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曾得到苏联的大量援助,有再造之恩,可是后来为何成了仇家?

埃及注定是曾经的苏联、乃至现在的俄罗斯心中永远的痛!

赫鲁晓夫和之后政变夺权的勃列日涅夫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掏心掏肺、几乎毫无保留地提供援助,可是对方竟然是个白眼狼,埃及总统萨达特为了傍上美国这根“大腿”,甚至毫不顾忌往日恩情,斩钉截铁地对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说道:“现在埃及的敌人是苏联,以后中东地区的和平需要一个超级大国的安排和监督,毫无疑问美国是最佳选择”。

这正应了那句“斗米恩、升米仇”,想当初两国密切合作了二十年,苏联给埃及提供了40多亿美元的贷款,两万多名军事顾问、科研专家、飞行员等各行各业的精英,还帮助他们收回了苏伊士运河控制权、修建著名的阿斯旺大坝。就算是苏联经济持续下滑、国内物资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仍旧勒紧裤腰带把大量武器、物资、生活必需品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埃及。在这背后,没有任何的附加条件,都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两位苏联领导人提供的无偿援助。

苏联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可是自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就一度低迷,自身不保的他们为啥还要慷慨地援助埃及呢?在两国长达20年的蜜月期里,苏联给了埃及哪些好处、而埃及又是如何回报的呢?再到后来,埃及总统萨达特为什么彻底断绝与苏联的联系,把昔日亲密无间的老大哥当成敌人呢?

埃及共和国刚刚成立时,可以说是“举目无亲”,四周皆是强敌,唯有远方的苏联为他点亮一盏明灯。

从19世纪末期开始,埃及就一直是英国的附庸,这片土地上的法鲁克王朝一直尊英国国王为时代追随的主人。虽然后来,英国口头上承认埃及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但背地里依旧做着殖民统治的勾当。

虽然法鲁克王朝的统治者们懦弱无能,可是埃及民众却不甘心受人奴役,于是一场又一场军事行动展开。1952年7月份,一支名为“自由军官组织”的军事团体发动起义,在领袖纳赛尔的带领下一举攻破首都、推翻了法鲁克王朝的统治,建立起象征自由与民主的“埃及共和国”。

虽然建立起了新的政权,但埃及依旧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殖民者的残余势力、和虎视眈眈的邻居以色列。

埃及作为纯正的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时代恩怨不必过多阐述,总而言之两国彼此一直处于仇视状态;而英国作为曾经的殖民者,带给埃及人民巨大的伤害,当时仍有强大的势力牢牢控制着苏伊士运河。

纳赛尔清楚地意识到,苏伊士运河就是埃及的命脉,无论出于经济目的还是国防考虑,都一定要将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1952年底,纳赛尔开始了频繁的外交活动,他先是寄希望于美国,希望他们能够给自己提供经济建设和军事方面的帮助。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当即表态:想要援助可以,但埃及必须加入中东防御组织,一起对抗苏联。

这个要求让纳赛尔十分反感,也就直接打消了他向美国请求援助的想法。因为纳赛尔一直提倡不结盟运动,再加上埃及刚刚确立新政权,内政外交尚在发展期,这时候就去惹怒强大的苏联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更重要的一点是,英国和以色列就是中东防御组织的成员国,美国提出这个要求或者也是出于照顾英国、以色列的考虑,但没想到触碰了纳赛尔的软肋。

美国指望不上,纳赛尔于是又想到苏联。恰巧这个时候,以色列对埃及境内发动空袭,几百吨的炸药投下之后,阿斯旺、亚历山大等几个重要城市瞬间被火光掩盖。就在埃及全体军民陷入绝望之时,苏联主动地伸出了援手,低价出售众多武器用来增强国防实力。

这个时候疑点产生了,身处被动的是埃及、随时都有被灭国的可能,可为什么赫鲁晓夫却要主动地帮助他呢?

这就要从当时的国际局势说起。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上除了第三世界国家、基本都分为两派,加入了双方的阵营,到50年代的时候已经处于饱和期,赫鲁晓夫想要继续发展势力、增强苏联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只能把目光抛向第三世界。

埃及是个十分不错的拉拢对象。首先他们被西方殖民过,对资本主义国家深恶痛绝;其次他们和以色列有“世仇”,能够起到很好的牵制作用;而且就在不久之前,埃及和美国闹得不欢而散,仅凭这一点就能为自己所用。

长达二十年的“蜜月期”,苏联对埃及可谓掏心掏肺:只要我有、只要你要,统统给!

