也是放心的。

所以,即使后来朱棣表露了野心,朱元璋只是对其进行了斥责和约束,而不是狠下决心防患于未然。

朱元璋没想到的是,在他死后仅仅四年,朱棣就推翻了朱允炆。

老朱为了皇孙能顺利登上皇位,大肆诛杀功臣,却没想到最后还是被自己的儿子颠倒了朝廷,简直就是对他的讽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