在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

从1956年开始,虽然英国军队全部撤出了埃及,但他们仍旧控制着苏伊士运河,这一点让纳赛尔十分不满。于是在当年的7月26日,纳赛尔政府宣布要收回运河的控制权,并且将苏伊士运河公司的所有财产强制转到埃及政府名下。

这样的举动无异于与虎夺食,暴怒之下的英国政府伙同法国、以色列对埃及展开了一系列的报复活动。23万联合军队气势汹汹地冲向埃及边境,400辆坦克、150门火炮、近200架战斗机也向前线运来。相比较之下,埃及无论是从军队数量还是武器装备上来说都处于弱势,想要打赢这一仗十分困难。

当时苏联正在忙着处理匈牙利的十月事件。匈牙利的知识分子为了摆脱苏联的控制,秘密集结了一万多名学生发动游行,进而演变成了流血事件。所以那时候赫鲁晓夫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匈牙利,哪曾向中东地区又突然挑起了战火。

为了表示自己支持埃及赛尔政权的决心,赫鲁晓夫又开始向埃及输送武器装备,并且派出了一百多名优秀的军事顾问协助作战。同时,他还写信给英、法、以色列三国领导人,给他们心理上的压力。

赫鲁晓夫在给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中写道:“您的这种行为将使以色列是否能继续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发生问题”。

赫鲁晓夫在给英国艾登和法国总理摩勒的信中写道:“如果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更强大的国家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会处于何种境地呢?”

在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信中写道:“如果这场战争不予制止,则将险象环生,并能发展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字里行间中、充满了赤裸裸的威胁,可是在强大势力的威胁下,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

1956年11月6日,英法顶不住来自苏联的强大压力,最终只能停火和谈,而以色列也被迫撤出全部军队。虽然在这场战争中埃及一直处于守势,伤亡巨大,但却在苏联的帮助下名正言顺地取回了运河的控制权,他才是当之无愧的赢家。

这只是苏联对埃及提供海量援助中十分平常的一个例子,我们却可以看出,自从埃及傍上苏联这条大腿之后,便没有了后顾之忧,就算对方是实力强劲的英法列强又能怎样?

在之后的时间里,为了改善埃及的生态环境、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苏联又向他们提供了70多个重工业项目的援建计划,其中就有闻名世界的阿斯旺大坝;为了增强他们的国防建设,要钱给钱、要武器给武器,前后加起来的总价值超过40亿美元;埃及的科研水平不行,苏联又分批派去各行业专家,总数超过两万人!

这是国际援助吗?这分明是苏联给了埃及一份偌大的家产!

事实证明,两国之间无论曾经多么亲密,也避免不了发生“撕破脸”的悲剧。

在整个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和埃及的关系一直亲昵,可是自从勃列日涅夫发动政变上台后,这种看似坚不可摧的兄弟情渐渐瓦解。

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全盘否定赫鲁晓夫、修改中东战略。他认为,之前给予埃及的援助,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浪费,这种不求回报的方式自己将坚决抵制。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在苏联隔岸观火的情况下、埃及惨败,整个西奈半岛被以色列控制。此时纳赛尔只能厚着脸皮请求勃列日涅夫提供援助。

勃列日涅夫的回答也是干脆,想要援助,就必须同意在你们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为了不让国家灭亡,纳赛尔只能点头同意。

如果埃及一直由纳赛尔领导,那么他们不可能脱离苏联,可是1970年纳赛尔去世了,接任总统位置的萨达特是个坚定的亲美分子,刚上台就武力驱逐了苏联驻扎在国内的所有专家和军事顾问,并且将苏联建造的军事基地收归国有。不久之后,更是废除了《埃苏友好合作条约》,埃及和苏联正式断交。

既然是亲美分子,萨达特在领导埃及脱离苏联之后,立马转身投入了美国的怀抱。1973年初,萨达特来到美国,受到国务卿基辛格的迎接,两人刚一入座萨达特就表态道:“现在埃及的敌人是苏联!”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埃及把苏联当成敌人,本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原则,日后埃及和美国将是同一条战壕里的盟友。二则涉及到埃及和以色列的关系。埃及为了集中全部力量对付苏联,自然要放下与以色列的争执,以后的中东肯定会往和平的方向发展,而为了让来之不易的和平保持下去,则需要美国加入其中做“秩序员”。

总而言之,萨达特的表现让美国十分满意,很快便安排他和以色列政府签订了《埃以和平条约》。


埃及和苏联的关系出现180度转变,归根结底还是两国之间合作的“不平等”。

苏联给予埃及强力的援助,虽然有扩大自己影响力的需要,但埃及方面却从未想过付出,就连在自己境内建设军事基地的要求都不能答应,不能互惠互利的合作又有什么意思呢?

埃及曾得到苏联的大量援助,有再造之恩,可是后来为何成了仇家?

这其中有很大的锅就是苏联逼的。

1952年7月23日,纳赛尔建立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了军事政变,推翻了法鲁克王朝。国家建起来后,纳赛尔发现没有经社会改造的埃及就是盘大杂烩,什么人都有,原本是地主,买办,类似我们辛亥革命,大量清朝各阶级剪一个辫子,就成民国人了。

纳赛尔成立埃及共和国后,底下一群人成份太复杂,想搞宗教式的国家,或者资本主义,或者直接走社会主义道路,等等。

纳赛尔本来是偏社会主义这边,比如上台后进行企业国有化改革,实行土改,也建造了大型公共项目,如阿斯旺大坝。这些建设背后都人苏联人的影子。

但为取得最大公约数,他搞起了民族主义,就是泛阿拉伯主义,再加上纳赛尔利用美苏二个超级大国收回苏伊士运河,纳赛尔立马成为整个阿拉伯世界公认的领袖。

阿拉伯国家有什么大事,都找纳赛尔说理,请他主持公道。

纳赛尔最有名的狂热粉丝,就是利比亚总统卡扎菲。还有当时伊拉克总理明确表示;你(纳赛尔)在前面走,我们跟随

但享受这种荣耀,是要凭能力的,纳赛尔有这个能力,但埃及,或者整个阿伯世界没有。

比如巴勒斯坦与以色列问题,整个阿拉伯人民都盼着纳赛尔率领阿拉伯联军赶走以色列人。但纳赛尔很明白,埃及现在是打不赢以色列的,至少是在熟练掌握苏联武器之前,是决不能开战的。

但民族主义狂热,不是你一个明白人能说服的。还有其它处于封建皇帝统治的国家对纳赛尔就很不爽,但纳赛尔在本国国民中的威望太高,不敢随便骂。

他们就开始拱火,说纳赛尔投降了西方世界(当时不结盟运动最有名的三人;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勾结以色列。

拱的多了,一些民族,宗教分子就信了,比如穆斯林兄弟会等组织。其实这些人也是逼纳赛尔攻击以色列的主体分子,不用外界拱火,就会动起来。

纳赛尔不想打,但被这些人逼得不能不打,没办法,

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

埃及丢了西奈半岛(相当于我国的东北地区),一败涂地。

纳赛尔急得想辞职,结果埃及民众挽留了他。为了拿回失地,纳赛尔只得找苏联求助。苏联当时提出了极严格的要求,比如租用某个港口给苏联海军,新提供武器给埃及军队,但这些军队须由苏联军事顾问”管理“,等等一系列要求。

纳赛尔只得签部分,但面对以色列空军的进攻,埃及军队没有有效的武器抵抗,纳赛尔不得不再求助苏联。

纳赛尔在求助苏联时,说过如下一段话;

”我是一个每天挨轰炸国家的领导人,我的军队无所掩蔽,人民赤身露体毫无防卫。我有勇气把一个事实告诉人民,不管他喜不喜欢,美国是世界的主人,我不准备做一个向美国投降的人,但我的接班人,将不得不这么做。“

1970年9月28日,纳赛尔逝世,他的接班人萨达特,也确实与纳赛尔所说那样做。

1970年10月,萨达特担任埃及新总统,

1973年10月,萨达特发动第四次中东战争,取得小胜,但未收复西奈半岛。

1976年,宣布废除《埃苏友好合作条约》,禁止苏联军舰使用亚历山大港。

1978年9月,在美国总统卡特的斡旋下,萨达特同贝京在美国签订戴维营协议。

1980年同以色列正式建交,结束了两国之间长达30年之久的战争状态,并收回西奈半岛百分之六十九的领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